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考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考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6 18:55:08

文档简介

龙陵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考练
历史
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总分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全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试卷配有答题卡;
2.测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1-5单元。
3.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姓名、考号、班级)填写清楚;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其他符号例如无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考号顺序收回装订,交给任课老师阅卷;试题不回收。
第 Ⅰ 卷(选择题 共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选项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选项
选择题(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长阳人遗址”位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1956年以来先后发现了人类的上颌骨和牙齿化石,共存有箭猪、牛、羊、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等十多种哺乳动物化石。经鉴定,长阳人的上颌骨和牙齿比北京猿人具有显著的进步性,但也存在着原始特征,其时代距今约10余万年。据此可知(  )
A.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已到长江中游地区
B.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农业饲养家畜
C.旧石器时代人类过着群居稳定农耕生活
D.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2.在《尚书·多士》篇中,周成王告诫殷商遗民说:“尔殷遗多士,弗吊(善)曼天(上苍),大将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助天行道),将(奉行)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据此可知,周成王旨在(  )
A.批判殷商敬鬼事神观念 B.指出殷商因暴政而亡
C.论证周革商命的合法性 D.借助宗法制维护统治
3.春秋战国时期,夷狄文化在西周贵族中逐渐流传:如鲁襄公由楚归而“作楚宫”;陈灵公“弃衮冕而南冠(楚人之冠)以出”;作为禹夏后裔的杞国,因毗邻东夷而杂用夷礼等。孟子曾愤然道:“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贵族摈弃了“夷夏有别”理念 B.民族交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C.夷狄文化顺应社会发展潮流 D.传统宗法理念已经出现崩塌
4.《汉书》载:刘邦“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这反映了,汉初(  )
A.沿袭了秦朝的治国理念 B.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模式
C.延续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D.完善了专制制度的建构
5.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农牧分界线图。这两幅图中农牧分界线的变化(  )
A.反映出南北经济的不平衡 B.受政治局势的影响
C.表明北方经济结构的优化 D.说明中外交流加快
6.下表是鲜卑族部分历史名人表,据表可知(  )
人物 记载 出处
秃发乌孤(南凉政权建立者) 及祠位,务农桑,礼俊贤,修邻好 出处《晋书·卷一百二十六载记第二十六》
乞伏国仁(西秦政权建立者) 置百官,仿汉制 《资治通鉴》
拓跋珪(北魏政权建立者) 徙民耕,立宗庙,设社稷,仿汉制,按居住地编户 《魏书·卷二》
A.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B.北朝统治者大力推广传统儒学
C.西晋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融异常频繁 D.十六国部分统治者推崇汉文化
7.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并与唐初武则天先后从长安迁都洛阳,北宋则更进一步将京师移向开封,以靠近运河干道。唐宋之际中国古都有一种自西向东迁移的明显态势,这主要缘于(  )
A.北方动乱不断加剧 B.地理环境影响了国都位置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统治者对运河交通的重视
8.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不论家庭出身和品级等第,只要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就能跻身官僚阶层。这样的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种“士庶天隔”的九品中正制有天壤之别。据此可知,科举制(  )
A.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B.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
C.消除了社会阶层的同化 D.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
9.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建策以两税法代租庸调制。同时,唐政府停止履行对小农进行田业授受的传统职责,私家地主的占田限额也随之被统统取消,“兼并者不复追正,贫弱者不复田业”。唐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  )
A.鼓励民间垦殖土地 B.打破自然经济形态
C.确立封建土地制度 D.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10..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 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 ”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11.元朝行省长官作为介于路府州县和“腹里”之间的地方最高长官,具有日常事务的统筹全权,但部分特定的权力(军队、钱粮)会由个别专责的官员提调,其他人不可随意干预,调兵更需得到中央授权。元朝这一制度设计(  )
A.激化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B.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C.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D.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12.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 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 ( )
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 D.“别黑白而定一尊”
13.明清小说家的作品往往“使人读之为轩然笑,为潸然泪,即樵夫牧子,厨妇爨婢,皆感动于不容已。”如《醒世姻缘传》中,作者用方言俗语描摹人物情状,通过对两个家庭、两种姻缘的描写,呼吁尊重女性,夫妻应当“相敬如宾”这表明 ( )
A.小说打破了传统的等级秩序 B.经济发展使近代平等观念形成
C.封建礼教抑制了文学的发展 D.市民文学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1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开篇阐述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故其认为“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以下主张符合黄宗羲思想的是( )
A.废除君主制度 B.君臣共治天下 C.实行君主立宪 D.提倡公平法治
15.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同时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 ( )
①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③商品经济的繁荣 ④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表1为19世纪中期部分作品内容摘要。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表1 :19世纪中期部分作品内容摘要
人物 作品 内容摘要
徐继畬 《瀛寰志略》 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
姚莹 《康輶纪行》 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
龚自珍 《己亥杂诗》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A.知识分子摒弃传统夷夏观念 B.改革政治制度呼声日渐高涨
C.民族危机推动经世思潮发展 D.向西方学习已成为社会共识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17.(12分)下列为中国西汉、唐朝、明朝、清朝疆域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图4
请你提取历史信息,判断图1、图2、图3、图4所对应的朝代,并简要说明理由。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海洋政策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北宋政府禁止在海上与辽、金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物质流动,设立专门针对辽的海防机制。宋代将外商贸易纳入系统的市舶管理体制之下,实行抽解和博买,并允许和鼓励本国民众从事海洋经济活动。宋代海洋政策表现出极强的利益取向,中原王朝中第一次以财政的眼光看待海上贸易。沿海地区商业出现兴盛的局面,与海上贸易相关的手工业和商品性农业大兴。宋代海船逐渐采用水密隔舱等技术,使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抗沉性。海陆联结之地的居民被编为特殊的户籍-船户与渔产。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洋政策新变及其国内效应》
材料二 下表示意明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海洋政策演变情况。
时间 政府政令
洪武十四年 “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永乐三年 泉州、宁波、广州等三处市舶司更名为“来远”“安远”“怀远”
永乐 “不许军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贩鬻番货,依律治罪”
顺治十八年 “沿海居民分别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防守,严禁逾越”
乾隆二十四年 关闭江、浙、闽三海关,由粤海关行商垄断对外商贸易事务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洋政策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国内效应”的表现。(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海洋政策的历史趋向。综上所述,谈谈宋代以来海洋政策对当代的启示。(6分)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
材料二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丑条约》中列强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加强了对华奴役的具体表现。(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九七国耻”的主要原因。(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商业的发展尤为显著,出现了许多与前朝相比不同的特点。北宋的统一,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商业也取得了一席之地,社会环境决定社会意识,在统治者内部,“重农抑商”这个传统现念,有了一定的转变,在“重商”与“抑商”之间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意见,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重视商业的地位,更多的人为商人说话,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宋代有一个新的变化。
——摘编自邓晓影《宋代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的提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龙陵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考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选项 A C B D B D C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选项 D B C A D B A C
二、非选择题答案:
17(12分)
①图1是唐朝。理由:都城是长安,与吐蕃并立,设置安西都护府或北庭都护府。(3分)
②图2是西汉。理由:设置西域都护府;北部边疆面临匈奴威胁。(3分)
③图3是明朝。理由:应天府和京师作为都城;北部存在瓦剌、鞑靼两个蒙古族集团:设置奴儿干都司。(3分)
④图4是清朝。理由:定都北京,设置伊犁将军等辖区;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东北端边界等角度。地图疆域北到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达太平洋,南临南海诸岛,西跨葱岭,这符合清朝疆域四至。(3分)
18(1)新变化:①海防机制更具有针对性;②海外贸易管理逐渐制度化;③政府对商民从事海洋经济活动的管理有所松动;④海洋政策表现出利益化取向,重视海外贸易对财政的影响。(任答两,点即可,4分)
“国内效应”:①沿海地区经济结构出现变动;②推动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③沿海地区管理体制出现变革;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完成。(任答两点即可,4分)
(2)历史趋向:①从开放到保守的转变;②海防政策逐渐走向僵化;③海洋意识呈现出政治集权化特征;④海外贸易的控制机制逐渐保守化。(任答两点即可,4分)
启示:①维护国家海上安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②政府要制定适时的方针政策,积极进行海洋开发;③要培育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④政府要及时调整海洋管理机制。(言之有理即可,任答一点,2分)
19(1)具体表现:
①政治上,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
②经济上,赔款白银4.5亿两;
③军事上,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④思想上,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每点2分,共8分)
(2)主要原因:①《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②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每点3分,共6分)
20、材料的第一句是中心句,核心意思是“宋代商业发展尤为显著”,因此,可以用“宋代商业发展”加特点、或加作用来构建论题。如果是加特点的论题,阐述则讲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如果是加作用的论题,阐述则讲宋代商业发展的影响。示例:
论题:宋代商业发展深刻改变社会面貌。(2分)
阐释:两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此基础上,商业更是空前繁荣。工商业的发展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城镇数量大幅增加,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城市管理打破了自汉唐以来严格的坊市制度,商业活动完全突破了时空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城市商业气息愈加浓厚,经济职能空前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交子、会子等纸币的出现,引发货币制度的重大变革;宋朝政府高度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外贸税收甚至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海外贸易的兴盛也推动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持续开发,使我国经济重心持续南移,至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已成为国家经济重心所在。(8分)
综上所述,宋朝商业极其繁荣,深刻影响了宋代社会的方方面面。(2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