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第四单元提升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除了从容散步,我还喜欢骑双人自行车四处兜风……迎风快骑使人感到轻快又有力量,飘飘然而心旷神怡。
B.中央民族大学的副教授蒙曼,学识渊博,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诗词歌赋,信手拈来。
C.野生动物园成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一些惨遭伤害的野生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D.他那样轻描淡写却又那样肯定的一句话,把我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逼真 摄影 丝豪 尽善尽美
B.姑且 笼统 谚语 瞬息万变
C.蛾眉 寂寥 附丽 心旷神贻
D.缥缈 沉默 琵琶 栩栩如声
3.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藻饰(zǎo) 狡黠(xié) 傅彩(fù)
B.诘难(jié) 咀嚼(jiáo) 味同嚼蜡(jué)
C.滞碍(chì) 阐证(chǎn) 幽居(yōu)
D.轻鄙(bǐ) 粗糙(cāo) 吹毛求疵(cī)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夏天的庐山,真是我们纳凉避暑、休闲娱乐的季节。
B.从2014年9月1日起,我校将基本上完全启动课堂教学改革。
C.班主任老师围绕如何更好地开展“五小行动”,畅所欲言,广泛地交流了意见。
D.我们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和后人利益为代价。
二、基础知识综合
5.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____时;其傅彩也,最见于____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技节,然纵观统chou,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易___,文采藻饰太盛则____,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xiá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土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统chóu( ) 藻( )饰 狡xiá( )
(2)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处幽居 高谈阔论 惰 矫
B.高谈阔论 独处幽居 矫 惰
C.独处幽居 高谈阔论 惰 矫
D.高谈阔论 独处幽居 矫 惰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语段大意。
三、综合性学习
6.2020年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由于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将读书活动搬至“云端”,举办了“云阅读”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根据以下图表数据,概括你所获得的主要信息。
①
②
从以上信息得出的结论是:
(2)学校为“云阅读”活动设计了一张宣传画,请你用一段话描述画面。要求:35字左右,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3)学校邀请嘉宾做“云阅读”演讲,请用连线的方式为他们选择最合适的演讲主题。
图书馆馆长 陪伴,为爱共读
学生家长 和阅读一起跑“马拉松”
知名作家 让书香温暖心灵
心理医生 阅读和写作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⑦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⑧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 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 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有删改)
7.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8.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9.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请说出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没有风暴的海洋是池塘
陈凌
①美学家朱光潜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有一段时间喜欢作诗填词,兴之所至,常信笔直书,想到什么,便写什么,自觉不错。后来将习作拿给朋友看,却碰了壁:“你的诗词来得太容易,你没有下过力,你喜欢取巧,显小聪明。”一语点醒梦中人。他由此方悟,意境经过洗练,用词经过推敲,才能百炼成钢,达到精妙境界。遣词造句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②“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八九。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桥梁专家茅以升晚年这样总结一生。诚然,谁的人生没有几分坎坷?谁的道路不曾有过崎岖泥泞?生命的常态,永远不只是浅浅的涟漪,更有涌动的暗流、潜在的礁石。正是这些,才构成了完整而丰富的人生;也正是在崎岖道路上的砥砺前行,每个人的精神生命才能不断成长。有作家写道:“你不可能要求海洋没有风暴,那不是海,是泥潭。”未经磨砺的灵魂,是没有深度的。然而,总有一些人,一提到压力,就心生畏难情绪;一遇到困难,就只会向后退缩,畏葸不前。还有的人甚至甘做“草莓族”,一压就扁,一碰就倒。如此,无法成就一番事业不说,恐怕连自己人生的方向盘都很难把握。相反,中流击水,才能真正熟谙水性;披荆斩棘,才能抵达未曾抵达的地方。正所谓,“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③其实,很多时候,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困难,看似高山,实际上不过是座小山丘。能否迈过去,关键就看我们能否拿出攻坚克难的意志。《史记》曾载,飞将军李广有一次外出打猎,把草丛中的一块石头误认为是潜伏的老虎,于是弯弓射箭,箭镞居然深陷石头之中。等知道是石头之后,却始终无法再次以箭穿石。这里的区别,就在于射箭之时的意志,是否一往无前、绝不退缩。李白由此感慨道:“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意志坚定与否,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成败。
④不可否认,一些困难并非能轻易克服,但没有尝试过,怎会知道到底能不能克服呢?不试,半点机会都没有;试了,至少还有机会。即使最终没有克服,至少也是增加了阅历、磨砺了心性。正如哲人所言:“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是一个阴霾的白天。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都标示着前进的一步。”与困难作斗争,不管成功与否,本身就是一笔重要的人生财富,它将成为下一次成功的基石。
⑤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说到底,挫折和苦难,不过是块磨刀石。不被困难吓倒,不向挫折屈服,勇往直前,人生的刀刃才能越磨越锋利。
10.请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11.请梳理并概括文章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12.对于挫折和困难,我们应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和现实生活简要作答。
五、作文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你总是渴望得到同学的肯定,我觉得,你首先得肯定自己。”
“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被人肯定能增强信心;换位思考,我们也要学会肯定别人。”
“关键是这种肯定必须是真诚的,因此应留心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这几个同学的谈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可以叙写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可以发挥想象,创作故事;也可以对这个话题发表见解。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参考答案:
1.C
2.B
3.D
4.C
5.(1) 筹 zǎo
黠
(2)C
(3)阐述了读书的目的
6.(1)①在不同阅读形式中,电子书阅读很受青睐。
②相对于纸质书的阅读来说,电子书和有声书阅读月使用频次较高。
结论:当下,人们阅读的形式更多样化,数字化阅读的形式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2)示例:画面中的人或坐、或立在书本之上,就像骑着一只只展翅翱翔的大雁,享受着云端阅读的快乐与闲适。
(3)图书馆馆长——和阅读一起跑“马拉松”
学生家长——陪伴,为爱共读
知名作家——阅读和写作
心理医生——让书香温暖心灵
7.要虚心不要骄傲的读书态度;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 8.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用诸葛亮“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这一观点 9.观点明确,辩证看待即可
10.在困难和挫折中砥砺前行,人生才能丰富完整,精神生命才能不断成长。 11.作者先引用茅以升的名言,明确观点:在困难和挫折中砥砺前行,人生才能丰富完整,精神生命才能不断成长。接着引用某作家的名言,并举有的人一听到压力与困难就心生畏惧的例子,从正反两面有力地论证了挫折与困难对人走向成功的巨大作用。 12.示例:俗话说,逆境出人才,“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与挫折,要勇往直前,努力地去克服它们,将苦难转变为一种锻炼自己的法宝,在逆境中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强者。
13.符合题意即可。
范文:
学会肯定自己
岁月无痕的风霜,打湿了逐梦的翅膀。我很坚持,所以海浪汹涌的澎湃,泛起了我奋斗的无尽力量。我不过是一粒被遗落田间的豆种,想用明天的成长证明自己的存在,因为我不甘心时光那鄙弃的眼神,停滞我生存的希望。
风雨的雕琢铸就了我的顽强,依稀记得与室共处的那几位兄弟的模样,只可惜岁月从不眷顾一个小生灵的存亡。被遗弃的我,选择留下,在这里,就在我的故乡,我要用挺立的枝茎,泛起那曾被遗弃的绿光。
与我同被遗弃的豆粒还有很多,他们或是逃亡或是流浪,只有极少几颗选择留下。大概,逃亡或流浪是因为他们无可忍受田间的孤寂与即到的风霜。但留下,并非害怕世间的闯荡会无处躲藏。
秋风的萧瑟让我感到了无助,也平添了几许忧伤,我开始抱怨上天的不公,可结局又能怎样?尚不如借这时断时续的狂风之力还自己一身整洁,造自己一所新房……
终于,子夜的骤风太过眷恋这片土地,风卷着黄土漫过了我的身体,我又重新回到了土里,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那一刻,温暖驱赶了寒冷与恐慌。就这样,我在自己的“新房”中克制着自己的幻想和奢望,吮吸着那让我活下去的甘泉与营养,好让自己可以生存下去,也好让自己实现愿望。
我一直坚信:机遇总会眷顾有准备的人。
我坚持了下来,顽强的毅力和对生的欲望,让我忘记了寂寞,遗忘了忧伤,战胜了寒冷,也等来了春的明朗。
那厌恶的倒春寒在不经意间来临,扼杀了我那同眠的兄弟,我伤心极了,但我没有哭泣。相反,我更加努力,不分昼夜的汲取营养和甘泉,为了梦想,为了夺回那被左右的命运,也为了明天那第一缕阳光。周记大全
我成功了,我克服了一切阻遏我的力量,就在身体无限膨胀的那刻,我用微笑隐去了等待的煎熬,忘记了无助与寂寥。
作为一颗豆,我没有同伴的幸运,上帝没有给我同等待遇让我去实现一颗豆的有形价值。虽然经历生死的磨难,可我挣脱了死亡的束缚,将命运握入了自己的手中。就算难以担起这沉重的担子,但至少我改写了一颗豆的命运!对生的执著让我实现了梦想,也验证了一粒豆种无形的价值。
我冲破了土壤的掩护,将叶芽吐露在田间。那一刹那,清风拂过,阳光撒过我的脸庞,我选择用微笑接受第一缕春光的洗礼。自此,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选择,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渐渐的,我在茁壮成长着,为那消逝的伙伴点亮生命的续灯,为那田地泛起了曾遗失的绿光,达到了目的——还于世间一个鄙弃的眼光。短短的几个月,我经历了比同辈人更多的风霜,回忆起走过的岁月,即便年到古稀我依旧自豪不已。因为我在无意间读懂了追求的真谛:没有不可战胜的力量会自行灭亡,追求过,把握了自己,改写了命运的主题,渺小的希望也会生出一双随梦翔游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