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溶液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油与水混合一定形成溶液 B.食盐水倒出一半后浓度降低
C.升温会降低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 D.蔗糖可以无限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2.宇航员在太空做了油和水“难分难舍”实验:用力振荡装有油和水的瓶子,让油水充分混合,静置几分钟,发现油水不分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油水混合物容易分层的原因是油和水的沸点不同
B.太空中油水能长时间保持混合态,是由于在微重力环境下密度分层消失了
C.太空中油水混合物里的油和水一定无法分离
D.向油水混合物中加入洗涤剂,油会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
3.在物质混合、反应等过程中,存在着“1+1≠2”的有趣现象通常情况下,下列选项符合“1+1=2”的是
A.1mL酒精与1mL水混合后的总体积
B.lg碳和1g氧气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
C.1g氢氧化钠溶液和1g硫酸铜溶液混合后生成沉淀的质量
D.1g硫和1g氧气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
4.下列关于化学中“一定”和“不一定”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原子核一定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
C.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降低 D.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5.根据下表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10 20 30 40 50
NaCl/g 35.8 36.0 36.3 36.6 37. 0
KNO3/g 20.9 31.6 45.8 63.9 85.5
A.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KNO3和NaCl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
C.在20℃时,10g水中加入5gNaC1可得到15g溶液
D.要将混有少量NaCl的KNO3提纯可用蒸发结晶
6.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0~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t2℃时,向150g甲的饱和溶液中加入100g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D.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乙
7.0℃时,两杯饱和硝酸钾溶液质量分别为600克和200克,分别蒸发25克溶剂,析出晶体的质量为a和b,则a和b的关系为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8.如图所示,用石蜡将烧杯与木块粘在一起,然后向烧杯中溶解氢氧化钠固体,再把烧杯提起,这样木块会( )
A.掉下来 B.仍与烧杯粘在一起
C.燃烧 D.无任何现象
9.某硫酸钠溶液中,Na+与H2O分子个数比为1:100 时,此溶液中硫酸钠质量分数为( )
A.32.4% B.3.79% C.7.3% D.88.75%
10.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
B.一瓶液体长期放置后不出现分层,该液体就是溶液
C.溶液上层的密度小,下层的密度大
D.溶液一定是无色、澄清的
11.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有大量黑色固体生成
B.为加快过滤速度,用玻璃棒搅拌滤纸上的悬浊液
C.葡萄糖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混合加热至沸,出现红色沉淀
D.配制一定体积的稀硫酸时,将水倒入盛有浓硫酸的量筒中,并搅拌
12.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 )
A.氢氧化钠 B.酒精 C.浓硫酸 D.硝酸铵
13.化学知识中有很多的“相等”。请你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同种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B.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个数相等
C.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D.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体积等于200mL
二、填空题
14.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g。
(2)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提纯甲物质的方法是 。
(3)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
(4)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一定相等
B.将 t1℃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 t2℃,其溶剂质量均不变
C.若分别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各 100g 从 t2℃降温至 t1℃,甲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比乙多
D.t1℃甲可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 60%的溶液
E.t2℃时,等质量且饱和的甲、乙两物质溶液,溶质质量甲大于乙
(5)实验室用 50g 质量分数为 20%的甲溶液配制质量分数为 5%的甲溶液,需加水 g。
15.小明要用10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制作“叶脉书签”,如图是他配制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图①中烧杯的质量为20g。
(1)量取所需要的水应选择 (选填“10”、“50”或“100”)mL量筒。
(2)指出图中的一处操作错误: 。
(3)用上述图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 。配制过程中,导致氢氧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的可能原因有 。
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③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将氢氧化钠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1g以下用游码)
④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⑤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
⑥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16.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2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50°C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A B(填“>”、“<”或“=”)。
(3)将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填序号)。
①降低温度
②加水
③蒸发溶剂
④升高温度
(4)将5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这三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关系是 ;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关系是 。
17.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
(1)P点的含义是 。
(2)t2℃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此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保留一位小数)
(3)若a溶液中混有少量的c物质,提纯a物质的方法是 。
(4)将t2℃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降到t1℃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 。
A c>a=b B a=b>c C a>b>c D b>a>c
18.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g。
(2)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
19.通过对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对溶液有了更正确的认识:
(一)请举例否定下列错误认识: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实例: 溶液是有颜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实例: 不是溶液,但均一稳定。
(3)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实例。 可以作为溶质, 但不是固体。
(二)常用洗洁精洗涤油污,因为洗洁精与油、水混合会产生 作用;吃饭时,不小心新衣服上沾上了油污,可用汽油除去油污,两种方法除油污原理 (相同、不相同)
(三)结晶是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它是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方法。结晶通常有两种方式,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的物质采用 结晶的方法,如硝酸钾;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的物质采用 结晶的方法,如氯化钠。
三、科学探究题
20.H2O2溶液俗称双氧水,在生活、生产和实验研究中均有广泛应用。现有一瓶已开启过一段时间的H2O2溶液,标签内容见图-1。
【配制溶液】配制浓度约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
(1)用这种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H2O2溶液,与H2O以1:5的体积比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
【测定浓度】H2O2溶液的浓度可以采用酸化的KMnO4溶液来标定,主要的反应方程式为: 。
(2)取20mL配得的H2O2溶液(密度近似为1.0g/mL)加入少量稀H2SO4,不断滴入一定浓度的KMnO4标准液(每1000mL溶液中含KMnO415.8g),边滴边振荡,直到溶液刚好呈浅红色为止(可认为KMnO4和H2O2恰好完全反应),测得该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5%。计算:标定中滴入KMnO4标准液多少毫升?(结果精确到0.1mL)
(3)配得溶液的浓度和标定浓度直偏差的原因是 。
【拓展研究】
(4)以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I~IV,研究影响H2O2分解的因素,每组实验做3次,内容见表格。(室温为20℃,氧气浓度传感器初始读数为21%,水浴时间均为5分钟。)
实验编号 具支试管内的试剂 水浴温度 试管内现象 传感器3次读数(%)
I 10mL蒸馏水 1mL2%H2SO4溶液 20℃ 无气泡 21,21,21
40℃ 极少量气泡 21,21,21
II 10mL30%H2O2溶液 20℃ 无气泡 21,21,21
40℃ 极少量气泡 24,23,24
III 10mL30%H2O2溶液 1mL2%H2SO4溶液 20℃ 无气泡 21,21,21
40℃ 少量气泡 27,28,28
IV 10mL30%H2O2溶液 1mL2%CuSO4溶液 20℃ 少量气泡 35,34,33
40℃ 大量气泡 69,70,69
①实验I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是溶解在水中的空气,说明气体的溶解性受 影响。
②实验I的目的是 。
③通过以上实验,得出加快H2O2分解的原因是 。
④实验V:将光亮的粗铜丝灼烧后,迅速伸入盛有10mL30%H2O2溶液和1mL2%H2SO4溶液的试管中(见图-3)。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5)仅通过实验V,得出“Cu也能加快H2O2分解”的证据是否充足?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21.同学们在实验室用下图装置制取氧气。
(1)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
实验后,同学们发现沾有高锰酸钾的白抹布洗完晾干后变为棕褐色。
【查阅资料】
草酸溶液能将棕褐色物质除去。
【提出问题】
哪些因素能加快草酸除去棕褐色物质的速率?
【进行实验】
将均匀染有棕褐色的抹布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布条进行实验
实验 编号 实验1 20℃ 水 实验2 20℃ 0.5%草酸溶液 实验3 20℃ 0.25%草酸溶液 实验4 20℃ 0.125%草酸溶液 实验5 30℃ 0.25%草酸溶液 实验6 40℃ 0.25%草酸溶液
现象 颜色 没有褪去 70秒后 颜色褪去 98秒后 颜色褪去 150秒后 颜色褪去 51秒后 颜色褪去 40秒后 颜色褪去
【解释与结论】
(2)配制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 0.5%的草酸溶液,需要草酸的质量为 。
(3)实验1的目的是 。
(4)证明升高温度能加快草酸除去棕褐色物质的速率,需要对比 (填实验序号)。
(5)由实验2、3、4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反思与评价】
(6)实验后,同学们查资料得知抹布上的棕褐色物质为二氧化锰,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
22.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小华同学实验中发现:把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放入同样一杯水中,有的溶解快,有的溶解多,有的溶解又快又多,是哪些因素影响着物质溶解的快慢与多少呢?请你参考下表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以硝酸钾为例,选择一种可能影响硝酸钾溶解快慢的因素,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温度/℃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8
(1)影响因素 ;
(2)实验方案: ;
(3)通过实验得出 ;实验中,控制不变的因素是(任写一点即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植物油不溶于水,无法达到均一稳定的状态,因此只能是乳浊液,故选项错误;
B、由于溶液是均一的,各部分性质相同,食盐水溶液倒出一部分后,剩余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错误;
C、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故降低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采用升高温度、减小压强的方法,故选项正确;
D、室温下,蔗糖易溶于水,但不能在一定量的水中无限量地溶解,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B
【详解】A、地球上油水混合物容易分层的原因是油和水互不相溶,与沸点无关,选项错误;
B、油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大,在地面上受到重力,油会浮在水的上面,在太空中微重力环境下密度分层消失了,油水能长时间保持混合态,选项正确;
C、太空中油水混合物相对稳定,在一定条件下油和水可以分离,选项错误;
D、在地面向油水混合物中加入洗涤剂,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滴,形成相对较为稳定的乳浊液,不是溶液,选项错误。
故选B。
3.D
【详解】A、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隙,1mL酒精与1mL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2mL,此选项错误;
B、当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时,化学方程式及质量对应关系如下:,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为3:4,1g碳和1g氧气不能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物的质量小于2g;当然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时,化学方程式及质量对应关系如下: ,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为3:8,1g碳和1g氧气不能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物的质量小于2g,此选项错误;
C、因为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所以混合后生成沉淀的质量小于2g,此选项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及质量对应关系如下:,由方程式可知,1g硫和1g氧气恰好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为2g,此选项正确。
故选D。
4.B
【详解】A、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如氢原子核内没有中子,选项错误;
B、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如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前后碳元素化合价始终为+4价,氧元素化合价始终为-2价,氢元素始终为+1价,选项正确;
C、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降低,若恒温蒸发饱和溶液,由于溶液仍为饱和故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选项错误;
D、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如铁是单质由铁原子构成,选项错误;
答案为:B。
5.B
【详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不符合题意;
B、由表中数据可知,20℃时,溶解度:氯化钠>硝酸钾,30℃时,溶解度:硝酸钾>氯化钠,说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符合题意;
C、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该温度下,10g水中加入5g氯化钠,只能溶解3.6g,可得到3.6g+10g=13.6g溶液,不符合题意;
D、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要将混有少量NaCl的KNO3提纯可用降温结晶,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D
【详解】A、由图可知,0~t1℃区间,同一温度下甲的溶解度总是小于乙的溶解度,选项A正确;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该温度下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故B正确;
C、由图可知,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则t2℃时15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有50g甲,该溶液与100g水混合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故C正确;
D、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由于没有说明甲、乙饱和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故无法判断析出晶体质量的大小,故D错误;
故选D
7.A
【详解】同一温度下,分别将饱和的KNO3溶液600克和200克各蒸发掉25g水,由于蒸发掉水的质量相等,因此,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即a=b,所以A正确。故选:A。
8.A
【分析】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能使石蜡融化。
【详解】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能使石蜡融化,小木块会掉下来。
故选A。
9.B
【详解】由题意,某硫酸钠溶液中,与分子个数比为1:100;
设硫酸钠溶液中钠离子的个数为2,则水分子的个数为200;
溶液中含有钠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水分子,由硫酸钠化学式可知:钠离子与硫酸根离子之比是2:1,硫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2,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故选B。
10.A
【详解】A、由溶液的概念可知,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即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选项正确;
B、水长期放置后不出现分层,但水是一种纯净物,所以一瓶液体长期放置后不出现分层,该液体不一定就是溶液,选项错误;
C、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溶液中各部分的密度相同,选项错误;
D、溶液不一定是无色,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选项错误,故选A。
11.C
【详解】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而不是生成黑色固体,错误;B、过滤操作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漏斗内的液体,容易将滤纸划破,造成过滤失败,错误;C、葡萄糖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混合加热至沸,出现红色沉淀,正确;D、配制一定体积的稀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注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量筒不能用来配制溶液,也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错误。故选C。
12.D
【详解】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说明试剂瓶中的压强变小,可知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过程。氢氧化钠、浓硫酸溶于水都是放热的,酒精溶液水温度几乎不变,而硝酸铵溶于水是吸热的,故选D
13.D
【详解】A、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A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都不变,故B正确;
C、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故C正确;
D、分子之间有间隔,所以100mL的水和100mL的酒精混合,所得溶液的体积应小于200mL,故D错误;
故选D。
14.(1)90
(2)降温结晶
(3)等于
(4)BCE
(5)150
【详解】(1)由图知,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90g,故填:90。
(2)由图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提纯甲物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故填:降温结晶。
(3),由图知,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甲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等于乙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故填:等于。
(4)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一定相等,故A不符合题意;
B、将 t1℃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 t2℃,其溶剂质量均不变,故B符合题意;
C、降温时,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无晶体析出,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有晶体析出,所以若分别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 从 t2℃降温至 t1℃,甲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比乙多,故C符合题意;
D、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g,则,所以t1℃甲不可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 60%的溶液,故D不符合题意;
E、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因此等质量且饱和的甲、乙两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大于乙,溶质质量甲大于乙,故E符合题意。
故填:BCE。
(5)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则,故填:150。
15.(1)100
(2)①中砝码和药品位置放反了或③中仰视读数
(3) ④①③⑤② ②④⑤
【详解】(1)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质量为:100g×10%=10g,需水的质量为:100g-10g=90g,合90mL,选择量筒量取液体时,应满足“大而近”的原则,量取90mL的水应选择100mL量筒;
(2)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而图示①中砝码和药品位置放反了;量筒读数时应平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图示③中为仰视读数;
(3)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存放,要注意在称量前先取出药品才能称量,故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④①③⑤②;
①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偏大,则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小,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读数偏小,则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大,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③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左盘质量=右盘质量+砝码质量,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将氢氧化钠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1g以下用游码),根据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则有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该实验需要称量10g氢氧化钠,烧杯质量为20g,则总质量为30g,不使用游码,不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
④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溶剂水的质量偏大,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⑤盛装溶液的试剂瓶用蒸馏水润洗,溶剂水的质量偏大,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⑥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转移已配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溶液溅出,不会影响溶质质量分数;
故选:②④⑤。
16. B >A=C < ①② B>A>C 不能确定
【详解】(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 >A=C;
(2)50℃时A溶解度大于B,将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A需要水的质量小于B,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A小于B。故填:<。
(3)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大,将C物质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降低温度、加水。故填:①②;
(4)将5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A、B都是饱和溶液,由于20℃时B溶解度大于A,因此B的质量分数大于A,由于C在50℃时溶解度小于A在20℃时溶解度,因此A的质量分数大于C,这三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关系是B>A>C。
由于三种溶液的质量没有确定,将5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关系是不能确定。
17. 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都为20克 33.3% 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D
【详解】(1)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由图可知该温度下二者溶解度为20g,
故答案为t1℃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都为20克;
(2)由图可知,t2℃时,a的溶解度为50g,将30克的a物质加入50克水,a不能完全溶解,只能溶解25ga,故此时溶液的质量分数= ×100%≈33.3%,
故答案为33.3%;
(3)由图可知,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若a物质中溶解有少量的c物质,提纯a物质的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故答案为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4)将t2℃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降到t1℃时,a、b两种物质仍然是饱和溶液,因为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所以b的质量分数大于a的质量分数;
因为t1℃时a的溶解度大于t2℃时c的溶解度,所以t1℃时a的质量分数大于c的质量分数。故答案为D。
18.(1)85
(2)增大
【详解】(1)由图知,在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85g。
(2)由图知,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19. 硫酸铜 水 酒精 乳化 不相同 较大 降温 较小 蒸发
【详解】(一)(1)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是有颜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水不是溶液,但均一稳定。
(3)溶液中的溶质不一定是固体,酒精可以作为溶质,但不是固体。
(二)常用洗洁精洗涤油污,因为洗洁精与油、水混合会产生乳化作用;吃饭时,不小心新衣服上沾上了油污,可用汽油除去油污,是溶解,两种方法除油污原理不相同。
(三)结晶是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它是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方法。结晶通常有两种方式,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如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如氯化钠。
20.(1)5.5%
(2)解:设标定中滴入KMnO4标准液的体积为x
x=35.3mL
答:标定中滴入KMnO4标准液35.3毫升。
(3)过氧化氢不稳定,易分解
(4) 温度 作对照实验,排除蒸馏水和硫酸溶液在实验条件下生成氧气的可能 温度升高和硫酸铜可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5)铜加热后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双氧水大量分解生成氧气,不能确定是铜的作用还是硫酸铜的作用
【详解】(1)设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H2O2溶液的体积为V,加入水的体积为5V,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过程见答案;
(3)配得溶液的浓度和标定浓度直偏差的原因是过氧化氢不稳定,易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4)①实验I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是溶解在水中的空气,说明气体的溶解性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②实验I的目的是作对照实验,排除蒸馏水和硫酸溶液在实验条件下生成氧气的可能;
③通过以上实验,得出温度升高和硫酸铜可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5)仅通过实验V,不能得出“Cu也能加快H2O2分解”,铜加热后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双氧水大量分解生成氧气,不能确定是铜的作用还是硫酸铜的作用。
21. 防止冷凝水回流,试管炸裂 1g 空白对照,证明水不能使棕褐色布条褪色 3、5、6 其他条件相同时,草酸浓度增大能加快草酸除去棕褐色物质的速率 取棕褐色布条放入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气泡。或取少量二氧化锰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草酸溶液,观察黑色固体是否逐渐消失
【详解】(1)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回流,试管炸裂;
(2)配制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 0.5%的草酸溶液,需要草酸的质量=200g×0.5%=1g;
(3)实验1的目的是空白对照,证明水不能使棕褐色布条褪色;
(4)证明升高温度能加快草酸除去棕褐色物质的速率,草酸的浓度相同,温度不相同,需要对比3、5、6;
(5)实验2、3、4中,其他条件相同,草酸的浓度不相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时,草酸浓度增大能加快草酸除去棕褐色物质的速率;
(6)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会产生气泡;根据实验探究可知,草酸溶液能与二氧化锰反应。验证抹布上的棕褐色物质为二氧化锰的方法是取棕褐色布条放入试管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气泡。或取少量二氧化锰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草酸溶液,观察黑色固体是否逐渐消失。
【点睛】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
22. 温度 取两只小烧杯,分别加入2g硝酸钾,在其中一只烧杯中倒入10mL冷水,另一只烧杯中倒入10mL热水 硝酸钾在热水中溶解快,在冷水中溶解慢 硝酸钾的质量或水的质量(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分析】通过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进行探究,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硝酸钾的质量、硝酸钾的颗粒大小、水的质量等,唯一的变量是水的温度,通过KNO3完全溶解所需时间的不同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1)由表格信息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可能影响硝酸钾溶解快慢的因素是温度;
设计实验时,应该称量相同质量的硝酸钾,分别放入到盛有相同体积的但温度不同的水的烧杯中,比较相同条件下,溶解相同质量的硝酸钾固体所需要的时间,故填:取两只小烧杯,分别加入2g硝酸钾,在其中一只烧杯中倒入10mL冷水,另一只烧杯中倒入10mL热水;
(3)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的硝酸钾最先完全溶解,在该实验中控制不变的量有硝酸钾的质量以及水的体积,故填:硝酸钾在热水中溶解快,在冷水中溶解慢;硝酸钾的质量、水的体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