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群诗诵读课件(共16张PPT)+教案+练习(无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群诗诵读课件(共16张PPT)+教案+练习(无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6 18:17:49

文档简介

古诗词群诗诵读
预习检查
1、《诗经》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无衣》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谊。
2、《春江花月夜》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贯穿_____、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和情理融为一体。
3、《将进酒》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酒抒情,一泄其寂寞的愁怀。
4、《江城子》以____为线索,按照_____顺序,记叙了梦的三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
二、指出下列诗中哪些诗句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并分析此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三、分析下列诗,是如何借景抒情借物说理。

【唐】 虞世南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 声自远, 非是藉(jiè)秋风。
四、分析下列诗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梧叶儿·嘲贪汉
佚名〔元代〕
一粒米针穿着吃,一文钱剪截充,但开口昧神灵。看儿女如衔泥燕,爱钱财似竞血蝇。无明夜攒金银,都做充饥画饼。
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佚名〔元代〕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提示:夸张能制造出幽默美
五、分析下列词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古诗词群诗诵读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目标:理解诗意内容,把握每首诗的手法与情感。
2、目标提升:探寻情感主旨表达与手法之间的关联。
3、素养目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感受诗歌的意趣,激发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掌握四首诗歌的艺术手法及特点。
2. 深入剖析诗歌中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
2. 点拨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四首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及文化常识。
2. 诗歌鉴赏:
《无衣》:
1. 分析诗歌中的重章叠唱的手法
2. 解读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春江花月夜》:
1. 赏析诗歌中的借景抒情手法,如对春江、月夜、花等的描绘。
2. 探讨诗歌中抒发的游子的离情别绪和对亲人的相思之苦。
《将进酒》:
1. 分析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如“白发三千丈”、“金樽清酒斗十千”等。
2. 解读诗人抒发的豪放不羁和反抗压迫的情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1. 探讨诗歌中的虚实结合的手法,如“记梦”部分的虚写特点。
2. 剖析诗歌中的悼念之情及生死不渝的承诺。
3. 总结:回顾四首诗歌的艺术手法及情感特点,进行群诗鉴赏。
五、作业布置:
1. 复习四首诗歌的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撰写一篇关于四首诗歌的鉴赏心得,要求从艺术手法和情感关系两个方面进行剖析。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总结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共16张PPT)
古诗词群诗诵读
《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鉴赏

1、基础目标:理解诗意内容,把握每首诗的手法与情感。
2、目标提升:探寻情感主旨表达与手法之间的关联。
3、素养目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感受诗歌的意趣,激发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目标

手法与情感
诵读《无衣》《春江花月夜》《将进酒》《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归纳概括每首诗的手法与情感。
手法
情感
《无衣》
《春江花月夜》
《将进酒》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标题
类型
类型 手法
情感
《无衣》 (爱国主义诗篇)
《春江花月夜》 (写景抒怀诗)
《将进酒》 (劝酒歌)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悼亡诗)
重章叠句
既表现了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也表现了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
借景抒情、借物说理
表达对自然恒久和个体生命短暂的思索,抒发游子的离情别绪和亲人的相思之苦。
表达了怀才不遇的郁愤,传达出舍我其谁的自信;展现诗人于穷愁之境中的狂放不羁和潇洒自信的胸怀。
夸张 比兴
虚实结合、白描叙述
通过梦境的记述,抒发对亡妻的深刻悼念和自身独处之苦、落拓身世的感叹。

规律探究
手法 情感
《无衣》 (爱国主义诗篇)
《春江花月夜》 (写景抒怀诗)
《将进酒》 (劝酒歌)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悼亡诗)
探究:横向观察表格,思考不同类型诗歌情感的表达与所采用的手法之间的关联。
既表现了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也表现了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
(强化情感)
重章叠句
明确:《诗经》巧妙地利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反复地进行吟咏歌唱,借以营造氛围,深化主题,淋漓尽致地抒发喜怒哀乐的情感,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使诗歌得以传达出无穷的魅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
一、重章叠句
探究:横向观察表格,思考不同类型诗歌情感的表达与所采用的手法之间的关联。
手法 情感
《无衣》 (爱国主义诗篇) 重章叠句 既表现了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也表现了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
(强化情感)
《春江花月夜》 (写景抒怀诗)
《将进酒》 (劝酒歌)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悼亡诗) 。
表达对自然恒久和个体生命短暂的思索,抒发游子的离情别绪和亲人的相思之苦。
借景抒情
提示:《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二、借景抒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抒发了对弟弟的思念。
探究:横向观察表格,思考不同类型诗歌情感的表达与所采用的手法之间的关联。
手法 情感
《无衣》 (爱国主义诗篇) 重章叠句 既表现了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也表现了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
(强化情感)
《春江花月夜》 (写景抒怀诗) 借景抒情、借物说理 表达对自然恒久和个体生命短暂的思索,抒发游子的离情别绪和亲人的相思之苦。
《将进酒》 (劝酒歌)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悼亡诗)
表达了怀才不遇的郁愤,传达出舍我其谁的自信;展现诗人于穷愁之境中的狂放不羁和潇洒自信的胸怀与豪情。
夸张
三、夸张
夸张犹如放大镜,使人们能更直接、更清楚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特性,获得鲜明的印象和具体深刻的感受。在诗歌中,夸张用于描写可以使形象更加突出生动,用于说理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用于抒情能将情、景、物、我融为一体,给语言增添幽默、讽刺的情味,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动力,也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是一种最长于抒情的文学样式,情感不仅是诗的活动的原始动力,也是诗的生存价值所在。夸张是诗歌创作的主要修辞之一,因为夸张能充分表现情感美。如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那种人生苦短的悲哀,那种狂放深沉的愁绪,如排山倒海而来,让人震惊,让人叹服,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探究:横向观察表格,思考不同类型诗歌情感的表达与所采用的手法之间的关联。
手法 情感
《无衣》 (爱国主义诗篇) 重章叠句 既表现了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也表现了战士之间深厚的情谊
(强化情感)
《春江花月夜》 (写景抒怀诗) 借景抒情、借物说理 表达对自然恒久和个体生命短暂的思索,抒发游子的离情别绪和亲人的相思之苦。
《将进酒》 (劝酒歌) 夸张 表达了怀才不遇的郁愤,传达出舍我其谁的自信;展现诗人于穷愁之境中的狂放不羁和潇洒自信的胸怀与豪情。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悼亡诗)
通过梦境的记述,抒发对亡妻的深刻悼念和自身独处之苦、落拓身世的感叹。
虚实结合
四、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 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
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 宋 ]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末尾两句虚实结合。前一句实写自己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雨打南窗,辗转难眠;后一句写词人想起当年贤惠、勤劳的妻子给自己“挑灯补衣”的情景。而此时却是天人永隔,不由发出一个“谁复”的悲痛反问。虚实相生,抒发对亡妻深切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