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魏学洢
橄榄核雕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笔下
雕刻者的高超技艺。
2.掌握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及翻译成现代
汉语时的具体方法。
3.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对象特征,体会文章语言简洁、
严密、生动的特点。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魏大中(“东林六君子”之一)长子,七岁能诗,生性孝顺,年少时曾和父亲在帷萧寺苦读。天启五年(1625年),魏大中因弹劾奸党魏忠贤被诬陷下狱,魏学洢暗中随牢车北上,在京城时,魏学洢白天藏匿于客店,昼伏夜出,四处向父亲的旧识求救。最后其父冤死狱中,魏学洢扶柩还乡,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崇祯初年,诏旌为孝子。他一生没有做过官。他好学能文,可惜一生短暂。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人物简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初感奇巧。
《核舟记》一文说到明代人王叔远曾经做了一个核舟,“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计其长曾不盈寸”,却“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一只核舟是否真能容纳如此丰富的内容。
二、熟读课文,初探核舟。
1.初读课文,疏通语句。
自由诵读课文,圈出生字,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字音,字形,疏通文意等问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wéi)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ǒ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cāng),箬(ruò)篷覆(fù)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é 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佛印绝类弥(mí)勒,袒(tǎn)胸露乳,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yǐ)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zhǐ),若啸(xiào)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pú)葵(kuí)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fǔ)刻”,细若蚊足,钩画了(liǎo)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景。
核舟首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高度约两分左右。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开有小窗,左边右边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疏通文义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鲁直共同看着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幅,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袒胸露怀,抬头仰望, 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他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疏通文义
船尾横放着一只船桨。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撑船的人,梳着锥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位于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摸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字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朱红的。
疏通文义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窗八扇;刻了竹蓬、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疏通文义
通假字
“有”同“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1、为字共三十有四
“诎”同“屈”,弯曲。
2、诎右臂支船
“衡”同“横”,横。
3、左手倚一衡木
“简”同“拣”,挑选。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2)石青糁之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高可二黍许
雕栏相望焉
神情与苏、黄不属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其两膝相比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古今异义
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古义:大约 今义:可能、可是
古义:对着 今义:向远处看
古义:类似 今义:属于
古义:零数 今义:单的,不成对的
古义:相互靠近 今义:比较
古义:长 今义:修理
判断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表判断 )
省略句:
则题名其上(“其”前省略介词“于”)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语“佛印”)
倒装句: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应为“其相比两膝者”)
细若蚊足(状语后置,应为“若蚊足细”)
特殊句式
2.再读全文,完成图表。
三、梳理顺序,理解构思。
感受完核舟后,请大家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思考本文说明核舟的先后顺序、详略及结构构思。
核舟部位 具体部件 特征 顺序
舱 遥
窗 雕栏、对联 船头 东坡 佛印 鲁直(黄庭坚) 舟尾 一楫 舟子二人 蒲葵扇、炉、壶 船背 题名、策刻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受灵怪。
魏学洢在《核舟记》一文中不仅叙述了王叔远能在“长不盈寸”的核舟上雕刻“大苏泛赤壁”的故事,还赞叹了王叔远“技亦灵 怪矣哉”。结合全文,说说王叔远“技亦灵怪”体现在哪些方面。
1.归纳概括,梳理探究。
以小组互助活动的形式,分组归纳概括核舟的奇巧灵怪之处。
(1)内容繁复。
这只核舟,有船有人。
有船,且船部件构造多,分船舱、船头、船尾、船背。船舱上 有箬逞,旁有窗,窗上有对联。船头、船尾,有人有物,有手卷,有念珠,有楫;有蒲葵扇,有炉,有壶。船背有字,有篆章;
有人,且人物众多。船头有苏轼、黄庭坚、佛印,船尾有左右
舟子各一人。
(2)人物生动。
船上五人,神情动作绝妙,各不相同。
苏轼,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黄定坚,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悟。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讪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舟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3)雕刻入微。
雕刻的船舱有“箬篷覆之”。
雕刻的窗,可灵活开启闭合。“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雕刻的对联,字迹清晰,色彩明了。“闭之,则右刻‘山高月 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雕刻的人物: 东坡“多髯",苏、黄"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 褶中",居右的舟子“椎髻仰面"“右手攀右趾",居左的舟子“视端容寂"。
雕刻的念珠,“可历历数也"。
船背上的题名,“细若蚊足,钓画了了,其色墨"。
船背上的篆章“其色丹"
2.内外联系,自得深趣。
(1)补充资料,质疑思考。
王叔远刻的“大苏泛赤壁"故事有虚构成分:根据学者的研究,苏轼先后两次游赤壁时还没有见过黄庭坚,只有书信往来; 当年佛印也并不在赤壁一带,而是远在长江下游的润州(镇江)。 因此,这三人不可能真的同游赤壁。你如何看待王叔远这样的虚构 合理吗?
(2)提示点拨,悟得深总。
王叔远的虚构很合理。佛印、黄庭坚二人都是苏轼好友,黄庭坚还是苏门弟子,也是多次被贬官之人,自然容易与苏轼相通;苏轼的思想中佛道气息浓厚,被贬官时更易倾心佛道。在虚构想象中,三人当然可以同游赤壁。
王叔远对人物关系神态的表现也很到位。佛印是和尚,任情自然。苏黄都是书诗文大家,一起欣赏手卷是很自然的事情,二人各执手卷 ,亲密和谐。苏抚黄背,是老师的慈爱;黄指而言,似向老师语,人物关系表现得很恰当。
二、反复咂摸,品味语言
1.补充资料,感知杂记。
《核舟记》题目中的“记”属于古代文章里的“杂记”
古代“杂记”的内容复杂,可以用以记事描写,也可以用抒情议论。一般来说,唐代的“杂记"以叙事为主,宋代则议论乃至考证的成分较多。根据文章所记写的对象来分,“杂 有三类:台阁名胜记、杂物书画记、山水游记。《核舟记》就辟 杂物书画记。
2.品味语言,体会特质。
《核舟记》一文记载了核舟诸多内容,读起来却不觉得枯燥繁冗,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第三、四题加以具体领会。
(1)生动、简洁。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 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作者为了说明雕刻之能,先说尺寸之小,“径寸之木”, 再说“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普、木石”,然后再进一步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通过这样的三个层次,就将王叔远的“奇巧”充分介绍出来了。先以综述的笔触说明王叔远艺术之高明,后文再叙述“尝贻余核舟一”,自然引出对核舟体介绍。
这一句话,竟有三个层次,充分体现了作者用笔简洁。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手持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这一段话,先列出“一楫",以分出左右,引出二舟子,然后分 别加以生动的说明介绍。居右者,呈现动态之美,因此先面部后举止,重点在举止。居左者,呈现静态之美,先举止,后面容,重点在面容。
一动一静,动静相宜,次序井然,神态毕出。
(2)数词运用多变。
苏、黄共阅一手卷。
舟尾横卧一楫。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 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以上文句中,第一、二句的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面,第三句中"一舟"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面,“为人五;为窗八”数词又放在了名词后面。这样灵活的形式,让人读来不觉得数词的反复出现会枯燥无味。
(3)物件罗列句式参差。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 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条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上面这段文字对核舟的物件一一进行了罗列。这一句话, 由四个分句构成。每个分句都在罗列物件,但在句式上却长短有别,参差不一。
在形式上也不一样,第一、二分句,是单独罗列 “人五""窗八";第三分句是合并罗列,"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物件与物件之间不用连词,仅靠句读来体会其并列关系;第四分句也是合并罗列物件,但却使用了连词“并”,这样,这一段的物件罗列就富有变化与趣味了。
三、拓展阅读,深化感受
阅读清代宋起风的《核工记》,分析其中对核雕的描写与《核舟记》的异同。
季弟①获桃坠②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③历历可数。城巅具④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⑤,执桴⑥鼓,若寒冻不胜⑦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⑧。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⑨;洞开,如延纳⑩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 ,负卷帙 踉跄行,若为佛事 夜归者。对林一小陀 ,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 七级,距滩半黍 。
注释:
①季弟:最小的弟弟。②桃坠:桃核做的坠子。③雉(zhì):城墙垛子。
④具:有。⑤司更卒:更夫。司,管理。⑥桴(fú):鼓槌。
⑦不胜:受不了。⑧章:棵。⑨应门:应声开门。⑩延纳:请进。
衲:和尚穿的衣服,这里指代和尚。 卷帙(zhì):书卷,这里指佛经。
佛事:和尚给人念经。 小陀:小和尚。 浮屠:宝塔。 半黍:半分长。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 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侯门,夜归,隐 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 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 。”殆谓是欤 !
【注释】
招提:寺。本义是四方,僧为四方僧,住处为招提僧坊。
隐(yìn):靠着。 殊致:不同的情趣。
纳须弥于芥子:佛家语有“芥子纳须弥”,比喻诸相皆非真,巨细可以相容。须弥,佛教中传说的山名。芥子,芥的种子,比喻极微小。
殆谓是欤: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是,此,这种情形。
近滩维 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 ,盖供客茗饮也。舣 舟处当寺阴,高阜 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 。山顶月晦半规 ,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之句。
【注释】
维:用绳栓着。 嘘火:吹火。 舣(yǐ):拢船靠岸。
高阜(fù)钟阁踞焉:高高的土山上有一个钟阁蹲在那里。阜,土山。
睡足徐兴乃尔:睡足以后慢慢起身之状。兴,起身。乃尔,如此这般。
半规:半圆。 “姑苏”二句:是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句。
相似处: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主体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在客观 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象。
不同处:说明对象有别: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泛舟赤壁”的主题;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