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课堂达标训练试卷 第五单元 单元测试 (一)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初中化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课堂达标训练试卷 第五单元 单元测试 (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21 16:29:35

文档简介

人教版初中化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课堂达标训练试卷 第五单元 单元测试 (一)
一、选择题
1.一氧化氮呼气测定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一氧化氮在空气中极不稳定,很容易被氧气氧化为二氧化氮,其反应原理为2NO+O2=2N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氧化反应
B.该反应读作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C.由此反应可知所有的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一定会变
D.参加反应的NO和O2的质量比为15∶8
2.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C+O2= CO2 B.2P+5O2 2P2O5
C.2H2O2 2H2O+O2↑ D.H2+O2 H2O
3.在一定条件下,把乙炔(C2H2)和氧气放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纯净物) 乙炔 二氧 化碳 氧原子 氢原子
反应前质量/g 26 80 0 0
t1时刻的质量/g 19.5 a 22 4.5
t2时刻的质量/g 0 0 88 b
A.该反应中,乙炔与二氧化碳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3
B.b=10
C.t1时刻,和的质量比为40∶3
D.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均不变
4.2023年9月23日在杭州将举办第19届亚洲运动会。运动员在剧烈运动之后,血液中会产生较多的乳酸(C3H6O3),使肌肉酸痛,放松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发生如下反应:C3H6O3+3O2= 3CO2+3H2O,而使肌肉的酸痛感消失。从该化学方程式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
A.反应物是乳酸和氧气
B.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C.参加反应的乳酸与氧气的质量比为45∶16
D.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1
5.小组同学通过红磷燃烧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气球可防止橡胶塞弹出
C.红磷燃烧结束,应冷却至室温再将锥形瓶放在天平上称量
D.反应前锥形瓶内红磷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6.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请你选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守恒,是因为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
B.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探究氧化铜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氧化铜,观察加入前后产生气泡速率变化
C.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酒精灯火焰上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雾,可推测酒精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D.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蜡烛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变小,因此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7.(2022九上·襄都期中)如图所示是通过白磷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锥形瓶底的细沙起隔热作用,防止锥形瓶炸裂
B.白磷燃烧结束,锥形瓶应冷却后再放在天平上称量
C.白磷量不足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D.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8.下列有关“2CO+O2 2CO2”的质量关系,不正确的是(  )
A.若28 g CO参加反应,则消耗O2的质量一定是16 g
B.若8 g O2参加反应,则生成CO2的质量一定是22 g
C.若有10 g CO2生成,则消耗CO和O2的质量总和一定是10 g
D.若5 g CO和2 g O2混合点燃,则CO2生成的质量一定是7 g
9.在反应A+3B=2C中,已知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4 B.6 C.8 D.10
10.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12 26 3 0
反应中的质量/g 9 22 3 b
反应后的质量/g 0 a 3 28
A.a等于10 B.该化学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C.丙一定为催化剂 D.b=12
二、填空题
11.结合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铜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不可能变成黄金,理由是   ;化学方程式SiO2+2NaOH═Na2SiO3+X中,X的化学式为   .
12.“适量的铁粉与147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多少g ?”计算此题时,除题中所给数据必须使用外,还缺少的一个数据是   ,若用a表示此数据;计算生成氢气的质量是   .
三、实验探究题
13.某同学称取一定质量KMnO4放在大试管中,将温度控制在250℃加热制取O2,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实验结束时,该同学发现收集到的O2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Ⅰ:反应生成的MnO2分解放出O2。
猜想Ⅱ:反应生成的K2MnO4分解放出O2。
作出上述猜想的理由是   。
【实验验证】同学们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①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MnO2,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MnO2的质量不变。则猜想   错误。
②第二组同学取K2MnO4在250℃条件下加热,没有用测定质量的方法但得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该组同学选择的实验方法是   。
四、综合题
14.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氢能的开发与利用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氢能成为破解能源危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新密码。
(1)氢气作为理想能源,发展前景广阔,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①液氢变成氢气,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②液氧与臭氧(O3)组成的物质属于单质
③氢气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④氢气燃烧的产物只有水,具有无污染的优点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④
C.只有②③ D.只有③④
(2)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铜粉在空气中加热:   ;
②木炭在空气中完全燃烧:   ;
③甲烷(CH4)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上述三个反应都属于   反应(填“化合”“分解”或“氧化”)。
15.2H2+O2 2H2O的读法:
(1)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每   份质量的氢气和   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   份质量的水;
(2)每   个氢分子和   个氧   反应生成   个   。
16.配平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为1时也要填):
(1)   NH3+   Cl2   N2+   HCl
(2)   CH4+   O2   CO2+   H2O
(3)   Fe3O4+   CO    Fe+   CO2
(4)   (NH4)2SO4+   Ba(NO3)2=   NH4NO3+   BaSO4↓
17.地震发生的成因很复杂.据部分研究,孕震过程中比较活泼的物质有CO2、氢等.
(1).孕震过程中,在地壳的岩层中碳酸盐高温受热发生如下反应:CaCO3═CaO+CO2↑,MgCa(CO3)2═MgO+CaO+2CO↑上述两个反应的特点是:反应类型均为   ;反应产物均是   .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上述两个反应式还应补充反应条件是   .
(2).氢在目前的地震预测中被公认为是一种灵敏元素.一般认为,地壳中水蒸气和氧化亚铁(FeO)作用会产生氢气和氧化铁(Fe2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8.A在B中充分燃烧生成C和D,A、B、C、D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看图回答:
(1)属于氧化物的是   (填字母序号)
(2)A中氮、氢原子数之比为   ,氮、氢元素质量之比为   
(3)A在B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基本反应类型为   
19.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 ”表示氧原子,“〇”表示氢原子).
(1)从宏观角度看,物质C属于   (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以上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3)从微观角度看,物质B是由构成的   (选填“分子”或“原子”或“离子”);
(4)参加反应的A与B的微粒个数比为   
五、计算题
20.(2021九上·沙河口期末)把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6.66g,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称量剩余物质量为4.74g,求: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
(3)剩余物质各是什么?质量分别是多少g?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A、2NO+O2=2NO2属于氧化反应,原因是物质与氧的反应就叫氧化反应,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2NO+O2=2NO2读作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的读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此反应可知所有的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一定会变的说法错误,例如:在的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分子总数相等,故符合题意;
D、解参加反应的 NO和O2的质量比为 则为15:8.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氧化反应的概念是物质与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来解答;
B、根据方程式的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各是什么以及反应条件来解答,比如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来解答;
C、根据不同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可能要发生改变,例如在2NO+O2=2NO2反应中分子总数发生变化,但反应中分子总数没有变化来解答;
D、根据2NO+O2=2NO2化学反应方程式中一氧化氮的总式量与氧气的总式量的比值就是参加反应的NO和O2的质量比来解答。
2.【答案】C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A、碳充分燃烧方程式为 C+O2 CO2 ,不符合题意;
B、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方程式为 4P+5O2 2P2O5 ,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 ,不符合题意;
D、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反应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3.【答案】C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由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可知,a=26+80-19.5-22-4.5=60,则乙炔、氧气、二氧化碳、水的分子个数比为,则乙炔与二氧化碳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不符合题意;
B、b=26+80-88=18,不符合题意;
C、t1时刻,和的质量比为60:4.5=40∶3,符合题意;
D、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A、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及物质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分析;
B、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分析;
C、根据 t1时刻两物质质量分析;
D、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析。
4.【答案】C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化学方程式中等号左边的是反应物,由该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是乳酸和氧气,不符合题意;
B、化学方程式中等号右边为生成物,该反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不符合题意;
C、参加反应的乳酸与氧气的质量比为90:96=45∶48,符合题意;
D、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1,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A、根据方程式左边为反应物分析;
B、根据方程式右边为生成物分析;
C、根据物质质量比为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分析;
D、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分子个数比分析。
5.【答案】D
【知识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不符合题意;
B、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热,会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 气球可防止橡胶塞弹出 ,不符合题意;
C、 红磷燃烧结束,应冷却至室温再将锥形瓶放在天平上称量,以防止气球胀大受空气浮力变大,影响称量结果,不符合题意;
D、 反应前锥形瓶内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但反应前红磷和氧气不一定参加反应 ,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A、根据磷燃烧现象分析;
B、根据磷燃烧放热分析;
C、根据磷燃烧放热使气球变大,受空气浮力增大分析;
D、根据反应前所给物质质量不一定是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分析。
6.【答案】C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守恒,是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不符合题意;
B、探究氧化铜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除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氧化铜,观察加入前后产生气泡速率变化之外,还需测定氧化铜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不符合题意;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酒精灯火焰上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雾,可推测酒精中一定含有氢元素,符合题意;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变小,是由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A、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分析;
B、根据催化剂“一变两不变”的特点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D、根据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7.【答案】D
【知识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 白磷燃烧放出热量,锥形瓶底的细沙起隔热作用,防止锥形瓶炸裂,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白磷燃烧放出热量,刚结束时,锥形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气球鼓起,会受到空气的浮力,若此时将锥形瓶放在天平上称量,所得结果会小于实际结果,所以应冷却后再放在天平上称量,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实验时白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没有影响,因为无论白磷是否完全反应,天平都保持平衡,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不一定恰好反应,如果恰好反应,则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如果不是恰好反应,则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大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白磷燃烧放出热量分析。
B、根据白磷燃烧放出热量,刚结束时,锥形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气球鼓起,会受到空气的浮力分析。
C、根据实验时白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没有影响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一定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8.【答案】D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解答】由方程式可知,一氧化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56:32:88=7:4:11,而D中三种物质质量比为5:2:7,不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定值分析,利用 相对质量比等于实际质量比进行判断。
9.【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x,则x+34=29,x=6;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分析。
10.【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a的质量为12+26+3-3-28=10,符合题意;
B.因不能确定四种物质的成分,所以不能确定是否为复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C.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不符合题意;
D.b=12+26-9-22=7,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根据催化剂定义分析。
11.【答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铜是由铜元素组成的,黄金是由金元素组成的,因此铜是不可能变成黄金的;H2O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铜是由铜元素组成的,黄金是由金元素组成的,因此铜是不可能变成黄金的.故答案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铜是由铜元素组成的,黄金是由金元素组成的,因此铜是不可能变成黄金的.(2)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iO2+2NaOH═Na2SiO3+X,反应物中Si、O、Na、H原子个数分别为1、4、2、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Si、O、Na、H原子个数分别为1、3、2、0,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H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H2O.
故答案为:H2O.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3a 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利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H2SO4═FeSO4+H2↑,要计算生成氢气的质量就需要知道稀硫酸中溶质硫酸的质量,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此,题目还需要给出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假设该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生成H2的质量为x.
Fe + H2SO4 ═ FeSO4 + H2↑
   98        2
  147g×a      x
x=3a g故答案为:3a 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代入方程进行计算的物质的量都必须为纯净物的质量,本题只给出溶液的质量时无法完成计算.
13.【答案】KMnO4 K2MnO4+MnO2+O2↑;MnO2、K2MnO4都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Ⅰ;制得并收集到一些氧气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收集方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和氧气和二氧化锰,符号表达式为:KMnO4 K2MnO4+MnO2+O2↑
(2)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中都含有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冷却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可得猜想1是错误的
(4)利用锰酸钾制出氧气猜想正确
故答案为:KMnO4 K2MnO4+MnO2+O2↑;MnO2、K2MnO4都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Ⅰ;制得并收集到一些氧气
【分析】(1)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
(3)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不变分析解答
(3)根据实验产生氧气猜想正确分析解答
14.【答案】(1)2H2+O2 2H2O;D
(2)2Cu+O2 2CuO;C+O2 CO2;CH4+2O2 CO2+2H2O;氧化
【知识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氧化反应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单质和化合物
【解析】【解答】(1)氢气燃烧是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
①液氢变成氢气,只是分子间隔发生变化,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错误;
②液氧与臭氧(O3)组成的物质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错误;
③氢气燃烧时放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正确;
④氢气燃烧的产物只有水,具有无污染的优点,正确;
故选:D。
(2)①铜粉在空气中加热是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化学方程式为2Cu+O2 2CuO;
②木炭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是碳与氧气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2 CO2;
③甲烷(CH4)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 CO2+2H2O ;
上述三个反应中①②为化合反应,③不是化合反应,三个反应都是物质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分析】(1)根据氢气燃烧生成水,物质状态改变时分子种类不变,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氢气燃烧产物为水无污染分析;
(2)根据铜与氧气加热反应生成氧化铜,碳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为氧化反应分析。
15.【答案】(1)4;32;36
(2)2;1;分子;2;水分子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解答】(1) 2H2+O2 2H2O的读法之一: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故答案为:4;32;36;
(2)2H2+O2 2H2O的读法之二: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故答案为:2;1;分子;2;水分子。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分析。
16.【答案】(1)2;3;1;6
(2)1;2;1;2
(3)1;4;3;4
(4)1;1;2;1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反应前氮原子1个,反应后2个,所以氨气前加系数2,反应前氢原子6个,反应后1个,氯化氢前加系数6,反应前氯原子2个,反应后6个,氯气前加系数3;(2)反应前氢原子4个,反应后氢原子2个,所以水前加系数2,反应前碳原子1个,反应后碳原子1个,所以二氧化碳前加系数1,反应前氧原子2个,反应后氧原子4个,所以氧气前加系数2;(3)一个一氧化碳变二氧化碳得一个氧原子,四氧化三铁中含有4个氧原子,所以一氧化碳前加系数4,反应前铁原子3个,反应后铁原子1个,四氧化三铁前加系数1,铁前加系数3,二氧化碳前加系数4;(4)反应前铵根2个,反应后铵根1个,所以硫酸铵前加系数1,硝酸铵前加系数2,反应前钡原子1个,反应后钡原子1个,所以硝酸钡和硫酸钡前都加系数1.
【分析】根据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进行配平,配平时常用最小公倍数法,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可用得氧失氧的方法。
17.【答案】(1)分解;氧化物;高温
(2)H2O+2FeO Fe2O3+H2。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解答:I、(1)第一个反应,碳酸钙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两种氧化物;第二个反应,MgCa(CO3)2生成氧化钙、氧化镁和二氧化碳三种氧化物.两个反应都是“一变多”的分解反应,并且生成的物质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氧化物.故答:分解,氧化物;(2)两个反应都是在高温下受热发生的分解反应,因此反应的条件为“高温”.故答:高温;II、根据题意,高温下氧化亚铁(FeO)和水(H2O)反应生成氢气(H2)和氧化铁(Fe2O3),故答:H2O+2FeO Fe2O3+H2,注意氢气后面不用加↑,因为在高温下水是以水蒸气形式存在。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分析和书写。
18.【答案】(1)C
(2)1:3;14:3
(3)4NH3+3O22N2+6H2O;置换反应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由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氨气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水和氮气,反应的方程式是:4NH3+3O2 2N2+6H2O,由此可知:(1)属于氧化物的是水;(2)A为氨气,氮、氢原子数之比为 1:3,氮、氢元素质量之比为14:(1×3)=14:3.(3)A在B中充分燃烧生成了水和氮气,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 2N2+6H2O,该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分析】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其意义、计算、分析判断。
19.【答案】(1)混合物
(2)化合反应
(3)分子
(4)2:1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解:
由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1)从宏观角度看,物质C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2)以上变化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基本反应类型是 化合反应;(3)从微观角度看,物质B是由分子构成的;(4)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参加反应的A与B的微粒个数比为2:1.
分析:(1)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2)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3)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构成的粒子;(4)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参加反应的A与B的微粒个数比.
20.【答案】(1)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氧气质量,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6.66g-4.74g=1.92g;
(2)解:设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为x
(3)解:二氧化锰、氯化钾;1.76g;2.98g
原混合物中MnO2的质量为:6.66g-4.9g=1.76g;
生成的KCl的质量为4.9g-1.92g=2.98g;
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92g;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4.9g;剩余物为二氧化锰和氯化钾,质量分别为1.76g、2.98g。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质量守恒定律可得: 氧气的质量 =原混合物的质量-剩余物质的质量
(2)由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可得。
1 / 1人教版初中化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课堂达标训练试卷 第五单元 单元测试 (一)
一、选择题
1.一氧化氮呼气测定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一氧化氮在空气中极不稳定,很容易被氧气氧化为二氧化氮,其反应原理为2NO+O2=2N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氧化反应
B.该反应读作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C.由此反应可知所有的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一定会变
D.参加反应的NO和O2的质量比为15∶8
【答案】C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A、2NO+O2=2NO2属于氧化反应,原因是物质与氧的反应就叫氧化反应,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2NO+O2=2NO2读作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的读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此反应可知所有的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一定会变的说法错误,例如:在的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分子总数相等,故符合题意;
D、解参加反应的 NO和O2的质量比为 则为15:8.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氧化反应的概念是物质与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来解答;
B、根据方程式的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各是什么以及反应条件来解答,比如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来解答;
C、根据不同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可能要发生改变,例如在2NO+O2=2NO2反应中分子总数发生变化,但反应中分子总数没有变化来解答;
D、根据2NO+O2=2NO2化学反应方程式中一氧化氮的总式量与氧气的总式量的比值就是参加反应的NO和O2的质量比来解答。
2.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C+O2= CO2 B.2P+5O2 2P2O5
C.2H2O2 2H2O+O2↑ D.H2+O2 H2O
【答案】C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A、碳充分燃烧方程式为 C+O2 CO2 ,不符合题意;
B、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方程式为 4P+5O2 2P2O5 ,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 ,不符合题意;
D、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反应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3.在一定条件下,把乙炔(C2H2)和氧气放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物质(纯净物) 乙炔 二氧 化碳 氧原子 氢原子
反应前质量/g 26 80 0 0
t1时刻的质量/g 19.5 a 22 4.5
t2时刻的质量/g 0 0 88 b
A.该反应中,乙炔与二氧化碳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3
B.b=10
C.t1时刻,和的质量比为40∶3
D.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均不变
【答案】C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由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可知,a=26+80-19.5-22-4.5=60,则乙炔、氧气、二氧化碳、水的分子个数比为,则乙炔与二氧化碳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不符合题意;
B、b=26+80-88=18,不符合题意;
C、t1时刻,和的质量比为60:4.5=40∶3,符合题意;
D、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A、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及物质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分析;
B、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分析;
C、根据 t1时刻两物质质量分析;
D、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析。
4.2023年9月23日在杭州将举办第19届亚洲运动会。运动员在剧烈运动之后,血液中会产生较多的乳酸(C3H6O3),使肌肉酸痛,放松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发生如下反应:C3H6O3+3O2= 3CO2+3H2O,而使肌肉的酸痛感消失。从该化学方程式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
A.反应物是乳酸和氧气
B.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C.参加反应的乳酸与氧气的质量比为45∶16
D.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1
【答案】C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化学方程式中等号左边的是反应物,由该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是乳酸和氧气,不符合题意;
B、化学方程式中等号右边为生成物,该反应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不符合题意;
C、参加反应的乳酸与氧气的质量比为90:96=45∶48,符合题意;
D、生成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分子个数比为1∶1,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A、根据方程式左边为反应物分析;
B、根据方程式右边为生成物分析;
C、根据物质质量比为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分析;
D、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分子个数比分析。
5.小组同学通过红磷燃烧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气球可防止橡胶塞弹出
C.红磷燃烧结束,应冷却至室温再将锥形瓶放在天平上称量
D.反应前锥形瓶内红磷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答案】D
【知识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不符合题意;
B、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热,会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 气球可防止橡胶塞弹出 ,不符合题意;
C、 红磷燃烧结束,应冷却至室温再将锥形瓶放在天平上称量,以防止气球胀大受空气浮力变大,影响称量结果,不符合题意;
D、 反应前锥形瓶内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但反应前红磷和氧气不一定参加反应 ,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A、根据磷燃烧现象分析;
B、根据磷燃烧放热分析;
C、根据磷燃烧放热使气球变大,受空气浮力增大分析;
D、根据反应前所给物质质量不一定是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分析。
6.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请你选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守恒,是因为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
B.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探究氧化铜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氧化铜,观察加入前后产生气泡速率变化
C.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酒精灯火焰上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雾,可推测酒精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D.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蜡烛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变小,因此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C
【知识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守恒,是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不符合题意;
B、探究氧化铜是否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除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氧化铜,观察加入前后产生气泡速率变化之外,还需测定氧化铜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改变,不符合题意;
C、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酒精灯火焰上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雾,可推测酒精中一定含有氢元素,符合题意;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变小,是由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A、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分析;
B、根据催化剂“一变两不变”的特点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D、根据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7.(2022九上·襄都期中)如图所示是通过白磷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锥形瓶底的细沙起隔热作用,防止锥形瓶炸裂
B.白磷燃烧结束,锥形瓶应冷却后再放在天平上称量
C.白磷量不足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D.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答案】D
【知识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 白磷燃烧放出热量,锥形瓶底的细沙起隔热作用,防止锥形瓶炸裂,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白磷燃烧放出热量,刚结束时,锥形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气球鼓起,会受到空气的浮力,若此时将锥形瓶放在天平上称量,所得结果会小于实际结果,所以应冷却后再放在天平上称量,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实验时白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没有影响,因为无论白磷是否完全反应,天平都保持平衡,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不一定恰好反应,如果恰好反应,则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如果不是恰好反应,则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大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白磷燃烧放出热量分析。
B、根据白磷燃烧放出热量,刚结束时,锥形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气球鼓起,会受到空气的浮力分析。
C、根据实验时白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没有影响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一定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8.下列有关“2CO+O2 2CO2”的质量关系,不正确的是(  )
A.若28 g CO参加反应,则消耗O2的质量一定是16 g
B.若8 g O2参加反应,则生成CO2的质量一定是22 g
C.若有10 g CO2生成,则消耗CO和O2的质量总和一定是10 g
D.若5 g CO和2 g O2混合点燃,则CO2生成的质量一定是7 g
【答案】D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解答】由方程式可知,一氧化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56:32:88=7:4:11,而D中三种物质质量比为5:2:7,不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定值分析,利用 相对质量比等于实际质量比进行判断。
9.在反应A+3B=2C中,已知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4 B.6 C.8 D.10
【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x,则x+34=29,x=6;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分析。
10.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12 26 3 0
反应中的质量/g 9 22 3 b
反应后的质量/g 0 a 3 28
A.a等于10 B.该化学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C.丙一定为催化剂 D.b=12
【答案】A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a的质量为12+26+3-3-28=10,符合题意;
B.因不能确定四种物质的成分,所以不能确定是否为复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C.丙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不符合题意;
D.b=12+26-9-22=7,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不变;根据催化剂定义分析。
二、填空题
11.结合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铜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不可能变成黄金,理由是   ;化学方程式SiO2+2NaOH═Na2SiO3+X中,X的化学式为   .
【答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铜是由铜元素组成的,黄金是由金元素组成的,因此铜是不可能变成黄金的;H2O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铜是由铜元素组成的,黄金是由金元素组成的,因此铜是不可能变成黄金的.故答案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铜是由铜元素组成的,黄金是由金元素组成的,因此铜是不可能变成黄金的.(2)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iO2+2NaOH═Na2SiO3+X,反应物中Si、O、Na、H原子个数分别为1、4、2、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Si、O、Na、H原子个数分别为1、3、2、0,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H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H2O.
故答案为:H2O.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适量的铁粉与147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多少g ?”计算此题时,除题中所给数据必须使用外,还缺少的一个数据是   ,若用a表示此数据;计算生成氢气的质量是   .
【答案】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3a 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利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H2SO4═FeSO4+H2↑,要计算生成氢气的质量就需要知道稀硫酸中溶质硫酸的质量,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此,题目还需要给出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假设该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生成H2的质量为x.
Fe + H2SO4 ═ FeSO4 + H2↑
   98        2
  147g×a      x
x=3a g故答案为:3a 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代入方程进行计算的物质的量都必须为纯净物的质量,本题只给出溶液的质量时无法完成计算.
三、实验探究题
13.某同学称取一定质量KMnO4放在大试管中,将温度控制在250℃加热制取O2,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实验结束时,该同学发现收集到的O2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Ⅰ:反应生成的MnO2分解放出O2。
猜想Ⅱ:反应生成的K2MnO4分解放出O2。
作出上述猜想的理由是   。
【实验验证】同学们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①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MnO2,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MnO2的质量不变。则猜想   错误。
②第二组同学取K2MnO4在250℃条件下加热,没有用测定质量的方法但得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该组同学选择的实验方法是   。
【答案】KMnO4 K2MnO4+MnO2+O2↑;MnO2、K2MnO4都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Ⅰ;制得并收集到一些氧气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收集方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和氧气和二氧化锰,符号表达式为:KMnO4 K2MnO4+MnO2+O2↑
(2)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中都含有氧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冷却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可得猜想1是错误的
(4)利用锰酸钾制出氧气猜想正确
故答案为:KMnO4 K2MnO4+MnO2+O2↑;MnO2、K2MnO4都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Ⅰ;制得并收集到一些氧气
【分析】(1)根据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
(3)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不变分析解答
(3)根据实验产生氧气猜想正确分析解答
四、综合题
14.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氢能的开发与利用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氢能成为破解能源危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新密码。
(1)氢气作为理想能源,发展前景广阔,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①液氢变成氢气,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②液氧与臭氧(O3)组成的物质属于单质
③氢气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④氢气燃烧的产物只有水,具有无污染的优点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④
C.只有②③ D.只有③④
(2)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铜粉在空气中加热:   ;
②木炭在空气中完全燃烧:   ;
③甲烷(CH4)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上述三个反应都属于   反应(填“化合”“分解”或“氧化”)。
【答案】(1)2H2+O2 2H2O;D
(2)2Cu+O2 2CuO;C+O2 CO2;CH4+2O2 CO2+2H2O;氧化
【知识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氧化反应及其应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单质和化合物
【解析】【解答】(1)氢气燃烧是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
①液氢变成氢气,只是分子间隔发生变化,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错误;
②液氧与臭氧(O3)组成的物质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错误;
③氢气燃烧时放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正确;
④氢气燃烧的产物只有水,具有无污染的优点,正确;
故选:D。
(2)①铜粉在空气中加热是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化学方程式为2Cu+O2 2CuO;
②木炭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是碳与氧气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2 CO2;
③甲烷(CH4)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 CO2+2H2O ;
上述三个反应中①②为化合反应,③不是化合反应,三个反应都是物质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分析】(1)根据氢气燃烧生成水,物质状态改变时分子种类不变,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氢气燃烧产物为水无污染分析;
(2)根据铜与氧气加热反应生成氧化铜,碳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为氧化反应分析。
15.2H2+O2 2H2O的读法:
(1)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每   份质量的氢气和   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   份质量的水;
(2)每   个氢分子和   个氧   反应生成   个   。
【答案】(1)4;32;36
(2)2;1;分子;2;水分子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解答】(1) 2H2+O2 2H2O的读法之一: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故答案为:4;32;36;
(2)2H2+O2 2H2O的读法之二: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故答案为:2;1;分子;2;水分子。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分析。
16.配平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为1时也要填):
(1)   NH3+   Cl2   N2+   HCl
(2)   CH4+   O2   CO2+   H2O
(3)   Fe3O4+   CO    Fe+   CO2
(4)   (NH4)2SO4+   Ba(NO3)2=   NH4NO3+   BaSO4↓
【答案】(1)2;3;1;6
(2)1;2;1;2
(3)1;4;3;4
(4)1;1;2;1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
【解析】【解答】(1)反应前氮原子1个,反应后2个,所以氨气前加系数2,反应前氢原子6个,反应后1个,氯化氢前加系数6,反应前氯原子2个,反应后6个,氯气前加系数3;(2)反应前氢原子4个,反应后氢原子2个,所以水前加系数2,反应前碳原子1个,反应后碳原子1个,所以二氧化碳前加系数1,反应前氧原子2个,反应后氧原子4个,所以氧气前加系数2;(3)一个一氧化碳变二氧化碳得一个氧原子,四氧化三铁中含有4个氧原子,所以一氧化碳前加系数4,反应前铁原子3个,反应后铁原子1个,四氧化三铁前加系数1,铁前加系数3,二氧化碳前加系数4;(4)反应前铵根2个,反应后铵根1个,所以硫酸铵前加系数1,硝酸铵前加系数2,反应前钡原子1个,反应后钡原子1个,所以硝酸钡和硫酸钡前都加系数1.
【分析】根据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进行配平,配平时常用最小公倍数法,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可用得氧失氧的方法。
17.地震发生的成因很复杂.据部分研究,孕震过程中比较活泼的物质有CO2、氢等.
(1).孕震过程中,在地壳的岩层中碳酸盐高温受热发生如下反应:CaCO3═CaO+CO2↑,MgCa(CO3)2═MgO+CaO+2CO↑上述两个反应的特点是:反应类型均为   ;反应产物均是   .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上述两个反应式还应补充反应条件是   .
(2).氢在目前的地震预测中被公认为是一种灵敏元素.一般认为,地壳中水蒸气和氧化亚铁(FeO)作用会产生氢气和氧化铁(Fe2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分解;氧化物;高温
(2)H2O+2FeO Fe2O3+H2。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解析】解答:I、(1)第一个反应,碳酸钙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两种氧化物;第二个反应,MgCa(CO3)2生成氧化钙、氧化镁和二氧化碳三种氧化物.两个反应都是“一变多”的分解反应,并且生成的物质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氧化物.故答:分解,氧化物;(2)两个反应都是在高温下受热发生的分解反应,因此反应的条件为“高温”.故答:高温;II、根据题意,高温下氧化亚铁(FeO)和水(H2O)反应生成氢气(H2)和氧化铁(Fe2O3),故答:H2O+2FeO Fe2O3+H2,注意氢气后面不用加↑,因为在高温下水是以水蒸气形式存在。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分析和书写。
18.A在B中充分燃烧生成C和D,A、B、C、D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看图回答:
(1)属于氧化物的是   (填字母序号)
(2)A中氮、氢原子数之比为   ,氮、氢元素质量之比为   
(3)A在B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基本反应类型为   
【答案】(1)C
(2)1:3;14:3
(3)4NH3+3O22N2+6H2O;置换反应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由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氨气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水和氮气,反应的方程式是:4NH3+3O2 2N2+6H2O,由此可知:(1)属于氧化物的是水;(2)A为氨气,氮、氢原子数之比为 1:3,氮、氢元素质量之比为14:(1×3)=14:3.(3)A在B中充分燃烧生成了水和氮气,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 2N2+6H2O,该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分析】观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其意义、计算、分析判断。
19.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 ”表示氧原子,“〇”表示氢原子).
(1)从宏观角度看,物质C属于   (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以上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3)从微观角度看,物质B是由构成的   (选填“分子”或“原子”或“离子”);
(4)参加反应的A与B的微粒个数比为   
【答案】(1)混合物
(2)化合反应
(3)分子
(4)2:1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解析】解答:解:
由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1)从宏观角度看,物质C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2)以上变化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基本反应类型是 化合反应;(3)从微观角度看,物质B是由分子构成的;(4)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参加反应的A与B的微粒个数比为2:1.
分析:(1)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2)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3)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构成的粒子;(4)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参加反应的A与B的微粒个数比.
五、计算题
20.(2021九上·沙河口期末)把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6.66g,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称量剩余物质量为4.74g,求: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
(3)剩余物质各是什么?质量分别是多少g?
【答案】(1)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的氧气质量,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6.66g-4.74g=1.92g;
(2)解:设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为x
(3)解:二氧化锰、氯化钾;1.76g;2.98g
原混合物中MnO2的质量为:6.66g-4.9g=1.76g;
生成的KCl的质量为4.9g-1.92g=2.98g;
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92g;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4.9g;剩余物为二氧化锰和氯化钾,质量分别为1.76g、2.98g。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质量守恒定律可得: 氧气的质量 =原混合物的质量-剩余物质的质量
(2)由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可得。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