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共5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6 17:4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10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魏策四》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了解时代背景,理解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
1
2
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对比和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
在理解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物的语气与神情。
01
第一课时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
图穷匕见
导入新课
荆轲刺秦王
看图说话:你想到了什么成语?出自哪个故事?
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共33篇。依国别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记载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政治大事及当时策士的言论行动。描写人事,运用夸饰、比喻、排比等手法,语言形象鲜明,辩辞宏肆瑰丽,刻画历史人物亦活跃生动,为我国重要的史料。
-----360国学词条
文学常识
故 事 背 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提出以五百里地换取安陵,其实就是想吞并安陵。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故事就此展开......
《战国策·魏策四》
唐雎不辱使命
辱,辱没、辜负。
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任务。
标题的意思是?

提示:
1.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深入理解文本,揣摩人物语言、神态,把握人物性格。
2.小组合作撰写课本剧脚本,并进行课本剧表演。
活动任务:课本剧表演
期待大家的精彩表演哦!
活动一: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步骤:
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关注文中对话,小组分角色朗读,注意揣摩人物语气。
3.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注意积累文言词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常用虚词”等)。

自学检测
唐雎( ) 怫然( )
免冠徒跣( ) 以头抢地( )
休祲( ) 缟素( )
韩傀( ) 要离( )
色挠( )


xiǎn
qiāng
jìn
gǎo
guī
yāo
náo
(1)读准下列蓝色字的字音。
自学检测
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
/
/
/
/
(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自学检测
朗读展示
分角色朗读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安陵君曰:
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自学检测
朗读展示
分角色朗读
秦王谓唐雎曰:
唐雎对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尔。
自学检测
朗读展示
分角色朗读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唐雎对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臣未尝闻也。
布衣之怒,
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尔。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自学检测
朗读展示
分角色朗读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读出下列几组句子的语气
A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B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C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 与臣而将四矣。
甚矣,汝之不惠!
(反问语气)
(陈述语气)
(反问语气)
(疑问语气)
(感叹语气)
(疑问语气)
(陈述语气)
(感叹语气)
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注意积累文言词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常用虚词”等)。
疏 通 文 意
疏 通 文 意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派人对安陵国国君安陵君说:“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告诉
派遣
同“悦”,高兴
即使这样。虽,即使。然,这样。
一定要答应,其表示祈使气。
交换
施与恩惠
出使
疏 通 文 意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派人对安陵国国君安陵君说:“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对......说
派遣
同“悦”,高兴
即使这样。虽,即使。然,这样。
一定要答应,其表示祈使气。
交换
施与恩惠
出使
疏 通 文 意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凭借
况且
回答
轻视
增广,扩充
在意。错,同“措”,放置
违背
这样。代词,指秦王说的情况。
难道只是。直,只,仅仅。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在意。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疏 通 文 意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敬称。
盛怒的样子。
碰,撞。
赤脚。
指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曾经。
裸露,光着。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疏 通 文 意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仓,通“苍”,青黑色。
平庸无能的人。
拔。
此,这样
一定
休祲,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休,吉祥。祲,不祥。
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如果
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要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拔剑而起。
鱼腹藏剑,专诸刺王僚
为报知恩,聂政刺韩傀
计作苦肉,要离刺庆忌
刺 客 典 故
疏 通 文 意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为了向对方表示敬重,上身挺直,臀部离开脚跟,就是长跪。
面露胆怯之色。挠,屈服。
只,仅仅。
明白,懂得。
道歉
凭借
因为
(1)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 )
②仓鹰击于殿上( )
(2)古今异义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 )
②否,非若是也( )
③长跪而谢之曰( )
整理文言词汇
“错”同“措”,放置
“仓”同“苍”,青黑色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3)词类活用
①天下缟素( )
②轻寡人与( )
③请广于君( )
整理文言词汇
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小看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
(4)一词多义
①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②徒:A.免冠徒跣( )
B.徒以有先生也( )
③夫:A.此庸夫之怒也( )
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 )
整理文言词汇
派/出使
光着
只,仅仅
名词,成年男子
发语词,无义
(5)常用虚词
①以: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
以头抢地尔( )
徒以有先生也( )
②于
受地于先王( )
请广于君(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
仓鹰击于殿上( )
整理文言词汇
介词,凭借
介词,用
介词,因为
介词,从
介词,让
介词,到
介词,在
活动二:概括文意,梳理情节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能用一两句概括吗?
本文记叙了秦王以易地为名妄图吞并安陵,安陵君不愿屈服,派遣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最终不辱使命,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维护国家主权的故事。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战国策·燕策三》)
《战国策》记事,增加了虚构成分。唐雎之名在全书出现过多次,如果是同一人,为安陵君出使秦国则该有百余岁。唐雎“挺剑而起”也颇为失真。所以,这段史家文字,只能当作“小说”来读。
资 料 链 接
“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 ---《魏策四·秦魏为与国》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战国策·燕策三》
先秦历史散文是后世小说的一个重要源头,呈现了小说的很多特点。特别是《战国策》,为了展示人物个性,多用“小说”笔法,具备了后世小说的主要元素。
梳理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第1段)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秦王假意“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第2段)唐雎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的第一回合,面对秦王的威胁,唐雎以“受地于先王而守之”从容应对。
(第3段)唐雎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的第二回合,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以“士之怒”针锋相对并“挺剑而起”。
(第4段)唐雎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的第三回合,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活动三:表演朗读,感知人物形象
请细细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心理态度,思考用怎样的神态、语气、动作才能反映其心理和态度,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演读脚本,再进行表演朗读。
揣摩人物心理 补写演讲脚本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 )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谓唐雎( )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 )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仔细揣摩人物说话时的心理、态度、语气和说话时的动作、神态等,然后补写在下面的括号里,要求必须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并说明补写理由。
评价标准:
演读注意台风:不背台、不怯场、不笑场;
演读惟妙惟肖:表情、动作、语气、语调等能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形象。
演读展示
小结人物形象
唐雎:
秦王:
从同学生对文本的品析和表演中,你读出了怎样的唐雎、秦王?
英勇无畏、沉着坚定
骄橫狡诈、色厉内茬
小组合作在演读脚本的基础上,将本课改编成白话课本剧,并进行排练,下节课上进行表演。
课后作业
02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一场实力悬殊的强国和弱国之间的外交斗争,一方咄咄逼人,另一方据理力争,他们将演绎一场怎样的唇枪舌战?
请欣赏课本剧表演!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雎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雎的话只说已方态度,宁“守”不“易”,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词严,言之有“节”。
活动一:品读对话,探外交辞令之妙
讨论:在这场外交交锋中,唐雎是如何与秦王斗智斗勇,最后折服秦王不辱使命的?仿照下列示例,加以分析。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品读对话
面对秦王的轻蔑,立即驳斥,以“士之怒”进行回击,同时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三个史实进行渲染,直刺秦王贪生怕死的软肋。“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暗示自己将效法三位勇士刺杀秦王,以“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缩素,今日是也”呼应秦王所言“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威胁秦王,针锋相对,言之有“据”。
挺剑而起。
品读对话
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必会存侥幸心理,绝不会轻易折服。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真实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以行证言,言之有“力”。
义正词严,言之有“节”;针锋相对,言之有“据”;
以行证言,言之有“力”。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品读对话
秦王明言易地,暗为巧取豪夺,安陵君当然明白其中的诈伪。但他却不作正面驳斥和申辩,而是顺着秦王的“好意”说下去。他首先肯定这是秦王的恩惠是非常好的事,然后语意陡转,表明坚守先王土地,定不可移、誓不可夺的决心。这样的外交辞令,言辞虽卑,意志不衰。既没有过分激怒秦王,也表明了自己守土不易的严正立场,可谓敏于应对、善于言谈。
文中的语言描写与人物的身份、处境相符,让人物形象更鲜活生动。
对比
活动二:分析人物,赏艺术手法之巧
文章除了通过生动的语言描写刻画了鲜活的人物形象,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衬托
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衬托手法,也叫映衬,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作者抓住秦王与唐雎之间的唇枪舌剑的斗争,对比刻画两个人物。
对 比 手 法
质问
坚拒
秦王
唐雎
以天子之怒威胁
以士之怒反击
色挠,长跪而谢
不辱使命
骄横狡诈、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先倨后恭)
(先礼后兵)
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
秦王、唐雎前后情绪态度有什么变化?作者抓住人物前后情绪态度的不同,前后对比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饱满。
对 比 手 法
不说
沉着应对
秦王
唐雎
怫然怒
针锋相对
色挠,长跪而谢
挺剑而起
更突出凶恶而虚伪
先倨
后恭
先礼
后兵
更突出机智果敢
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衬”。请想想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衬托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衬 托 手 法
唐雎
委婉坚定,知人善用
机智果敢,锋芒毕露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蔺相如完璧归赵、晏子使楚......
活动三:对比阅读,悟“士”之精神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外交故事?
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比较阅读《晏子使楚》与《唐雎不辱使命》
(1) 晏子和唐雎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维护国家的利益在方式上有什么异同
(2)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使者 请结合他的言语说说你的看法。
(3)晏子和唐雎身上有哪种相似的品质令你佩服?
同:巧妙的说话艺术
异:唐雎靠他的有勇有谋,临危不惧,不畏强暴,有胆有识和凛然正气;而晏子则主要靠他的聪明机智,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超强的应变能力。
机智幽默、善于辞令、勇敢地维护国家权益。
忠于使命,坚定维护国家权益的精神。
悟“士”之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特殊的群体,叫做“士”。这个群体里有文士、武士,有策士、勇士、谋士、侠士等。他们立足于各国朝堂之上大放异彩,甚至左右着历史进程。他们有的著书立传,宣扬自己的思想,如孔子、孟子、;有的游说各国,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如苏秦、唐雎,有的为知已者甘愿赴死刺杀政敌,如聂政、荆轲......他们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
资 料 助 读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
《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游侠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请结合课文和以上资料中对“士”的描写,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精神有哪些共同特点?
悟“士”之精神
智、勇、忠、义
热爱国家,勇敢无畏,以天下为已任,敢担当,有责任感。
唐雎就是这样一个“士”,他有策士的智、刺客的勇、侠客的忠义。
拓 展 延 伸
有人说“弱国无外交”,唐雎这种“劫秦王”的做法只可能让秦王怀恨在心,无论如何都不能阻止安陵的灭亡。你怎么看呢?
补充资料: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顾维钧掷地有声的声明,拒绝在有承认日本侵略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对德和约》上签字,在顾维钧的极力鼓动下,中国代表团顺应民意,拒签和约,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尊严,也打破了近代中国与列强交涉中“始争终止”的惯例。顾维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当国粗弱小时,更需要外交家的辩才和智慧,以及不卑不亢的气节。
唐雎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愿意舍身为国以换取安陵国百姓暂时的和平,他威武不屈的气节,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熠熠生辉。
士之精神,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
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忠义;
课 堂 小 结
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
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守!
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你能搜集一些吗?
课后作业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