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综合评价生物学试题(PDF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综合评价生物学试题(PDF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2-26 16:48:56

文档简介

陕西省西安中学高 2025届高二第二次综合评价
生物试题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
一、单选题(共 30 题,每小题 2 分)
1.关于生长素的发现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达尔文的实验证明了单侧光是造成胚芽鞘生长的原因
B. 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
C. 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 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化学物质引起的
2.如图是燕麦胚芽鞘尖端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定量测定琼脂块
中生长素的含量,就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A. 光照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B. 光照引起生长素向下运输
C.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D. 光照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3.图 1为棉花植株结构示意图,图 2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棉花植株生长的影响。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据图 2可知,生长素既抑制植物生长,也能促进其生长,且促进作用与其浓度
呈正相关
B. 将图 1棉花植株水平放置,茎表现为背地生长,与根部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
C. 若图 1中①处生长素浓度为图 2中的 c,则②处生长素浓度处于 c~e范围
D. 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需要摘心(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以增加棉花
产量
4.在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激素的含量会发生动态变化。小麦在籽粒发育时期细
胞分裂素,赤霉素、生长素含量及千粒鲜重变化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第二次综合评价生物试题 第 1 页共 10 页
{#{QQABaYIEogiIQAJAABgCEQG4CAOQkBEAAIoOABAEoAABgRFABAA=}#}
A. 植物激素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发挥调节作用
B. 在小麦籽粒形成初期,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十分旺盛
C. 在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赤霉素与生长素含量呈正相关
D. 籽粒发育是由多种植物激素按一定顺序参与的、共同调节的过程
5.亚热带地区的植物能更好地接受外界光照、温度等变化的刺激。某些植物通过调
节体内各种激素的合成,使自身冬天休眠、夏天生长,调节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
述错误的是( )
A. 由图可知,植物的休眠和生长是由多种激素共同调节完成的
B. 冬天植物体内的脱落酸的含量增加,促进叶和果实的脱落,导致植物体休眠
C. 过程①→③→④在夏初增强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植物生长
D. 过程①→③→⑤在秋末增强可增加叶肉细胞内胡萝卜素含量,提高光合速率
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B. 高浓度的生长素和脱落酸都能够促进果实的脱落
C. 乙烯能抑制生长素对细胞伸长的促进作用
D. 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促进幼根生长的机理相同
7.整形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向植物喷施整形素溶液,植物的茎叶会吸收整形
素,然后运输至全身,整形素能阻碍内源生长素从顶芽向下转运,也能提高吲哚乙
酸氧化酶活性。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
A. 植物体内合成的整形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性
B. 整形素能够减弱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
第二次综合评价生物试题 第 2 页共 10 页
{#{QQABaYIEogiIQAJAABgCEQG4CAOQkBEAAIoOABAEoAABgRFABAA=}#}
C. 喷施整形素溶液,不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
D. 整形素是生长素、脱落酸等植物激素的抑制剂
8.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 2,4-D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
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式实验前可先做预实验,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
B. 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插条时,若药液浓度较高应采用浸泡法
C. 当 2,4-D浓度为 0时,插条生根的原因可能是插条自身产生了生长素
D. 在 400~600mg/L范围内设置梯度更小的浓度以探究最适浓度
9.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植物生长调节剂也
需要通过受体才能发挥作用。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成熟的果实挥发出具有催熟作用的乙烯,不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
B. 对生长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植物喷施生长素类似物能发挥作用
C. 某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
D. 油菜素内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抑制细胞分裂,维持种子休眠
10.小麦需要日照长度达到一定值才能开花,下面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小麦细胞内的光敏色素能感知光信号
B. 光信号在细胞内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被传导到细胞核
C. 和小麦类似的植物通常在春末夏初开花
D. 长日照能提高细胞核内与开花有关的基因数量
11.下列关于环境因素参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
B. 年轮是由不同的光照强度引起植物细胞分裂速度快慢和细胞体积大小不同而产
生的
C. 春化作用能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D. 植物水平放置时,根尖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沉降可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

12.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
示出来。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二次综合评价生物试题 第 3 页共 10 页
{#{QQABaYIEogiIQAJAABgCEQG4CAOQkBEAAIoOABAEoAABgRFABAA=}#}
A. 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 b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
B. 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一方有利
C. 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
D. 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 a代表猞猁
13.如图为某同学建构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
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迁出率、迁入率、死亡率和
出生率
B. 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数
量特征
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⑥,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
D. 小麦田中每平方米有 20株杂草,这是对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
14.某研究小组对一个未受人类干扰的 3000 立方米自然湖利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
查,获得该湖泊中某鱼种群的年龄结构数据并整理如表所示。该种鱼在 2+时达到性
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个体数 92 186 58 55 57 52 59 78 85 116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 1,小于 2,其他以此类推。
A. 该种群属于衰退型,预测该种群在湖泊中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B. 大量捕捞丧失繁殖能力的个体,不会导致该种群出生率变化
C. 仅根据题干所给数据,无法得出该自然湖中该鱼的种群密度
D. 若标记物使老年个体更易死亡,则调查所得老年个体数偏大
15.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的几种曲线模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曲线时,符合 Nt=
N t0 λ 的数学模型
B. 图中阴影部分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是自然选
择的结果
C. 在一封闭的培养体系中,不更换培养液,酵
母菌数量最终呈曲线③增长
D. a 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种群
数量相对稳定
16.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在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年份,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 6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
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记的 80只,标记的 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
中的 K值是( )
A. 240 只 B. 300只 C. 400 只 D. 600 只
17.酵母菌是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材料。将少量酵母菌接种到一定体积的培养液中,
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得到的酵母菌数目变
化曲线如图 1所示,图 2为观察到的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中方格。下列分析错误的
第二次综合评价生物试题 第 4 页共 10 页
{#{QQABaYIEogiIQAJAABgCEQG4CAOQkBEAAIoOABAEoAABgRFABAA=}#}
是( )
A. 在指数期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每个酵母菌的合成代谢均大于分解代谢
B. 实验开始时接种酵母菌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到达 K值所需的时间
C. 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先盖盖玻片,再用吸管滴加培养液
D. 利用图 2的计数方法获得图 1曲线,需要对酵母菌进行染色排除死亡个体
18.下列有关种群研究的应用,错误的是( )
A. 对农林害虫的防治,有效保护或引入天敌生物,既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又可以
将害虫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
B. 建立自然保护区,给野生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
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C. 渔业上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后的量在 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
2
D. 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生态位等种群水平的科学研究在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如图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参数 λ和时间的关系。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种群密度在第 5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
B. 当种群密度在第 10~30年时期内,种内竞争逐渐增强
C. 该种群的出生率和迁入率决定了λ值的大小
D.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20.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
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二次综合评价生物试题 第 5 页共 10 页
{#{QQABaYIEogiIQAJAABgCEQG4CAOQkBEAAIoOABAEoAABgRFABAA=}#}
A. 单独培养时,甲藻数量大于 1.0×106个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变小
B. 单独培养时,乙藻的增长方式呈现“J”形
C. 如果起始数量相等且营养条件相同,甲藻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 K值相同
D. 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程度持续加强
21.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
这种因素被称为密度制约因素;有些因素虽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其作用强度
和种群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种因素都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或迁入率、迁出率来起着控制种
群数量的作用
B. 持续 38℃高温可以引起蚜虫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说明高温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C. 森林中,害虫和食虫鸟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体现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
群数量
D. 新冠病毒容易在密集的人群中传播,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所以阳性个体要进行
隔离
22.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 草原生物群落只有水平结构,森林生物群落只有垂直结构
B. 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
C. 森林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
D. 生态位包括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3.下图是某地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图,其中 a、b、c分别代表高山、森林、海
洋。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研究图中 b地区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B. 图中 b地区苔藓植物已经不存在,被占据优势的木本植物完全取代
C. 图中 c地区藻类植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对环境中 O2的利用
D. 图中影响植物分布的关键因素:a、b、c区域都是光照强度
第二次综合评价生物试题 第 6 页共 10 页
{#{QQABaYIEogiIQAJAABgCEQG4CAOQkBEAAIoOABAEoAABgRFABAA=}#}
24.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土壤中的小动物构成了土壤中的生物群落
B. 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调查
C. 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防止小动物逃走
D. 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25.豹猫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 体型比家猫略大, 控制颌骨的肌肉坚强有力, 犬齿
长而发达。豹猫的食物包括鼠类、兔类、蛙类、爬行类、小型鸟类、昆虫等, 因此
豹猫与赤狐、雪豹等一同成为我国西南山地的主要食肉物种。据此作出的推测不成
立的是( )
A. 控制颌骨的肌肉和犬齿发达与其食性相适应
B. 豹猫与赤狐、雪豹可能有生态位的重叠
C. 被豹猫捕食的生物彼此间都是种间竞争关系
D. 豹猫的存在有利于维持当地群落结构复杂性
2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草履虫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环境中呈 S型增长,且增长速率不变
B. 从东北到海南的森林群落,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就会越小
C. 区别新疆北部的针叶林和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D. 与弃耕的农田相比,裸岩的演替速度相对较慢,经历阶段通常相对较少
27.陆地群落包括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这是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的差异作出的类型划分
B. 生活在这些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分别有各自适应环境的方式
C. 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动物都不能生活在森林群落里
D. 这些群落的形成受水分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28.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作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应属次生演替的实例
C. 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
D.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食物、空间等基础
29.中国棉花看新疆;新疆棉花看兵团。昔日的戈壁荒漠,靠兵团人艰苦奋斗、开
拓创新的军垦精神,历经几十年,从荒漠生态群落转变为农田生态群落,呈现出今
日银棉如山的景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上述从荒漠演替至农田的过程为次生演替
B. 原有优势种在发展过程中,群落内部环境往往越来越不适于自身发展
C. 演替可更充分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能量
D.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温带草原
30.下列关于人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
B. 人类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作用
第二次综合评价生物试题 第 7 页共 10 页
{#{QQABaYIEogiIQAJAABgCEQG4CAOQkBEAAIoOABAEoAABgRFABAA=}#}
C. 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D. 人类不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
二、多选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
意,全部选对得 3 分,选对但不全得 1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31.某生物兴趣小组将酵母菌接种至装有 10mL 培养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温度下培
养、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出如图所示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 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前进行振荡可减小实验误差
B. 6 天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的减少、pH改变等
C. 根据抽样和计算获得的数据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属于建立酵母菌种群
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D. 增加初始酵母菌数量,其他条件不变,将使达到 K值所需的时间延长
32.大树杜鹃是一种集中分布于我国云南山区的高大乔木,分布范围小、引种难,
是濒危物种。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很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层,因此在自然环
境下发芽率很低。幼苗生长缓慢,生长期长,开花较迟,植株耐寒能力弱,在-2℃
环境下会死亡,且幼树死亡率更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树杜鹃林中的大树杜鹃高低错落有致,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 低温降低大树杜鹃的种群数量,此种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C. 适度清除凋落物,有利于提高该山区大树杜鹃的环境容纳量
D. 研究大树杜鹃的生态位可了解大树杜鹃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
33.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
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
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
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 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 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 利用种间关系,引进入侵生物的天敌来治理入侵生物都是安全且有效的
34.某市为解决市民饮用水而建设的一座水库已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关于该水库
的叙述,正确的是( )
第二次综合评价生物试题 第 8 页共 10 页
{#{QQABaYIEogiIQAJAABgCEQG4CAOQkBEAAIoOABAEoAABgRFABAA=}#}
A. 水库中所有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B. 水库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
C. 浅水区和深水区的生物分布不完全相同,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 不同水层动物分布不同,与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35.在相同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种群的集合就是群落。下列关于群落的说
法正确的是( )
A.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
丰富
B. 在一片竹林中,竹笋、幼竹、成年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 《诗经 小雅 小宛》写道:“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两种生物间的原
始合作关系
D. 在群落水平上可研究的问题包括群落的范围和边界、优势种等
三、填空题(共 25 分)
36.(12分)玉米具有很强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以及极好的环境适应性,
营养价值较高,是畜牧业和养殖业的重要饲料来源。玉米还具有许多生物活性,如
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提高免疫力和抑菌等作用,具有广阔的开发及应用前
景。研究表明,赤霉素对玉米开花具有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
(1)以下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与赤霉素具有协同作用的植物激素有 。
A.吲哚乙酸 B.α-萘乙酸 C.乙烯 D.细胞分裂素
(2)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除了由环境因素调节外,结合图中赤霉素对植物开花的
调节机制可知,还由 共同完成的(填两种因素)。
(3)赤霉素不仅影响玉米植株的开花还能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改善种
子萌发质量。为探究赤霉素对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科学家以某种玉米种子为实
验材料进行如下实验研究,将实验补充完整:
①选取大小一致、饱满、无破损的 (填“萌发”或“未萌发”)玉米
种子若干,随机均分 6组,编号 1~6。
②其中 1~5号分别用等量且适量的 100mg/L、200mg/L、300mg/L、400mg/L和
500mg/L 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对照组 6号应用 处理。
③12h后再用无菌水洗净种子表面的赤霉素残液,擦干,转移至已灭菌并铺有滤纸
的培养皿中,在湿度和温度等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④观察并统计各培养皿中玉米种子的萌发率。
(4)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第二次综合评价生物试题 第 9 页共 10 页
{#{QQABaYIEogiIQAJAABgCEQG4CAOQkBEAAIoOABAEoAABgRFABAA=}#}
① ,则说明在研究范围内赤霉素促进玉米种子萌发的效果与赤霉素
浓度呈正相关。
②如果 1~5号培养皿中玉米种子萌发率均大于 6号培养皿,且处于中段浓度的培
养皿中玉米种子的萌发率最高,则说明 。
37.(7分)长白山地区是火山喷发形成的森林地貌。该地区某林场有一片约 2公顷
的长白松与沙冷杉混交次生林,为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长白松和沙冷杉种群密度的
变化特征,某研究小组在该混交次生林中选取 5个固定样方进行观测,每个样方的
面积为 0.04公顷,某一时期的观测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长白松(株) 沙冷杉(株)
树高 X(m)
样方 1 样方 2 样方 3 样方 4 样方 5 样方 1 样方 2 样方 3 样方 4 样方 5
X≤5 8 9 7 5 8 46 48 50 47 45
5<X≤10 25 27 30 28 30 30 25 28 26 27
10<X≤15 34 29 30 36 35 2 3 5 4 3
X>15 13 16 14 15 12 3 2 1 2 2
合计 80 81 81 84 85 81 78 84 79 77
注: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两树种在幼年期时高度基本一致。
树高 X≤5属于幼年个体, X>10 属于老年个体。
(1)调查沙冷杉种群密度的方法是 ,该研究小组使用的取样方法
是 。
(2)根据表中调查数据计算,沙冷杉种群密度为 ,根据表中信息推
测沙冷杉种群的年龄结构为 型。
(3)长白松喜光性强,而沙冷杉则为阴性树种。结合题意及表中数据和树种的特
性预测该地十年后处于劣势的树种是 ,理由是 。
38.(6分)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中常年生活着红尾鸲和鹅等鸟类,红尾鸲和鹅都
捕食飞虫,也常常从树叶及林冠末梢上啄食昆虫。该森林群落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
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经历了从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
的恢复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红尾鸲在该森林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为红尾鸲的 ______。红尾鸲和鹅的
食性比较相似,两者的种间关系是 。
(2)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到恢复的原因,除了原有的 ______条件基本保留
外,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该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发生
的群落演替类型为 ______演替。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______(填“简单”或“复
杂”),原因是 。
第二次综合评价生物试题 第 10 页共 10 页
{#{QQABaYIEogiIQAJAABgCEQG4CAOQkBEAAIoOABAEoAABgRFABAA=}#}陕西省西安中学高2025届高二第二次综合评价
生物参考答案
1. A 2. C 3. D 4. C 5. D
6. D 7. B 8. C 9. D 10. D
11. B 12. A 13. C 14. D 15. C
16. D 17. A 18. D 19. B 20. A
21. B 22. A 23. A 24. D 25. C
26. C 27. C 28. C 29. D 30. D
31. ABC 32. CD 33. ABD 34. BD 35. AD
36. (12分)
(1)AD (2分)
(2)基因表达调控和激素调节(2分)
(3)①未萌发 (1分)
②等量溶解赤霉素的溶剂(或蒸馏水) (1分)
(4)① 1~5号培养皿中玉米种子萌发率依次增大,且均大于6号培养皿 (2分)
② 在研究范围内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2分);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赤霉素浓度增大,促进玉米种子萌发效果增强,大于某一浓度后促进效果减弱(2分)。
37.(7分)
(1) 样方法(1分) 五点取样法(1分)
(2) 1995株/公顷(1分) 增长(1分)
(3) 长白松(1分)
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沙冷杉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长白松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1分);
而且沙冷杉比长白松更耐阴,因而更易生存,所以长白松处于劣势(1分)。
38. (6分)每空1分
(1) 生态位 种间竞争
(2) 土壤 次生
(3) 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解析】
1. 解:A、达尔文的实验证明了单侧光是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原因,生长不需要单侧光,A错误;
B、鲍森 詹森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
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
故选:A。
生长素的研究:1880年英国达尔文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1910年丹麦的鲍森詹森的实验结论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1914年匈牙利拜尔的实验结论是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1928年荷兰温特通过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温特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识记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明确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在温特之后才被确认的。
2. 【分析】
本质旨在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并获取正确结论的能力。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是对于植物向光性原因的探究,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
A、分析题图可知,不论是否存在单侧光照,或者有无光照,琼脂块中生长素的总量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A错误;
B、分析题图可知,论是否存在单侧光照,或者有无光照,生长素都向下运输进入琼脂块中,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单侧光照条件下琼脂块中生长素的总量基本不变,但是背光侧琼脂块的生长素含量增多,向光侧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减少,说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光照与黑暗条件下生长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光照不影响进生长素的合成,D错误。
故选:C。
3. 解:A、由图2不能得出促进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作用随浓度增加而提高,超过一定浓度范围,促进作用减弱,A错误;
B、将图1棉花植株水平放置,茎表现为背地生长,生长素表现为促进作用,而根部生长素的作用效果既有抑制也有促进,B错误
C、若图1中①处生长素浓度为图2中的c,则②处生长素浓度高于①处,且表现为抑制生长,应对应e~f范围,C错误;
D、在棉花栽培过程中,为减弱顶端优势需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以增加棉花产量,D正确;
故选:D。
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例如,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发育受到抑制,植株因而表现出顶端优势。去掉顶芽后,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于是侧芽萌动、加快生长。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4. 解: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A正确;
B、在小麦籽粒形成初期,细胞分裂素的量急剧上升,说明此阶段细胞分裂素合成十分旺盛,B正确;
C、赤霉素与生长素含量并不是呈正相关,小麦籽粒发育初期赤霉素含量较高,而生长素含量较低;大约在8月10日,小麦籽粒的质量达到最高时即表示小麦籽粒成熟,此时赤霉素与生长素含量均较低,C错误;
D、在植物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即籽粒发育是由多种植物激素按一定顺序参与的、共同调节的过程,D正确。
故选:C。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5. 解:A、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冬天休眠时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减少,脱落酸含量增加;夏天生长时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加,脱落酸含量减少,这说明植物的休眠和生长是由多种激素共同调节完成的,A正确;
B、脱落酸具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脱落,导致植物体休眠的作用,结合题干“使自身冬天休眠、夏天生长”可知,冬天植物体内的脱落酸的含量增加,从而促进叶和果实的脱落,导致植物体休眠,B正确;
C、结合题图可知,过程①→③→④最终的产物为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的作用为促进细胞的分裂,故过程①→③→④在夏初增强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可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促进植物生长,C正确;
D、过程①→③→⑤在秋末增强可增加叶肉细胞内胡萝卜素含量,胡萝卜素进而经⑥形成脱落酸,使叶片脱落,使得光合作用速率下降,D错误。
故选:D。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各植物激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6. 【分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及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解答】
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需要细胞提供能量,A正确;
B.高浓度的生长素和脱落酸都能够促进果实的脱落,B正确;
C.植物激素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高浓度的乙烯能抑制生长素对植物细胞伸长的促进作用,C正确;
D.赤霉素促进幼根生长的机理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而细胞分裂素促进幼根细胞的分裂,D错误。
故选D。
7. 解:A、整形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即人工合成的,植物体内不能合成,A错误;
B、整形素能阻碍内源生长素从顶芽向下转运,进而导致侧芽部位生长素含量下降,由此减弱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的生长,B正确;
C、整形素能提高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生长素分解加速,因此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含量可能会降低,C错误;
D、从题干信息可推出整形素是生长素的抑制剂,但不能推出整形素是其他植物激素的抑制剂,D错误。
故选:B。
植物激素是指在植物体内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生长素是色氨酸的衍生物。据此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及生长素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植物激素的概念及生长素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8. 解:A、预实验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可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和资源的浪费,不会减少正式实验误差,A错误;
B、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处理插条时,若药液浓度较高应采用沾蘸法,B错误;
C、当2,4-D浓度为0时,插条生根的原因可能是插条产生了内源生长素,C正确;
D、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实验中200~600mg/L范围内设置梯度更小的浓度以探究最适浓度,D错误。
故选:C。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并且在促进生长的浓度中存在一个最适浓度。
分析图解可知,随着2,4-D浓度的逐渐升高,生根数逐渐增多,400mg/L时生根数最多,然后生根数又逐渐下降。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根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9. 解:A、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成熟的果实挥发出的乙烯不是人工合成的,不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A正确;
B、生长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能合成生长素受体,因此喷施生长素类似物能发挥调节作用,B正确;
C、某些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完全不同,但是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C正确;
D、油菜素内酯能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其类似物也可以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种子萌发,D错误。
故选:D。
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 解:A、小麦细胞内的光敏色素能感知光信号,A正确;
B、光信号在细胞内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被传导到细胞核,进而调节生命活动,B正确;
C、小麦需要日照长度达到一定值才能开花,则和小麦类似的植物通常在春末夏初开花,C正确;
D、长日照能提高细胞核内与开花有关的基因表达,D错误。
故选:D。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1. 解:A、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A正确;
B、温度高导致细胞分裂速度快,体积大,形成颜色浅带;温度低时细胞分裂速度慢,体积小,形成颜色深带,由此可知,年轮的形成,是树木对不同时期环境温度反应的结果,B错误;
C、冬小麦要经历春化作用才能开花是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调节的结果,C正确;
D、淀粉——平衡石假说认为:植物对重力的感受是通过体内一类富含“淀粉体”的细胞来实现的,植物水平放置时,根尖平衡石细胞中的“淀粉体”沿重力方向沉降,引起植物体内一系列信号分子的改变,通过影响生长素的运输导致生长素沿着重力刺激的方向不对称分布,D正确。
故选:B。
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环境因素(光照、温度、重力等)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生命活动,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12. 解: 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据图分析,①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②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③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A.鹰与鼠属于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a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b为捕食者,则a表示鼠,b表示鹰,A正确;
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表示寄生关系,而图①表示捕食关系,B错误;
C.大豆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不利,C错误;
D.猞猁和雪兔表示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的是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是捕食者,故b代表猞猁 ,D错误。
故选A。
13. 解:A、根据分析可知,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迁出率,④是迁入率,A错误;
B、具有性别之分的物种才有性别比例的数量特征,例如雌雄同株的植物无性别之分,B错误;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⑥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C正确;
D、杂草不是一个物种,小麦田中每平方米有20株杂草不是种群密度,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D错误。
故选:C。
分析题图:①③使种群密度降低.则①③是死亡率和迁出率;②④使种群密度上升,②④是出生率和迁入率,⑤通过影响①使种群数量减少,通过影响②使种群数量增多,则⑤是年龄组成,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迁出率,④是迁入率,⑥是性别比例,它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 解:A、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此种鱼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278:281:279,各年龄期个体数大致相当,年龄结构为稳定型,A错误;
B、大量捕捞老年个体,种群数量减少,出生个体数基本不变时,出生率变大,B 错误;
C、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题干给出湖泊水体体积为3000立方米,可以计算种群密度,C错误;
D、若标记物使老年个体更易死亡,则重捕的鱼中老年个体偏少,种群中个体数( N )÷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故计算所得老年个体数比实际偏大,D正确。
故选:D。
种群的年龄结构: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密度会越来越小。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以及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图表中各年龄层次的数量,进而判断年龄结构。
15. 【分析】
本题依托种群数量增长的几种曲线模型,,意在考查考生对种群数量增长的理解能力。
【解答】
A.种群数量呈“J”形曲线增长时,种群增长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符合Nt=N0λt的数学模型,A正确;
B.图示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用达尔文的观点解释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在一个封闭的培养体系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营养物质的消耗,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会逐渐减少,种群数量最终呈曲线①变化,C错误;
D.图中的a点在K值范围内,此时种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相对稳定,D正确。
16. 解:由题意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为60,第二次重捕总数为100,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20,种群中个体数( N )÷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该年份的兔种群数量=100×60÷20=300(只),此时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年份,即=300,可知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600只,D正确。
故选:D。
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宜用标记重捕法。这种方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本题考查种群环境容纳量和标志重捕法,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
17. 【分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生长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将生长曲线粗分为4个时期: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1)延滞期:刚刚接种到培养液中的细菌,由于新旧环境差异,在细菌的细胞内就要重新合成相应的诱导酶,以适应新环境;
(2)指数期:一方面,调整期为细胞分裂做了充分准备,另一方面,营养物质丰富,空间充裕,pH、温度、O2均适宜,即细胞处于无任何环境阻力的理想条件下;微生物个体间无种内竞争,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绝大多数细菌细胞内合成代谢远远大于分解代谢,因此出生率远远大于死亡率,导致种群密度上升,出现“J型生长曲线”;
(3)稳定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大,营养物的耗尽、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进而使种群进入稳定期,在稳定期,环境阻力明显加大,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出生率=死亡率,微生物数目达到最高,整个生长曲线呈“S”型;
(4)衰亡期:营养物质过度消耗,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剧烈变化,外界环境对继续生长越来越不利,阻力进一步加大,种内竞争剧烈,出生率远远小于死亡率、呈负生长,种群密度显著下降,此阶段生长曲线迅速下降。
【解答】
A、在指数期,营养物质丰富,空间充裕,pH、温度、O2均适宜,即酵母菌处于无环境阻力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绝大多数酵母菌合成代谢远远大于分解代谢,因此出生率远远大于死亡率,A错误;
B、K值大小与接种数量的多少无关,接种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到达K值所需的时间,B正确;
C、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可以避免计数室产生气泡,C正确;
D、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由于观察到的细胞中含有死细胞,故需要对酵母菌进行染色排除死亡个体,这样会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D正确。
故选:A。
18. 解:A、对农林害虫的防治,有效保护或引入天敌生物,属于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又可以将害虫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A正确;
B、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这是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猎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B正确;
C、左右种群增长最快,最容易恢复至K值,故渔业上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后的量在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C正确;
D、生态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属于种群水平研究,D错误。
故选:D。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包括种间关系、物种的组成、丰富度、群落的季节性、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种群水平上的研究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19.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明确λ的含义,并据此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答题。
1、据图分析,0~40年间,λ均大于1,说明这4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第40年及之后,λ均等于1,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2、当λ=1时,种群数量稳定不变,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当λ小于1时,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当λ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解答】
A.由图可知,种群密度在第4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 值),A错误;
B.当种群密度在第10~30年时期内,λ大于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导致种内竞争逐渐增强,B正确;
C.λ值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等,C错误;
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D错误。
故选B。
20. 解:A、呈“S”形曲线的种群,种群数量在时,增长速率最大,此后增长速率逐渐变小,据图可知,单独培养时乙藻的K值约为2.0×106个,故甲藻数量大于1.0×106个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变小,A正确;
B、由于资源和环境条件等的限制,单独培养时,乙藻的增长方式呈现“S”形,B错误;
C、由于混合培养时甲藻和乙藻都消耗营养物质,存在种间竞争,所以甲藻单独培养的K值应大于混合培养,C错误;
D、混合培养时,甲依然呈“S“形曲线增长,但乙的数量逐渐减少,故甲、乙两种藻的种间竞争程度逐渐降低,D错误。
故选:A。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形增长曲线。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1.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波动、下降及影响因素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解答】
A、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来控制种群数量,A正确;
B、温度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高温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
C、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害虫和食虫鸟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影响种群数量,C正确;
D、防控新冠病毒措施之一是居家隔离,因为病毒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因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就大,反之,在密度小的种群中影响小,D正确。
故选B。
22. 【分析】
本题考查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难度不大。
【解答】
A、草原生物群落与森林生物群落,都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A错误;
B、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生活环境相同,二者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B正确;
C、森林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C正确;
D、生态位是指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D正确。
23. 【分析】a地区不同的海拔高度分布着不同的群落,b地区一个群落内部有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其中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是光强度,c地区是不同光质的光,到达深水层的光主要是短波长的光。
【详解】A、某地区分布的所有生物的集合体称为群落,研究b地区的范围和边界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正确;
B、图中b地区苔藓植物仍然存在,木本植物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B错误;
C、图中c地区藻类植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对环境中不同光质的利用,C错误;
D、图中影响植物分布的关键因素:a区域是温度,b区域是光照强度,c区域是不同光质的光,D错误。
故选A。
24. 解:A、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土壤中的小动物并未构成土壤中的生物群落,A错误;
B、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B错误;
C、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C错误;
D、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D正确。
故选:D。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原理: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以及多种多样得昆虫等。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本题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5. A、生物的性状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的,所以控制颌骨的肌肉和犬齿发达与其食性相适应,A正确;
B、豹猫与赤狐、雪豹都是生活在同一空间的肉食种类,所以可能存在生态位的重叠,B正确;
C、被豹猫捕食的生物之间还可能存在捕食关系,例如爬行类的蛇以兔为食,C错误;
D、豹猫的存在增加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避免某一物种占据绝对优势,使其他物质灭绝,有利于维持当地群落结构复杂性,D正确。
故选:C。
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
26. 【分析】
本题考查S型曲线、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2、次生演替的环境是具有较好的土壤条件,演替速度快,所需时间短;初生演替是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的,所需时间较长。
【解答】
A、大草履虫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其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最后减小为0,A错误;
B、从东北到海南的森林群落,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就会越大,B错误;
C、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C正确;
D、裸岩的演替为初生演替,演替速度相对较慢,经历阶段通常相对较多,而弃耕农田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演替速度较快,经历阶段通常相对较少,D错误。
故选:C。
27. 【分析】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
【详解】A、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A正确;
B、不同群落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B正确;
C、有些生活在草原群落的动物也可以生活在森林群落里,C错误;
D、某地的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D正确。
故选C。
28. 解: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为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的演替方向,可看作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A正确;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
C、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因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错误;
D、群落中植物因光照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这又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基础,D正确。
故选:C。
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记忆理解和掌握程度,试题难度中等.
29. 解:D、适宜的气候条件下,顶级群落是温带森林。
30. 解:A、人类活动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演替,改变了演替的速度和方向,A正确;
B、人类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作用,从而使其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B正确;
C、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C正确;
D、人类活动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D错误。
故选:D。
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
群落演替的特点:
①演替概念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这里的“代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的取代.
②群落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a.侵入定居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生物创造了有利条件.
b.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斗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c.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同进化阶段,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③演替的趋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
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解:A、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前进行振荡,使得酵母菌均匀分布,可减小实验误差,A正确;
B、据图可知,6天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的减少、代谢产物的积累导致pH改变等,B正确;
C、根据抽样和计算获得的数据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属于建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C正确;
D、环境容纳量(K值)是固定的,增加初始酵母菌数量,其他条件不变,将使达到K值所需的时间减少,D错误。
故选:ABC。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要控制好无关变量。在营养物质和生活空间充裕的条件下,酵母菌呈“J”型曲线生长;在体积恒定、营养物质一定的条件下,酵母菌呈“S”型曲线生长。但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多,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且生活空间恒定,种内斗争加剧,所以会导致酵母菌数量减少。培养后期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由于大量繁殖,数目太多,不易计数,所以应稀释。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培养液中分布不均匀,所以吸取时要将培养瓶轻轻震荡。
本题考查酵母菌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 解:A、大树杜鹃属于同一物种,属于种群范畴,不属于群落,A错误;
B、低温降低大树杜鹃种群数量,该因素属于环境制约因素,不是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
C、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很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层,适度清除凋落物,有利于提高该山区大树杜鹃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
D、研究大树杜鹃的生态位,有助于了解大树杜鹃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D正确。
故选:CD。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又称生态龛。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
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33. 解:A、在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有利于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即不能选择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A错误;
B、群落演替的本质是优势取代,即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
C、题中显示,“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说明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
D、利用种间关系,引进入侵生物的天敌来治理入侵生物未必都是安全且有效的,若引入不慎,也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甚至带来生态灾难,D错误。
故选:ABD。
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组成。
2、演替是指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本题考查样方法、群落演替、年龄结构和种群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提取题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34. 解:A、水库中所有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
B、群落演替是持续的过程,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其内物种组成仍可以发生变化,B正确;
C、浅水区和深水区的生物分布不完全相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植物给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D正确。
故选:BD。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垂直结构,指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另一种是水平结构,指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实例。
35. 解: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丰富度越大,A正确;
B、竹笋、幼竹、成年竹等所有大大小小的冷箭竹为同一个物种,构成了一个种群,没有体现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B错误;
C、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故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C错误;
D、在群落水平上可研究的问题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群落演替、群落的范围和边界、优势种以及群落内的种间关系等,D正确。
故选:AD。
生物群落:
1、生物群落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丰富度是描述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指标。
本题考查群落的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6. 解:(1)赤霉素促进植物生长。
A、吲哚乙酸属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与赤霉素属于协同作用,A正确;
B、α-萘乙酸不属于植物激素,属于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植物生长,B错误;
C、乙烯促进果实的成熟,C错误;
D、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都能促进植物生长,与赤霉素属于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AD。
(2)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3)①为了探究赤霉素对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则需要选取未萌发的种子作为实验材料。
②为了保持单一变量,排除溶解赤霉素的溶剂(或蒸馏水)的影响,则对照组应该用等量溶解赤霉素的溶剂(或蒸馏水)浸泡。
③12h后再用蒸馏水(或无菌水、清水)洗净种子表面的赤霉素残液,擦干,转移至已灭菌并铺有滤纸的培养皿中,在湿度和温度等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4)①若赤霉素促进玉米种子萌发的效果与赤霉素浓度呈正相关,则1~5号培养皿中玉米种子萌发率依次增大,且均大于6号培养皿。
②在研究范围内,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赤霉素浓度增大,促进玉米种子萌发效果增强,大于某一浓度后促进效果减弱,则结果为1~5号培养皿中玉米种子萌发率均大于6号培养皿,且处于中段浓度的培养皿中玉米种子的萌发率最高。
故答案为:
(1)AD
(2)基因表达调控和激素调节
(3)未萌发 等量溶解赤霉素的溶剂(或蒸馏水)
(4)1~5号培养皿中玉米种子萌发率依次增大,且均大于6号培养皿。
在研究范围内,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赤霉素浓度增大,促进玉米种子萌发效果增强,大于某一浓度后促进效果减弱。
1、生长素: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赤霉素: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3、细胞分裂素: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
4、脱落酸:主要生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
5、乙烯: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
6、植物体内的激素并非单独发挥作用,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有的激素起到协同作用,有的激素在某一方面起到拮抗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其他植物激素的产生、分布和功能、不同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实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应用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37. 解:(1)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根据地形的不同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沙冷杉种群密度=(81+78+84+79+77)÷5÷0.04=1995株/公顷。表中沙冷杉种群的幼年个体比较多,则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3)长白松喜光性强,而沙冷杉则为阴性树种,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沙冷杉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长白松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而且沙冷杉比长白松更耐阴,因而更易生存,所以十年后长白松处于劣势。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
(2)1995株/公顷 增长
(3)种间竞争 长白松 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沙冷杉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长白松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而且沙冷杉比长白松更耐阴,因而更易生存,所以长白松处于劣势
1、分析题图可知:在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采用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5个固定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生物的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
本题结合图表数据,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和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表、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的能力。
38. (1)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红尾鸲在该森林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为红尾鸲的生态位。种间竞争是不同物种之间为争夺生活空间、资源、食物等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在种间竞争中常常是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受抑制甚至被消灭。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破坏后又会得到恢复。
(3)动物的分层与植物和栖息地有关,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营养结构更加复杂,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也更复杂。
故答案为:
(1)生态位 种间竞争
(2)土壤 次生
(3)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
1、生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两种类型。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的演替,叫做初级演替。例如,在从来没有生长过任何植物的裸地、裸岩或沙丘上开始的演替,就是初级演替。在原来有生物群落存在,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原有群落消亡或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叫做次级演替。例如,在发生过火灾或过量砍伐后的林地上、弃耕的农田上开始的演替,就是次级演替。
3、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种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本题为群落的填空题,考查学生对群落的空间结构、种间关系以及演替等知识的了解,属于识记层次的内容,难度较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