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一中实验部2022级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
生物试题答案
-5、DBCDA 6--10、CDCBD 11--15、BDBAB
-20、CACAC 21、AD 22、ABD 23、BD 24、ABCD
25、B 26、BD 27、BCD 28、ACD
29、(1) ①. 记名计算法 ②. 样方法
(2) ①. 捕食 ②. 初级 ③. 个体数和物种数 ④. 种群密度和出生率
(3) ①. 喷洒除草剂不利于蜘蛛的生长和繁殖 ②. 频繁采茶改变了茶园为蜘蛛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空间
30、(1) 竞争和捕食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偏高
(2)b (3)①. 抽样检测法 ②. 12 ③. 2.4×108
31、(1) 竞争 水平 镶嵌 (2)物种丰富度很高 (3) 三 (4) 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以提高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优势种发生改变,群落发生演替 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新泰一中实验部2022级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性别比例是影响所有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不变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不是任何生物都可以通过控制出生率和死亡率来控制种群数量
2、在南海某岛上迁入一些猕猴,那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若干年后,下图曲线表示岛上猕猴增长的情况。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在 m 年内,猕猴种群增长类似“J”形曲线
由 O'点降至 P 点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淡水资源
当猕猴数量接近n 线时,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n 线是该环境能维持的最大值
由 P 点升到 Q 点并稳定在 n 线上,说明该岛上群落处于相对稳定阶段
3、调查某种群一段时间内某些特征的变化,得到下图 A、B 两条曲线,种群增长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计算公式:种群增长率=
(Nt2–Nt1)/Nt1×10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若曲线 A 表示某种群增长率,且 X=1,则该种群第二年末的数量是第一年初的 2 倍
若曲线 B 是出生率,曲线 A 为死亡率,则交点对应的年龄结构类型一定为稳定型
若曲线 B 表示的是“S”形曲线的增长率,则 B 曲线在不同时间的值一定大于零
若曲线 B 是增长速率,且 X=0,则该种群一定未达到 K 值
4、 如图是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有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在第 6 周时达到 K 值
有生物乙存在时,对生物甲会产生有利影响
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无生物乙时,1 3 周生物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5、 在同一个池塘生物群落中,鲢鱼生活在水的上层,鳙鱼常栖息在水的中层,青鱼通常栖息在水的下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影响鲢鱼、鳙鱼和青鱼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氧气
鲢鱼、鳙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布减少了生态位的重叠
两种生物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越激烈
生态位的分化是自然选择和生物对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6、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
→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
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
7、蚜虫常聚集于植物的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性的害虫之一,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蚜虫的天敌。对于蚜虫,重要的是抓紧预防,避免虫害的发生。关于蚜虫的调查与防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取样时应选择蚜虫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块划为样方
对待蚜虫和跳蝻等动物,也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取样时应设置 1m2、5m2、10m2 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圆形地块为样方
引入和保护七星瓢虫等蚜虫的天敌,可以有效降低蚜虫的 K 值
8、在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为保证计数的准确,不应该( )。
在取样液之前,轻轻振荡锥形瓶,使酵母菌均匀分布
在加样液之前,对计数室进行镜检,若有污物必须清洗
计数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不计数边线及夹角上的酵母菌数量
在显微计数前,要静置一段时间,以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之后再计数9、 如图反映了 N1、N2 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
生态学家高斯将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在有限容积的培养基中,结果大草履虫被淘汰
海洋和湖泊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这些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若环境条件稳定,持续时间长,则可以使一种生物因种间竞争而被排除
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除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10、下列关于不同群落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陆地生物群落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的差异
草原生物群落中的动物经长期自然选择后大都具有挖洞和快速奔跑的特点
森林生物群落中林下阴生植物往往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叶绿体颗粒大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动物都以尿酸盐作为排出含氮废物的主要形式
11、下图表示 3 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 a 和图 b 中 3 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 a 中 3 个物种、图 b 中 3 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图 a 中物种 1 和物种 3 之间没有种间竞争,两者是原始合作关系
图 a 中 3 个物种的种内竞争更激烈,图 b 中 3 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更激烈
如果资源有限,图 a 中的物种 2 和图 b 中的物种 1 都将会被排除
d/w 这个比值,与种间竞争成正比,与种内竞争成反比
12、互花米草植株高大、根系发达,入侵滨海湿地后,低矮的本地草本植物逐渐被替代。同时,互花米草入侵也可以改变蟹类等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与低矮的本地植物相比,互花米草在光照、养分等方面占有竞争优势
某些底栖动物能够摄食植物幼根,加速物质循环,属于分解者
采用样方法对蟹类进行调查,往往会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
引进外来物种时应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
13、 如图曲线 a、b 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依据曲线 a 可知,在农作物播种时密度不宜过大
由曲线 b 可知,种群密度越大,生存斗争越剧烈
根据曲线 b 可知,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为 d 时最好
由曲线 b 可知,种群密度的变化与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等因素有关
14、 下图表示某林区在遭受大火烧毁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植物的恢复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林区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程度不断提高,抵抗力稳定性不断增强
该地区植物类群的变化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取代,灌木又被乔木取代
1996 年该地区的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过程
15、榕树只能依靠体型很小的榕小蜂进入花序为之传粉,而榕小蜂也只能在其花序中产卵,并以榕树花序为其幼体唯一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榕树和榕小蜂之间的关系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 ( )
两者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榕小蜂数量下降,会导致榕树数量上升
高低错落的榕树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16、1968 年,班尼特大坝在皮斯河上游建成后,河流下游的洪水脉冲消失,导致三角洲植被的迅速变化,众多鸟类栖息的湖泊和池塘迅速萎缩。下图为大坝建成前后下游湿地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 1 中不同植被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据图可知长期的水位波动,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图 1 和图 2 比较可知,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位波动
图示所有的动植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
17、生态学家认为,一定时间内,当种群数量增加时,必定会出现临近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种群变动调节恢复至平均密度以适应密度限制,即种群数量具有明显的密度制约效应。按照此理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密度制约效应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
当条件相同时,在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与个体平均重量的乘积可能是个定值 C.种间关系尤其是捕食关系会使种群数量在变动过程中趋向恢复至平均密度D.地震、火灾、病虫害等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不会引发密度制约效应
18、一个物种所能占据的生态位空间,是受竞争和捕食强度影响的。一般来说,没有竞争和捕食的胁迫,物种能够在更广的条件和资源范围内得到繁荣。这种潜在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即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而一种生物实际占有的空间叫做实际生态位。如图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图,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三种蝙蝠栖息在不同的树洞中,这是三种蝙蝠各自占据的实际生态位
棕蝙蝠比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三种蝙蝠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避免生态位过度重叠,从而减少竞争
若气候适宜,则三种生物占据的生态位为基础生态位
19、种群密度效应是自然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种群密度效应包括两个方面:①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种群个体平均重量 W 与密度 d 的乘积是一个常数 K,最后 Ki 总是基本一致,即产量恒定法则;②随着密度增加,引起种群内个体死亡而使密度减小,即自疏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和有规律波动与密度制约因素有关B.产量恒定法则保障了种群成员间既不互相吸引也不互相排斥C.自疏现象导致种群内不同个体各自占据的生态位差异性增大D.自疏现象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不利于生物适应多变的环境
20、生活史对策是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分为 r 对策和 K 对策。r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K 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存活曲线为生态学依照物种的个体从幼年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所做出的统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r 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稳定的,K 对策生物生活的气候环境是多变的
B.r 对策生物幼体存活率低,对应存活曲线 I 型,K 对策生物幼体存活率高,对应存活曲线III 型
C.r 对策生物的死亡无规律,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K 对策的生物易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D.r 对策生物种群大小稳定,通常接近环境容纳量,K 对策生物种群大小较波动、不稳定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
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21、下列对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迁入率、迁出率
若标记个体没有混合均匀即进行重捕,则最终的统计结果偏大或偏小
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
任何种群中雄性和雌性的数量比例均为 1:1
22、 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图甲过程最终会达到与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图甲中,b 点时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d 点时不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
图丙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23、 种群Ⅰ和种群Ⅱ分别代表两种鸟在某一地区的种群增长和变动情况(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种群Ⅰ的增长曲线符合“S”型增长曲线
种群Ⅱ的增长受食物、栖息地、天敌等因素的限制
在 T 年后种群Ⅱ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在 T 年时种群Ⅱ的数量接近 K 值
空心莲子草是水陆两栖草本植物,是恶性入侵杂草,常泛滥于农田、空地、鱼塘、河道,抢占农作物的水分、肥料和生长空间。空心莲子草会消耗较多的水体溶解氧, 缺氧死亡的鱼、虾等腐烂后会污染水质,从而严重破坏水体生态环境。科研人员推测, 空心莲子草可能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毒害本土物种,为此他们用空心莲子草地上部分和根系的浸提液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空心莲子草会导致入侵地的物种丰富度下降,甚至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在这三种植物中,空心莲子草浸提液对紫花苜蓿的影响最小
空心莲子草地上部分的浸提液与根系的浸提液对燕麦种子的影响效果大体相同
随着空心莲子草浸提液浓度的升高,三种植物种子细胞膜损伤率增大,可能导致种子萌发率降低
巧克力的主要原料是可可豆,可可树是一种喜阴植物,需要“背靠大树”才能长得更好,这意味着人工种植想收获更优质的可可豆,应将它和能够遮阴的人工林共同种植,或者直接将它种在较为稀疏的原生林里。这样和原生植物共存的可可树林起到了缓冲带的作用,也让自己的生长更加顺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可可树种植在原生林几年之后,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原生林中植物的种类
粉腿针尾雀濒临灭绝,它们在为可可树提供荫蔽的树上筑巢,在低层的可可树附近捕食为可可花传粉的双翅目昆虫,与可可树形成互利共生关系
经调查,某种害虫的每个个体出现在人工林不同可可树上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该害虫在空间上的分布为随机分布
将一定量的可可树种植到原生林后,可能会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常常趋向于稳态。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
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或死亡数量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甲可知,D 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才开始受到破坏B.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C.由图乙可知,F 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D.由图乙可知,F 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7、 如图,甲表示某环境条件的变化情况,乙、丙表示该环境中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乙、丙两种动物的种间关系最可能是竞争
环境条件的改变对种群的 K 值影响不大
t3 之后,乙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t 1~t 2 之间,乙、丙种群数量相对稳定,依赖于正反馈调节机制
28、雀鳝原产自北美,是一种大型的凶猛淡水鱼类,会攻击并摄食其他鱼类。如图表示雀鳝与另一种水生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关系:N 表示种群现有数量,K 表示环境容纳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t1 时雀鳝与甲的种群数量相等
雀鳝和甲的种群数量均呈“S”形增长
据图可推测雀鳝与甲存在捕食关系
D.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的 K 值比雀鳝的大
第 II 卷(非选择题 )
29、 蜘蛛在茶园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某同学在不同类型的茶园中对蜘蛛的相关指数进行了调查,得到如表数据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有机茶园 无公害茶园 普通茶园
个体数 1 615 982 601
物种数 57 48 34
丰富度指数 7.72 6.83 5.23
分别从不同类型的茶园各选取 10 个茶丛,调查并统计其上蜘蛛的相关指数,该过程采用的方法有 _和 。
蜘蛛属于肉食性动物,通过 关系控制多种茶树害虫。假眼小绿叶蝉、茶丽纹象甲、茶二叉蚜和黑刺粉虱等是主要的茶树害虫,这些害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消费者。根据题表结果可知,由于有机茶园中蜘蛛的
较多,可以通过明显降低害虫的 (填两个种群数量特征)来控制虫害。
有机茶园不喷洒除草剂,每年采茶 1 次;无公害茶园每年喷洒除草剂 2 次,采
茶 4 次;普通茶园每年喷洒除草剂 2 次,采茶 6 次。普通茶园中蜘蛛的丰富度指数最低的原因可能是 和 。 30、调查发现小型湖泊中的绿藻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
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图 1 表示不同体长露斯塔野鲮鱼的食性比例。图 2 表示露
斯塔野鲮鱼在 10 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该湖泊中露斯塔野鲮鱼与罗氏沼虾的种间关系是 。根据图 1,一定环境下露斯塔野鲮鱼该鱼的数量会在环境容纳量(K 值)波动,环境容纳量是指
_。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
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_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图 2 内 a~d 四个点中,种群数量最大的是 _点。
在培养藻类时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估算培养液中藻细胞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 。若吸取藻细胞样液 1mL 并稀释 100 倍, 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 1mm×1mm×0.1mm,由 400 个小格组成)计数,图 3 表示藻细胞在某个中方格中的分布情况,该中方格中藻细胞有 _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中藻细胞的平均数为 15 个,则 1mL 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总数为
个。
31、分析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资料 1:红尾鸲和鹟都捕食飞虫,也常常从树叶及树冠末梢上啄食昆虫。在两种鸟共同生活的地区,红尾鸲喜欢在疏林和缓坡处活动,而鹟更喜欢选择密林和陡坡。如果只有一种鸟存在,那么无论红尾鸲还是鹟,它们觅食生境的范围都比共存时的更大。资料 2:某地海边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帽贝、石鳖等动物,海星可以捕食该群落中的其他四种动物,其他四种动物之间无捕食关系。在一个 16m2 的实验样地中,人为去除该样地中的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实验样地中占据优势,数量最多;再过一段时间,贻贝成为最终占优势的物种。
资料 1 中的红尾鸲和鹟的种间关系是 。因地形变化引起两种鸟分布的不同,体现了群落空间结构中的 结构,常表现为 分布。
若一个物种在群落中具有独一无二且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物种通常被称为关键种。鉴别与验证关键种的最好方法是把关键种从群落中移除,然后观察和监测此后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但该方法对于 (填“物种丰富度很高”或“物种丰富度较低”)的群落是很难实现的。
资料 2 中海星的营养级至少是第 营养级。
资料 1 中红尾鸲和鹟两个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
;资料 2 中藤壶和贻贝两个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 。在上述实验中, 再过一段时间,贻贝又代替藤壶成了该群落最终占优势的物种。由此可见,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的相互联系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