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庄子》二则(公开课)课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庄子》二则(公开课)课件(共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2-27 09:12:4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50张PPT)
21.《庄子》二则
初中语文八下语文课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欣赏《庄子》中雄奇瑰丽的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论辩。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作者简介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
第一课时
一、众口说“鹏",导入新课。
1.成语接龙,引发兴趣。
说出与“鹏"有关的成语。
鲲鹏展翅,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2.感受形象,思考内涵。
这些成语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怎样的 鹏"的形象
奋发向上,志向高远,一飞冲天……
3.大鹏溯源,初感文化。
“鹏”的形象,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根据民间传说创造出来的。几千年来,“鹏"是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形象,可以说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富有生命力的形象之一。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诵读全文,疏通大意。
(1)诵读《北冥有鱼》,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冥(míng)、徙( xǐ)、抟( tuán)。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北海
振奋,用力鼓动翅膀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大鱼名
悬挂在天空的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天然形成的水池
记载
海水运动
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击水,拍打水面
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
盘旋飞翔
气息,这里指风
旋风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山野中农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表示选择
这样
(3)落实词语,把握句式。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冥”:同溟,海; “志”:记载; “抟”:盘旋飞翔。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代词,代鲲
其视下也 代词,代大鹏
其正色邪 连词,表选择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连词,表选择
怒而飞 连词,表修饰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连词,表修饰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连词,表因果
掌握文中主要句式。
判断句:南冥者,天池也。
省略句: (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倒装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宾短语后置)
2.诵读想象,勾勒图景。
自由朗读全文,发挥想象,感受课文描绘的图景。
课文描绘了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3.理清思路,促进背诵。
边读边梳理文章思路,透过具体语言及表现手法,理解每一层次的大体内容。
前三句:鹏之外形(形体宏大 顶针、夸张)
中间四句:鹏的迁徙(气势恢弘 夸张)
最后四句:鹏眼看世界(天地苍茫,浑然一色 大胆想象)
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
1.归纳特点,感受形象。
根据文章的三层意思梳理归纳“鹏”的特点,初步感受“鹏”的形象内涵。
(1)遮天蔽日,硕大无比。(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
之云)
(2)气势磅礴,力大无穷。(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志向远大,心向远方。(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鹏之徙于
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善假长风,借力高飞。(“去以六月息者也”)
三.品读奇文,感悟形象。
2.拓展阅读,深悟寓意。
鲁迅评价庄子语:“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思考:《北冥有鱼》一文的确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庄子笔下同风而起、一飞冲天、气势磅礴、无所不能的“鹏”仅仅 是个雄奇瑰丽的神话故事吗 阅读下面文段,并将其中的“蜩”和“学鸠”与“鹏”作比较,说出自己的感悟: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蜩与学鸠寿命较短,智慧有限,代表的是拥有小智慧的人;
鹏代表的是志向远大,拥有大智慧的人。
因此,蜩与学鸠理解不了鹏的志向和做法。
3.乘势而进,走近庄子。
《北冥有鱼》的出处——《逍遥游》的思想内涵:
《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无穷,才是真正的“道遥游”。
思考:《道遥游》一文旨在阐发作者追求精神绝对自由的思想,那么《北冥有鱼》中的“鹏”有没有体现这种绝对自由的思想呢
(1)体现出了绝对自由。从“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以看出。
(2)没有体现绝对自由。从《逍遥游》整篇文章可以看出大至“接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小至“抢榆枋而止”的蜩和学鸠,都是有所依凭的,“鹏”要借助大风的力量才能直上九万里,就连野马、尘埃这类极其轻微的物体也需要生物的气息吹动。可见宇宙间没有绝对自由。
1.比读李诗,感悟寓意。
阅读课后“积累拓展"所引李白诗歌,深入体会李白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的感情。
上李邕
李 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四、延展阅读,感知大鹏
李白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了一飞冲天、 一鸣惊人的高远志向,以及不被世俗认同的伤感;也表达了希望得到像李邕这样的名士的赏识和引荐的愿望。
2.补充名句,多方悟读。
有关大鹏的诗词名句。
(1)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 《渔家傲》)
(2)三山巨鳌涌,万里大鸱飞。(李娇《海》)
(3)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是人间城郭。
——(毛泽东《念奴娇 · 鸟儿问签》)
这些诗词名句和庄子创造出来的大鹏形象,是我国文学史最富有生命力的形象之一。它随着时代的迁移,日见崇高和完美,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并深入人心,常见于“鲲鹏之志”“鹏程万里”等语中。
鲲鹏凭借海水运动和强大风力飞到理想的境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像大鹏一样,志存高远,乘风破浪,到达人生的理想境界。
3.想象情景,背诵全文。
闭目想象庄子笔下大鹏高飞、同风而起的雄奇瑰丽的浪漫景象,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趣说论辩,导入课题。
谈谈你了解的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论辩。
“两小儿辩日”、 “白马非马”之辩、诸葛亮“舌战群儒”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和惠子之间有关“鱼之乐”的千古之辩。
二、复述故事,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弄懂大意。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鲧”(tiáo)等关键字正音;
弄清“子”(你,第二人称代词)、“安"(哪里)、"固”(固然,本来)、“全”(完全,完备)、“循”(迫溯)、“既”(已经)的意义,
弄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中两个"之"代指的具体内容。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
濠水的桥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完全,肯定(是这样)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追溯话题本原
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复述故事,弄清辩题。
辩论双方:
辩论内容:
双方观点:
辩论结果:
庄子和惠子
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庄子:吾知鱼之乐。
惠子:庄子不知鱼之乐。
谁也未能说服谁。
三、研读对话,感知思辨。
1.角色朗读,体验论辩。
梳理人物对话,然后分角色朗读,品味庄子与惠子的论辩过程。
庄子:“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惠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
鱼之乐,全矣!”
庄子:“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
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2.品析语气,感知性情。
(1)品读文中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体会两人的论辩逻辑及
不同性格。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这里要读出庄子悠然自得的、愉悦的语气。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庄子·齐物论》)的境界。他认为鱼“乐”,这其实是他愉悦境界的投射与外化。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无疑而问,显然惠子认定庄子不可能知道“鱼乐”,因此要读出惠子反问中带着肯定,甚至是有意刁难的、咄咄逼人的语气。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庄子不正面回答,而是以问对问,要读出庄子针锋相对但又从容不迫的语气。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惠子前半句是一个让步,后半句则以庄子的逻辑发起气势汹汹的反攻,最后的“全矣”则表现出一种胜券在握的得意。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依然不正面回答,而是将辩论拖回原点,然后巧妙地偷换概念,跳出论辩,自我显现出胜利的姿态,语气依然是缓和、冷静、从容的。
(2)总结庄子、惠子二人不同的论辩技巧和性格特征。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四、拓展辩论,深悟思辨。
全班分为正反两方,就“庄子、惠子,究竟谁才是辩 论的赢家”这一议题展开辩论。然后分析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和惠子各自的论辩技巧和优劣转换。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
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结尾处,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得以在争论中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 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也有赢的机会,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致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尔 ”这里暗含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
道鱼快乐。
五、延伸阅读,感受《庄子》。
1.补充阅读,体会风格。
快速阅读两则材料,体会《庄子》的语言风格和说理特点。
(1)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
(2)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由《庄周梦蝶》可以看出,《庄子》想象丰富,具有浪漫色彩和哲学意义。在《惠子相梁》中,庄子把惠子得到相位 比喻为猫头鹰得到臭老鼠,自以为美,对惠子进行讽刺,可见《庄子》善于譬喻,富有生活情趣。
2.补充材料,感受情谊。
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和《惠子相梁》中,庄子都与子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他俩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 阅读下列文段: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随从说道:“郢都有一个人,不小心让一星点白灰粘在鼻子上,这点白灰就像苍蝇的翅膀那样又薄又小,他让石匠替他削掉。石匠挥起斧子,随斧而起的风呼呼作响,任凭斧子向鼻端挥去,泥点尽除而鼻子安然不伤,郢都人站立不动,神色不变。宋元君听说此事后,把石匠召去,说道:‘试着替我再做一遍。’石匠说道:‘臣下确实曾经削掉过鼻尖上的泥点,不过现在我的对手已经死了很久了!’自从先生去世,我再也没有对手了,我再也找不到辩论的对象了!”
庄子和惠子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生平唯一的契友。惠子去世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3.总结阅读,感受《庄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从《庄子》中的大鹏形象到“濠梁之辩”的字里行间,我们领略了"鲲鹏"这样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形象,叹服于庄子和惠子二人的辩才,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诗意。
《庄子》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充满天籁般的诗意;有时如万斛源泉,随地而涌,汪洋恣肆。无论是在先秦散文中,还是在后世的古典散文中,《庄子》都罕有伦比。
板书设计
谢谢观看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