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设计和学习任务单

文档属性

名称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设计和学习任务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6 19:18:17

内容文字预览

学 科 小学语文 册 级 六年级下册
课 题 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人教版(统编)第五单元
1.内容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是叶永烈先生的一篇议论文,这篇课文通过三个科学发现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是如何敏锐地抓住常见的或不为人注意的现象,不断发问,反复实践探索,进而“找到真理”的。 课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整。全文按照提出观点——印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展开,写法很有代表性。课文在事例的选取和怎样用事例证明观点方面都有一定特点。首先,课文选取的三个事例都能体现科学发现中的“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紧扣课文的观点。其次,课文的三个事例,在表述时都采用了相同的顺序:先写“现象”,着力突出其“细微”“司空见惯”;再写“问题”,突出“问题”与“现象”的关系;最后结合“问题”写相关的发明或发现,也就是所谓的“真理”。课文的观点正是从常见现象出发,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进而发现真理,这样的表述顺序使事例与观点在结构上形成了一致,也就产生了证明的关系。 课文的语言表述既注重逻辑性、准确性和严密性,又能够将概括抽象与生动具体相结合。课文在介绍事例时也注意表述的具体和生动,不仅较为详细地叙述了人物的思考过程,还适当加入了动作、心理、场景描写。这种写法增强了课文的生动性,使这样一篇讨论科学发现规律的文章不显晦涩、枯燥。
2.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会写“域、惯”等12个字,会写“真理、领域”等19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重点) 3.能概括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能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重点)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重点、难点)
3.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质疑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读了课文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点名2-3生回答,引导学生质疑课题。 预设:“一百个问号”是什么意思?“一百个”是指具体的数量吗?真理一定会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是不是所有的真理都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进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去吧! 【设计意图:先从题目入手,在质疑、解疑中初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你觉得感兴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随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事例? 2.认读、理解词语:刚刚在巡视的时候,老师发现孩子们能够边读边画,有的同学还能随文批注,在边上写上自己的阅读感受,这都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值得表扬。说说看,你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哪个词比较难理解或者哪个字在书写时要提醒大家注意? 师生交流:人名要读通顺,例如“华”作为姓氏读第四声,“庚”读后鼻音;关注“域、惯、搜”的字形,“圃、蕊”等的字音;理解词语“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司空见惯”等。(课件展示,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3.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我们就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了。读过课文之后,同学们知道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吗?哦,课题就是作者的观点(指读),那这个观点是什么意思?请你画出能解释说明这个观点的句子。 师生交流: 聚焦第二自然段: (1)(指板书:?——!)作者为什么用这两个标点符号来表达呢? 交流感悟:标点本身就是有内涵、有感情的,有时候一个标点胜过千言万语。作者用“?”表示发现问题,不断追问;用“!”表示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找到了真理,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你看,把“?”拉直可不就是“!”吗? (2)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呢? 交流感悟: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的意思。当然,这里的“一百个”不是真的一百个,而是虚指,表示很多个。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吧! 聚焦第六自然段: (1)文中还有哪一句话也解释了课题,你找到了吗?为什么说这句话也能解释课题的意思呢?它们是怎么对应起来的? 比较阅读:“见微知著”对应第2自然段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对应“善于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对应“不断探索”;“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和第6段的“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意思也是一致的。 交流感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把观点阐释得很清楚。他认为,发现真理的过程就是从“见微知著”到“善于发问”,通过“不断探索”,最后“发现真理”。两段话表达的都是这个意思。 (2)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这两段话表达的意思虽然相似,但在表达方式上却不同。第2自然段表达得更具体形象,第6自然段的表达就更简洁、概括了。都是阐述观点,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不同的表达方式呢? 交流感悟:第2自然段处于文章的开头部分,它的作用是对提出的观点作出明确的阐述,所以需要表达得具体一些。而第6自然段处于文章的结尾部分,它的作用是总结观点。所以,作者用几个四字词语作了简洁的概括,既与前文不重复,又再一次重申了观点。 文章在开头部分提出了观点,结尾部分又总结了观点,那文章的中间部分就是在论证观点。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文章的结构十分的严谨完整。 4.那么,在中间论证观点的部分,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呢?请简要概括。 预设:(1)波义耳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2)魏格纳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3)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变化与做梦有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自主识字、理解词语,在对比阅读、讨论交流中初步体会作者凝练概况与生动形象相结合的表达特点。】 三、分析事例,明晰观点 同学们用精练准确的语言概括出了文中的三个事例。虽然三件事发现的现象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但三件事都说明了一个观点。 1.借助表格,自主学习:请小组合作完成这张表格,建议你再次回到课文中,边读边思考,小组配合,填写表格。 人物发现的问题“?”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发现真理 “!”
2.借助表格,交流三个事例的相同点。 人物发现的问题“?”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发现真理 “!”波义耳溅上盐酸的花瓣变红是什么? 会不会? 有什么?许多实验制成了石蕊试纸。魏格纳从地图看出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是一种巧合吗?查阅、搜集大量资料整理了“大陆漂移学说”。阿瑟林斯基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是什么关系?反复的观察实验睡眠者眼珠快速转动时,最容易做梦。
(1)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交流感悟: 第一个相同点:都是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第二个相同点:“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魏格纳被自已偶然的发现惊呆了”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很善于观察生活的人,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有准备的人。 第三个相同点:化学家波义耳对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许多次的实验,魏格纳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儿子和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他们都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才发现的真理。 第四个相同点:这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反复试验,最后写得出的结论,它们的写法都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借助表格,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三个具体事例的叙述层次,明晰选取事例来表达观点的具体方法。】 四、聚焦写法,提炼特色 过渡:同学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了它们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1.思考:在这三个事例中,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哪些部分详写了?为什么? 预设:这三个事例是为了证明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重点是要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因此发现问题和得出结论写得比较详细,而每个事例中的经过只写了一句话,都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2.如果要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你认为应该将哪部分写详细? 预设:要把反复试验和研究的过程(即反复实验)写具体,这样才能体现功夫下得多深了。 小结:同学们,用同样的事例要证明不同的观点时,我们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详略的安排要为所论证的观点服务。 3.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作者列举的这三个事例的叙事结构相同,详略的安排也相同,那作者为什么要选取三个事例呢?只写一个不行吗?或者可以再多写几个让读者更信服吗? 交流感悟: (1)只写一个事例可信度不高,可能只是偶然发生的。 (2)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事,用文中的“无独有偶”可以说明。如果只有一个事例那叫“孤证”,说服力不够。三个或三个以上,就能代表一般的规律,一般的情况。俗话说“事不过三”,要说明一个观点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选取三个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这样的说法,也是人们普遍的看法。 课堂小结:我们自主地分析了作者所列举出来的具体事例,知道了为了说明一个观点,要根据所要说明的观点来选取具体事例,并且还要依据所要说明的重点来确定叙述的详略。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文本,研读事例,感悟其背后蕴藏的科学精神。课后同学们可以试着仿写,完成课后练习,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总结写法,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加深了对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理解,为迁移写作找好突破口,有利于学生仿写练习。】 五、自评打星,推荐阅读 1.结合学习目标,根据自己收获情况,打星自评。 2.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叶永烈的《科学家故事一百个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进一步体会文章写法,感受科学家精神。 【设计意图:推荐阅读,引导学生领悟文章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为下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提出观点 ! ? 事例说明 科学精神 总结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学习任务单
学科:小学语文 年级:六年级 册别:下册
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学习目标
会写“域、惯”等12个字,会写“真理、领域”等19个词语。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说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能概括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体会课文是怎样用事例来说明观点的;能了解每一个事例的表达顺序。 能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课上学习任务
【活动一】认读字词:读一读,记一记。 【活动二】理解运用:理解词语,尝试运用。(填序号) ①追根求源 ②见微知著 ③锲而不舍 ④司空见惯 1.对于某些政客的甩锅行为,国际社会早已经( )。 2.几代中国航天人通过( )的奋斗追求,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果。 3.要善于从( )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从小处着眼,( ),然后,善于不断地提出新问题,( )地探索,( ),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活动三】书写小练:关注字形,认真练写。 【活动四】梳理课文:理清脉络,完成填空。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例1: 发现植物酸碱反应并发明石蕊试纸。 例2:魏格纳观察地图提出“ ”。 例3: 。 结论: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究,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活动五】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建议你再次回到课文中,边读边思考,小组配合,填写表格。 人物发现的问题“?”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发现真理 “!”
课后评价
基础过关: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在科学lǐng yù( )有所建树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善于从司空见guàn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yí wèn( ),zhuī gēn qiú yuán( ),最后找到zhēn lǐ( )。 (1)读一读上面的文本,然后根据拼音写汉字。(填在括号中) (2)文本中有个读音,请你根据不同的词语填写出它的同音字。 【guàn】 全神( )注 寺庙道( ) 司空见( ) 勇( )三军 (3)汉字最初以形记事、示物,因此,许多汉字的形与义紧紧相连。“源”最初的字形为“”。以“源”的最初字形,可以推测出它原来的意思是( ),在“追根求源”一词中“源”指( )。 A.事物的根由 B.水流起头的地方 课文理解: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句子中的“?”指的是 ,“!” 指的是 。在对这句话的表达效果分析正确的说法后面打“√”。 ①用“?”“!”有助于作者强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 ) ②把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2)( )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 )有可能发现真理。 ①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②这组关联词语的使用说明了( )。 A.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B.发现真理的唯一条件是见微知著 阅读提升: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字典老师 ①字典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 ②在老一辈艺术家中,“带着字典拍片”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是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③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摆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 ④字典对人们学习及工作的帮助是如此之大,怎能不称之为我们的老师? 1)用“ ”画出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 2)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分别是: ; 。 3)阅读下面的事例,完成练习。 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 榜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 会在奋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 (1)如果需要补充事例,这个事例放在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 A.第①②自然段之间 B.第②③自然段之间 C.第③④自然段之间 D.第④自然段之后 (2)关于是否在文中补充这个事例,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你同意的 观点。(填人名) 文文:不需要补充,文中的两个事例足够说明作者的观点,再补充就略显重复了, 的观点。 刚刚:需要补充,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例可以代代表一般规律,这样从艺术家、文学家、政治家等不同人群进行论证,更有说服力。 4.素养实践:仿照课文写法,用一个具体事例来说明“玩也能玩出名堂”这个观点。 观点玩也能玩出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