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水循环》
科 目 地理 年 级 高一年级 课 时 1课时
课标解读本节内容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过程与地理意义。该条课标的行为动词为“运用”与“说明”,主要是看学生是否能使用水循环示意图来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梳理水循环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构建水循环过程模型,同时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教材分析教材设计了“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水循的地理意义”这两个标题的内容,并设计了一个“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为主题的活动栏目。“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是基础性知识,旨在使学生获得关于水循环的基础概念和水循环过程的原理性认识,水循环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要知识内容。在掌握水循环过程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从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区域尺度和要素综合角度认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水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较为频繁的自然要素。水循环贴近生活,学生对水循环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对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缺乏系统的认知。学生处于高一年级,初中所学知识及生活经验仅限于了解自然界中水体的简单存在形式,如液态水体——江、河、湖、海、雨,气态水体——水蒸气等,不能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过程。教材中“相互联系的水体”内容已被删除,但有关水体类型的名称、含义及相互转换是学习水循环的重要基础,学生可能不知道或者先前学过已经忘记,教师应补充讲解。
教学目标1.以黄河为例,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区分水循环的类型;2.以黄河流域人类活动为例,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3.以黄河为案例,理解并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资源教材,学案,课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推测其描述的是哪条河流?提问学生关于描写黄河的诗句;引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还不复回”提问学生黄河之水复不复回? 认真阅读文字描述,回答教师的提问 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角——黄河。接着用《长安三万里》电影片段引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还不复回”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循环,追问学生黄河之水到底复不复回,创设情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课标和目标 简介本部分内容的课标及学习目标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带着目的去学,提高学习效率。
篇章一:万里奔流 循环往复—水循环的过程篇章二:千年文明 薪火相传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篇章三:百折不挠 孕育万千—水循环的意义 介绍黄河黄河概况。提问学生黄河属于哪一类水体,简单介绍地球上水体的类型。指导学生观察水循环动画。学生自主探究,画出黄河黄河水“复回”或者“不回复”的水循环示意图;以黄河为例让学生描述水循环的过程,组织学生互评补充。抛出问题,师生互动完成水循环类型的学习。展示三幅图片,介绍黄河流域人类活动。以黄河含沙量和植被覆盖率的变化为背景,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及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展示了两幅有关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变化图拓展小浪底水库的修建、引黄济青跨流域调水工程、城市路面硬化等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通过动画演示黄河源源不断流入海洋;展示黄河断流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和黄河三角洲泥沙图片,介绍水循环的意义。 了解关于黄河的一些基础知识。回答教师提问,了解水体的基本类型。仔细观看水循环动画示意图,自主探究绘制黄河水“复回”或者“不回复”的水循环示意图。与教师互动学习水循环的类型。观看图片,感知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仔细看图思考水库、跨流域调水、地面硬化等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认真观看相关案例图片,思考其所体现的水循环地理意义 了解黄河概况,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了解水体的基本类型,为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作知识储备。让学生观察水循环过程示意动图,为画出黄河水复回的水循环示意图作知识铺垫。学生参与绘制黄河水循环示意图,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同时了解水循环的类型,突出重点。通过展示三幅图片,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过渡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和植被覆盖率变化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检验学生是否能利用水循环的原理解决一些地理问题。让学生更加直观感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事物。通过以黄河流域典型案例图片,分析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以此突破重难点,落实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升华 教师再次讲述黄河,介绍黄河精神 首尾呼应,升华课堂,用黄河精神来鼓励学生。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关于水循环过程、类型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四个选择题课后作业: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的成因。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板书设计 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课后反思
2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