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分析
本课教科书包括“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就“学习聚焦”的提示而言,在了解中国基层治理特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方式的基础上,运用“相同与不同”的概念范畴凸显西方基层治理的特点、从“区别”与“借鉴”的角度看待西方社会保障制度也是本课需要关注的地方。此外,结合本册教科书的主题“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可知,无论是西方的基层自治,还是社会保障制度,都是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维护基层社会秩序的两种重要方式。从这个角度而言,可将二者处理成并列的平行关系。
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古罗马,那么追溯西方古代基层自治自然得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
支离破碎的地理环境、小国寡民的国家形态、相对发达的工商业经济,导致古希腊很难形成古代东方式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反而出现了以雅典为代表的、推行直接民主制的奴隶制城邦。这种国家层面的政治制度投射到基层便是村社自治。古希腊的村社由原始部落发展而来,带有一定程度的原始公平、平等色彩。村社内部的村社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以集体表决的方式处理村社内部事务,包括登记公民、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等。村社大会由村社内成年的自由农民组成,自由农民身份平等。以上现象都体现出古代希腊社会基层治理自治的特点。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西欧进入中古时期。作为征服者,日耳曼人的君主把征服的地区视为私产,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和随从将领、勋臣,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点的封建制度。封臣的领地再经过若干次分封之后,就形成中古西欧的基层单位-庄园。从经济角度看,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实体,可以满足庄园内领主和农奴除铁、盐等少数物品外的所有要求;从政治角度看,由于封君是把土地和人口以“打包”的形式分封给封臣,并且形成“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的关系,这使得庄园的领主几乎能够决定庄园内部的所有事务,比如组织生产、征收地租,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裁决纠纷。中古时期中后期,伴随商品经济发展,西欧城市“复兴”,新兴的市民阶层为了捍卫自身的利益,通过金钱赎买、武装斗争等不同方式争取从国王或者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在获得自治的城市内,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的行会既负责城市治理,又规范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不受领主或者国王干扰。因此,中古时期的欧洲,无论是农村庄园,还是新兴城市,都体现出自治的特点。然而,要注意的是,这种自治并不是基层居民平等参与的,而是由封建领主、庄园主或者城市上层人士主导的。
进入近代之后,近代民族国家出现,中央集权日渐加强,影响西欧基层治理的教会被排除在世俗社会之外,国家层面对基层的治理更加重视。同时,社会经济领域的变动也影响到西欧基层自治: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壮大,瓦解了封建庄园,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被市场化的农业取代,城市内日趋激烈的竞争也打破了原有的行会制度;工业革命的降临,加速了西欧城市化的进程,也改变了中古时期原有的城乡格局。欧美主要国家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概而言之,维持自治的特点不变,但各国的自治程度和方式各有不同。比如,英国确立近代自治市制度;美国建国后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并延伸至乡镇一级;法国在大革命后推行的是自治市镇的制度。这种“和而不同”的特点与各国的传统与国情密切关联。
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城市化再次提速,激增的城市人口、新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向传统的基层自治发起挑战,更加精细化的基层治理组织-社区出现了。它作为新的基层社会治理单位,并不是一级地方政府,但是具有很多基层治理功能,特别是在处理社会经济事务和日常管理工作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欧美主要国家积极构建社会保障制度,社区自治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不仅向居民提供众多服务,而且参与基层相关决策,有力地配合了国家对基层的管理。
西方主要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源头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的英国济贫法。在此之前,西方国家的社会救济主要是由教会或私人施行的。17世纪初,英国圈地运动高涨,大量失地农民流入城市,其中大量人员沦为城市边缘人物,给英国城市秩序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同时,民族国家发展后,政府的权力和管理职能不断加强。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确立了由政府出面对不同类型的贫困人员进行不同方式的救济、对受救济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以帮助其再就业等原则。这种做法后来被其他西方国家所效仿。工业革命之后,西方主要国家的物质财富飞速增加,但是社会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地拉大,社会矛盾尖锐。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缓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开始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其中,德国是典型的代表,摸索出一种由国家、雇主和工人共同参与的社会保险制度,并且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这种新模式受到西方主要国家的欢迎,它们纷纷效法。罗斯福新政期间,为了救济失业者、缓和社会矛盾,美国在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正式确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发展本国经济,事关民生和社会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备受重视,而战后这些国家经济的快速恢复与发展也为其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了物质基础。于是,西方不少国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而构建起福利国家,既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也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也容易助长国民的惰性。
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起便积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国情相吻合、与经济发展结合、逐步有序推进。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运用“相同与不同”的概念范畴认识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方式、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运用“量变与质变”“主观与客观”等概念范畴解释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方式、社会保障制度演变的原因,提升对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的认识。认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其巨大成就和重要作用。
环节一: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课所学,在回顾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与社会救济相关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和古代中国相比有什么特点”,以此导入新课。
过渡:西方文明的源头在古希腊,要想一探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情况,自然得从古希腊开始。
环节二: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古希腊城邦国家中,最多的居民是乡村农民,即便是工商业最为发达的雅典,自由农民仍然是雅典公民中的多数。
教师提出问题:古希腊基层自治的基本单位既然是村社,那村社是如何进行治理的?
出示亚里士多德关于古希腊村社大会的描述:
材料一 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在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当他们登记之时,村社成员对他们宣誓投票,作出决定,·..···如果投票结果认为他没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陪审法庭申诉,····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日知、力野译《雅典政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阅读材料可知:村社大会掌握着古希腊村社的最高权力,对于一个古希腊公民而言,公民权是他行使一切政治权利的前提。一个基层农村的古希腊男子成年之后是否可以获得公民权,取决于村社大会的决定。此外,材料显示,掌握村社最高权力的村社大会由村社内部成年男子组成,村社大会的决议由表决形成,这体现出古代希腊社会基层治理中的自治特点。
过渡:当西方历史迈入中古时期,古希腊基层自治的方式会延续吗?
出示中古时期庄园司法审判、城市自治的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并思考:作为中古时期西欧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是如何治理的?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后,城市是如何治理的?
材料二 这种地方法庭渐为封建领主把持,而形成了定期召集的庄园法庭,主要就农奴之间、农奴与领主之间的诉讼纠纷作出裁决。审理的案件既有杀人、放火、盗窃一类刑事案件,也包括土地、契约、婚姻等民事案。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材料三 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的自治权,享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司法和财政权,市民选举产生的市议会是城市最高权力机关,有权选举城市管理人员、制定法令,并对城市的经济和军事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一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一则材料从主持司法审判的人、审判的对象、审判的内容、审判的效力等角度勾勒出中古时期庄园内的审判由庄园主裁决的场景;学生再结合必修所学可以知道,庄园是西欧封建社会中主要的基层单位,经济上自给自足,庄园主管理庄园内部事务等内容,得出庄园治理实行自治的认识。第二则材料清楚地展示了10-11世纪西欧城市通过不同方式争取到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以及城市自治权所包含的内容。可见,中古时期的欧洲,无论是农村庄园,还是新兴城市,都体现出自治的特点。
过渡:西方主要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基层自治会发生怎样的新变化呢?教师出示1835年英国颁布的《城市自治机关法》的部分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并思考: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国家进入近代之后,基层自治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思考,为何会产生这些新变化?
材料四 该法规定:第一,在178个城市里,取消200多个陈旧过时的市政自治团体,用选举产生的城市政府取代旧的市政官。城市政府由市议会、市长和市参事会构成。市议会是城镇自治机关的权力机关,其成员由该城所有缴纳地方税,并有3年居住资格的成年男性投票选举产生,从而为全国统一了市政选举的资格标准;市议会再选举市长、市参事会;市议员任期3年,每年改选其中的1/3,参事员任期6年,每3年改选1/2,市长任期1年,可连选连任。第二,废除市政官和法院的职权,将司法权转交给治安法官和郡法庭,在城市实现司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分离。第三,市府财政公开,市政收入必须用于当地居民,不得为私人利益或娱乐之用,从而增加了市府财政和透明度,有助于减少腐败现象的出现。第四,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必要的法规。最后,市议会的讨论公开,允许公众旁听。
-陆伟芳、余大庆《19世纪英国城市政府改革与民主化进程》,载《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可知,19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国家,基层自治的新变化表现在:首先,它规定了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其次,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再次,自治市政府的相关活动公开透明,并接受市民监督。本次英国城市基层自治改革的特点,一方面坚持了英国自古以来的基层自治传统,另一方面也顺应了英国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独立之后的美国、大革命之后的法国的情况与英国类似,通过设置自治镇或者自治市镇等方式进行基层自治。
过渡:那么当代西方的基层是如何管理的呢?教科书“学思之窗”栏目的一段英国政府白皮书的内容可供大家参考。
学生阅读“学思之窗”栏目后可知:英国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的导向作用,具体落实时政府则退居二线,由其他社会力量介入。由此,社区作为英国新兴的地方基层组织很快发展起来。社区职责众多,甚至可以参与相关事务的政府决策,有利于提升基层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
过渡:要想实现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除了依靠基层组织、制度之外,社会保障也必不可少。追溯近代西方主要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起点,非17世纪初英国济贫法莫属。
环节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师出示学者对17世纪英国济贫法的论述,引导学生思考: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英国济贫法所确立的原则有什么特点?
材料五 该法首次正式确认了政府负有对没有工作能力的贫困者提供帮助,帮助贫困的孩子做学徒,给身体健全者提供工作,以及保障穷人的最低生活水平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该法令还将救济对象分为三种,区别对待。通过设立教区的贫民监督官和教区济贫委员会,建立贫民教养院、贫民习艺所,组织贫民和孤儿习艺所等措施开展救济。
-贺葸葸《评析中世纪晚期英国济贫法》,载《政法论丛》2013年第6期
学生通过回忆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概况可知,济贫法的特点至少有三:首先,明确了政府出面进行救济的责任,这与西方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有关。其次,救济方式多样,除了纯粹的救济之外,培养被救济人的生产技能也是重要的内容,这也折射出17世纪英国手工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最后,重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英国颁布济贫法不仅有助于缓和因为圈地运动而导致的社会矛盾,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有效提升了英国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
过渡:时至19世纪,二百余年之后,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会有怎样的新发展?
出示德国工伤事故法的相关规定,引导学生思考:相较于济贫法,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有何进步之处?结合所学思考,这种进步是如何取得的?
材料六 1884年的工伤事故保险法规定:保险费全部由雇主交纳;死者家属可领取相当于死者薪金20%的津贴。1883年的疾病保险法规定,雇主交纳30%的保险费,工人交纳70%;患病期间,工人可从保险费中支付半薪、医疗费和死亡丧葬费。1889年的残废和老年保险法规定,保险费由国家、雇主和工人交纳,服兵役的年份全部由国家支付,领取老年保险金为70岁(后改为75岁)。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学生阅读后概括:德国通过构建社会保险制度对工人的权利进行保障,相较于伊丽莎白时期的济贫法,“事前参与保险”比“事后接受救济”更加具有前瞻性,这是明显的进步。新的社会保险由工人、雇主、国家各自承担相关部分,承担者发生变化。国家参与了对工人的保险,社会保障意义凸显。对工人的安全、健康、养老等诸多方面的权利进行保障,保障的内容更加广泛。正是因为诸多的进步,德国的社会保险体系成为其他国家效法的榜样。
引导学生紧扣19世纪80年代这一信息,联想当时德国的国情可知:德国正在经历两次工业革命,物质财富飞速增加,但是社会贫富差距也不断拉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缓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不得不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协,进而开始探索社会保险制度。
过渡: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更加侧重于对产业工人的保障,其他人多被排斥在外。这种现象在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初步得到改变,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种现象在其他西方国家才得以改变。
材料七 为建立联邦老年待遇,授权各州就老年、盲人、依靠他人生活者和残疾儿童、母亲和儿童福利、公共健康、失业补偿作出充分的法律保证,以提供总的福利;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委员会;提高专项税收,以及其他目的,特制定本法。
-美国《社会保障法》(1935年)
阅读材料并思考: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的目的或背景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无数人失业、生活困难,甚至无家可归,这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危机。为了防止社会危机的恶化,1935年8月1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障法》,正式提出了“社会保障”的概念,制定了详细的老年福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儿童和妇女福利补贴、公共健康服务计划,社会保障的程度更深、范围更广。这就意味着,对失业或贫困人员的社会救济,已经不纯粹是一项救济行为,而是保证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这部法律的颁布奠定了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二战后其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
出示学者对二战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概括,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英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与此前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和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相比,有什么异同?会对英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八 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或者说“从出生到死亡”的社会保险项目,投保人在怀孕、疾病、工伤、失业、妇女丧偶、退休、死亡时都可以申请得到补助。另外,新生婴儿和儿童受教育时期,也可以获得补助金。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很明显,首先,英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受到了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相较于此前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1946年英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的内容更多,用材料中的原话讲就是“从摇篮到坟墓”;其次,保障的群体更加广泛,几乎覆盖了全体国民;最后,政府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这与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干预的政策相一致。以英国为典型,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也都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即建成了“福利国家”。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既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广大民众斗争的产物,对于改善广大民众的生活、缓和社会矛盾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利国家的消极作用也开始显现。
过渡: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颁布法律法规等不同方式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取得了哪些成就?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史料阅读”栏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10月31日)中的相关表述后进行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体系,其“特色”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中,逐步推进,坚持“全民”方向,但又有所侧重,照顾社会弱势群体;其次,保障内容全面,涉及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等多方面的内容;再次,保障形式多样,参与主体多样。总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与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相同步,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相吻合。
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医疗、养老、就业、住房和教育等方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保障,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过渡:你如何看待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方式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历程?又是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的?
环节四:课堂小结与思维拓展
教师小结: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方式和社会保障制度,是综合自身历史传统、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实际需要等因素的产物。因此,上述诸多因素如有变化,各国政府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是必然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福利政策为例,西方国家大力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甚至建成“福利国家”,是与二战后欧洲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对抗苏联,以及凯恩斯主义盛行等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相关联的。20世纪70年代,西欧经济发展放缓、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劳动者生产积极性降低等社会问题凸显,迫使西欧多国推行“新经济”改革,削减政府财政支出、减少社会保障开支,以唤醒经济活力。可见,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是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必要手段,它的演变取决于统治者对统治需要与国家的历史传统、社会经济、政治体制之间关系的判断。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同步,逐渐健全和提高人民的保障水平,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