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孟子》,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证结构。
《孟子》
《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孟子》的特点:善于论辩、极有气势、富于想象。
1、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2、仁政思想:主张统治者法先王、施行仁政。
3、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道德修养论:以“大丈夫”作为理想人格,主张舍生取义的义利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 ,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增 益 其 所 不 能 。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名言
①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社会应有分工)
孟子思想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各诸侯国国君都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写作背景(1分钟)
自学指导一
自研字词,梳理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练透,理解文本。
2.本文以对话为主,说理类散文,在阅读翻译时候注意抓住各自的观点。
3.抓住重点字词、重点句式。
4.标注疑问。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xìn)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wū)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páo)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qī)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yú)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lì)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ɡǔ)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tú),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王曰:“吾惛(hūn),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bì)邪侈(chǐ),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shàn),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 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yì)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自学检测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意思。
(1)无以,则王乎:__________
(2)彼恶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_____________
(4)则牛羊何择焉:________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___________
(6)有复于王者曰:_______
(7)挟太山以超北海:_______
不得已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痛惜,哀怜
区别
理所当然
禀报
跃过
2.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判断句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乃”表判断
是诚不能也/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 “……也”表判断
状语后置句 吾何快于是 “于是”是“快”的状语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孝悌之义”是“申”的状语
主谓倒装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百姓之谓我爱也”是主语,“宜乎”是谓语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 “见”表被动
宾语前置句 莫之能御也/未之有也 “之”分别是“御”“有”的宾语,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夫子之谓也/一羽之不举 “之”作提宾标志,将宾语“夫子”“一羽”提至动词“谓”
“举”前
自学指导二 通读全文,梳理结构
1.通读全文,梳理内容、结构,补写出右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保民而王
以羊易牛
辟土地,朝秦楚
制民之产
谨庠序之教
2.指出下列句子中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并予以订正。
(1)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译文:大王坐在堂上,有人牵着牛从堂下走过,大王看见了,问道:“牛怎么了?”
答案“牛何之”应译为“牛到哪里去”。“之”是动词,“到、往”之意。
(2)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译文: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如果没有罪却走向受死的地方。
答案 “若”应解释为“这样”,而不是“如果”。
(3)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译文:我就做了,反而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
答案 “乃”应解释为“这样”,“反而”应解释为“回头再”。
当堂训练(5分钟)
(4)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译文:大王不要奇怪于百姓认为您是仁爱的。
答案 “爱”在此处应解释为“吝啬”。另外,这句话是状语后置句,应按现代汉语习惯译为“大王您不要对百姓以为您吝啬感到奇怪”。
(5)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译文:大王如果隐藏它没有罪过而到了受死的地方,那么牛和羊怎么选择呢?
答案 “隐”应解释为“痛惜,哀怜”;“择”应解释为“区别”,“何择”应译为“有什么区别”。
学习目标
1. 学习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2 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自学指导一
阅读1-2段,齐宣王开头就问“霸道”之事,孟子事如何扭转乾坤说“王道”之事?
策略:1.避而不答:孟子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2、转移话题: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
任务二:旁观辩论,梳理逻辑
问题:孟子是如何说服齐宣王认识到自己有“保民而王”的可能?
齐宣王可
保民而王
举例:以羊易牛——不忍之心(保民之基)
三段逻
辑论证:
对比:以为王吝惜牛——我固知王之不忍
(拉近距离,取得信任)
远庖厨、不见其杀禽兽 ——仁
以羊易牛未见杀羊 ——仁
所以,“以羊易牛”是乃“仁术”
掌握心理
取得信任
力举百钧
不举一羽
不见舆薪
明察秋毫
恩及禽兽
功不至百姓
不用力
不用明
不用恩
比喻
类比
王之不王
不为,非不能
消除齐宣王畏难情绪
问题:孟子是如何说服齐宣王认识到自己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 论证方法是什么?
挟太山以超北海——不能
为长者折枝——不为—王不王也
对比
任务二:旁观辩论,梳理逻辑
问题: 王之“王”,其应当如何“为”?
保民而王
的方法是:
推恩
对比
不推恩:妻子不保
推恩:保四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御于家邦
由小及大
由近及远
推己及人
逻辑严密
阅读课文第六面,思考:孟子如何说服齐宣王放弃霸道,
实行王道?
引出王之
大欲,点出
霸道危害。
“兴甲兵,快于心”“口腹声色之欲”引出
王之大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抚四夷。
反面论证:缘木求鱼、以邹敌楚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正面论证:天下(仕、耕、商、旅)
归心
步步紧逼,陈述利弊。
行霸道必败
行王道必胜
假设论证
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求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那么齐宣王如何做才能“保民而王”
“制民之产”
“谨庠序之教”
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
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物质
精神
根本措施:推恩于民,制民之产,教民。
仓廪实而知礼节
最后一段中,孟子描绘了一个怎么样的理想世界?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实现吗?为什么?
理想世界: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恬静、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
不能实现。他的理想社会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地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孟子的论辩艺术 以婉言转之 不谈霸道,说王道
以趣言挑之 以牛易羊,挑起兴趣
① 有仁道之心,获得信任
② 行仁政,易如折枝
以危言醒之 ③
以美言诱之 ④
以直言昭之 王道之术:养民、富民、教民
以美言赞之
以易言激之
行霸道,后必有灾
发政施仁,孰能御之
纵观全文,孟子在和齐宣王的交谈中,体现出怎样的对话艺术
当堂训练
本文中,孟子善用比喻、类比和对比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
答案 (1)运用比喻,将抽象的大道理具体化,易于理解。如,以“举一羽”“见舆薪”比喻保民,以此来说明保民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又如,用“挟太山以超北海”比喻“不能”的事,用“为长者折枝”比喻轻易可行的事,来解释保民是“不为”而非“不能”。
(2)类比推理。用近义事例来推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推断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的结论,使齐宣王明白自己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没有能力去施行仁政。
(3)用正反对比突出事理。如:以“挟太山”与“折枝”作对比,说明“不能”与“不为”的区别,从而指出齐宣王不行仁政,实是“不为”而非“不能”;以对比手法指出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以“恩足以及禽兽”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对比,以表现齐宣王不行仁政的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