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酸和碱检测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单元酸和碱检测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26 21:3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单元 酸和碱 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久置的氢氧化钙是否变质 取样,滴加足量稀盐酸
B 除去CO气体中混有的CO2 依次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
C 鉴别固体NaOH与NH4NO3 取样,分别溶于水中,观察温度变化
D 分离Cu粉和Fe粉的混合物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 氢氧化钠溶液未变质
B 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木棍变黑 浓硫酸有吸水性
C 将某气体通过灼热的黑色氧化铜固体,固体变红 该气体是氢气
D 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A.A B.B C.C D.D
3.下列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稀硫酸、硫酸镁两种溶液 取样,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B 鉴别甲烷与氢气 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 观察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水雾
C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通入足量的氧气,点燃
D 除去MnO2中少量的KMnO4 充分加热
A.A B.B C.C D.D
4.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以下实验装置准确测定出某混合气体中(成分:、、)各组分的质量分数,实验台上提供的试剂有:①溶液,②澄清石灰水,③浓硫酸。且装置中试剂均足量。

已知:,为了准确测定气体的质量分数,学生设计的思路有如下说法:
(1)实验前应先通一段时间氮气,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然后进行测定实验
(2)进行测定实验时,应先用管式炉加热,再打开活塞K通混合气体
(3)装置戊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水蒸气
(4)若甲、乙中依次盛装试剂①、试剂③,可通过甲、乙反应前后的质量差测出混合气体中的质量
(5)测得各装置甲、乙、丁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即可求出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6)若甲、乙、丁中依次盛装试剂①、试剂③、试剂③,反应结束后,将丙装置拆下后放在空气中冷却后称重,根据丙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及(4)中测得的质量可以求出、的质量
上面的说法正确的个数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下列有关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 点燃
B 测定某溶液的酸碱度 滴入石蕊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C 探究铁锈蚀的条件 将一枚光亮的铁钉放入盛有干燥剂的密封试管中,观察
D 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能发生反应 取少量NaOH溶液于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搅拌,再滴入稀盐酸至溶液变为无色
A.A B.B C.C D.D
6.“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推理不合理的是
A.常温下,酸溶液的,则的溶液一定显酸性
B.生石灰易吸水并能与水反应,则生石灰要密封保存
C.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D.将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试液变红,说明是使石紫色石蕊变红
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目的所对应的实验方案比较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区分:二氧化碳与氮气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种气体中
B 除杂: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锈 将铁制品长时间浸泡在稀盐酸中
C 制备:生活中制备软水 用活性炭进行吸附
D 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 用两支玻璃棒分别蘸酒精和水在火焰上加热
A.A B.B C.C D.D
8.化学学习者常用化学思维去认识和理解世界。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模型与推理: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
B.宏观与微观:CO和元素组成相同,二者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C.变化与守恒:某物质R在中燃烧后生成和,则R中一定含C、H元素
D.探究与创新: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是否放出热量,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固体中,并触摸试管底部
9.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事实 解释
A 氯化铜与氢氧化钙两种溶液间的反应速率快 参加反应的粒子在溶液中接触的机会多
B 氯化钠固体不能导电 固体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C 酒精灯使用过后应及时盖上灯帽 酒精分子会不断运动到空气中
D 硝酸钾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快 温度高,硝酸钾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A.A B.B C.C D.D
10.下列各实验中都用到了水,有关其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检验CO2的性质——作反应物 B.铁丝燃烧——防止炸裂集气瓶底
C.稀释浓硫酸——作溶剂 D.探究燃烧的条件——仅用来隔绝空气
11.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表示用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在饱和Ca(OH)2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
D.分别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12.实验室有一瓶部分变质为氢氧化钙的生石灰样品,某同学取一定量的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110g含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测得烧杯中溶剂质量为99.9g,则原瓶中的生石灰的变质程度为
A.25% B.33.3% C.50% D.66.7%
13.按下图进行稀的性质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试管①中溶液的逐浙变大 B.试管②中若有气泡产生,一定为
C.试管③中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D.试管④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14.下列劳动项目与所述的化学知识关联错误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利用活性炭自制简易净水器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B 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熟石灰与土壤中的酸发生中和反应
C 实验后要清洗仪器、处理废液 废液随意排放会造成污染
D 用洗洁精洗碗筷 洗洁精可以溶解油污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
15.出门旅游,自热食品成为很多人的首选。某自热米饭中的自热包说明书部分内容如下:主要成分为生石灰、铝粉、碳酸钠。下图为自热包的发热机制模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③能量转化的主要方式是 。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X的化学式是 。
(4)发热包用无纺布包裹, 并在外包装上加一层OPP膜(塑料),此膜的作用是 。
(5)使用发热包时要注意远离明火的原因是 。
16. 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宏观角度看,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写元素符号);从微观角度看,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
(2)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已知氟的元素符号为F(氟单质是气体),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从微观、宏观任选一个角度简述,该反应前后 未发生改变。
17.I. 热播剧《功勋》讲述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精彩故事。
(1)于敏的氢弹梦:于敏参与设计了我国第一颗氢弹。氢弹原料中的氘是一种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1的原子,如图示意图能表示氘原子的是 (填字母);

(2)袁隆平的粮食梦:2020年袁隆平团队成功种植了“海水稻”。“海水稻”可在pH>9的土壤种植,该土壤呈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3)孙家栋的卫星梦:孙家栋参与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设计,壳体采用一种特殊的钢。与纯铁相比,钢的硬度更 (选填“大”或“小”);
(4)黄旭华的潜艇梦:黄旭华为中国核潜艇作出巨大贡献。已知潜艇供氧的反应原理为,则X的化学式为 。核潜艇的燃料主要是铀,如图是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38.0
B.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2
D.一个铀原子的核内有92个中子
II.2022年2月4日至2月20日,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4届冬季奥运会。
(5)绿色冬奥:北京冬奥会广泛使用氢能源车辆,成为了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氢气作为燃料的优点是 (答一点即可)
(6)科技冬奥:有“冰丝带”之称的国家速滑馆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的冬奥速滑场馆。固态二氧化碳俗称 ,可作制冷剂。
18.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 CO2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此反应被广泛应用于合成淀粉等技术中,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物质丁的化学式为 。

(2)某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它的主要成分是铝碳酸镁:AlMg(OH)3C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物质中含有Al3+、Mg2+、OH-和-。结合该物质与盐酸反应方程式分析,该药物起抗酸作用的微粒是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D
3.A
4.D
5.D
6.D
7.D
8.D
9.D
10.D
11.B
12.A
13.D
14.D
15.(1)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Na2CO3+Ca(OH)2=CaCO3↓+2NaOH
(3)H2O
(4)隔绝水蒸气
(5)铝会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气,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16.(1) Al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2) 2F2+2H2O=4HF+O2 原子的个数或者元素的种类
17.(1)A
(2)碱性
(3)大
(4) Na2O2 B
(5)燃烧产物无污染(或热值高或制备原料来源广)
(6)干冰
18.(1)H2O
(2)OH-、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