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水循环》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1《水循环》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26 18:5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3.1水循环(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 年级 高一年级上册
教材 书名:普通高中地理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解读:“运用示意图“的要求,主要是看学生能否绘制示意图或使用水循环示意图来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的机会,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综合在一起,使学生整体把握水循环过程,避免割裂地讲解三种循环。
教 材 分 析
《水循环》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聚焦于地球上的水,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它建立在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是为后面第四章地貌塑造相关内容做好铺垫。本课时主要解决“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主题内容,但是学生活动中通过相关案例补充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这一知识,有助于学生树立人水协调观。
学 情 分 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习“水资源”等内容,对水体的相关知识有了部分了解,但学生不能从相互转化的角度去理解,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教 学 目 标
1.运用材料能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识别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描述水循环的过程,指出水循环的类型。(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认同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协调观。(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教 学 重 难 点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 学 方 法
教法:案例分析法 读图分析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自主学习法
教 学 准 备
导学单、PPT课件、图文素材等
教 学 过 程
项目 教 学 活 动 学生活动 资源准备设计意图
一.视频导入,创设情境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黄果树大瀑布”,同时提出问题:黄果树瀑布源源不断的水从哪里来?又会流到哪里去?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思考:黄果树瀑布的水参与的水循环环节 资源准备:出示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当地景点的视频来导入新课,贴近学生生活,快速拉近我与学生之间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表现 二、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板书如下)黄果树瀑布——水从哪里来?流到哪里去?教师活动:在观看视频后,通过谈话法,追问学生思考结果,引导学生说出主要的水循环环节,引出水循环的概念。【合作探究一瀑布寻踪】1.结合材料,在导学单(图1)中画出黄果树瀑布的水循环过程并标出各个环节名称。 教师追问:水循环在哪些圈层中活动?需要水体怎样的配合?教师进一步追问:水为什么会蒸发?为什么会流向大海?说出水循环的类型及特点。教师活动:黄果树瀑布的水参与的是哪个循环?有什么特点?追问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的特点。 学生在黑板或导学单上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学生回顾:水的气态、固态、液态变化,水是最活跃的自然要素之一。学生思考:太阳辐射,重力作用——水循环的动力。学生通过预习回答: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个类型。学生思考:答出海陆间循环是环节环节最多,有利于陆地水体更新的大循环,而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 资源准备:幻灯片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可以培养学生从文字和图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图文转换的能力。
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过渡语:展示枯水期的黄果树瀑布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二.黄果树瀑布——缘故细弱柔丝,如何壮丽磅礴?【活动探究二水库说水】结合材料分析王二河水库修建对当地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了影响。 学生思考:枯水期黄果树瀑布的水量减少,可以从别的河流调水或水库放水。 资源准备:幻灯片
【活动探究三砂田探秘】认识沙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教材48页)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小组谈论,引导学生高度概括出蒸发、下渗的影响因素;下渗与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关系。简单解释土壤墒情:是指对农作物耕作层土壤水分的增长和消退程度进行的预报(耕作层土壤含水量)。 谈论:砂田结构疏松,空隙大,有利于下渗,同时砂石覆盖可以减少增发量,削减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从而增加土壤含水量,起到蓄水保墒的作用。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区域认知入手,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并为下一环节砂田探秘做好铺垫。
四.本课小结
学生结合板书进行小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进行小结,清晰明了,回扣目标,有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总结和反思。
五.课堂练习
材料:“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在城市看海,……”每到汛期,城市内涝就会成为公众聚焦的热点。“海绵城市”的治水方式能把水患威胁转化为发展契机。这样的治水方式,能把“城市看海”变成今后实实在在的“城市一景”。1.发生城市内涝时,居民在积水中行走应该穿( )A.长筒雨靴 B.凉鞋 C.运动鞋 D.拖鞋2.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在城市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d减少 设计意图:完成本节课所有内容后立即进行课堂练习,有助于学生及时巩固知识点;在此利用课堂练习,补充部分城市内涝现象也是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水循环环节造成的不良后果,从而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和辩证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人水和谐的观念。
六.作业布置
材料:普定曾经石漠化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36.2%,林业局通过开展退化林修复、树种结构调整,探索采用草藤结合治理,采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等措施,有效遏制石漠化发生。使全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52.67%…过去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变成丰收的沃土。大家都纷纷种植经济果林,提升经济收入。思考:(1)分析普定通过植树造林影响了哪些当地水循环环节? (2)分析植树造林对当地产生的积极影响? 资源准备:幻灯片设计意图:课后作业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培养乡土情感及地理实践力,并对第二课时“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图式板书是采取图中夹文的方法勾勒事物间的联系,生动形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通过板书进行小结,清晰明了,回扣目标,有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主要是《水循环》第一课时的内容,整体以情境贯穿,用安顺市国家五A级景区黄果树瀑布的水循环情况引导学生思考,环环相扣逻辑清楚,学生通过“画出示意图并说明”的活动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思考王二河水库修建和砂田(教材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突破难点,并通过课堂练习补充城市内涝,从而学生初步树立尊重自然,保护水自然的人水协调观。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