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蚌埠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26 14:22:57

文档简介

高二化学试卷答案
选择题(本题含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10
答案
D


C
C
C
0
0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D
D
B
16.(共18分,每空2分)
(1)浓度,1,293,
B和C,3
(2)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8.3×104molL1s
(3)催化作用,Mn2
17.(共8分,每空2分)
c(C0yc阻:O)
(1)
cCOc阻)
(2)33.3%
(3)降低
(4)BC
18.(共14分,每空2分)
(I)阳极,Ag+e—Ag
(2)D
(3)①Fe(或铁)②原电池,Fe-2e+2OH—Fe(OD2
(4)A
19.(共15分,除注明外每空2分)
K
(2)289-2a)
(3)①<
②40%
③3
(3分)
(4)A,D蚌埠市两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
化学试卷
满 分:100分 时 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Cu 64 K 39 I 127
第Ⅰ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产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时,ΔH<0
B.已知反应H2(g)+I2(g)2HI(g)的平衡常数为K,则2H2 (g)+2I2 (g)4HI(g)的平衡常数为2K
C.ΔH<0、ΔS>0的反应在低温时不能自发进行
D.在其他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2.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①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②二氧化氮转化为四氧化二氮的平衡体系,缩小容器体积后混合气体颜色加深 ③合成氨反应,为提高氨的产率,理论上应采取降低温度的措施 ④用钠与氯化钾共融的方法制备气态钾:Na(l)+KCl(l)K(g)+NaCl(l) ⑤反应CO(g)+NO2(g)CO2(g)+NO(g) ΔH<0,达到化学平衡后,升高温度体系的颜色加深
A.①④ B.①②
C.②⑤ D.②③
3.如图所示,ΔH1=-393.5 kJ·mol-1,ΔH2=-395.4 kJ·mol-1,下列说法或表达式正确的是(  )
A.石墨和金刚石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B.C(s,石墨)===C(s,金刚石)
ΔH=+1.9 kJ·mol-1
C.金刚石的稳定性强于石墨
D.断裂1 mol石墨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比断裂1 mol金刚石的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少
4.图1是铜锌原电池示意图。图2中,x轴表示实验时流入正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y轴表示(  )
A.铜棒的质量 B.c(Zn2+)
C.c(H+) D.c(SO)
5.一定温度下,在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X(g)Y(g)+Z(s),以下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B.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
C.X的分解速率与Y的消耗速率相等
D.单位时间内生成1 mol Y的同时生成2 mol X
6.下列关于电化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①两极均有气泡产生,滴加酚酞溶液时石墨一极先变红
B.图②装置中Fe电极参与反应发生腐蚀
C.图③可以模拟钢铁的吸氧腐蚀,碳棒一极的电极反应式:O2+2H2O+4e-===4OH-
D.上述4个装置中,图①、②中Fe腐蚀速率较快,图③中Fe腐蚀速率较慢
7.常温常压时烯烃与氢气混合不反应,高温时反应很慢,但在适当的催化剂存在时可与氢气反应生成烷烃,一般认为加氢反应是在催化剂表面进行。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乙烯和H2生成乙烷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加入催化剂,可减小反应的热效应
C.催化剂能改变平衡转化率,不能改变化学平衡常数
D.催化加氢过程中金属氢化物的一个氢原子和双键碳原子先结合,得到中间体
8.已知4NH3(g)+5O2(g)===4NO(g)+6H2O(g),反应速率分别用v(NH3)、v(O2)、v(NO)、v(H2O)表示。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4/5v(O2)=v(NO) B.5/6v(O2)=v(H2O)
C.2/3v(NH3)=v(H2O) D.4/5v(NH3)=v(O2)
9.对于可逆反应mA(s)+nB(g)eC(g)+fD(g),当其他条件不变时,C的体积分数在不同温度(T)和不同压强(p)下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到平衡后,若使用催化剂,C的体积分数将增大
B.正反应的ΔH<0
C.化学方程式中,n>e+f
D.达到平衡后,增加A的质量有利于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0.某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A和B,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A(g)+xB(g)2C(g),达到平衡后,改变反应条件,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反应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甲所示,正、逆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30~40 min间该反应使用了催化剂
B.化学方程式中的x=1,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C.30 min时降低温度,40 min时升高温度
D.8 min前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8 mol·L-1·min-1
11.加“碘”食盐中添加较多的是碘酸钾(KIO3),碘酸钾在工业上可用电解法制取。以石墨和不锈钢为电极材料,以KI溶液为电解液,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电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I+3H2OKIO3+3H2↑。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转移3 moL电子,理论上可制得107 g KIO3
B.电解时,石墨作阳极,不锈钢作阴极
C.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I-+3H2O-6e-===IO+6H+
D.电解过程中,电解液的pH减小
12.二甲醚(CH3OCH3)被称为21世纪的“清洁能源”,科学家研究在酸性条件下,用甲醇可合成二甲醚,反应历程中相对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循环过程中,催化剂参与了中间反应
B.该历程中最小的能垒(基元反应活化能)为1.31 kJ·mol-1
C.制约总反应速率关键步骤的基元反应方程式为―→CH3OCH3+H+
D.总反应方程式为2CH3OHCH3OCH3+H2O
13.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以固体氧化锆—氧化钇为电解质,这种固体电解质在高温下允许氧离子(O2-)在其间通过。该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其中多孔电极a、b均不参与电极反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有O2参加反应的a极为电池的负极
B.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H2-2e-===2H+
C.a极对应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D.该电池的总反应式为2H2+O2===2H2O
14.已知反应CO(g)+H2O(g)CO2(g)+H2(g) ΔH<0。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K增大
B.减小压强,n(CO2)增加
C.更换高效催化剂,α(CO)增大
D.充入一定量的氮气,n(H2)不变
15.为了比较Fe3+和Cu2+对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实验可通过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来比较反应速率的大小
B.若图甲所示实验中反应速率为①>②,则一定说明Fe3+比Cu2+对H2O2分解催化效果好
C.用图乙装置测定反应速率,可测定反应产生的气体体积及反应时间
D.为检查图乙所示装置的气密性,可关闭A处活塞,将注射器活塞拉出一定距离,一段时间后松开活塞,观察活塞是否回到原位
第II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18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的反应探究“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1)通过实验A、B,可探究出 (填外部因素)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其中V1= 、T1= ;通过实验 (填实验序号)可探究出温度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其中V2= 。
(2)若t1<8,则由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利用实验B中数据计算,0~8 s内,用KMnO4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v(KMnO4)= 。
(3)该小组的一位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上述实验过程中n(Mn2+)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并认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反应体系中的某种粒子对KMnO4与草酸之间的反应有某种特殊作用,则该作用是 ,相应的粒子最可能是 (填粒子符号)。
(8分)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CO2和1 mol H2发生如下化学反应:
CO2(g)+H2(g)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与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
T/℃ 700 800 830 1 000 1 200
K 0.6 0.9 1.0 1.7 2.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
(2)若反应在830 ℃下达到平衡,则CO2气体的转化率为 。
(3)若绝热时(容器内外没有热量交换),平衡发生移动的结果是使容器内CO的浓度增大,则容器内气体温度 (填“升高”“降低”或“不能确定”)。
(4)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 (填字母)。
A.容器内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C.v正(H2)=v逆(H2O) D.c(CO2)=c(CO)
E.c(CO2)·c(H2)=c(CO)·c(H2O)
18.(14分)电解工作原理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
(1)电解精炼银时,粗银作 ,阴极反应为 。
(2)工业上为了处理含有Cr2O72- 的酸性工业废水,采用下面的处理方法:往工业废水中加入适量NaCl,以铁为电极进行电解,经过一段时间,有Cr(OH)3和Fe(OH)3沉淀生成,工业废水中铬元素的含量可低于排放标准。关于上述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阳极反应:Fe-2e-===Fe2+
B.阴极反应:2H++2e-===H2↑
C.在电解过程中工业废水由酸性变为碱性
D.可以将铁电极改为石墨电极
(3)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进行以下电化学实验。
①当开关K与a连接时,两极均有气泡产生,则阴极为 电极。
②一段时间后,使开关K与a断开,与b连接时,虚线框内的装置可称为 。请写出此时Fe电极上的电极反应 。
(4)1 L某溶液中含有的离子如下表:
离子 Cu2+ Al3+ NO Cl-
1 1 a 1
用惰性电极电解该溶液,当电路中有3 mol e-通过时(忽略电解时溶液体积变化及电极产物可能存在的溶解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电解后溶液呈酸性
B.a=3
C.阳极生成1.5 mol Cl2
D.阴极析出的金属是铜与铝
19.(15分)亚硝酰氯(ClNO)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可通过反应2NO(g)+Cl2(g)2ClNO(g)获得。
(1)氮氧化物与悬浮在大气中的海盐粒子相互作用时会生成亚硝酰氯,涉及以下反应:
①2NO2(g)+NaCl(s)NaNO3(s)+ClNO(g) K1
②4NO2(g)+2NaCl(s)2NaNO3(s)+2NO(g)+Cl2(g) K2
③2NO(g)+Cl2(g)2ClNO(g) K3
则K3= (用K1和K2表示)。
(2)已知几种化学键的键能数据如表所示(亚硝酰氯的结构为Cl—N===O):
化学键 N≡O Cl—Cl Cl—N N=O
键能/kJ·mol-1 630 243 a 607
则反应2NO(g)+Cl2(g)2ClNO(g)的ΔH= kJ·mol-1(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3)按投料比n(NO)∶n(Cl2)=2∶1把NO和Cl2加入一恒压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平衡时NO的转化率与温度T、压强p(总压)的关系如图A所示:
①该反应的ΔH (填“>”“<”或“=”)0。
②在压强为p的条件下,M点时容器内NO的体积分数为 。
③若反应一直保持在压强为p条件下进行,则M点的压强平衡常数Kp= (用含p的表达式表示,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体积分数)。
(4)一定条件下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按一定比例充入NO(g)和Cl2(g),平衡时ClNO的体积分数(φ)随的变化关系如图B所示。则A、B、C三点对应状态中,NO的转化率最大的是 点,当=1.5时,达到平衡状态时ClNO的体积分数φ可能对应D、E、F三点中的 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