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小石潭记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2 09:1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多媒体课堂◆ 他被世人称为“柳河东”“河东先生”“柳柳州”。◆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 他留下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千古名句。 他是谁 ?◆ 他是山水游记写作的一代宗师。柳 宗 元 朗读课文课堂总结作 业柳宗元译读课文背读课文“三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顺句意。 (一)朗 读“三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顺句意。 小 石 潭 记
柳 宗 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一)朗 读(一)朗 读“三读课文” (二)译 读 (1)把握三个标准——信、达、雅。“信” :准确。
“达” :通顺。
“雅” :有文采,遣词造句讲究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2)贯彻一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3)运用五种方法——留、删、补、调、换。
学法指导: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二)译 读 “换”,替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代古汉语词汇。 走 (二)译 读 连词 相当于“而” “删”,删除。即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语。 “留”,保留。即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翻译时保留不变。 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二)译 读 以全石为底“调”,调整。即将文言特殊句式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句子。 “补”,增补。即增补出句子中省略的成分。(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感到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作为底部,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露出水面的石头,成为水中的小高地、小岛屿、小石礁、小岩石。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二)译 读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二)译 读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互相逗乐。(二)译 读 (二)译 读 你会翻译下面的句子吗? ①像北斗星那样 像蛇那样
②向西南●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你能解释句中加点词语吗?(二)译 读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二)译 读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开。(二)译 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 :一个叫恕己 ,一个叫奉壹。(二)译 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留”,保留。即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二)译 读 (三)背 读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请根据下面字词的提示,背诵课文第一段:从……行……闻……伐……取……见……水……石……树……蔓……
这节课我们用“三读”的方法完成了《小石潭记》第一课时的学习,可谓颇有收获。
文言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蕴藏着丰厚的中国文化,包含着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
学习文言文,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培养我们的语感,而且也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需要。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学好文言文,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真正做到“古为今用”。课堂小结: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巩固重点词语。
作业: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