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1节《水循环》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针对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中的“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这一知识点,即《水循环》的第1课时。水循环有蒸发、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水汽输送多个环节,分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作为地球上能量和物质运动最重要的过程之一,水循环与第二章、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内容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落实“内容要求”中“运用示意图”来“说明过程”之前,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水循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这一基本认识,再通过“示意图”的学习来明确水循环的环节,并进一步认识三种分类,为第2课时学习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能够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2、能够结合真实情境,分析水循环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3、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
绘制示意图并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方法:
如何让学生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理解掌握本节重点,突破难点呢?特设定本节的学习方法:
1、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增强课堂的真实性、趣味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水循环的动态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2、合作探究法: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利于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改善方法、掌握和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情感的目的。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讲解、提问、演示)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幻灯片播放安顺市发生暴雨产生内涝的一则旧闻;展示“城市看海”的图片以及对市民谈及该现象的采访。 认真观看视频及图片。 讲解身边的实例,拉进和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该怎么解决? 学生思考。 通过设问,让学生自主思考,引出学习主题。
探索新知 讲授新课 探索新知 讲授新课 展示安顺市黄果树大街暴雨后发生内涝的图片。 提问:暴雨后地表上大量的积水是从哪儿来的?这些水最后去哪儿了呢?这些水还会回来吗? 将学生描述的关键词汇归纳为板书。 学生讨论并回答。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中的水体是处于连续运动当中的。
展示一张标注好“安顺”位置的卫星图。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内容在图中用箭头绘制出安顺暴雨的“来”和“去”。 学生完成绘制后,问:那能不能用专业的名词来表述大家说的这些过程呢? 根据问题,在卫星图上绘制安顺暴雨运动的过程。 设置学生活动,检验学生课件预习的效果,引导学生初步构建水体运动过程,为下文讲解水循环的环节、类型、过程做铺垫。
动画演示水循环的过程,请同学们根据动画说出各箭头表示的环节。说出水循环的类型有哪些呢? 说出水循环的环节、类型及过程。 增强学生对该重点知识的把握。
提问:从动画中是否可以看出水循环联系了哪些圈层呢? 说出水循环联系的圈层(发生空间)。 为总结水循环概念做铺垫。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水循环的环节、类型以及联系的圈层提炼总结水循环的概念。 过渡:那我们能不能用水循环的原理去分析暴雨后安顺城区易形成内涝的原因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究吧。 总结提炼。 让学生多读图、析图,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理解能力,加深印象,为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做铺垫。
合作探究 突破难点 合作探究 突破难点 展示安顺市作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的材料。 请同学们尝试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的原因。 结合水循环的原理进行分析。 帮助学生构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发现的问题。
展示安顺市黄果树大街“积水成涝”的图片。问:“有雨无水”是安顺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发生图片中“积水成涝”的景象呢? 请同学们运用水循环的原理,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城区“积水成涝”的原因。 过渡:人类活动还会对哪些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呢? 请运用水循环原理提出缓解安顺“城市内涝”的措施。 学生积极讨论后,教师将学生回答的内容归纳在黑板上,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出最后的答案。 联系情境,说出人类活动与水循环之间的联系,包括影响和措施。 通过两则材料的对比形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认识到原来人类活动和水循环之间是存在密切联系的,通过探究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递进思维和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总结。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来认识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
展示黄果树大街暴雨后没有再受积水影响的图片,给出安顺市建设海绵城市的图片,列举海绵城市提出的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对比市民以前和现在的采访,讲解海绵城市渗透水循环原理的理念。 学生根据海绵城市中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讨论回答水循环环节在其中的应用和体现。 让学生直观感受海绵城市带来的影响,认识到可以用水循环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渗透节约用水的思想。
总结回顾 巩固所学 学以致用:从对雨水下渗、净化、蓄积、利用等方面,说明雨水花园的作用。 合作讨论、思考、回答问题。 目的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成果,帮助其拓展地理学习思维。
作业布置:
完成学校配套资料课后练习;
2、绘制3种类型的水循环示意图,表明各环节名称。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