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水循环(教学设计)(表格版)

文档属性

名称 3.1 水循环(教学设计)(表格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26 18:5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3.1 水循环
课题 3.1 水循环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2019 教师 班级
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本节课由 “水循环的类型及过程” 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两部分内容组成。 “水循环的类型及过程”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循环的概念和环节做了简要的介绍,紧紧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类型,为学习水循环的意义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新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新课标也更加突出对水循环过程的要求,由“说出”变为“说明”,反映出新课标对描述和分析地理过程有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此,在新课的设计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绘制水循环过程示意图这样的教学活动,达到强化水循环地理过程的目的,更好地突破本节重点。
课标分析 1.课标原文: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过程与地理意义。 2.课标解读: (1) “运用示意图”的要求。 学生能够绘制示意图或使用水循环示意图来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的机会,让他们学习如何自己建立水循环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如何从感性的、直观的景观图或象形图中逐步归纳、建立比较水循环模型。 (2)对“水循环的过程”的要求。 了解地球表面各种水体的名称和含义以及水循环各环节包含的概念,认识这些名称和概念是理解水循环的重要基础。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节要求的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是基础知识,为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做铺垫。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联系起来,表现出自然圈层和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影响。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学情分析 1.思维最近发展区(在哪里?) 高一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能够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因此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2.知识最近发展区(合适度) 在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对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内容已具备一定的常识,但不能从相互转化的角度去理解,且这部分内容属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确定方向、创设情境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本节内容水循环过程及意义是比较贴近生活的,可以较大程度上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3.情感最近发展区(情感升华) 高一学生普遍未形成正确的资源观,本节通过“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引出人地关系的思考,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到哪里?)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教学目标 (1)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结合材料,分析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核心素养目标 (1)人地协调观:分析宁夏砂田中铺设砂石对水循环蒸发、下渗、径流等环节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 (2)综合思维:结合实例,解释水循环对生物圈、岩石圈和大气圈的影响,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区域认知: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描述海陆间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的过程,认识地表水体的分布、更新速度等特征。 (4)地理实践力: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明确社会循环各环节,提高绘图能力和图表归纳能力。
重点 难点 1.教学重点:水循环过程与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法学法 1.教学策略: 本节课采用“12235”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即: 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点:知识点、合适点。两型:课型、题型。 三要素:问题、合适、合作。五步流程:有效预习、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设置导学路径、组内讨论组际交流、检测反馈。 2.教学采用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过程(怎么到?) 1.课前学生完成知识梳理和巩固,检测学生存在的问题; 2.课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归纳; 3.课后通过训练案拓展思维。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观看一个视频:秀美安顺。同时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 (1)黄果树瀑布的水会流干吗? (2)黄果树瀑布的水来自哪里,最后又去了哪里? 边观看边思考 视频展示美如画的江河瀑布,创设情境,激发思维,为新课讲解做铺垫。
承接 伴随以上几个问题,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水循环。首先我们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件呈现:课标和高考评价体系) 观看PPT 了解课标及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展示 学生自主学习反馈情况(展示PPT) 通过同学们的课前学习案,发现不同的同学有不同困惑,由于时间有限不能一一展示,但通过汇总同学们主要有以下四个困惑:(展示PPT) 观看PPT和寻找自身与其他同学的共同问题及个人困惑 呈现学生的困惑,展示具有共同且具有价值的问题。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采用问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当中。让学生体会到被关心,被重视并树立信心
合作探究活动 合作探究活动一: 带着同学们的这些困惑,我们一起探究下面探究活动。(展示PPT) 要求:每个同学自主思考1分钟,再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3分钟)完成以上问题,并写在课堂讨论案中。 讨论完结束后各小组的代表展示讨论的成果,其他小组注意倾听,并质疑和补充。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小组内部讨论完成PPT上的两个问题并展示讨论小组成果 通过真实情境感受,体会到不同水循环类型和环节
教师展示 教师补充:进一步展示降水可能来自的地方以及最终流向何处。 倾听并思考 调调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基础
承接 如果我们把降水来的方向和去的方向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这些来来去去形成一个个循环,周而复始地运行着,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水的循环。
展示 PPT展示 一、水循环基本概况 1.水循环定义: 2.水循环环节: 3.水循环类型: 观看ppt并思考完成相关问题 完成本节第一个学习目标——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承接 教师:我们来解答课前思考的问题: (1)黄果树瀑布的水会断流吗? (2)黄果树瀑布的水来自哪里,最后又去了哪里? 同学们能现在回答以上两个问题吗?水循环对我们非常重要,古人说: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去。又有古人说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没有水循环那瀑布的水真的会断流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全部成真了。既然水循环那么重要,自然水通过水循环的来去, 对地理环境有何意义?
展示 同学们把“课堂讨论案”第2页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资料卡,根据所给的资料完成填空。(PPT展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生根据资料卡内容完成填空 完成本节学习第二个目标——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过渡 思考水循环的人地关系 ——水循环对四大圈层有如此大的影响,若人类干预水循环,会带来哪些利弊呢?
合作探究活动 合作探究活动二 (展示PPT) 要求:每个同学自主思考1分钟,再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3分钟)完成以上两个问题,并写在课堂讨论案中。 讨论完结束后每个小组的代表展示讨论的成果,其他小组注意倾听,并质疑和补充。 认真阅读图文材料思考相关问题,并在小组内部讨论完成PPT上的问题,并展示讨论小组成果 突破重难点;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教师展示 倾听并思考 对照学习,寻找自己的不足点
承接 除了砂田对水循环的影响,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影响着水循环呢? 我们继续往下看。
展示 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除了砂田对水循环的影响,人类还有哪些活动影响着水循环呢? 教师: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表径流。 对比人类不同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拓展知识,自我升华。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反思沉淀 思维导图: 师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知识: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回顾知识点,构建思维导图,课堂自评反馈 反思沉淀,强化思维,形成思维体系
课堂练习 看同学们学得怎样?我们用练习检测一下。 学生合作完成 通过典型例题对水循环进一步掌握
作业布置 (到了吗?) 让同学们下去调查身边有哪些人类活动影响着水循环,带来哪些利和弊,举例说明。 完成课后作业 加强课后训练和培养预习的习惯
结束语 播放《节约用水,珍惜生命》 节约用水,珍惜生命!今天你节水了吗? 观看视频 “节约用水 珍惜生命”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珍惜生命
安全提示 上下楼梯不打闹,放学路上要慢行! 安全教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