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一)历史试题
(75分钟 100分)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九单元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考古发现,在晚更新世(年代测定约为距今126000年至10000年)的遗址中,除了被吃剩的兽骨外,一般很难见到食物遗存,尤其是碳化的粮食作物;而在全新世即距今大约一万年的许多遗址中,都会有一些完整的碳化粮食遗存。材料可用于说明( )
A.粮食储存技术进步 B.渔猎不能满足人类需要
C.原始农业得到发展 D.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而采取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3.下表是汉末人口迁徙的文献记载。其中,荆州能大量吸收外来人口的优势条件是( )
材料 出处
“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 《三国志·卫凯传》
“刘表雍容荆楚……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三国志·魏书·王桀传》
A.政策优惠 B.地广人稀 C.物质富饶 D.局势稳定
4.唐太宗定国乐为十部,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乐队规模很大,盛况空前。这表明唐朝( )
A.民众非常喜爱音乐 B.延续了周代礼乐制度
C.奉行文化包容政策 D.崇尚阳刚和力量之美
5.北宋时,开封城的物资分配权在富商手中,他们掌握着都城的物资供应,存在上报数量不实,操纵物资的数量、质量等问题,这些富商以此敛财。王安石主张要发运使来管理运输,对茶叶、盐等税收进行监管,并给发运使一些财权来灵活处理紧急情况。这一政策( )
A.阻断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途径 B.有助于抑制富商的不义行为
C.缓解了城市的物资缺乏问题 D.彻底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6.元朝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置了辽阳、云南、甘肃、岭北等行省,吐蕃地区由中央机构宣政院直接管辖,也相当于一大行省。在行省体制下,边疆地区很多部落和地方首领变为土官,直隶于行省。这一局面( )
A.开启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为元朝实现统一奠定制度基础
C.促进了中央对边疆区域的管理
D.推动了元朝疆域的进一步扩张
7.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据此可知,王阳明认为学习经典需要( )
A.发明本心,格物致知 B.内心自省,乐为人师
C.依托经典,求诸教育 D.独立思考,善于借鉴
8.《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英本以为“倾全国生产,不够华一省衣料”,而现实却是“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国家商业竞争加剧 B.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C.英国国内生产供应不足 D.清朝闭关政策的阻碍
9.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朝统治阶级开始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兴办“洋务事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尝试,当时工业化技术主要( )
A.来自自身积累 B.源于政府转让 C.移植西方机器 D.通过工匠自研
10.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许多学者指责李鸿章父子卖国自保,两江总督张之洞强烈反对清廷批准该条约;数百名汇聚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子几次联名上书清廷,请求清帝废除该条约,迁都内地,继续战斗。这反映出( )
A.洋务派内部已开始分裂 B.维新变法运动拉开序幕
C.民族危机激发爱国精神 D.爱国运动改变战争结局
11.1912年3月,革命党人控制的临时参议院紧急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将政权组织形式从名副其实的总统制改为了名不副实的内阁制。这一举措( )
A.推动了政治制度建设的完善 B.有效防止了专制独裁的出现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目的在于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12.中共二大根据列宁的建党学说,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少数绝对服从多数”;“下级机关须完全执行上级机关之命令”;“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决议,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这有利于( )
A.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 B.中共掌握国民革命领导权
C.民族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 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13.1926年,中共在上海成立农民运动委员会,由毛泽东担任书记。中共中央随即制定《目前农运计划》。农民运动由广东发展到湖南、湖北、江西、河南、陕西、四川、广西、福建、安徽、江苏、浙江等省。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 B.中共成为民主革命领导核心
C.中国革命重心向农村转移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形势高涨
14.下表所示是我国局部抗战时期涌现的部分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 )
作品 作家 简介
《咆哮的许家屯》 艾芜 歌颂东北地区人们的抗日斗争,表现民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死线上》 阳翰笙 反映淞沪抗战的短篇小说
《兄弟》 王余杞 表现守旧家庭与反叛逆子之间的对立冲突,展现青年学生突破家庭束缚、涌入革命浪潮的人生轨迹
A.以敌后根据地的抗战为主要题材
B.反映出抗日救亡运动遍及全国
C.真实描述了民众抗日历程的艰难
D.表现了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感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但通篇未提采取社会主义的步骤问题。这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政治基础是( )
A.人民民主主义 B.自由主义 C.国家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16.1971年后,台湾开始谋求“国际空间”的主要活动,基本上是尽量地保住他们在政府间的一些国际组织及原有的一些“会员资格”或者“席位”。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背景是( )
A.美国政府放弃了对台湾当局的扶持
B.新中国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西方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改变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3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之际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汉魏之际,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理论对生死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佛教与玄学有相通之处,故佛学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更盛,寺院经济发达,寺院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由此引发了统治者的灭佛行动,但灭佛行动并没有改变佛教流行并在中国扎根的趋势。到了隋唐,佛教进入鼎盛时期,隋唐的佛教学说最大的特点,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诗、书、画的发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材料二 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
——欧阳修《本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并简要说明汉代以来佛教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8分)
(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联军从华北撤退时,英国获准开始在长江的镇江到汉口一段进行贸易,而无须根据条约的规定,要等到平定叛乱以后才能进行贸易。而清廷的想法正如恭亲王所说,英国人不但不虑其为害,转可以为我用。此后,英国对太平军的干涉应当被视为卜鲁斯为稳定中英关系而作出的全面努力的一部分。当考查太平军失败的原因时,我们立刻会遇到的困难是,不能完全用纯军事方面的理由来解释。
——摘编自[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
材料二 义和团和清军在中国北部的反帝斗争使帝国主义胆战心惊。英国是想通过刘坤一(两江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加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刘坤一、张之洞向英国政府保证,将不惜代价,采取有力措施,维护英国在长江流域的一切权益。继英国之后,美、德、法等帝国主义也参与策划“东南互保”。义和团运动使帝国主义分子认识到要瓜分中国是不易实现的。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从这两次运动的失败中得到的认识。(5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100多年间,中国的对外交往史是一段备受欺凌的历史,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从此,维护国家独立,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实现独立必须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断绝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遗产”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和执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三大政策。根据上述政策,毛泽东访问了苏联,并于1950年2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摘编自张清敏《当代中国外交》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共同的战略利益促使中美关系缓和,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两国关系从此进入新阶段。两国关系正常化为两国进一步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同时,中美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关系的发展。但两国关系的基础是脆弱的,由于双方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美国也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这也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关系基础脆弱的原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樊树志著《晚明大变局》目录(节选)
第四章 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陈献章:“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1.“江门心学”的怀疑精神
2.“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
3.陈门弟子:从贺钦到湛若水
二、王守仁:“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1.“学贵得之心”
2.贬谪龙场:“动心忍性,恍若有悟”
3.“功高而见忌,学古而人不识”
4.漫长的昭雪之路
三、“掀翻天地”的王门弟子
1.“不从人脚跟转”的王畿
2.“六经皆注脚”的王艮
3.“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的颜山农、何心隐
四、李贽“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
1.赞扬王门弟子“一代高似一代”
2.“假道学以异端目我”
3.“快口直肠,目空一切”
4.“不死于人,死于口;不死于法,死于笔”
5.“先生起千载,高言绝群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清晰,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
参考答案
高一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一)
1.C 由材料“而在全新世即距今大约一万年的许多遗址中,都会有一些完整的碳化粮食遗存”可知,当时的粮食产量较以往有所增加,使碳化粮食得以存在,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不能反映当时渔猎的状况,排除B项;D项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
2.B 由材料“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可知,秦始皇反对实行分封制,为了“求其宁息”,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故B项正确。A项所述属于文化措施,排除;实行“攻打匈奴”“修筑长城”的措施是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排除C、D两项。
3.D 由材料中村“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士之避乱荆州者”等信息可知,当时人们选择荆州为迁徙地,主要是因避乱而引起,这反过来也说明荆州当地局势相对稳定,故D项正确;A、B、C三项对材料信息理解错误,排除。
4.C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国家音乐里面既有本国的,也有西域少数民族的甚至是外国的,可见唐朝对文化的开放包容性,故选C项。“定国乐为十部”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不是民众意志,排除A项;“定国乐为十部”仅指音乐,没有包含等级秩序,不属于“礼乐制度”,排除B项;仅由材料无法判断这些音乐属于哪一类型,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加强对物资供应的管理,限制富商的权力,抑制了他们的不义行为,故B项正确。“阻断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途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城市的物资缺乏问题得到缓解,排除C项;D项夸大了该政策的作用,排除。
6.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边疆地区实行行省制度,促进了中央对边疆区域的管理,故C项正确。郡县制的实行开启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A项;此时元朝已经实现统一,排除B项;该制度与元朝疆域的扩张无关,排除D项。
7.D 由材料中“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皆为我之所用”等信息可知,王阳明认为通过学习经典来发展良知,就须依着“吾之良知”的“天理”去独立思考,善于借鉴,从而得出独立见解,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8.B 材料信息表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但英国商品在华销售不及预期,滞销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对英国商品需求有限,故B项正确。A、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均排除;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排除D项。
9.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通过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技术,开始中国早期现代化尝试的,故C项正确。
10.C 材料中许多学者对签订《马关条约》的李鸿章父子进行指责,张之洞也强烈反对批准该条约,学子们联名上书等信息都体现了民族危机激发爱国精神,故选C项。张之洞反对清廷批准该条约不代表洋务派内部已开始分裂,排除A项;维新变法运动开始于1898年,排除B项;这种爱国运动并没能阻止《马关条约》的签订,也没有改变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排除D项。
11.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预防其实行独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故D项正确。此时看不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政治制度建设的完善,排除A项;“防止了专制独裁的出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措施与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无关,排除C项。
12.C 中共二大制定党章,强调党内民主集中制和党中央权威,这有利于之后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C项正确。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A项错误;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期间中共忽视了对革命领导权的争取,B项错误;1927年后,毛泽东领导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D项错误。
13.D 1926年,中共利用北伐胜利进军的有利时机,推动农民反帝反封建运动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形势迅速高涨,D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A项错误;国民大革命由国共两党联合领导,B项错误;中国革命重心向农村转移的时间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
14.D 材料中局部抗战时期的抗战小说创作体现出作者与国家、民族时代同脉的崇高思想品德,表现了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故选D项。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全国抗战开始后建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局部抗战时期抗日救亡运动并未遍及全国,排除B项;材料中的作品并未完全真实地描述民众的抗日历程,排除C项。
15.A 由材料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未提采取社会主义的步骤问题”等信息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政治基础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16.C 由材料中“1971年”及“台湾开始谋求‘国际空间’的主要活动”等信息可知,材料叙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台湾当局被驱逐出联合国之后出现的现象,故选C项。A、D两项与史实不符;B项事件出现于1979年,排除。
17.(1)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佛教的理论满足世人的心理需求,且与玄学有相通之处;佛教吸收中国文化,日益本土化。(4分)
影响:佛教冲击了传统儒学,推动了理学的兴起,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艺术;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分)
(2)看待:欧阳修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大有危害,儒学远胜于佛学;只要光大儒学,最终能够战胜佛教。(5分)
18.(1)相似之处: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于危机之中;都由农民阶级领导发动;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5分)
历史功绩: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3分)
(2)认识: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无法摆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因此也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其失败是必然的。(5分)
19.(1)特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执行“一边倒”方针。(3分)
意义: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领土主权的完整;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孤立与封锁;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5分,任答三点即可)
(2)变化:由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到积极同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外交关系。(2分)
原因: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矛盾不可调和;美国坚持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美两国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差异。(4分)
20.[示例]
论题:明清时期思想活跃的局面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2分)
阐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阻碍社会进步;工商业阶层不断壮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理学日益僵化,扼杀人性;西学东渐的不断扩大,大量西方思想学说涌入中国。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明清之际儒学获得新的发展,出现了陈献章、王守仁、李贽、黄宗羲等思想家,催生了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旧占据统治地位;理学依然是官方学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强化;这一时期的思想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窠臼,不能引领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8分)
明清之际虽然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在思想领域兴起了一股批判专制制度、反对传统儒教的思想解放浪潮,但是依然没有发展为一股能够推动社会转型的力量。因此,明清之际并未实现社会转型。(2分)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