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八年级下册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把握文章的主要说明内容,明白所介绍的事理;
2.学习筛选信息的主要方法,并能逐步自主实践;
3.梳理文段内在的逻辑关系,理清逻辑推理思路;
4.感受科学推理的思想理趣,激发科学探索精神。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阿西莫夫
第一课时
一、讲述故事,引入课题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
地图上藏着地球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现在分隔的各个大陆板块其实在很久以前是一个整体。这个秘密被魏格纳发现并进行了科学探索,验证之后得出“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是:两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其根据是: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合,而且发现了相同或相吻合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守。
这一假说此前一直为科学家们所争论。有的科学家说它是无稽之谈,而有的科学家寻找证据,积极证明它的正确性。比如今天我们要学到的——《恐龙无处不有》,就与之有关。
第一、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恐龙这样的两栖动物不适应南极气候。
二、初读课文,明确对象
1.根据标题,猜内容。
根据课文标题猜测文章内容。
文章内容跟恐龙灭绝、恐龙化石恐龙生活习性有关。
2.速读课文,归纳大意。
不要一叶障目,只见到眼前的“恐龙”“化石”等词语,而应思考这些事物或现象背后的东西,正如我们上一课在《大自然的语言》里学到的“物候”与“物候学”一样。
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归纳《恐龙无处不有》一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这一课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推论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
3.思考归纳,明晰思路。
思考文章论证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思路,可依据“作者用( ) 说明了( )”这一句式进行归纳。
注意:虽然整篇文章都在说恐龙化石无处不有的事实,但它不是说明的最终目的,文章列举这一系列事实的最终目的是得出这样的结论-—大陆漂移假说是成立的。
恐龙化石无处不有的事实与大陆漂移假说这一科学论断之间是因与果的逻辑关系,从而明确本课阅读的重点在于,理清事实与事理间的说明与被说明关系。
4.比对分析,把握特质。
对比分析《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与《恐龙无处不有》两类文章的区别所在。
事理说明文旨在回答“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即侧重于分析事实与事理之间的关联,由此介绍科学道理。其说明对象不像《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类事物说明文那么外显。
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三、细读推理,理清思路。
1.理清事实,建立联系。
再读文章,标注段序,边读边圈点勾画文中的关键语句: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结论
恐龙最早生存于联结在一起的“泛大陆”,后来“泛大陆”分裂成若干板块并漂移分离开去,漂移开去的大陆板块所处的位置并不一定都适合恐龙生存(意即照理说这样的陆地板块不可能出现恐龙乃至恐龙化石),但现在地球的各大陆地板块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2.利用导图,梳理思路。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恐龙无处不有”的事实 为什么能证明大陆漂移假说。大家尝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分析过程,小组讨论选出优秀成果进行班级展示。
简易的思维导图示例,大家可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
提出大陆“板块
构造”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
由此推断“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每一块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地球其他大陆也都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遍布于世界各地
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举一反三,认知原理。
整个推理过程,其实印证了科学界的一个原理 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一原理。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就是这篇文章由生物考古学延展、推及到地质学的写作思路。
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小结】
读懂事理说明文的关键在于理清行思路:初读明确说明对象→再读梳理关键信息→思维导图理关联→ 明确文段具体作用→领悟作者所讲道理。
第二课时
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一、循法而动,延伸自读。
简要回顾课文《恐龙无处不有》的写作思路,不难发现阿西莫夫科普文章中的逻辑思路非常清晰,都是由事实依据出发进行推论,大家对《被压扁的沙子》进行自主阅读,思考探究文章的说明对象和推理思路。
回顾上节课总结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把握本文所介绍的事理,展示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并进行语言表述。
阅读事理说明文的方法——理清行文思路:
初读明确说明对象→再读梳理关键信息→
思维导图理清关联 → 明确文段具体作用 →
领悟作者所讲道理。
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二、比对阅读,感悟理趣
1.比读事理。
思考:两篇短文都按照一定思路对事理进行了说明,说明事理各有不同。两篇文章的说明事理和推理反映出作者的什么观点 试从文章中找出来。
两篇文章反映作者同样的观点,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比读说明顺序。
要将不同科学领域联系起来,它们之间的推导就非常重要。请你回顾这两篇文章在说明顺序上相同之处。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说明 顺 序 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
从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推导出大陆在漂移,地壳在运动这一理论。 从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入手,在探究“被压扁的沙子"的过程中,发现地壳曾受到严重的撞击,从而找到答案
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3.比读说明方法。
两篇短文用到了哪些相同的说明方法 找出文章中具体句子,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妙用。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说明方法 举例子 举例子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科学家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的一种原子排列。
作比较 作比校
将南极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说明恐龙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 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于与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的重量进行比较,说明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区别。
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1)把握准确周密的说明语言。
如: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大约"一词表估计,去掉之后表明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 就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太过绝对,与实际不相符合,所以,“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2)感受幽默风趣的说明语言。
如: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是反问句式。金刚石也可以像斯石英一样,加热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由于金刚石非常名贵,谁都不会做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情,体现了作者的幽默与风趣。
三、揣摩语言,体会功效。
1.开展语言赏析活动。
本课两篇短文除了理趣和思想,语言也富有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准确严谨和幽默风趣上,请找出文中具体的句子,读一读,分析其表达效果。
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四、拓展阅读,品味推理。
阅读材料,积累科学知识,积极思考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说说材料中的理论与恐龙火绝是如何产生联系的。
拓展阅读材料:
造山运动说。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的造山运动使得沼泽干涸,很多以沼泽为家的恐龙因此无法再生活下去。因为气侯变化,植物改变了,食草性恐龙不能适应新的食物,相继灭绝。内食性恐龙失去了依持,结果也灭绝了,这一灭绝过程,持续了一千万至两千万年。
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气候变动说。由于大陆移动,海流产生改变,引起气候巨幅的改变。严寒的气候使植物死亡,食物缺乏导致恐龙灭亡。
自相残杀说。有人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自相残杀—— 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性恐龙为食,肉食性恐龙增加,草食性恐龙自然越来越少,最后终于消失,肉食性恐龙因无肉可食,就自相残杀,最后终于同归于尽。
地磁变化说。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碰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 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侯,就可能走向灭绝。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