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学历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学历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7 08:2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学历案
基本信息
主题:春天
课时:12课时
对象:二年级全体学生
人数:34人
年级/册次 二年级下册 单元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关爱”这个主题编排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千人糕》《一匹出色的马》3篇课文,这3篇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和反映了“关爱”的含义。《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以诗歌问答的形式,介绍了雷锋的先进事迹,体现了雷锋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精神;《千人糕》通过强调普普通通的米糕制作材料、生产过程需要经过很多人的劳动才能完成,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也从侧面看出文中父亲对儿子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正是舐犊情深的表现,是父母之关爱;《一匹出色的马》以孩子的口吻讲述家庭的一次温馨的郊游之旅,平凡的视角、普通的家庭生活,却因为一家四口充满爱与幸福的对话显得感情真挚,体现了家人之间不同的关爱。 本单元语文园地中“我爱阅读”板块《一株紫丁香》以一首儿童诗,讲述了师生之间的互相关爱。日积月累通过谚语促使学生潜移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训练要素)是读句子,想象画面。就是要边读边想,脑海中浮现句子描写的画面。这有助于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要求学生读句子想画面,再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千人糕》要求借助图画串联文章,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一匹出色的马》要求学生读句子想画面,再把句子抄下来。语文园地二中的“字词句运用”第一题,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照样子说一说,把自己喜欢的景物写下来,这便是对“读句子,想象画面”这个语文要素的尝试运用,也跟本册书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了联结。 本单元的朗读训练要求是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材在《一匹出色的马》课后练习中首次提出“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册教材“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本册第一单元“注意读好重音”基础上,对朗读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但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阅读理解运用的手段之一。这与本单元阅读要素“读句子,想象画面“也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带着想象的画面以及想象中产生的体会读好有“问答”和“对话”的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 本单元的写话要求是能根据提示写自己的一个好朋友。在语文园地中提出。课后题以表格的形式从姓名、外貌、和朋友一起做的事等三个角度给出提示,学生可以清楚、完整地口头表达,是把文字落到笔头的基础,因此需要先引导学生按顺序说一说自己的好朋友,再按顺序写下来
人文主题 关爱
语文要素 1.读句子,想象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目标 1. 认识54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会写27个生字,30个词语。展示书写成果,能交流书写经验和体会。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千人糕》,试着有感情朗读《一匹出色的马》。 3.读句子,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画面内容。在朗读、想象中懂得关心帮助他人、珍爱劳动成果、与家人相亲相爱、感受师生间的关爱之情。 4. 能仿照例子,展开想象,写自己喜欢的景物。能根据提示写自己的好朋友。 5.能用多种方法猜测词语意思,说出了解词语的方法。用选择的词语说句子。拓展积累词语、积累关爱他人的谚语。
重难点 重点:读句子,想象画面,从而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 难点:通过“制作爱心绘本,我来读”这一实践活动,以“画”助读,训练并丰富学生根据文本想象的能力,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梳理课文信息、激发并培养朗读兴趣和写话兴趣。
学情分析 从人文主题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平时更多地是被关爱的对象,因此要引导学生理解长辈对自己的爱护、同学朋友对自己的喜爱,并且熟识为我们无私奉献的大爱。有温度的篇篇文章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育人者,我们责无旁贷地要用一束束温暖的光芒让学生感受真善美,践行真善美,既能从一言一行剖析出小爱、也能感知大爱,帮助学生在内心种下“关爱”的种子,并引导学生学会关爱别人的方式,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1.从语文要素看,读句子 。二年级的学生仍然处于儿童发展的浪漫阶段,我们对二年级学生想象画面的质量不需特别苛求;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尚浅,对事物的认知存于表象。但这一阶段的学生想象力更具有广度,不被现实因素所局限。那么,我们在落实“读句子,想象画面”时,首先可以从“读”入手,反复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句意的重要途径;其次可以充分调动书上的资源;此外,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也是适合学生使用的方法。 2.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材在《一匹出色的马》课后练习中首次提出“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册教材“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本册第一单元“注意读好重音”基础上,对朗读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但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阅读理解运用的手段之一。这与本单元阅读要素“读句子,想象画面“也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带着想象的画面以及想象中产生的体会读好有“问答”和“对话”的句子,帮助学生更好地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 3.在写话方面,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低段写话教学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本次写话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可写,可通过引导在说清楚的基础之上表达出来。 统编教材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梯度式安排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学历案
学习内容分析: 这首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带领我们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乘着温暖的春风”,去寻找雷锋的足迹,了解雷锋的先进事迹,感知平凡世界中的不平凡,学习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雷锋精神。全诗共5个小节。第1、2小节写“沿着长长的小溪”寻找,小溪讲述雷锋冒着蒙蒙细雨在泥泞路上抱着迷路的孩子的事迹。第3、4小节写“顺着弯弯的小路”寻觅,小路讲述雷锋踏着荆棘、流着汗滴背年迈的大娘的事迹。第5小节概括地写“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全诗语言简洁,相似的结构,反复的句式,读来朗朗上口。插图是吴为山先生雕塑的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的雷锋像,更能让我们感受到雷锋朝气蓬勃、迈步向前的精神风貌。 本课的教学,要以读为手段,引导学生细读诗句,想象画面,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习目标: 一、认识“曾、蒙”等13个生字,会写“锋、昨”等9个字,会写“叔叔、足迹”等6个词语。 二、能用多种方法猜测“泥泞、年迈”等词语的意思,能说出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三、朗读诗歌,能读出问答的语气。 四、读句子,想画面,能根据诗歌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锋的事迹
重、难点: 一、正确读写生字,能用多种方法猜测词语的意思。 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锋的事迹
活动流程: 视频导入,激发兴趣----初读课文,解决疑问----品读课文,学习想象方法和朗读方法——归纳总结,情感升华——达标反馈,完成任务单——成果展演,朗读比赛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习任务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检查预学单。 2.介绍背景,导入课题。 (1)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雷锋。 (2)教师小结:雷锋叔叔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解放军战士,一生中做了无数的好事,虽然年仅22岁就牺牲了,但是,因为他走到哪里就把关爱带到哪里,所以雷锋叔叔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雷锋的足迹。(板书课题——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3)齐读课题提出质疑。指导读好课题,把握疑问语气,反映寻找之意。 3.游戏回顾生字。 1.准备预学单 2.观看视频,了解雷锋的故事。 3.齐读课题,提出质疑 4.参加游戏,复习生字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请五名学生,每人读一节,合作朗读诗歌。思考:我们到哪里去寻找雷锋叔叔的足迹呢?雷锋叔叔做了哪些事情呢? 2.引导学生画出“沿着长长的小溪”“顺着弯弯的小路”等相关句子。 3.教师领读句子。 1.完成合作朗读。 2.根据问题,进行思考。
学习任务三:品读诗歌,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1.读诗歌,想象画面,感受雷锋形象。 (1)指名读第1、2小节,学生边听边想象诗句描述的情景。 (2)想象周围环境。(课件出示长长的小溪、蒙蒙细雨、泥泞小路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蒙蒙细雨”“泥泞路上的脚窝”想象流淌的长长的小溪,下个不停的绵绵细雨,坑坑洼洼、湿滑不平的小路,还有一路深浅不一、歪歪扭扭的脚窝。 2.引导发现问答句。 (1)你发现这两个小节最后一句标点符号有什么特点么? (2)指导朗读回答的诗句。 ①学生自由读第2小节,体会朗读的语气。 ②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后教师示范读。 ③小结:小溪的话要读得肯定有力,要借助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来提升朗读的效果,如,读“瞧”,语气要上扬,停顿稍长,可加上适当的动作或借助惊奇的神态来朗读,读“瞧”后面的语句,要提高音调,表现对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意 3.想象人物表现。引导想象:在蒙蒙的细雨之中,雷锋叔叔是怎样“抱”着迷路的孩子的?从“抱”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泥泞的道路上,雷锋叔叔抱着孩子是如何行走的? 4.感悟形象:下着蒙蒙的细雨,踏着泥泞的小路,即使一个人走也会很艰难,更何况要抱着一个孩子。这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完成课后第三题,同桌互评。(雷锋叔叔处处为他人着想,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人的精神。) 5.学习第3、4节,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1)学习第3节,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抓住“弯弯的小路”,边读边想象。 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让我们顺着弯弯的小路去寻找吧!读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怎样的小路? ②指导朗读。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 指导朗读“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③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句和第1节第2句有什么不同。 ④指导朗读。语气更加急迫。 a.指名两位学生读。 b.评价朗读。 c.学生试读,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4节,想象画面,讲述事迹。默读诗歌第4小节,用“抓动作,想画面”的方法学习第4小节。 ①顺着弯弯的小路,我们还在这里找到了雷锋叔叔的足迹。读句子,想画面,猜测词语的意思。 ②指导猜测“年迈”的意思: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猜测“年迈”就是“年老”的意思。 你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 ③雷锋叔叔背着年迈的大娘,走在怎样的小路上呢?(从“踏着路上的荆棘”可以看出他走在布满荆棘的路上) ④指导猜测 a.课件出示“荆棘”的图片。 b.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想象小路荆棘丛生、蜿蜒曲折的画面“荆棘”的意思。 ④指导猜测“晶莹”的意思。 A、通过字形结构猜测:“晶”有三个“日”字,可知“晶莹”的物体是亮闪闪的。 b.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晶莹的( )”。 (3)想象画面,讲述事迹,感知形象。 ①读诗句,扣动作。找一找描写雷锋叔叔背大娘时的动作的词语。 ②交流动词“背着、踏着、洒下”。 ③抓动词,想画面。全班齐读第4节。边读边想象雷锋叔叔背着大娘的画面。 背着年迈的大娘,踏着路上的荆棘,雷锋叔叔小心翼翼地行走着。尽管他已经汗流浃背,但他依然坚持着。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④根据课文内容,接着“顺着弯弯的小路,踏着路上的荆棘,雷锋叔叔……”这句话说一说雷锋叔叔的事迹。 6.品读第5小节,拓展想象,体会雷锋精神。 (1)齐读,思考:孩子们找到雷锋叔叔了吗? (2)指导朗读:朗读“啊”时,可稍微延长声调,停顿长一点,凸现顿悟之意。“终于找到了”读出惊喜,最后一句中的两个“哪里”重读,语速稍慢。 (3)联系上下文,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寻觅”。(寻觅—寻找。) (4)指导学生拓展想象: ①我们又在什么地方遇见了雷锋?他在帮助谁?怎么帮? ②学生自由交流,说说身边的“雷锋”,让雷锋助人为乐的形象更加深入学生内心。 ③指导学生说说雷锋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思考:雷锋叔叔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了,课文里所说的“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中的“雷锋叔叔”是当年的那个“雷锋叔叔”吗?(这里的“雷锋叔叔”指的是所有像雷锋叔叔那样乐于帮助他人的人。) 学生朗读第1、2小节 第一小节最后是问号,第二小节最后是句号。 3.学生自由朗读 4.你在哪里出现课两次。 5.模仿朗读。 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等。 6.完成课后题,同桌互评。 7.学习3、4节 8.学习第5节 生:我们班上就有很多小雷锋,比如,××同学今天忘记带笔了,他的同桌马上拿出自己的铅笔借给他用…… 我和爸爸妈妈出去玩,搀扶了过马路的老爷爷......
环节四:归纳总结,情感升华
1.学习【日积月累】,积累关爱他人的谚语 2.学习《一株紫丁香》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诗歌共有几个小节呢?(5个) 请5名学生分节朗读。 思考:这株紫丁香给老师带去了什么? (3)精读诗歌,理解诗意。 ①指名读。说一说他们是怎样走进那安静的小院的。 ②踮起脚尖,正音“diǎn”。 ③踮起脚尖是怎样的动作?谁给大家表演一下?(指名表演) ④一株小小的紫丁香被孩子们悄悄地栽在了老师窗前,寄托了孩子们许多美好的心愿。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有多少话儿想对老师说呀!孩子们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 (4)学习2~4小节。 ①自由读,思考:诗中绿叶、花儿是指谁?(我们) 课件出示: ②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挂牵”。 a.举例子:由于天气变化无常,班上有许多小朋友都因为生病请假了,老师非常着急,挂念着他们,害怕他们落下功课,所以等他们来校以后,老师就利用空余时间为他们补习,这就叫挂牵。 b.谁能举一个你的亲人挂牵你的例子? ③分组读第3、4小节。 (5)学习第5小节。 ①自由读第5小节。 ②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老师在梦里会梦到什么呢。 3.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教师范读。 (2)男女生诵读。 (3)欣赏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4)全班配乐齐诵。 学习谚语 表演重点字词 3.思考:孩子们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 4.理解“牵挂” 5.各种形式的朗读
学习任务五:诗歌展读、评价
板书
《千人糕》学历案
课题:《千人糕》
内容分析: “千人糕”实际上就是米糕,文中为了强调米糕的制作材料、生产过程需要经过很多人的劳动才能完成,就称之为“千人糕”。课文共11个自然段,主要通过爸爸和孩子之间的三组对话来展开叙述。第1~5自然段是第一组对话,爸爸告诉孩子什么是“千人糕”;第6~9自然段是第二组对话,爸爸和孩子探讨“千人糕”制作的劳动过程;第10、11自然段是第三组对话,爸爸的总结性发言揭示了课文的主旨。 课文语言朴实,平中见奇,表达比较有特色。一是题目“糕”前冠以“千人”,使其变得富有悬念,易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二是以人物对话为主展开叙述,爸爸循循善诱,孩子心领神会,爸爸关爱孩子,孩子深受教育,很有情趣。本课教学要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学习生字新词,在读中了解“千人糕”的生产过程,在读中获得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目标: 一、认识“糕、特”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会写“能、桌”等9个字,会写“也许、桌子”等13个词语,积累由“糕、粉”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二、试着默读课文,能借助图画说出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三、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例说说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重、难点: 一、正确读写生字。 二、能借助图画说出米糕的生产过程,举例说说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1.检查预学单 2.展示实物米糕,课件展示几种糕点图,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糕点的名称,板书“糕”字并认读。 3.教师谈话,引入课题。 你们知道吗?这些糕其实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作“千人糕”。(把课题补充完整) 4.学生齐读课题,提出质疑。 5.师:为什么这些糕点又叫“千人糕”呢?千人糕是一千个人做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千人糕》 1.认识图中各种糕点的名称 2.齐读课题,提出质疑
环节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问
学生先默读课文,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想:课文中的“千人糕”指的是什么?“千人糕”是怎么来的?课文内容可以分为哪三个部分? 完成任务单 3.听课文朗读,我们来一起验证答案吧! 1.学生按照默读要求默读课文,完成任务单
环节三:品读课文,理解对话
1.学习第1~5自然段,感受孩子的好奇。 (1)学生默读第1~5自然段,说说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 (2)教师小结:你们能把孩子心情的这种变化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3)分角色朗读。 2.学习第6~9自然段,感受制作米糕的不易。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补充米和糖在生产、加工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千人”在课文中的特殊意思。 ①了解生产米所需的劳动。 a.从标点符号引入:在第8自然段中,有个省略号,想想爸爸还有哪些话没有全部说出来。 b.出示“种植水稻”的图文资料,了解“耕地、播种、育苗、移栽、灌溉、施肥、防虫、收割”等劳动过程。 C.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一边想象一边说说农民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辛勤劳动的情景。 d.提问:种稻子所需要的种子、农具、肥料、农药等,它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又需要许多人的劳动? e.提问:了解了米的生产过程,你想说些什么? 师:光是做千人糕的大米就需要无数人的劳动才能获得。做千人糕还得熬糖,那糖又是怎样熬成的呢? ②了解熬糖所需的劳动。 (2)小结:米和糖是制作米糕的主要原材料,从它们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品读句子。 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米糕做好后还需要许多劳动? ②对照插图,联系生活场景,说一说米糕包装、送货、销售的情景。 ③指导朗读:重读“就算”“还得”“又”,突出劳动的繁杂、艰辛,参与人员众多。 (4)指导朗读第6~9自然段,读好爸爸说的话。 (5)说说米糕要经过哪些劳动才能做成。 (6)明白了米糕是怎么来的,让我们来一起完成流程图吧 3.学习第10、11自然段,理解“千人糕”的寓意。 (1)学生自由读第10、11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千人糕”的理解。 (2)文中的孩子明白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3)如果你是文中的孩子,现在吃着米糕,还会觉得它平常吗?你会想到什么? (4)最后一个自然段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读出孩子恍然大悟后心服口服的语气。) (5)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4.联系生活,体会其他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1.预设,生:我从孩子的问话、想法中感受到了孩子的好奇。 生:我从孩子“笑了”以及孩子的话“这就是平常吃过的米糕嘛!”感受到了孩子的不以为然。 2.各种形式朗读 3.学生默读第6~9自然段,交流读懂了什么。 4.学生自由读第9自然段,了解熬糖所需的材料和过程。 (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说熬糖所需的材料及制糖过程,体会熬糖的不易。 (2)学生交流:甘蔗、甜菜是怎么来的?甘蔗汁、甜菜汁又是怎么来的? 学生自主完成流程图 6.“千人”指的是很多很多的人,一块米糕需要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完成,所以叫它“千人糕”
环节四:归纳总结,拓展阅读
1.了解了米糕的制作过程,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试试体会文章的感情吧 2.除了千人糕、千人衣……今天老师还要给大家推荐一本课外阅读《阿利的红斗篷》,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阿利吧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进行1+X阅读
活动意图: 通过朗读再次理解文章,同时进行1+X阅读,更好的理解文章。
环节五:达标反馈,完成任务单
师:了解了课文,下面让我们再次梳理文章内容,一起动手绘制思维导图吧 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板书
《一匹出色的马》学历案
课题:《一匹出色的马》
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短小而优美的散文,以春天的郊外为背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一家四口郊游,返回时“妹妹”求父母抱,却得到“一匹出色的马”快乐回家的故事。文中写景与叙事交融,巧妙地将自然风景和生活情趣融为一体,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生机盎然、满含亲情和关爱的家人郊游情景中。 本文情节简单,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妹妹心情的变化,在情境中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情境中引导学生的阅读实践。
学习目标: 一、认识“郊、泛”等15个生字,会写“匹、妹”等9个字,会写“出色、妹妹”等11个词语。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妹妹心情的变化,能说出变化的原因。 三、读句子,能想象句子描写的画面。
重、难点: 一、正确地认读生字、书写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妹妹心情的变化。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星辰神话:先秦时期的《诗经》
1.检查预学单 2.课间律动时间《阳光彩虹小白马》》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指名说说对“出色”一词的理解。 特别好,超出一般。 (2)用“出色”说一句话。 提前准备预学单 学习课件操 3.理解出色
活动意图: 通过学习课间操,提高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顺势引出课题。
环节二: 初读课文,完成情节梯
1.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课堂交流,汇报自学成果,用“读了课文,我知道了……”的句式汇报。 学生接力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情节?
环节三:品读课文,赏景体情
1.学习第1~3自然段欣赏风景美。 (1)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体会郊外的美丽,指导朗读。 ①(课件出示)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 叠词“碧绿碧绿”要重读,语速较慢。想象“微风吹过”,轻轻的,柔柔的,心中感觉暖暖的,朗读语气自然柔和,语调适中。微风中,我们还仿佛看见河水“泛起层层波纹”,朗读时,语速可以稍缓,仿佛层层波纹荡漾开去。 ②(课件出示)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③(课件出示)河岸上垂下来的柳叶,拂过妈妈和爸爸的头发,我和妹妹看着都笑了。 (2)师生合作,理解内容。 ①第1自然段第1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 ②全家到郊外散步,是抓住什么景物来写的? ④哪个词语整体概括了郊外风景的特点? (3)郊外的景色如此美丽,“我们”喜欢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有感情地朗读第1~3自然段,体会人物开心、快乐的心情。 2.学习第4~7自然段感悟人情美。 (1)读好人物对话,体会心情变化。 (2)自由读第4~7自然段,思考: ①往回走的时候,妹妹有了怎样的表现? ②妹妹此时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③爸爸妈妈抱妹妹了吗?他们分别是怎么处理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情景表演 (4)对比爸爸妈妈的回答,谁的更容易让人接受,更能让妹妹产生乐趣自己走回家? (5)指导勾画出描写爸爸一连串动作的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以及爸爸解决问题的能力。爸爸的做法调动了妹妹自己走回家的积极性,让妹妹有了自己走回家的动力。 (6)引读第7自然段:在妹妹眼里,爸爸递过来的这根又长又细的柳条就是一匹可爱的小马。于是,她高兴地跨上“马”…… ①找出文中描写妹妹动作的词,边读边想象妹妹“跨”上马时的兴奋劲头,想象妹妹“蹦蹦跳跳地奔向前去”的情景,以及“笑着”展现自己回家最早的得意模样。 ②思考:由妹妹的反应,你觉得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7)体会妹妹的情感变化。 1.指三名学生接力读第1~3自然段,其余学生认真听,画出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 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 4.深爱孩子,对女儿的喜好了如指掌,充满童真且善于呵护童真的人。
活动意图: 通过课文的详细梳理以及T形图的完成,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家人之间的关爱。
环节四:感情朗读,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感受春天的美丽,体会妹妹心情的变化,感受家人相互陪伴的温暖。 2.拓展:你和家人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 3.完成朗读评价单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再展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2.学生分享,体会家人间的关爱。
环节五:达标反馈,完成思维导图
总结:学习了文章,让我们共同完成思维导图吧 全班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思维导图。
板书
语文园地二学历案
课题: 写话
内容分析: 本次写话是写身边的一个好朋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话可写。为了降低写话的难度,本次写话可以分步进行。先指导学生把一个个问题说清楚,再把一个个句子说完整。比如“我的好朋友是……,他长着…我们经常一起做什么”。然后指导学生把这些问题连起来,介绍自己的好朋友。
学习目标: 能根据提示写一写自己的好朋友,写出他的样子和经常一起做的事。
重、难点: 一、能把问题连起来,介绍自己的好朋友 二、学习按顺序表达的方法。
活动流程: 创设环境,谈话导入----游戏激趣,明确方法——读懂表格,梳理方法———介绍自己的朋友——写一写,读一读,落实写话——展示评价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创设环境,谈话导入
谈话导入; 我们的绘本展就要举行了,我们可以邀请自己的好朋友来参加,现在,我们来学习怎样向大家介绍你的好朋友吧! 交流想要写的人
环节二:游戏激趣,明确写作方法
1.同学们,下面我们玩一个游戏:猜猜我是谁? 你们能根据提示,猜出下面的两段话说的是谁么? 教师总结写话方法 1.学生交流,预设:生:孙悟空、哪吒 2.交流总结写作方法
环节三:读懂表格,梳理写话方法
1.聊聊好朋友。 (1)谁是你的好朋友? 课件出示: ?·你的好朋友是谁呢? ?·他长什么样子? ?·你经常和他一起做些什么呢? 2.借助表格,了解写法。 师:下面来了解一下好朋友张池吧!(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的表格) 自由阅读表格,你了解到了什么? 同桌交流。 指名汇报,反馈评价。 梳理成段 小结写话方法
环节四:介绍自己的好朋友
指导学生先将1——3三个方面绘制表格,再连起来,说一段话来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先指名说,然后师生共同评议,最后同桌互相练习说话。 完善表格 表达交流
环节五:写一写,读一读,落实写话
1.这次写话,是写自己的好朋友,我们要写清他是谁,长什么样子,你们经常一起做什么。只要把这三个方面写清楚就可以了。根据课前预学单,看看你的表格是否完整。 2.看一看,想一想,介绍自己的好朋友。 (1)明确描写对象。有的同学有很多好朋友,选择其中一个来写。 (2)描述朋友的外貌。 指名交流,如果介绍的人是大家认识的,可以让大家猜一猜介绍的是谁。如果是大家不认识的,可以把照片展示给大家,让大家评议一下自己说得像不像 (3)讲述你和好朋友之间经常做的事情。 ①想一想,你和好朋友一起经常做什么事情? ②说一说,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全班交流。 (4)指导学生将以上三个方面连起来,说一段话来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先指名说,然后师生共同评议,最后同桌互相练习说话。 3.写一写,读一读,落实写话要求。 (1)学生动笔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2)写好后自己读一读,发现问题后改一改。 1.学生回忆或看照片,想一想:自己的好朋友在外貌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 2.生交流和好朋友一起做的事
环节六 :展示评价
1.教师展示成果 写话1:李佳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她圆圆的脸蛋上有一双忽闪的大眼睛,看起来十分机灵。她总爱扎一条马尾辫,马尾辫上总别着一个红色的蝴蝶结。我们经常一起看书,一起练书法,一起跳舞。 写话2:田圆是我的好朋友。人如其名,她给人的整体印象就是圆。你看,她的眼睛圆溜溜的,眨起来忽闪忽闪的,好像会说话。脸蛋圆乎乎的,像两个白白胖胖的肉包子。胳膊和腿像一节节刚从湖里挖出来的藕,粉白粉白的。我和田圆天天一起上学,一起回家。放假了,我们经常去公园玩耍,还经常帮助老爷爷老奶奶呢! 学生上交写话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