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1 21:5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到 民 间 采 风 去学习目标
1.通过民间采风活动,了解农村民间文化,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文化,批判继承民间文化,提高综合素养。家乡素描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的家乡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样形容你的家乡的?你的家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有影响的人物?请查阅地方志,或者向身边的亲友进行调查访问,然后对材料进行整理,向班上同学说说你家乡的事。认识方言
▲中国的七大方言:
1.北方方言(北方话)——北京话为标准语;
2.吴方言(江浙话)——苏州话为标准语,今多以上海话为其代表;
3.闽方言(福建话)——厦门话为标准语;
4.湘方言(湖南话)——长沙话为标准语;
5.赣方言(江西话)——南昌话为标准语;
6.客家方言(客家话)——梅县话为标准语;
7.粤方言(广东话)——广州话为标准语。▲编词条
走出学校,去田间、街头巷尾倾听人们的谈话,注意他们使用的鲜活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搜集广泛流传的当地民歌、民谣、笑话(要求内容健康),在班上与同学交流;然后选出几个你认为有代表性的方言词语,仿照《现代汉语词典》词语注释的条例,编写几个方言词条。节日探源
▲春节
1.日期: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就是春节了。
2.风俗习惯:春节,我国城乡张灯结彩,常举行一系列喜庆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舞狮、吃年糕等。大年初一早晨人们相见,总要以“恭贺新禧”、“祝君如意”等来互相祝福。
3.起源: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春节的命名始于1913年。当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先生向袁世凯提出一个《定四时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夏节”、“秋节”、“冬节”则没有放假休息。这一制度一直沿用下来。 ▲清明节
日期:公历4月5日左右。
风俗习惯:拜祭祖先。
起源:关于此节日缘何而起,历来众说纷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时,帮助晋文公复国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隐居绵山。为迫使他出山做官,晋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烧林,不料介子推宁愿抱树焚身,也不愿从命。文公伤心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到介子推被烧那天,禁火3天,不吃烟火食。从此,清明前夕便有了“寒食节”,寒食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明日。节日探源 ▲端午节
日期:农历五月初五。
风俗习惯:吃粽子——在五月初五这天,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起源: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节日探源 ▲中秋节
日期:农历八月十五。
风俗习惯:赏月、吃月饼。
起源: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节日探源

日期:农历九月初九。
风俗习惯: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起源: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桓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访遍名山高川,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桓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这一天仙长对桓景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他一包茱萸叶,一坛菊花酒,密授避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桓景回到家乡,到了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桓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重阳节 语言-------称谓类
总角:古代儿童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后人因用“总角”代指童年。
垂髫:也指童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
及笄: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修养类
人有志,竹有节。
不学行,欲学飞。(言人不自量力,急于求成。)
力多讨人疼,嘴多讨人恼。(言少说多做。)
惹人遭人打,惹狗遭狗咬。指不要招惹是非。
清饭清菜吞不下,冷语冷言受不着。(指莫冷语伤人。)
死猪不怕开水烫。(言人死皮赖脸,不怕批评责备。)
皮厚不死人。言厚颜无耻。
矮狗跳高灶。(言不自量力。)
做事累保长。(比喻自己做事连累别人。)
路在嘴上。(言要勤请教人。)
青盲不怕虎。(盲人见不到老虎,因此没有畏惧心理。常指人不知天高地厚。)语言-------语言-------待人处世类
交朋友难,失朋友易。
敬人得人牵,敬神不相干。(意敬神不如敬人。)
树不好千刀,人不好千怨。
乞丐都有三年运。(意指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
过溪拆船板。(言过桥拆桥,指恩将仇报。)
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冥)不怕鬼敲门。语言------家庭生活类
母疼子如牛毛多,子疼母不如牛毛长。
青柴难烧,娇子难教。
兄弟一条心,有钱买黄金,兄弟不同心,没钱买灯芯。
兴家三年,败家三时。
从无做有人才会,从有做无人看低。
一个媳妇水缸满,两个媳妇水缸半,三个媳妇水缸破。
便宜买吃贵买穿。
秤不离砣,公不离婆。
持家要俭,待客要丰。语言------气象节气类
早红风,晚红雨。
清明风,谷雨雨。
惊蛰水浸溪,市上无米卖。
寒在清明肚,冻死老牛牯。
惊蛰回南风,天寒到芒种。
九月风过午,无风也有雨。
春分秋分,日夜平分。
冬至干,年夜湿;冬至湿,年夜干。
神仙都怕三、八月。(三月、八月,属青黄不接时间。)语言------生产类
靠人谷满仓,靠天空米缸。
小暑大暑,插秧不迟。
过了立秋,有种无收;过了处暑,有谷无米。
近山靠山,近海靠海。
上田有水,下田有泉。风俗------彝族风情
彝族地区素有“火之故乡”的美誉,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着先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音乐舞蹈传统和口头艺术,在火把节习俗中形成的歌调、传说乃至史诗表演等也当属“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宗重要传承。 风俗------藏族节庆
观花节:藏语叫“若木鸟”,是观山的意思,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八举行,一般是以各村寨为主,一起下帐房游耍,每次的活动,少则三四天,多则十来天。观花节期间,人们向前来参加游玩的客人敬献哈达,并热情地迎进帐房,盛情款待。到了夜晚,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队首领手中的串铃伴奏下,围着篝火,踏着优美的舞步,唱着民歌、载歌载舞,以至通宵达旦。
藏族礼节:赠送哈达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礼节,“哈达”之意是:“神的光辉、萦绕的祥云、神灵的化身”,它表示与神同在,幸福无边,吉祥如意。
向对方馈赠哈达时,必须由双手捧献,接方也必须用双手领受。切忌用一只手相送或受礼。不论年龄与职位,一般是在较重要或特殊的交往中互赠哈达,常见是下辈敬献给师长,而师长不回赠;德高望重的活佛或师长,受礼后,又把哈达回赠给献者,这时上身要向前倾,用双手举过头挂在脖子上,以表示感谢。所领受的哈达,人们都要珍藏起来,或挂在屋内较高、洁净的地方。 风俗------蒙古族风情
蒙古人的生活方式独具特色。他们冬季穿皮衣,外罩丝绸或者布面,夏季穿布袍,袍身肥大不开叉,俗称蒙古袍。腰上系带,带上配挂荷包、蒙古刀。妇女喜欢用布包头。蒙古人喜欢吃牛羊肉和奶食品,喝红茶。他们住的是圆形蒙古包,多数用木制的圆形围壁和伞形顶架组合。帐顶和四壁覆盖或围上厚毡,用毛绳缚定。蒙古包顶上有天窗,可以通风`采光。农业区的蒙古族由于与汉族杂居,生活方式有所改变,有一个时期,他们盛行信仰喇嘛教,兴建了大批寺庙,喇嘛人数曾经达到全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每年七八月,内蒙古的牧民们扶老携幼,身着节日的盛装,乘车骑马聚集到草原上,来参加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每逢这种传统的盛会,平时宁静的草原便顿时热闹起来。惊险动人的赛马,箭无虚发的较射,龙争虎斗的摔跤,运筹决胜的棋艺,引人入胜的歌舞和表演使人大饱眼福。风俗------傣族风情
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第五单元先哲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