黑龙江省鸡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鸡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6 18:49:03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英国,D项正确;法国并不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A项错误;美国建立文官制度晚于英国,B项错误;德国并非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西方国家,C项错误。
2.D
【详解】
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正确;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证制度,排除A、C;一国两制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B。
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故选B;《秦律》虽较早,但不是最为完整,故排除A;《大明律》《大清律例》均较晚,故排除CD。
4.C
【详解】
材料“大陆法系各国普遍不承认判例的效力,禁止‘法官造法’,限制法官解释法律”体现的是大陆法系下的国家法官的权威性和创造性受到制约,C正确;普通法也是判决的根据,A排除;材料未涉及行政对司法的干预,B排除;D说法错误,司法判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D排除。故选C。
5.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解决地方出现的王国问题,主要是依靠推恩令和附益之法,C正确;A属于对少数民族作战的问题,排除;B属于经济领域的措施,排除;D属于思想领域上的措施,排除。故选C。
6.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在中央设立三司使,总揽财政收支,租赋及盐铁专卖事务,来分割宰相的财权,故C正确;执掌行政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故A错误;掌管军事是枢密使,故B错误;监察百官的是御史台的台官,故D错误。
7.C
【详解】
根据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可以弹劾临时大总统,“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并结合所学可知,《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C项正确;中华民国没有君主;并不实行总统制;故排除ABD三项。
8.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政治,所有公民都可以参政议政。但公民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只有本城邦成年男子才属于公民,外邦人、未成年男性、女性和奴隶不属于公民,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9.D
【解析】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故选D项。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仍是君主制,不选A项;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但是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并没有结束,不选B项。在此后的七十多年间,政权在两者间反复易手,不选C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0.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民主政权,C项正确;A、B、D项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B正确;A是清政府颁行的宪法,不具备资产阶级性质,排除A;C是袁世凯时期颁布的宪法,不属于“第一部”,排除C;D是社会主义宪法,排除。
1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中自由投考,没有身份限制,主要看中考生成绩,与钱穆的描述一致,因此这一制度是科举制,D正确;世官制注重血缘关系,平民子弟并不能通过这一制度进入仕途,排除A;察举制看中的是品行而非成绩,与“十年寒窗”无关,排除B;九品中正制看中门第,平民子弟难以通过这一制度进入仕途,排除C。
13.D
【详解】
实行文官制度后,政府官员不再与政党有关联,国会中的党派之争不会影响政府的运作,这是对分权制衡体系的完善,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出美国通过《文官制度条例》,避免了文官的党派化,党派的矛盾激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独立战争后,特别是1787年宪法颁布以后美国实现了法治,排除B;“政党分赃制”导致美国政府官员党派化严重,而非政府腐败,排除C。
14.D
【详解】
南京政府的公务员可以由国民党长官随时介绍入党使之成为国民党员,这明显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介绍政府公务员加入国民党,没有涉及剥夺共产党权力的信息,排除A;将政府公务员介绍加入国民党不一定就能调动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也和人才选拔参与政治无关,政府公务员本身就是在参与政治活动,排除BC。
15.B
【详解】
据材料“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可知,我国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B项正确;A、C两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
16.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经验,被认为是历代王朝创制法律制度蓝本,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说法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唐律疏议》继承发展而非废除了汉代以来礼法结合的传统,说法③不正确,与之组合的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7.D
【详解】
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倡导教育公平,故选择D;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方面的观点,排除A;以“礼”治理国家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排除B;“因材施教”是教育方法上的观点,排除C。
18.D
【详解】
试题分析:题目考查的是我国古代法律的特点,魏律中并未体现复古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并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程序简化的特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的理解,魏律中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中“依古义”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
19.D
【详解】
根据材料“合理的不一定合法,合法的不一定合理”可知,西塞罗强调的是立法要合理又合法,这体现了理性公正,D正确;与国情一致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关注弱势群体体现了合理性但不一定合法,排除B;与当权者一致有可能会违背合理性,排除C。
20.B
【详解】
根据材料“不经合法的程序,不得剥夺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即使是为公共目的取用私人财产”等,可知美国注重生命权、财产权,体现了天赋人权的思想,选B项;宪法至上是指众多法律中,以宪法为原则,排除A项;联邦制所探讨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排除C项;美国宪法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故排除D项。
21.C
【详解】
宗教改革引发了教义争端,此后导致任何一个教会想要获得全世界的垄断地位都是不可能的,意味着多教派并存局面,而这种局面客观上有助于思想的解放,C正确;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基础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大众识字率的提高而非宗教改革,排除B;D表述绝对,而且与题干信息相反,排除。
2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A正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对于国体的规定和“共同纲领”中关于国体的规定基本相符,不属于最显著的特点,而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主权在民”思想的是《临时约法》,排除B、C、D。
23.B
【详解】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了唐太宗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其任用突厥首领管理东突厥故地正是这种政策的体现,B正确;A、C属于宗教政策,不属于民族政策,排除;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开通,排除D。
24.D
【详解】
宋朝在边境设立榷场,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进行互市贸易,密切了经济往来,推动民间贸易的活跃,促进了民族交融,故答案为D项;榷场的设置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项;榷场属于边境互市贸易,对城市发展没有起到推动作用,排除B项;榷场的设置没有结束宋金敌对状态,排除C项。
25.D
【详解】
材料“只要这类医院内有任何病员或伤员,它们就应受到交战各方的保护和尊重”体现的是法律对维护和平的重要性,D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错在“有效遏制”,排除;C说法过于绝对,错在“消除”,排除。故选D。
26.A
【详解】
根据“不使用武力”可知该规定开创了通过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故选A;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解决国际争端,并不是为了削弱法国机器盟国的势力,排除B;这一规定只是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范例,但并不一定能够解决欧洲各国间的矛盾,排除C;《万国公法》是1836年颁布的,排除D。
27.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时间轴示意图中标识的英法百年战争、英国成为王权专制的国家、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法国大革命等重大事件,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英、法、德等民族国家正在形成,B项正确;思想解放只与宗教改革运动相符,排除A项;城市发展推动欧洲进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欧洲国际交往方式趋于“多样”,排除D项。故选B项。
28.B
【详解】
根据1858年的《天津条约》,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中国内河航行,因此题干反映的人民解放军的行动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故答案为B项;这一做法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无关,排除A项;这一行动不能做到“切断西方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排除C项;“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政府与外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这一行动与此不符,排除D项。
29.A
【详解】
清朝设置理藩院、元朝实行土司制度、新中国实行少数民族自治区,这说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A正确;新中国的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古代的土司性质不同,排除B;通过题干无法判断我国民族格局,排除C;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家做主,排除D。
30.C
【详解】
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是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努力的结果,排除①。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签署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1978年签署建交公报,再次确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79年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扫除台湾问题障碍取得突破性进展,应选②③。1979年1月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第一次访问美国,此时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已经达成共识,排除④。
31.C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面对各种区域和全球性危机与难题,中国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中国方案,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C项正确;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建设和平、安全、繁荣的世界,因此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是可持续发展,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改善同新兴民族国家和周边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原则,不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中国方案,B项错误;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是合作共赢,D项错误。
32.A
【详解】
1954年,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A正确;巴黎和会召开之时,新中国尚未成立,排除B;万隆会议与题干限定不符,排除C;开罗会议是蒋介石政府参加的,排除D。
33.C
【详解】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C正确;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排除B;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结束了与美国的敌对状态,排除D。
34.A
【详解】
1955年,在亚非国际会议上,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达成了万隆十项原则,促进亚非会议的顺利进行,A正确;B、C、D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下提出的三大外交政策,不是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
35.(1)人物:孔子。派别:儒家。
(2)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用思想的大一统来维护和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3)积极影响: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或现代化)。新特点:西学传播的重点由科学技术向制度和思想转变。
(4)运动:启蒙运动文献:《人权宣言》。
(5)在先进思想的引领下发生了社会的变革,社会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发展。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也影响了世界。
(2)第一小问,由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结合所学,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目的是用思想的大一统来维护和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3)第一小问,由上卷“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可得出,材料反映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促进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第二小问,由材料“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可见“中卷”诸书突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4)18世纪,思想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典型的代表人物是伏尔泰,根据材料三“他宣扬自由平等”的信息可知,他的思想体现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人权宣言》中,《人权宣言》宣称人人生来自由,权利平等。
(5)根据以上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社会要传承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辩证的对待传统文化,不能盲目的全盘接受。鸡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一;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35小题,共70分)
1.(本题2分)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2.(本题2分)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确立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一国两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本题2分)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
A.《秦律》 B.《唐律疏议》 C.《大明律》 D.《大清律例》
4.(本题2分)大陆法系各国普遍不承认判例的效力,禁止“法官造法”,限制法官解释法律。对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监督也由至少在形式上不同于普通法院的机构来担任,由此,产生了独立于普通司法系统的行政法院。由此可见,大陆法系的国家
A.以成文宪法为唯一的判决根据 B.行政干涉司法现象严重
C.法官的权威性和创造性受限制 D.司法判例没有参考价值
5.(本题2分)西汉初年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为消除由此带来的威胁中央权力的因素,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派卫青、霍去病等带兵出击匈奴 B.推行盐铁官营
C.颁布“推恩令”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6.(本题2分)在最近热播的古装剧《清平乐》中,有这样一段剧情:官家(皇帝)赵祯在包拯弹劾了两任三司使之后,执意让包拯出任三司使之职。宋代三司使的主要职责是
A.执掌行政 B.掌管军事 C.总理财政 D.监察百官
7.(本题2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制
8.(本题2分)以下哪类人可以在古代雅典享有完全的公民民主权利
A.成年男性公民 B.成年女性公民 C.成年男性奴隶 D.未成年男性公民
9.(本题2分)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C.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10.(本题2分)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
A.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开展土地革命
C.实行“三三制”原则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1.(本题2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本题2分)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3.(本题2分)19世纪上半期,美国实施的“政党分赃制"导致政府官员党派化。其后,1883 年国会通过的《文官制度条例》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定期考核,凭业绩奖惩升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A.党派矛盾激化 B.人治走向法治
C.政府腐败严重 D.分权制衡完善
14.(本题2分)南京国民政府1935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其中一条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A.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 B.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C.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D.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15.(本题2分)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依次展开,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重点实施辞职辞退制度,畅通公务员队伍的出口,1996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
A.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 B.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
C.干部选拔走向制度化 D.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16.(本题2分)唐朝注重法律的制定。流传到今天的《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微四年颁行的律文,在中国和世界法制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下列关于《唐律疏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经验②被认为是历代王朝创制法律制度蓝本
③废除了自汉代以来礼与法的结合④我国现存的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本题2分)下列孔子的思想中,对今天倡导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的是
A.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B.以“礼”治理国家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
18.(本题2分)《礼记·曲礼》有关复仇之义,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律规定:“敢私复仇者加刑,家属徙边”。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魏的律令呈现出
A.复古主义的特色 B.严刑峻法的特色 C.程序简化的特色 D.以儒入法的特色
19.(本题2分)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合理的不一定合法,合法的不一定合理。他意在强调法律制定必须
A.与国情相结合 B.关注弱势群体
C.与当权者一致 D.体现理性公正
20.(本题2分)1791年,美国联邦宪法第五条修正案规定,不经合法的程序,不得剥夺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即使是为公共目的取用私人财产,也应给予公正的赔偿。这一规定
A.体现了宪法至上原则 B.践行了天赋人权思想
C.保证了联邦制的实施 D.维护了广大民众的利益
21.(本题2分)宗教改革引起了教义上的争执,导致了一系列血腥的宗教战争。由此造成西欧基督教世界的分裂,迫使争论不休的各宗教派别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一个教会想要获得全世界的垄断地位都是不可能的。由此可知,宗教改革
A.使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 B.有效提高了大众的识字率
C.客观上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D.消除了教派间的教义分歧
22.(本题2分)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显著特点是:
①规定中国国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②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在中国首次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
④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A.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3.(本题2分)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理念的做法是
A.尊崇佛教等外来宗教 B.任用突厥首领管理东突厥故地
C.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D.首开丝绸之路加强与西域联系
24.(本题2分)明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而宋之南渡,其利尤溥。自和好后,与金国博易。三处榷场,其岁人百余万缗。”榷场的设置
A.增加了宋朝财政负担 B.推动了城市发展
C.结束了宋金敌对状态 D.促进了民族交融
25.(本题2分)1864年《红十字公约》规定,野战医院和军医院被承认为是中立的。只要这类医院内有任何病员或伤员,它们就应受到交战各方的保护和尊重。这主要反映出
A.近代外交制度形成 B.战争得到有效遏制
C.消除了战争的伤害 D.运用法律维护和平
26.(本题2分)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为解决洛林问题,有关方面“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这一规定
A.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B.削弱了法国及其盟国的势力
C.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D.受到了《万国公法》的影响
27.(本题2分)下列时间轴示意图表明了14-19世纪欧洲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现象,它们共同反映出欧洲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动荡变迁中的思想解放 B.民族国家正在形成
C.城市发展推动欧洲进步 D.国际交往方式多样
28.(本题2分)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西方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29.(本题2分)清朝理藩院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元朝在西南实行土司制度,新中国建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述材料说明
A.中国具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传统 B.中国社会治理模式具有传承性
C.中国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格局 D.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家做主
30.(本题2分)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1.(本题2分)2020年6月7日,中国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积极开展对外医疗援助,截至5月31日,中国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已向1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捐赠抗疫物资。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中国方案
A.可持续发展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合作共赢
32.(本题2分)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巴黎和会 C.万隆会议 D.开罗会议
33.(本题2分)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下列属于 1971 年取得的外交成就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D.结束与美国的敌对状态
34.(本题2分)1955年,在万隆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上,很多国家对中国不甚了解,对中国抱有敌意。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5.(本题2分)根据中共中央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相关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应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注重使用后备干部,用好各年龄段干部。据此可知在党员干部管理问题上,我们坚持
A. 公务员制度建设 B. 媒体监督干部 C. 党管干部原则 D. 群众监督干部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30分)
35.(本题30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常常会出现依据一定思想理论及目标对社会体系进行变革的社会运动。
材料一:
材料二:(董仲舒向汉武帝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 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西政”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类之书 游记、报章、格致
材料四:他(伏尔奉)对孔子的民本思想极为推崇。他宣扬自由平等,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
——《中外政治思想史》
(1)材料一中的画像是哪一历史人物?他是中国古代哪一思想学派的开创者?(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所提出的建议。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6分)
(3)材料三中“上卷”诸书的传播对促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中卷”诸书较之“上卷”有哪些新的特点?(6分)
(4)伏尔泰是哪一场运动的领抽人物?请写出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直接体现伏尔泰上述思想的文献。(6分)
(5)综合上述内容,谈谈思想引领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