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19.登勃朗峰
马克·吐温
林文华(译)
学习目标:
1.运用已有游记阅读经验开展自主同读,把握文章景物、
人物的特征,领会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2.对比单元学习内容,把握本文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
相结合的写法。
3.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品味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
第一课时
一、勾连旧知,明确学法。
1.总结前期所获,明确学习要点。
朗读下面“单元提示”内容,并结合学习《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收获,谈谈自己阅读游记的方法。
“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阅读游记的方法:
阅读游记要抓住游记的三要素:所至,即作者的游踪;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梳理游踪时可抓文中表示时间、地点变化的词句;
赏读所见时,可以品味语言,分析景物特征;多角度把握写景手法,尤其注重视角的变化;
同时通过议论抒情的语句,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思。
2.关注课文特质,交流自读经验。
本篇课文为自读课文,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运用助读系统,如旁批和“阅读提示”。
从学法来看,还要学会默读、速读、寻读、跳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要根据不同任务采取不同阅读策略,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此外,圈点勾画、做批注也是自读课文的重要学习策略。要大胆地将在教读课文中所学知识和方法,在自读课文的阅读中进行运用和实践。
二、猜读标题,揣度文意。
如果你是本文的作者,根据这个标题,你会写些什么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经验,简要谈谈自己的想法。马克·吐温因其辛辣的讽刺小说而为众人所熟知,你认为他会写些什么呢
三、自主阅读,理清文脉。
1.浏览批注,把握文意。
自读课文里的旁批随文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针对课文的关键之处、文笔精华以及写作技法作精要点评,或以问题的形式呈现。
请大家看一看有没有旁批可以帮助你把握文章内容
关注第五个旁批:旅途中不只有风景,奇人奇事亦可乐也。批注中的“奇"字,可以串联全文内容。本文写作者和朋友登勃朗峰所见之奇景,所遇之奇人。
2.寻读课文,梳理游踪。
(1)根据时空顺序,理清游踪。
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勾画出地名和方位名词,理清作者的游踪。
梳理游踪
马蒂尼
取道黑首
阿冉提村
勃朗峰
勃朗峰
阿冉提村
沙蒙尼
四、欣赏奇景,学习笔法
1.品读描写,为文配图。
《壶口瀑布》的课文插图:
插图”是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教材配有切合内容的插图,能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本文也是一篇游记,文中描绘了勃朗峰的山中奇景,但是却没配插图。
品读文章第1—6段,任意选择一处景物描写,根据内容,发挥合理的想象,为文字配一幅插图。
2.揣摩文意,为图命名。
自由朗读所配画面的语段,根据文意为插图添加一个标题。给插图命名要体现文意,最好能使用文中的关键词句。
例如,第1段写骑骡和乘坐马车上山的游人,先结合课文第一个旁批,回答疑问。再结合“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子背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 镇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这一关键语句,可以命名为“可怜可悯的男男女女”
再如,第4段写登上勃朗峰所见的景象,可以突出山峰奇形怪状这一特点,命名为“怪峰图”
3.品读画面,为图解说。
(1)阅读“阅读提示”,
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明峰的经历,或浓望重彩,或简笔勾勒,笔法多变,妙趣横生。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
(2)回顾完成《壶口瀑布》“积累拓展"第四题的经验,结合文章内容和旁批,试着为自己所配插图写一段解说文字。
建议从以下角度进行解说:画面内容及特点;描绘画面的技巧。
示例一:
文章第2段,写登山途中,抵达高地时的景象。作者调动视觉、听觉等感官,通过俯视、环视等不同的视觉角度将沿途动态的湍流、静态的巉岩呈现出来。
示例二:
在第5段中,作者先运用散文般诗意优美的语言和大量四字成语,把“仰面遥望”所见的彩霞满天,白云缭绕"“瞬息万变,无穷变幻"的景象描绘出来。
尤其是作者笔下的云,云的形“精美柔细,宛若游丝蛛网”;云的色“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魅迷人”;云的神“瞬息万变”,但究其本质仍是“洁白轻薄”,“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作者以充满动感的文笔,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峰巅云彩在阳光和山风中的无穷变幻,令人神往。
五、咀嚼感慨,体悟情思。
1.朗读课文第6段,思考旁批设置的疑问:这里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提示:在这一段中,作者从所见的无穷变幻的彩霞之景,联想到透过肥皂泡看到的一切,大家从联想手法入手,找到眼前所见的无穷变幻的彩霞之景与肥皂泡之间的关联,然后揣摩作者的意图。
“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强调出肥皂泡“破裂并蔓延”的特殊状态,还冠以“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之称号。肥皂泡轻盈可爱、色彩变幻,把世间至美比作极轻极薄的肥皂泡,有何意图
易碎、轻薄的肥皂泡“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是不是在暗示读者美好的事物不仅有变幻莫测的未知美,也有稍纵即逝的消失美
小结:
作者时时处处仿佛都在告诉我们:快乐与美好,总是稍纵即逝,需要珍惜!
此外,作者在文段最后又说:“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
极其廉价的“肥皂泡”与“价值”并提,似乎有些矛盾。仔细想想,透过肥皂泡产生的欣赏价值,或是这种欣赏价值带来的精神愉悦,才是最有价值的:肥皂泡随时可以制造出人们很难于细微处看到的美,正如沿途的风景,往往因所谓的“价值”而被人们忽略。
第二课时
一、比照异同,发现特质。
速读课文,回顾《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两篇游记,比照本篇内容,你有什么发现
对比三篇课文内容的差异,完成下列表格:
篇目 主要内容
《壶口瀑布》
《在长江源头》
《登勃朗峰》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前两篇游记都是着力写景,《登勃朗峰》还穿插了一些写人叙事。本文先以散文笔法写登山过程 中所见的勃朗峰景色,后以小说笔法写匪夷所思的“登山” 过程
篇目 主要内容
《壶口瀑布》 以独特视角展现壶口瀑布的雄浑壮关
《在长江源头》 以行踪为线索抒写自己在各拉丹冬不同地点的见闻和感受
《登勃朗峰》 既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又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
二、品读奇人,再探笔法。
1.读一读,摹画人物情态。
师生合作,表演朗读第7-11段 。
指导:根据内容采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语速进行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情态,据此采用恰当的朗读技巧。
朗读过程中还要关注文章中反复使用的标点符号——破折 号的处理。
2.品一品,体会形象之奇。
(1)第五个批注:旅途中不只有风景,奇人奇事亦可乐也。
文中人物“奇”在何处
(2)带着上述问题自读课文第7-11段,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批注。注意:可从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入手,批注人物形象。
“但是,"他把握十足地说,“不必为此烦恼——-净下心 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你看着吧!”
这是车夫酒后的语言。请大家思考:如果车夫没有喝酒,他在清醒状态下会怎么说
“但是,"他说,“请静下心来,不要浮躁,更不必为此烦恼,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因为我驾车经验丰富,所以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
对比朗读,“酒后”语言具有“清醒"语言所不具备的特点。
语序颠倒,缺乏逻辑。例如,劝人应是先“静心”再“不要浮躁”,再“不必烦恼"。再如,劝乘客“放心坐好”的前提是自己“驾车经验丰富”。
说话断断续续,或是拉长声调。这一点主要体现于破折号的使用。
“酒后吐真言”,借着酒劲说出平时不敢说、不好意思说的话,且喜欢重复。车夫自称“车王”,还重复了好几次,这样外显得高度自信,在清醒状态之下应是不常见。
一个淡定、自信、乐观、热情、驾车技术高超的车夫形象跃然纸上。
(3)除了通过直接的人物语言来把握形象,文章还运用了其他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结合文本分析。
①从侧面分析人物。
比如:
如此颠簸,我生平从未有过。近来的几场暴雨冲毁了几处路面,但我们不停不歇,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速度,疾驰向前,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
这里主要写山路路况的糟糕、环境的艰险,实际上就是侧面烘托。作者将车夫置于这样险恶的环境,从侧面烘托车夫的技高胆大。
②用对比分析人物。
比如:
那位镇定而善良的狂车夫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神情威严地冲我们说道:“哈,看到了 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啊。”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气,和颜悦色地说:“只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很不寻常——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正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
把环境和人物的言行举止放在一起,则是为了凸显人物的精神: 在险恶的环境中本应该小心翼翼,但是车夫反其而行之,神色镇定,从容不迫,面不改色,和颜悦色。鲜明的对比之下,人物形象特征就呼之欲出了。
3.说一说,感悟小说笔法。
“阅读提示":
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
作者除了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还在哪些地方用到了小说笔法 请就此展开小组讨论。
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还注重了矛盾设置。如车夫驾车却偏偏要喝酒,驾车不专心目视前方脚回头和乘客说话,路况危险却不减速,一路飞车越险最后却平安抵达。
4.辨一辨,感受个性之意。
最后一个批注:虽有颠簸之苦,不测之险,也有意外之喜。
作者的这次奇遇有苦也有喜,那他对车夫的态度是褒还是贬
大家可以从上下文中寻找细节,结合课文最后两个批注内容,揣摩作者对车夫的态度,
作者对简单自由、富有活力的生活态度的欣赏。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品读语句,体味风格。
课文最后两个批注:
旅途中不只有风景,奇人奇事亦可乐也。
虽有颠簸之苦,不测之险,也有意外之喜
两个批注中,分别提到了“乐”和“喜”。读完课文,你也有这种感受吗 请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进行分析。
提示:可找出语句,通过朗读和对比分析来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1)生动的细节。
比如“勃朗队长”那重复的话语内容和酒意十足的说话方式,还插入“说的却是德语 ——但标点系统毫无两样”这样一个滑稽的小插曲,幽默效果就自然产生了。
(2)反常归因。
经历不测之险却平安迅速地到达目的地,一般人的感觉应该是“幸运”, 作者的表述却是“幸亏”——幸亏“车王”在驾车之前“喝得酒气醺醺”,他才能那样不顾一切地飞驰。这样不合常理的归因,带着感叹,也带有玩笑的色彩。
(3)巨大的反差。
例如,道路危险重重,而车夫“镇定"“神情威严”“面不改色”“和颜悦色",这之间的巨大反差形成一种带有揶揄讽刺意味的幽默效果 。
(4)适度的夸张 。
比如描写马车的一路狂奔,“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 数时候腾空而起”,显然带有夸张的成分,景象如同漫画一般好笑。
这些制造幽默的手法,不完全是写作技巧,它们植根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准确记录,来自于作者的个性和理解生活的方式,也来自美国文学的一种传统。
下面所引的马克·吐温的话,对理解课文、欣赏并学习文学作品中的幽默手法可能都不无启发性:“美国艺术的基础正是: 以一种随随便便漫无目的的方式把一连串不相干的荒唐的东西串到一块儿,自己却一本正经,好像丝毫不觉得异样。另外一个特点是:把精彩之处含糊起来。第三个特点是;插进些经过深思熟虑的笑料,却又好像完全没有意识到它,仿佛不过是些自言自语,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特点是:停顿。”(《怎样讲故事》)
四、推荐阅读,拓展视野。
马克·吐温曾说自己的游记是“野游纪实”,只是“老老实实”写的,这其实点出了游记的写实性。
阅读马克·吐温的游记作品《傻子出国记》,进一步感受他对社会现实和生活在这个现实中的普通人的深切关注;
此外还可以将他的游记与小说的语言风格,内容主题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向阅读的更深处漫溯。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