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龙南县实验中学2015-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龙南县实验中学2015-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2 07:3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实验班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2015年2月11日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环境污染是中国当今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实,中国古人很早就有“环保治国”理念了,那么,古代有现代这样专门的环保机构吗?有的。从记载来看,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部”就诞生在中国。那么古人怎么搞环保呢?
中国古人最早提出了“环保治国”的理念,设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环保部”,还进行了最早的“环保立法”。
中国古代的环保立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夏代大禹执政时期。《周书·大聚》篇记载,大禹在任时曾颁发了一条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从“禹禁”中可以知道,当时春季实行“山禁”,夏季实行“休渔”,这对保护环境,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禁令的本意并非出于环保,而是考虑物产,但仍可以看作是中国最早的环保禁令。
到了周代,环保禁令的范围变得更为宽泛了。据西汉刘向《说苑·指武》所记,公元前1050年前后,周文王在攻打崇国时曾出台“伐崇令”,里面有这样的规定:地面部队进入崇国境内,“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所谓“毋填井”“毋伐树木”,即要求部队不得填埋水井,不得砍伐树木,一句话,不得破坏崇国人民的生活环境和设施。
夏禹和周文王的这些环保禁令,并不是专门为了环保而制定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秦国出现了真正意义的“环保条款”。
秦国的“环保条款”,发现于1975年12月。当时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11号秦墓中,出土了一批秦简,其中一部分竹简上记录的是秦国的法律,后整理出了《秦律十八种》。“环保条款”记录在其中的《田律》上,这部法律因此被看成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
《田律》中,除了前代规定的春季不准乱砍滥伐外,还有多条环保规定。其中有两条很新鲜,一,不得堵塞河道,即所谓“雍堤水”;二,不是夏季不准焚烧草木灰当肥料,即所谓“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特别是“毋敢夜草为灰”这一条,就今天来说,对保护大气很有作用,可以避免大气污染,减轻雾霾天气。
在南北朝时,还出现了“禁烧”保护草原和地表植被的规定。《北齐书·文宣帝纪》记载,北齐天保九年(公元558年)春,当时的皇帝高洋便下了一道诏:“限仲冬一月燎原,不得他时行火,损昆虫草木。”只能在规定的冬季一个月内烧荒,其他季节一律禁止。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中国古人“环保”禁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禹禁”中规定春季实行“山禁”,夏季实行“休渔”,这一出于环保的禁令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
B.周文王出台的“伐崇令”,对部队提出明确要求,对崇国人民的生活环境和设施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C.秦国《田律》上规定的“环保条款”,是真正意义上的环保禁法。特别是“毋敢夜草为灰”这一条,可以避免大气污染。
D.南北朝时出现的“禁烧”规定,明确提出了烧荒的时间范围,可以有效地保护草原和地表植被。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人很早就有“环保治国”的理念,并设置了现代这样的专门的环保机构。从记载来看,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部”就诞生在中国。
B.中国古人搞环保不仅最早提出了理念,设立了最早的“环保部”,还制定了一些具体的“环保条款”。
C.夏禹和周文王制定的那些环保禁令,并没有环保的作用,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起到环保作用的“环保条款”,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
D.《田律》中的规定有很多,除了前代规定的春季不准乱砍滥伐外,还有两条很新鲜,一是“雍堤水”,二是“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一些环保法令,都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当时的环境保护,有着很积极的作用。
B.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看,环保禁令的范围越来越宽泛,《北齐书·文宣帝纪》中的“禁烧”规定的最为全面。
C.《秦律十八种》是从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的一批秦简中整理出来的,《田律》是其中的一部。
D.南北朝时北齐皇帝高洋下了一道诏书,规定只能在冬季一个月烧荒,其他季节一律禁止。这说明当时人们对这一问题很重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①,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注】:①晏驾,指古代帝王死的讳称。
4、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无有闭关事 谢:告诉 B.暴师霸上 暴师:使军队暴露。 C.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顾:难道 D.问其遗老 遗老:前朝的旧臣民。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樊哙勇猛的一组是( )
①乃持铁盾入营??????? ②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③世世勿绝,食舞阳???? ④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 ⑤哙乃排闼直入??????? ⑥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樊哙为了保护刘邦,私闯鸿门宴,面对项羽的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辞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C.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多次增加封邑,又凭借战功,官至左丞相。后来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D.樊哙在高祖病重时,因为担忧国家的命运而伤心流泪,他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话,高祖就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造反,他凭借相国的身份率兵攻打。 7、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0分)
(1)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5分) (2)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8、第三联“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9、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10、名篇名句默写(6分)
(1) , 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兰亭集序》)
(3)驾一叶之扁舟, 。 ,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
(4)青泥何盘盘, 。扪参历井仰胁息, 。(《蜀道难》)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个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流水写意
彭学明
流水总是这样的,从一个山谷整装出发,满山奔走。流水的步态闪闪妩媚。流水的表情清亮秀美。流水的腰肢柔弱坚韧。流水像一个亦歌亦舞的诗人,以青山为题,以音乐为伴,写一首一泻千里的长诗。
两岸的山谷危崖峭壁,崖壁的树木郁郁葱葱,清新的绿色云诡雾谲,灿烂的花朵儿孙满堂。披红戴绿的流水,犹如一支出嫁的唢呐,踩着宫商角徵羽,一段一段地道白,一程一程地数板,把两岸景物唱得斑斓绚丽,一派温情。花鼓戏的韵律、黄梅戏的节奏、河南梆子的念词,都如飞流直泻的秦腔秦调,在黄土地上高高低低,深深浅浅,信天漫游,这些水底跑动的音乐,常在寂静的山谷哗哗呼啸,清澈的嗓子和音符,成群结队地爬上石壁、挂在树梢。叮叮咚咚的流泉,则让我们想起琵琶、吉他、古筝、古笙,想起这些宫弦里楚楚动人的女人。一曲流水,就是一只长袖,飞动深宫欲海,民间衷情。古典的浪花,新鲜的笑脸,千回百转,常转常新。其实,流水本身就是女人柔弱无骨的精灵,摇摆的风姿,绰约秀丽,牵动两岸民俗、两岸风情。
莺飞草长的时候,流水丰腴得又嫩又胖。一河一河的新绿,既似一锅划不开的米粥,又似一匹扯不断的丝绸,典雅素丽,流淌着胭脂的芬芳。看山山是绿的,看树树是绿的,看天天是绿的,看云云是绿的,整个世界都在绿水里掠过似的,绿淋淋的,滴!顺着流水的源头,我们看到流水插满了桃花和柳条的,打马过庄。碰到有炊烟的地方,流水打一个结才走。碰到有果实的地方,流水打一个结才走。流水,总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旅人,有打不完的胭脂扣,拧不完的感情结。它恋山,山是它坚强厚实的胸膛。它恋树,树是它灵巧修长的手指。它恋草,草是它飘逸秀美的长发。当然,它也恋村,村是它安居乐业的家园。那些村子与花朵往往就在流水最美的地方绽放着,饭香与落花,飘泊在河床。
剥开一座又一座青山,流水的肩头不仅落满了四季景色,也落满了风雨雪霜。鱼是流水最负盛名的舞蹈演员,飞翔的舞蹈,带动水乡民情。成群结队的鱼群,自由多变的舞型,像一梭子扫来扫去的子弹,击倒我们。蓄谋已久的鱼杆,就在这里纷纷下饵,长一根短一根,诱惑单纯的演员们。跳舞的鱼们被勾引上钩,满街的鱼香,在空中独行。那些船,是一只只远行的鞋子,在流水上面来来回回地跑了多年龙套,此刻歇息了,伴随鱼鹰休生养性;而桨,依然是一支推窗作画的笔,在水中入墨,水中切题,把一河水乡描得温情丛生。
顺着流水,一个楚国的三闾大夫涉水而来,高高的个,飘飞的须,一袭长衫,满目苦泪。求索,碰壁,再求索,再碰壁,金质的思想与水质的灵魂,使得他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世俗只需要愚昧,皇帝只需要昏庸,一切权贵都只需要谗言、媚笑、马屁,他只能选择雷电风雨的时候,把清白的良心投入清白的流水,只能以死作一次不朽的抗争。从此,一尾伤痕累累的鱼,总会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游过来,让我们想起楚辞,想起离骚,想起端午龙船和那颗倔强沉浮、永不屈服的心。所有酷似汨罗的流水,就从离骚楚辞里流来,千年万年的端午龙舟,在离骚楚辞里竞渡。方块的汉字,竹制的书简,都密密麻麻地坐在船上,划着桨,擂着鼓,把一页页历史搅得天翻地覆、欢声雷动。屈原的诗与辞,繁茂地包围着我们,珮环叮当,衣裙窸窣,洗涤我们的肮脏与黑暗。
无论涉水而过,还是隔水而居,我们都割不开流水的莫逆亲情。我们可以没衣穿没饭吃,但不能没水喝,没有水,我们就不能活。因此,让我们热爱流水,珍惜流水,让流水的光华,世世代代,与人相伴。听!流水的歌声,正从我们面前奔跑而过。
(节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开头部分写流水从“一个山谷整装出发”,用抒情的笔调写出了流水的源头。作者从“步态”“表情”“腰肢”三个方面为我们刻画了流水“妩媚”“清亮秀美”“柔弱坚韧”的特点。
B.“古典的浪花,新鲜的笑脸,千回百转,常转常新”,作者善于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描写灵动的流水,将流水欢快、活泼的形象印在读者的脑海深处。
C.第③段中作者写流水“恋山”“恋树”“恋草”“恋村”,将流水拟人化,表达出对流水的喜爱之情,极富诗意,让我们读来亲切自然。
D.“蓄谋已久的鱼杆……诱惑单纯的演员们”,“蓄谋已久”“诱惑”用词准确,把垂钓者阴险、狡诈的丑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出对流水中的鱼儿遭遇的无限同情之意。
E.这篇散文以“流水写意”为题,作者驰骋想象,描绘了流水从山谷出发,流经青山大地的图景,抒发了对流水孕育两岸,世世代代带给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的感激之情。
(2)第5自然段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3)以第2自然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方面的主要特点。(6分)
(4)你认为本文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乱世出奇才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乖蹇之中惊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苦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人之所以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天才”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48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大批兵权在握的将领,多以扩展个人实力、相互勾心斗角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如祖逖等发起的几次北伐复土运动,都半途而废。所以青少年时的陶渊明,虽然也曾经“猛志逸四海”,也曾经“抚剑独行游”,却终因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败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缓,内乱继起,这就是公元399年爆发的历时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义军与官军的长期战争,给劳动群众带来更大灾难。陶渊明的故乡江洲浔阳是京都金陵的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战火的毁坏更为惨重。陶渊明的诗文中对这次战乱虽无直接描写,但触目惊心,他的悲观、避世的情绪,他的桃花源理想,都因此油然而生。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更是令一切有识之士失望、厌倦。陶渊明一度在桓玄手下为吏,后又入刘裕幕府中任镇军参军,亲睹了一帮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犯上作乱的一幕幕,其心中那种不齿而无奈,渴盼远离尘嚣的情绪可想而知。
陶渊明是在数番入仕过程中认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在这个动荡不堪的时代实现的。所以他才最后下决心归田。这既是一种消极退避,也确实是无可奈何,是无力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抉择。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孔子那时还是能够有所为的,而陶渊明非退避不得免祸消灾,非隐居不能独善其身,以其才,以其情,以其时,他实在是除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了,转为歇斯底里,坠井而死,年仅57岁。
(摘编自龚斌《中华名人传记》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陶渊明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做法不合封建正统思想也是他成为“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的一方面原因。
B.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也曾几度出仕,最后下决心归田,虽消极退避,但也是保全性命的明智抉择。
C.“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但外患内乱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对文学家或哲学家或许是大幸。
D.陶渊明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由此,他曾经“猛志逸四海”,“抚剑独行游”的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
E.文章的后半部分却着重写晋宋时代大分裂、大混乱的外患内乱,照应了本文的题目“乱世出奇才”,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奇才”。
(2)文中说: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分) (3)“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请简要分析其“条件”。(6分)
(4)在动荡不堪的时代,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呢,还是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对此你赞成哪种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综合运用(20分)
1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最令我敬佩的是巴金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在今天这个功利浮躁的年代,这种说真话、做真人的做人品质实在是难能可贵。
B.打铁还需自身硬。政府和官员要带头作好表率,这样上行下效,有利于整个诚信体系的建设,以便于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C、在航空博物馆里,人流不绝如缕,孩子们非常兴奋,很多白发老人也与孩子们一样惊奇,纷纷用相机拍下这难忘的画面。
D、如今许多译者根本不具备一个优秀翻译家的综合素养,“信达雅”一窍不通,就来强行翻译名著,翻译出来的东西让人不忍卒读。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北京市社科院市情调研中心主任唐鑫表示,雾霾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要根治就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B.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C.政治体制能不能和日益市场化的经济体制相适应,是当今中国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问题。
D.兰考县弃婴收养所火灾在成为公众关注焦点以后,民政部下发通知,要求用一个月时间,在全国开展一次个人和民办机构收留孤儿情况大排查行动。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蝰蛇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阴凉通风处。 , , 。 ,
, 。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中国剧毒蛇之一。
①以鼠、鸟、蜥蜴为食 ②受惊时并不逃离
③躯干前部先向后曲 ④采用突袭方式
⑤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 ⑥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
A.②⑥①③④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⑤②⑥③①④ D.⑤⑥②④③①
16、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给“二维码”下定义。(5分)
①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②二维码是一种黑白相间的图形。
③是用特定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
④二维码能够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编码”成一个图像。
⑤当用特定软件拍摄这些图像时,二维码内包含的信息就显示出来了。
17、请从屈原、鲁迅、杜甫中任选一人为对象,仿照下面的事例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6分)
庄子是寂寞的,虽然时代喧嚣,生活窘迫,但他却能默默修身养性,在寂寞中顿悟了清闲的真谛,为无路可走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凉爽的清风明月的门窗。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棵树,历经风霜雨雪,经受过14次闪电,9次雷击,依然不倒,成为一棵巨树;可是后来飞来一群小虫,用微小而不停止的攻击结束了大树的生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文意,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实验班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1、A(A项 “出于环保的禁令”错,原文有“虽然禁令的本意并非出于环保”“ 夏禹和周文王的这些环保禁令,并不是专门为了环保而制定的”)
2、C(该项“并没有环保的作用”错)
3、B(该项“《北齐书·文宣帝纪》中的“禁烧”规定的最为全面。”于文无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D(遗老:活着的老人。) 5、A(③是说樊哙的待遇高;⑥是高帝的命令。)
6、B(“面对项羽的威胁”的概括于文无据)
7、(1)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情就危险了。 (译出大意给1分;“是日”这一天;“微”如果不是;“谯让”责备;“殆”危险,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假如皇上一旦驾崩,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
(译出大意给1分;“即”假如;“一日”一旦;“以”率领;“之属”这些人;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译文:
樊哙是沛县的人。以杀狗为职业,高祖做沛公时,让樊哙做他的舍人。项羽在戏下,想要攻打沛公。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来见项羽,告诉项羽没有闭关的事情。喝酒到中间的时候,亚父谋划想要杀掉沛公。樊哙守在营账外,听说情况危急,就持着铁盾进入营帐。项羽说:“壮士。”于是赏赐给樊哙卮酒彘肩。樊哙饮酒之后,拔剑切肉吃,全吃完了。项羽说:“能再喝洒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推辞,难道只怕一杯酒吗!沛公先入关稳定咸阳,在霸上暴露军队,就是为了等待大王。大王今天到了,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和沛公之间有了嫌隙,臣担心天下民心涣散,不再信任大王。”项羽于是就作罢,不再有诛杀刘邦的想法。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入营帐责备项羽,沛公的事情就会危险了。 项羽死了以后,汉王做了皇帝,因为樊哙坚守战有功,增加封邑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叛,樊哙跟从高祖到了陈地,攻打韩信,安定了楚地。又赐爵列侯,和诸侯剖符(或叫“剖竹”。封建时代的帝王在建国之后,就会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任命将、郡守,将符节剖分为二,文臣武将各执其一,作为信守的约证,叫做“剖符”。)世世代代不断绝,又增加封邑舞阳。以将军的身份跟从高祖到代地攻打韩信。从霍人以往到云中,与绛侯共同安定了这些地方,增加封邑到一千五百户。趁机攻击陈豯与曼丘臣军,在襄国作战,攻破柏人,稳定清河、常山总共二十七个县,摧毁了东垣,升为左丞相。樊哙娶吕后的妹妹吕媭为妻子,所以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起初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曾经病得很严重,讨厌见人,躺在宫中,给守门的太监下诏不能让群臣进宫。群臣都不敢进入。十多天后,樊哙于是打开宫门径直闯入,大臣跟随他一起进入。皇上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着。樊哙流着泪说:“起初陛下与我们在丰沛起兵,安定天下,是多么地壮烈呀!如今天下已定,又是多么地衰颓呀!况且陛下病重,大臣都很担心,不见您与我们谋划国事,难道要独自一人和一个宦官一起过到最后吗?况且陛下看不见赵高的事情吗?”高帝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反叛,高帝让樊哙以相国的身份攻击燕国。这时高帝病得很重,有人说樊哙和吕氏勾结,假如皇上一旦驾崩,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这些人。高帝听说了以后非常生气,于是就让陈平载着绛侯前去代替樊哙,到军中斩杀了樊哙。陈平畏惧吕后,抓捕樊哙到了长安。到了以后高祖却已经驾崩,吕后释放了樊哙,让樊哙恢复了官爵与封邑。孝惠六年,樊哙去逝,谥号是武侯。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参考答案:遥:生动描绘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但人们仍然兴奋不已,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忽:生动描绘雨后树枝积水很多,而鹭却习惯性立于其上,终至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
9、①以愁衬愁:往年愁没有粮食与酒,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②以愁衬喜:今年愁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③出人意料:先写“雨惬群情”的诸多情形,结尾转写愁情,反写喜悦,出乎意料,使得诗歌脉络跌宕起伏。(6分。每点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5分)
【解析】本题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对文章内容、行文特点的理解与分析。B项,“作者善于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有误,“新鲜的笑脸”应是比喻的手法;D项,对用词分析错误,从后文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正好与此相反,而是写水乡渔民的幸福生活;E项,不全面,从最后一段来看,作者还表达了对流水的“热爱”之情。
(2)、作者描述了拥有“金质的思想与水质的灵魂”的屈原这一类人因与世俗格格不入,将“清白的良心投入清白的流水”,殉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历史终将记起他们,流水也会不断地涤荡我们的灵魂。(4分)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从内容上来看,丰富了流水的内涵,使生生不息的流水富有了文化和历史的意蕴。从行文来看,作者匠心独运,先写自然的流水,再写流水历史中悲情的一面,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2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段的内容和把握作者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掌握全文主要内容,然后具体分析本段的内容特点。第二问是考查作用,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不同,与上下文内容的关系不同,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解答此类题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着眼。
(3)、①层次感强。如第一句作者由“山谷”写到“树木”和“绿”,再写到“花朵”,有条不紊,具体可感。(2分)②简明。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明白。如“一曲流水,就是一只长袖,飞动深宫欲海,民间衷情。古典的浪花,新鲜的笑脸,千回百转,常转常新”等。(2分)③生动。作者善于使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披红戴绿的流水,犹如一支出嫁的唢呐”“清澈的嗓子和音符,成群结队地爬上石壁、挂在树梢”等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本文是散文,散文的语言要求凝练、生动、优美,这些特点在这篇文章中有了很好的体现。作者紧紧扣住“流水”的特点,文思飞扬,调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或实或虚,行云流水,再加上文言功力深厚,使得本文语言摇曳多姿。
(4)、①对生生不息的流水的喜爱之情。作者以优美的笔调描绘出活泼、灵动的流水飞越山川大地的美姿,喜爱之情溢于言表。(2分)②对流水哺育水乡百姓的感激之情。文中写流水恋村,写水乡温情丛生,都流露出对流水的赞美和感激之意。(2分)③对流水承载着历史意蕴的深刻反思。以清白的灵魂投入清白之水的屈原的悲剧,让后人不断地反省自我,洗涤我们灵魂深处的污垢。(2分)④希望人们喜欢流水,珍惜流水。既然无法割舍与流水的莫逆亲情,我们就应该珍爱流水,让流水永远在心中流淌。(2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探究作品的情感意蕴,要依据文本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进行合理分析。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1)AC(答C给3分,答A给2分;B给1分;答、D、E不给分)
【解析】B“保全性命”以偏概全,还有对黑暗时代的不齿和无奈及独善其身;D“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没依据;E“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奇才”错
(2)①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②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每点3分)
(3)①不平凡的时代,让人们的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②不平凡的人生,让人有了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每点3分)
【解析】这句话是第二自然段的首句,也是本段的中心句,以下各句就具体地简述了奇才怪杰诞生的条件,把相关信息找出来加以概括就可以了。
(4)观点一:像陶渊明一样“归隐”
理由:①归隐是独善其身,不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②归隐不是单纯的苟且偷生,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观点二: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理由:①人生应积极进取,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实;②应不惧失败,勇敢的去实现人生的理想。(观点明确2分,理由充分6分)
五、语言综合运用(20分)
13、A(“胸无城府”指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城府:城市和官府,借指待人处事的心机;“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合语境,此处应用“络绎不绝”;“ 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
14、C(A项句式杂糅,“原因是。。。造成的”;B项成分残缺,“培养”缺少相搭配的宾语;D项中途易辙,把“在”提前。)
15、B
16、参考答案:二维码是一种用特定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的黑白相间的图形。
17、示例:屈原是寂寞的,虽然权贵排挤,世人不解,但他却能独自苦苦寻觅,在寂寞中坚守着高洁忠贞的灵魂,为世人皆醉的社会点亮了一盏上下求索的明灯。
鲁迅是寂寞的,虽然社会黑暗悲凉,民众麻木愚弱,但他却能独自彷徨呐喊,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六、写作 略 参照高考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