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6 21:0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学习目标
1.梳理教材知识,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和发展,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 2.正确认识行省制度,认识元朝对边疆的成功统治,理解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结合辽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一种趋势:少数民族封建化 两大时代特征:由中原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民族交融加强 三大对峙: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南宋和金 四大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元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 辽与西夏
1.辽朝
(1)建国: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
(2)与宋对峙: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3)制度建设
①“蕃汉分治”: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②政治中心:皇帝和宫廷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2.西夏
(1)建立: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2)制度:西夏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3)夏金关系: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1.情境再现——辽朝双轨政治制度
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即所谓“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其具体办法是:统治契丹族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一律用契丹贵族,办事处所设在皇帝的牙帐之北,称为北面官;统治汉人的,杂用汉族地主和契丹贵族,办事处所设在皇帝的牙帐之南,称为南面官。
辽朝双轨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2.知识拓展——辽、西夏政权的相似之处
(1)都是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2)都仿照中原封建王朝建立各项制度。
(3)都曾与北宋先战后和。
(4)都从北宋得到经济实惠(“岁币”“岁赐”)。
知识点二 金朝入主中原
1.建立: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
2.征战: 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3.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4.制度:猛安谋克制度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5.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6.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3.情境再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上述图片反映出女真族入主中原后服饰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女真人服饰由简朴变为奢华;具有严格的等级色彩。
知识点三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崛起
(1)1206年,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2)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2.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
3.完成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4.巩固统一
(1)交通: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和急递铺系统。
(2)中央:宰相机构是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地区。
(3)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①内容:中央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
②特点: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意义: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4)边疆
①对吐蕃:由宣政院进行管理。
②对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加强管辖。
③对台湾: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4.名师指津——中书省
汉朝始设,曹魏改称中书监,晋朝以后称中书省,沿至隋唐,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而元朝中书省是最高权力机构,总理全国政务,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同时直辖“腹里之地”,即今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和河南的部分地区。
5.情境再现——元朝的行政区划
元朝行政区划主要以中央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如: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这样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
这样划分行政区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式使地方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6.情境再现——古代地方行政体制
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历代王朝不断寻找最佳方案。你认为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时应坚持什么原则?
提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知识点四 元朝的民族关系
1.回族形成: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2.民族政策
等级 名称 民族
一等人 蒙古人 蒙古民族
二等人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三等人 汉人 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四等人 南人 指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3.民族交融:元朝灭亡后,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笔记:                                    
                                    
                                    
                                    
                                    
                                    
 辽、西夏、金的国家治理
■史料实证…………………………………………………………………
史料一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史料二 西羌之俗,岁时以耕稼为事,略与汉同。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史料三 (金)得志中国,自顾其宗族国人尚少……猛安谋克杂厕汉地,听与契丹、汉人昏因以相固结。
——《金史·兵志》
思考:(1)根据史料一、二、三,概括在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因素。
(2)依据三则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特点。其共同影响是什么?
解读:史料一主要阐述了契丹族学习汉族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史料二主要说明了党项族从事农耕经济,重视农业发展。史料三主要说明了女真族采取与汉族等其他民族通婚的政策。
提示:(1)学习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思想文化及社会习俗,因俗而治。
(2)统治特点: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内容;因俗而治,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共同影响:促进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推动了民族交融的发展,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素养阐释…………………………………………………………………
辽、西夏、金等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的相似点
1.社会进程相同: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
2.封建化的原因相同: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3.采取的措施相同: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4.和宋朝的关系相同:都曾和宋朝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后又都与宋朝议和,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彼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
 元朝的历史贡献
■开放探究…………………………………………………………………
材料 早在元世祖即位之初,已有修撰辽、金二史的动议。元灭南宋后,元修前朝史乃扩展为修撰辽、金、宋三史,但均“未见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元朝与辽、金、宋三朝的关系难以确定,说到底是元朝以何朝为正统的问题。
对此,时人有两种主张:一种是仿唐修《晋书》体例,以宋为正统,辽、金为载记(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另一种是效法《南史》《北史》的做法,北宋为宋史,南宋为南宋史,辽、金为北史。正统难定,撰述受阻。
直至元朝末年,大臣脱脱奏请修撰三史事。至正三年(1343年),元顺帝发布了修三史诏:“三国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以见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交翰林国史院分局纂修,职专其事。1344—1345年,辽、金、宋三史先后撰成。
——摘编自瞿林东《从正史修撰看民族交融的
历史进程——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等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元修三史”作出合理解释。
提示:解释: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形成了空前统一的国家;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为确立元朝正统地位,编修了辽、宋、金三史。辽、金、宋的“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为元朝统治提供了借鉴,反映了元与辽、金、宋的继承关系;只讲辽、金、宋朝代称谓,不讲民族界限,反映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强调元朝“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突出了元朝的正统地位。“元修三史”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改变了传统的中国观,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素养阐释……………………………………………………………………………
元朝的历史贡献
(1)经济上,大体以农业为主,整体生产力虽不如宋朝,但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建设和棉花广泛种植方面还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2)政治上,结束了政权分立和割据局面,出现了空前的统一。而且疆域之大,也是以前历朝不可比拟的。
(3)文化上,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国内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
(4)民族关系上:元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促进了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的又一个新高峰。
(5)对外关系上,持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价值引领……………………………………………………………………………
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
从唐到元,在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推动下,“中国之域”已经从长城以南拓展到今天东北、西北、西藏、云南等在内的几乎整个中国。“中国之民”已经从汉族延伸到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多个民族。“中国之名”已经从区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标记变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
1.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后,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逐步走向封建化 2.辽、西夏与北宋并立,金与南宋有战有和,但和是主流,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统治,有利于民族间的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 3.元朝是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4.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尖锐,但不同民族的交往和交融进一步发展
课堂练习
1.我国古代某一少数民族政权实行“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制度。这一政权是(  )
A.辽 B.西夏   
C.金    D.元
A [辽朝实行“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制度,即南、北面官制度,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如图是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的剧照,西夏政治制度的特色是(  )
A.南、北面官制 B.汉制蕃称
C.猛安谋克制 D.中央集权制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昊建国之后,在职官设置上分为蕃、汉两个系统,因此B项正确;南、北面官制是辽朝推行的,排除A项;猛安谋克制是金朝推行的,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与其创立的政治制度对应正确的是(  )
A.契丹——“四等人制”
B.西夏——南、北面官制
C.金朝——猛安谋克制
D.蒙古——八旗制度
C [“四等人制”是元朝的制度,南、北面官制是辽朝的制度,八旗制度是清朝的制度,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的制度,故选C项。]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行省间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有利于(  )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地方权力
C.改善自然环境 D.完善选官制度
A [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故选A项,排除B项;C、D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5.元朝的疆域辽阔,对边疆的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元朝为经略台湾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
A.澎湖巡检司
B.北庭都元帅府
C.宣慰司
D.宣政院
A [由所学知识可知,澎湖巡检司是元朝为经略台湾设置的管理机构,故选A项。]
6.元朝时,迁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畏兀儿、蒙古、汉等族逐步融合形成我国一个民族的前身,从而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这个民族是(  )
A.朝鲜族 B.回族
C.维吾尔族 D.傣族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迁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畏兀儿、蒙古、汉等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B项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