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匆匆》选自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为习作单元,人文主题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结合生活中印象深刻的经历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匆匆》作为习作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写作方法。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发现《匆匆》是一篇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课文紧紧围绕“匆匆”二字,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和叹惋惜。文中人称的转换丰富而且亲切,多次出现“你”“聪明的”这些词,像朋友似的与我们聊天,拉近了作者与文本的距离。通过对上述教材的解读,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阶段的学生具备了怎样的学习能力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读说写结合,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难点: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三、教学过程。
我将分五个小板块。(一)、创设情境,思考“匆匆”;(二)理清文脉,探寻“匆匆”:(三)、关注表达,描述“匆匆”(四)、体会作者伤感“匆匆”之情;(五)、拓展延伸,不甘“匆匆”。
环节(一):创设情境,思考“匆匆”。
我将以朱自清的简介导入本节的新课教学。出示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 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
1926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名噪一时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葡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相信孩子们对于朱自清有更深入的认识.
环节(二):理清文脉,探寻“匆匆”。
“匆匆”到底是谁呢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明白了,题目中“匆匆”的主人公就是时间。接下来,我将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探寻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写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的。本环节,我通过读--思为主线,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环节(三)、关注表达,描述“匆匆”。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采用:
1读,品画面。引导学生品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在读中,孩子们的思绪会悄悄进入画面,使他们情绪受到感染。
2 读,关注句式,体会作者用排比手法,写出了大自然循环往复的美好。在这里,我准备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感受大自然的枯荣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3写,重表达。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这时候,结合写的训练,会让学生更深理解课文,提高智慧。我会用两分钟的时间,让孩子联系生活经验,仿写句式。接下来,作者又会用一连串的问句去寻找时间的脚步。这一连串的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是在表达作者对时光逝去的无奈和惋惜。最后,我再次让全班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时光飞逝的叹惋之情。
(四)、体会作者伤感“匆匆”之情。
接下来,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会用抓住关键词体会情感法。作者运用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时间的匆匆,利用多媒体图片使学生感受到浩瀚的大海和针尖上的一滴水形成鲜明的对比,体会到作者对8000多日子稍纵即逝的惋惜和无奈!接下来,
我将出示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22年3月28日,当时正当五四运动低潮时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因为一事无成,虚度光阴而产生强烈的匆匆之感。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可作者却写得一分具体,真实感人,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指名让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小组合作交流谈谈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 这些句子,同学们可能就很快从文中找出来了。再让同学结合自己生活体会读一读。学生通过读会发现作者把时间的流放到日常化的生活事例当中,将具体抽象的时间,写得具体可感,融情于事。在读中,同学们会发现,作者抓住“跨”“飞”“溜”“闪”等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些动词让学生再次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是转瞬即逝,悄无声息的。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日子从生活中的:洗手、吃饭、沉思等细节间不经意溜去了。我们的时间如此匆匆而过,你又发现你的时间是怎样逝去的呢 在此,我让同学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写他们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不甘“匆匆”
作者回想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虚度了,无所作为。可是同学们,你们了解朱自清吗 出示朱自清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读一读。朱自清年少就事业有成,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可他却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通过师生互相搭配着读,让学生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对本文的一连串发问,不仅仅是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更多的对内心自觉的一种叩问,从而激励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配乐朗诵全文,让学生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最后,我推荐珍惜时间的书籍给学生读一读,《你好时间》《假如只有三天光明》来激励学生珍惜时间。
课后作业:
1.从文中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2.搜集积累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8 匆匆
时光匆匆 一去不返
珍惜时间
教学反思: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叹 。通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作者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直接说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让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全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排比、设问等,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拟人化,资料袋以及作者对于生活中琐碎小事的细腻刻画,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让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让真情自然流露。可是,为了赶时间,完成教学目标,资料的展示过于匆忙,学生未能完全吸收消化。因此,学生谈起理解和感悟有“蜻蜓点水”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