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6 16:13:0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一滴水经过丽江》位于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4篇,是自读课文。本单元课文是4篇各具特色的游记散文,重在培养学生了解“游记”这种文体,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与方法,能品析精彩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这篇文章以“水”的踪迹为线索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语言清新有趣,富有诗韵,能激发学生兴趣。作为自读课文,应始终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
二、【学情分析】
  1.初二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
   2.初二之前学生已经写过很多游记,同时本单元前三课都是游记文章,学生对游记这种文体相对较为熟悉。
   3.初二学生在文本理解、阅读能力、表达素养方面有一定基础,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品析文本,把握作者情感,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三、【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等素材。
  3.课时安排:一课时(45分钟)
  4.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字词,了解游记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理清“一滴水”的游踪,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人文风情,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重点)
  ②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感受作者情感。(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关注和喜爱,丰富见闻,开阔视野;激发以旅行的方式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设计原因:《新课标》对7-9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要求学生能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并能理清文章思路,揣摩句段意思,体味作者情感,并能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本文作为一篇游记散文,掌握必备的文体知识以及学会散文“以言逮意”的学习方法。同时,作为一篇教材规定的自读课文,应该始终以学生的自读为主,同时结合初二学生现阶段的学情,我将“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理清“一滴水”的游踪,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人文风情,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感受作者情感。”分别设计成了本课的重难点。
五、教学准备
   1.资料收集:①阿来散文集《大地的阶梯》、《丽江记》; ②《被遗忘的王国:丽江1941-1949》;③在知网上查询关于游记散文的相关研究及教学资料;在以上基础上,撰写备课札记。
  2.制作完整课件。
 3.教具:①在网上购买“印象丽江”明信片;②制作思维导图及学生黑板展示便利贴(教具后附)
六、教学方法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自读游记散文。作为执教者,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不足与改进五个方面反思这堂课。
(一).教学目标
  《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8版)对7-9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要求学生能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并能理清文章思路,揣摩句段意思,体味作者情感,并能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本文作为一篇游记散文,掌握必备的文体知识以及学会散文“以言逮意”的学习方法。同时,作为一篇教材规定的自读课文,应该始终以学生的自读为主,同时结合初二学生现阶段的学情,我将“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理清“一滴水”的游踪,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人文风情,把握课文新颖的构思,理解这种写法的妙处。”“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感受作者情感。”分别设计成了本课的重难点。课堂实践证明,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不仅利用思维导图这样的方式巩固了游记散文的学习方法,拓宽了思维。而且能够立足文本,深挖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厚重的底蕴。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做出了很对个性化的解读,真正产生了思维的碰撞。
(二)、教学内容
  根据目标,本课主要安排了以文体知识导入、以图片检查回顾、用思维导图梳理写作思路,用语言品析感受作者情感,最后以仿写结束。其中第二部分突破了重点,第三部分突破难点。这样的安排层层推进,条理清晰,同时重点突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设计富有创意。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按照以下流程完成教学。
  1.导入环节,直接进入主题,请学生齐读文题,迅速让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再提问学生本课的文体。学生出乎意料答出“记叙文”、“小说”等,于是我顺势请学生齐读“单元导读”部分,这个环节本来是直接让学生齐读,不想形成了这样无心插柳之举,这也提示执教者在备课中应吃透教材,充分关注学情,做好各种预设。
  2.在检测环节,我借助明信片,请学生辨识图片内容,并读出文中相关段落,并给予学生朗读指导,最后将明信片赠给学生。这种安排形式新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热情。同时很巧妙地检查了学生预习情况,也落实了学生自读的要求,一举三得。事实证明,课堂效果很好。
  3.重点突破环节。
  (1)首先,我接着上一环节指出作者笔下的丽江美景很多,再次提醒学生关注课后的阅读提示,整体了解文章,同时关注编者评价“别具一格”。(板书:别具一格)顺势过度,展示作者创作自述中的关键词“很不好写”(板书:很不好写),问学生“作者认为很不好写,但是编者却认为完成后的文章别具一格,是怎么做到的?”学生关注阅读提示后能反应出是因为作者化身“一滴水”。(板书:一滴水)我再追问“一滴水”为何具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
  (2)其次,接着上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结合坐标系思维导图,完成游踪梳理。我先做简单示范,然后邀请一组学生上台完成,教师循环指导。待大部分完成,我请大家互相交流,并请台上代表梳理游踪。
  (3)最后,我提问“如果换做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谈,那些内容将会被影响?”学生结合思维导图,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这一滴水不光是自然风景的“观察者”,同时也是人文历史的“讲述者”。(板书:两种身份)
  上述这样的设计,其首要目的是“授生以渔”,第一环节培养学生在文本之外对于作者和编者的关注,多角度理解文章。第二环节,坐标系思维导图不仅条理清晰,立体可感,而且和本文的内容十分契合,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锻炼思维,还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第三环节的对比质疑,让学生非常直观地体会到作者这种写法的高妙之处。这样的安排合理地运用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等有效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水平和学情特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4.难点解决环节
  (1)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作者用一滴水,为我们描写了丽江这么多的美景,大家喜欢那些描写?”要求学生朗读并谈原因。教师充分倾听学生后,进行总结:作者运用各种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令我们每个人感动的美景、民俗……教师再问:“仅有这些景物,这些技巧,游记散文就能打动人吗?”教师出示PPT,展示汪曾祺的话,即“游记散文的写作必须将情感熔铸于文字中”,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请学生在文中找那些内容体现了作者情感?
  (2)其次,教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比如反复出现的字词,如“被”,“叫做”等,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带领学生从一字一词中品析情感。随后教师进行总结,(板书:三重丽江)
这一部分用时是本课所有环节中最多的,符合突破文章难点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时时刻刻以学生阅读为主,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切实提高了学生文本分析的能力,同时也完成了对作者情感的体悟。
  5.仿写环节
  教师出示仿写要求,以“一片云飘过西安”等题目要求学生简单仿写几句,最后教师展示原创。这样设计即是对课堂所学的巩固,同时也关照了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教师展示对学生是很好的示范和鼓励。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仿写出乎意料全部提到了“大雁塔”,教师顺势总结“游记写作需要首先关注到当地的标志性事物或是景致”,体现了教师较为出色的教学机智。最后,将更为详细的仿写任务作为课后作业留给了学生。
  6.最后总结
  即将结束时候,推荐了刘增山《小溪的行程》、阿 来《大地的阶梯》、余秋雨《文化苦旅》三本书,从不同角度补充学生阅读,开阔学生的思维。最后以两句古诗结束,即鼓励学生“读万卷书”,涵养精神,同时也希望学生“行万里路”,开阔视野。
(四)不足与改进之处
  人无完人,课亦难有完美。本课在具体执教过程中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教师口语表达能力需要提高,有时候言语不够简洁凝练,在今后的执教过程中需要好好打磨锤炼。
  2.课程设置逻辑性很强,内容很饱满,但是给学生理解和记录的时间不是特别充裕,应积极创设更加适合学生理解的情境,提高学生接受效率。
(五)总结
  总之,本堂课遵循了新课标要求、尊重了文本特性、符合学生实际,充分践行了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论,目标达成良好,过程流畅,学生接受很好,基本上达到了执教者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