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春考语文期中检测
卷一(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20个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
一、(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
A.烙印(luò) 觊觎(jì) 孺子牛(rú) 差强人意(chā)
B.谛听(tì) 慰藉(jiè) 一溜烟(liù) 否极泰来(pǐ)
C.媲美(bǐ) 羼杂(chàn) 敲竹杠(gàng) 余勇可贾(gǔ)
D.恬静(tián) 濡养(rú) 闭门羹(gēng) 人头攒动(cuán)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别再浪废光阴了;请快些宣判吧。
B.生涯规划不应该是一沓打满字的纸,而是一个可执行的计划。
C.我父亲是一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脾气,对待子女从无急言厉色。
D.你们这样托延时候,不过是想花钱收买少数不要脸的败类。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张教授把祖辈 下来的秘方献给了当地的医疗部门,受到了人们的赞誉。
②这些措施 发展了经济,还保护了环境。
③ 向前多走一小步——看来仿佛向同一方向前进一小步——真理 会变成谬误。
A.流传 不止 尽管 却 B.留传 不只 无论 都
C.留传 不只 只要 就 D.流传 不止 只要 才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除了几件旧衣服,他现在一文不名,为了糊口,必须出门挣钱。
B.这些人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着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C.苏轼的政论文章,清晰而有力,非常人可望其项背。
D.“哼,我从来没听过这种傻话。”苏十分不以为意地说。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B.“爱是不是太阳 ”我指着阳光射来的方向问:“是太阳吗 ”
C.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D.“最美人物”说起来很远,其实如果你留心,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最美事迹”也在时刻发生,就像昨天上午,在河里勇救落水老太的程师傅。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白衣天使奋战在抗击“新冠”的第一线,他们动人的事迹和牺牲精神在广大人民心中传扬。
B.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C.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属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地球。
D.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非常分外轻逸,似远似近,似近似远,又似有似无。
7.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门前是一条河,_ ,__ ;_ _,__ 。”
A.河边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弥勒佛供在迎门。
B.山门里有一个穿堂,弥勒佛供在迎门;三面都栽着高大的柳树,河边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
C.打谷场很大,就在河边,高大的柳树栽在三面;穿堂对着山门,迎门供着弥勒佛。
D.一片很大的打谷场在河边,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着弥勒佛,三面都栽着高大的柳树。
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莫泊桑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因短篇小说《羊脂球》一举成名。其他短篇小说有《项链》《最后一片叶子》。
B.苏轼是北宋文坛的泰斗,诗文风格豪迈、奔放,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
C.《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颂”指祭祀乐歌,分为“周颂”“鲁颂”“齐颂”
D.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散文的范畴,一般用来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
9.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是 ( )
A.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B.啊,黄河,你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C.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D.目前的艰难险阻的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
观 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A.首联可以看出诗人手不释卷,酷爱读书。以“故人”喻“书卷”,喻体新巧;“多情”“相亲”又用拟人手法,体现诗人对读书的喜爱。
B.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三千”与“一点”构成鲜明对比,“直下”意在体现读书时速度之快,“全无”体现用心之专,心无旁骛。
C.尾联以“寻芳客”与“我”对比,表明闭门读书之乐胜于四处游玩,“金鞍玉勒”的物质富贵远不如拥书而读的精神富有。
D.本诗体现了诗人以书为友、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语言朴素直白,直抒胸臆,虽有用典,但浅近易懂。
二、(本大题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处在全球化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字形的交叉点上:它一方面要实现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综合,一方面则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综合。这一情况发生的物质层面的根源在于,当代中国要跻身现代化、全球化的潮流,要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必须完成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型。这对中国发展进程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特殊的发展机遇。从文化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有很大的互补性。汤因比认为,稳定与活力是人类安居乐业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恰恰分别蕴含了这两种东西。因此,他满怀希冀,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两极——中西文化的接触,极有可能融会出一种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又体现西方现代文化活力的、适用于全人类的理想文化模式或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使人类得以生存,而且还能保证人类的幸福安宁。不仅如此,汤因比还坚信,能够实现这种综合与统一的将不会是任何西方力量,而只有可能是中国。这是因为,中国有政治统一和思维统一的悠久和深厚的历史传统,而且正在开辟和尝试走出把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西方工业社会的现代生活方式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同时又避免二者的缺点这样一条道路。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从前现代化向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乃至知识经济社会跳跃式发展的必然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式。华夏文化它将有可能做到:既享有科学理性所带来的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又高扬和弘大民族的人文精神;既获得经济和财富的巨大增长,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拥有经济效率,又具有社会公平。总之,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节选自侯才《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文化》)
11.下列表述不属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的一项是 ( )
A.中国文化的发展面临实现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综合的问题。
B.中国文化发展的严峻挑战在于,当代中国必须完成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型。
C.中国文化发展的机遇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在互补中共同发展,融合出适用于全人类的理想文化模式或生活方式。
D.中国文化有可能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1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和西方现代文化体现的活力是人类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要素。
B.中西文化的综合与统一应该由中国来实现。
C.政治统一和思维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稳定性的表现,它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D.科学精神可以带来高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和财富的增长,并提高经济效率,进而促进社会公平。
1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定能把前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西方工业社会的现代生活方式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
B.中国传统文化使人类面临生存困境,而西方现代文化又无法保证人类的幸福安宁,所以中西文化的融合才有必要。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社会形式。
D.现代化从程度上可分为前现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三种,中国目前处于前现代化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后现代化阶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青花瓷
①所谓青花瓷,是指一种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色相间效果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色调明快典雅,釉面光洁莹润,弥久犹新。在青花瓷的绘制过程中,将中国画的笔墨效果与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中国青花瓷艺术的一大特色。
②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景德镇官窑,还是各地民窑,都创作了许多精美的传世佳作。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一直被视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典范,为后世所追仿。特别是永乐、宣德和成化、嘉靖及万历年间官窑烧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装饰丰富而著称于世。在造型方面,永乐时期虽然依然沿袭元代生产较大的罐、盘、碗等器,但也出现了很多小巧精致的器物与新品种:如天球瓶、抱月瓶、八角烛台、长颈方口折瓶等。纹饰以植物纹、动物纹为主。
③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制作多采用进口青花料“苏麻离青”,颜色深沉、层次丰富,釉面白中泛青。成化年间,青花瓷使用了一种新的青料,叫“平等青”,也叫“坡塘青”,这种青料产于江西瑞州。“平等青”发色稳定,色泽淡雅、柔和,给人一种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感觉。成化青花瓷,色泽淡雅,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造型轻灵秀美,这也可能就是成化青花瓷跨越时空至今仍保持无穷艺术魅力的原因之所在。图案花纹常见的有云龙、飞凤、团龙、团花、婴戏等。小巧玲珑是这一时期青花瓷器型的特点,多以盘、碗为主。在装饰上,青花加彩是成化年间的突出成就,有“斗彩”和“填彩”两种。
④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官窑新品迭出,民窑精品也争奇斗妍。此时的青花瓷花色纯正稳定,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真可谓炉火纯青。从嘉靖到万历,用于烧制青花瓷的色料是一种叫作“回青”的色料。所谓“回青”,也称“回回青”,与“苏青”一样来自阿拉伯地区。有专家考证,“苏青”与“回青”其实是同一种钻料的不同称呼,所不同的是“苏青”来自海上贸易,而“回青”来自与西域和中亚的陆路贸易。此时青花瓷造型,更加趋向多样化,除了各类餐具、陈设器及花盆、鱼缸外,还有各种宗教供器。在装饰上,过去极为少见的吉祥文字,如寿、福等被装饰在器物表面,道教题材也开始盛行。而万历年间的青花料则产自浙江,也由此名为“浙料”。虽没有嘉靖青花那样浓艳,但蓝中微微泛灰的发色,颇有自然沉静之感。器型以大器为主,如:龙缸、屏风等;装饰上除延续龙凤纹以外,各种动、植物及人物图案也较为盛行。
14.本文对明代“青花瓷”的有关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代的青花瓷,一直被视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典范,为后世所追仿,在永乐、宣德、成化、嘉靖和万历年间官窑烧制的青花瓷特别著名。
B.成化年间,青花瓷使用的“平等青”青料产于江西瑞州,发色稳定,色泽淡雅、柔和,给人一种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感觉。
C.明代所有青花瓷器都具有小巧玲珑的特点,多以盘、碗为主。在装饰上,突出的成就是青花加彩,有“斗彩”和“填彩”两种。
D.明代的青花瓷的图案丰富多彩。有云龙、飞凤、团龙、团花、婴戏等,也有吉祥文字,还有各种动、植物及人物图案等。
1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制作青花瓷,需要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在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白色相间的效果。
B.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青花瓷造型,更加趋向多样化,除了各类餐具、陈设器及花盆、鱼缸外,还有各种宗教供器。
C.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出产的青花瓷花色纯正稳定,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D.色泽淡雅,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造型轻灵秀美,正是成化青花瓷跨越时空至今仍保持无穷艺术魅力的原因之所在。
1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由于青花瓷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所以从它产生之初,人们就主要把它当作艺术品来欣赏。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在收藏它。
B.明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高峰时期,无论是官窑的作品,还是民窑的作品,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精品迭出。
C.明代制作青花瓷在很多情况下使用进口色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用进口色料烧制的青花瓷有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D.青花瓷制作工艺精良,造型、图案丰富多彩,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三、(本大题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众不能堪,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缇骑按剑而前 前:前面
B.吴之民方痛心焉 痛心:痛恨
C.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函:用木匣装
D.卒与尸合 卒:最终
18.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为之声义(替、给)
B.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把)
C.中丞匿于溷藩以免(在)
D.谈笑而死(表修饰)
19.下列句子中,与“断头置城上”一句句式相同的是 ( )
A.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D.果地震陇西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苏州人民敢于同恶势力进行斗争的是 ( )
①众不能堪,扶而仆之 ②厉声以呵 ③噪而相逐④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⑤中丞匿于溷藩以免⑥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A.①②③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④⑤⑥
卷二(非选择题 共70分)
四、(本大题3个小题,共10分)
21.写出下列横线处空缺的名句。(3分)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3) ,相逢何必曾相识。
22.在横线上补写句子;要求:句式基本相同,内容相关。(3分)
我敬畏自然中浩瀚的事物,也敬畏自然中浩渺的事物。我敬畏长江之气势如虹,敬畏珠峰之直插云天, 。敬畏黄河之波涛汹涌。我敬畏霜雪中的松柏,坚毅挺拔;敬畏风雨中的小草,柔韧顽强;敬畏荒漠中的胡杨,坚韧刚强。 ,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值得我们敬畏。
23.下面是某校学生会借用学校阶梯教室的申请书正文,其中有五处表达不恰当,请找出四处并作修改。(4分)
高一年级将于 12月24日下午16∶00举行“迎新年对联创作比赛”,共有近百名同学参赛,需要一间能装得下这些选手的教室作为比赛场地。年级学生会反复磋商,拟借用敝校第一阶梯教室,使用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恳请务必批准。
(1)
(2)
(3)
(4)
五、(本大题5个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8题。
瞄准
①他躬着腰,低着头,蹑手蹑脚,向芦苇深处走去。
②除了轻微的声音,空气中四处都是翅膀的振动声,他熟悉这些声音,清脆,干净,温暖,像丝绸从指间划过。他是这一带有名的猎手,空中的鸟儿,即使飞得再高,也难逃他百发百中的枪。子弹呼啸而出,天空中旋即有一团黑影应声而落,从无意外。
③他找到一块稍高一点的干地,蹲伏下来。望过去,不远处就是江滩,鸟儿们此刻都在那儿戏水,觅食,打盹,或者互相梳理羽毛。午后的阳光,将江滩上的鸟儿们,晒得暖洋洋。他的目光,在鸟堆里逡巡。
④最多的是野鸭,好看的绿头鸭,调皮的翘鼻麻鸭,贪吃的斑鹳嘴鸭,还有叫声响亮的瑟嘴鸭,他认得它们,就像熟悉的邻居。此外,还有几只大雁,悠闲地踱着方步,甚至还有几只色彩斑斓的黄鹂鸟。他的目光从它们身上掠过。这些,都不是他今天的目标。
⑤他继续在江滩上搜寻。它们应该就在这儿啊。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在一撮芦苇边,他看到了几个细细高高的身影,没错,就是它们。热血一下子涌了上来。他揉揉眼睛,确认就是它们。一二三,四,对,果然是四只。它们埋头在江滩上觅食,对他浑然不觉。他一只只看过去,真是太美了,身上是白色的羽毛,翅膀却是黑色的,展开来,就像一幅黑白水墨画。没错,就是它们,东方白颧,整个地球上不足三千只,它们比白金还珍贵啊。
⑥他将目光,缓缓地从它们身上收回。熟练地从背上卸下枪,擦擦枪管,推上子弹,然后,装上消音器。
⑦他端起枪,瞄准。十字准星,从江滩上划过。一只鸟,又一只鸟。准星所及,无不打个寒战,似乎它们能够感受到来自芦苇中的枪管冷冰冰的力量。
⑧枪口在那群东方白颧的身上停了下来。一只东方白颧,又一只东方白颧。他犹豫着,不知道瞄准哪一只。最后,他的目光和枪口,同时落在了最后一只东方白颧身上,它一会低头觅食,会警觉地抬起头,它看起来比另外几只东方白颧显得紧张。
⑨他把枪口向空中抬抬,那将是鸟儿振翅飞起来时的高度。这也是他瞄准的鸟儿最后能够飞起的高度。做完这一切,他长吸一口气,然后,拣起一块土疙瘩,向江滩扔去。
⑩鸟儿都惊恐地飞了起来,那只他瞄准的东方白颧,也拼命地扇动翅膀,向前奔跑,企图飞起来。它细长的腿上,缀着一件东西。这使它奔跑起来,很别扭,也很困难。他看清楚了,那是一只金属鸟夹。它的生命力可真强啊,被铁夹夹上后,它竟然能拖着鸟夹,逃开了。在其他鸟儿惊慌的呼叫声中,它终于也飞了起来。高空,那才是它们自由的家园。
他沉着地,缓缓地抬起枪,枪管移动的速度,与它向上升腾的速度,完美地一致。另外三只东方白颧在空中盘旋,等待着它们的伙伴。它吃力地飞向它们。他再一次瞄准,然后,右手食指轻轻地扣动扳机。
“砰——”子弹划破空气,如丝绸破裂。
东方白颧一个趔趄。
打中了!一个黑影,从半空坠落。正是那只金属鸟夹。子弹将鸟夹与东方白颧的脚的连线,击断了。
东方白颧,鸣叫着,向天空飞去。它的细长的双腿,有力振动的翅膀,在空中,划出优美的曲线。
他收起枪,仰视天空。多么蓝的天啊。
(选自《扬子晚报》有改动)
24.文章在第②段交代“他”神准的枪法有何作用 (3分)
答:
25.猎人为捕杀东方白鹳做了周密准备,但“他”最后为什么又放走已经瞄准的这只东方白鹳呢 (3分)
答:
26.第⑥段“他将目光,缓缓地从它们身上收回”一句中的“缓缓”一词有何作用 (3分)
答:
27.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3分)
答:
文中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文章表达了什么主旨 (3分)
答:
六、(本大题45分)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庄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不为,隐于山水,隐于僻壤,独善其身,独安其身;孔子却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碰壁碰得头破血流,或四处流亡无家可归,可还是意气风发不改初衷,只顾向前。你对庄子和孔子的人生态度是如何理解的
请以“知其不可而安之”或“知其不可而为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任选一题;②自选角度;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 700字;⑤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上学期期中答案
一、
1. D 【解析】(A项,“烙印”应为 lào;B项,“谛听”应为 dì;C项,“媲美”应为 pì。)
2. B 【解析】(A 项“废”应为“费”;“C项,“急”应为“疾”;D项“托”应为“拖”。)
3. C 【解析】(①“流传”是“事迹、作品等传下来或传播开”的意思;“留传”是“遗留给后代”的意思。②“不只”是连词,相当于“不但”、“不仅”。后面要有与之相呼应的连词;“不止”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不停止”;另一个意思是超出某个数量或范围。③“只有……才”表示条件唯一,“只要……就”表示条件非唯一。)
4. D
5. D 【解析】(A 项,“愤怒的力量”后的逗号改为顿号;B项,“是太阳吗 ”前的冒号改为逗号;C 项,“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前逗号改为冒号。注意:并列短语之间要用顿号,说话提示语在中间,说之后要用逗号,直接引用别人的话,应该用冒号。)
6. C 【解析】(A 项,“事迹在心中传扬”主谓搭配不当;B项,两个介宾短语连用使句子缺少主语;D 项,“非常分外”两词意义重复。)
7. A 【解析】(整组句子以“门”为分界点,分为“门前”和“山门里”两种情况。“门前”部分,首句结尾是“河”,下句自然应该是“河边”,“打谷场”在“河”的一边,所以“三面”一句理应在“打谷场”句后。“山门里”一句对应“门前”,应该放在“弥勒佛”一句的前面。)
8. B
9. C 【解析】(A项,运用了对偶;B项,运用了拟人;D项,运用了反问。)
10. B 【解析】(“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句意为: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直下’意在体现读书时速度之快”错误,此句意在体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和巨大收获。)
二、阅读理解
11. B 【解析】(B项,所述是文化发展的物质层面的根源,而不是文化本身发展的特征。)
12. A 【解析】(A项,综合“稳定人类安居乐业所不可缺少的要素”与“极有可能融会出一种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又体现西方现代文化活力的、适用于全人类的理想文化模式或生活方式”两句得出;B项,是汤因比的观点,但只是一种“可能”;C项,文中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又体现西方现代文化活力、适用于全人类的理想文化模式或生活方式”,因此说“它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没有依据;D项,“促进社会公平”是人文精神发展的成果。)
13. C 【解析】(C项,由第一段第2 句推断得出;A 项,“必定”过于绝对;B项,因果关系不能成立;D项,判定“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处于后现代化阶段”没有依据。)
14. C 【解析】(由第三段可知,“小巧玲珑”是明代成化青花瓷器型的特点,而不是明代所有青花瓷的特点,“青花加彩”也是成化年间的突出成就。另外最后一段有“万历年间……器型以大器为主”。)
15. D 【解析】(由第三段“这也可能就是成化青花瓷跨越时空至今仍保持无穷魅力的原因所在”可知,可能之事说成肯定之事了。)
16. A 【解析】(“从它产生之初,人们就主要把它当作艺术品来欣赏”无此信息。从原文有关信息来看起初还是以实用为主。)
三、
17. A ;A 项,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18. B ;B项,介词,凭。
19. D ;B项和例句都是省略句。A 项,判断句;B 项,宾语前置句;C 项,被动句。
20. B ;审题关键:“苏州人民”“同恶势力进行斗争”。
四、
21.(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2)万类霜天竞自由
(3)同是天涯沦落人
22.示例:敬畏五岳之壮观神奇 敬畏雷电中的海燕,自信乐观
23.(1)“装得下”改为“容纳”
(2)“磋商”改为“商量”
(3)“敝校”改为“我校”
(4)“大约”“左右”重复,任去掉其中一个
(5)删去“务必”
五、
24.第一个作用:为下文作铺垫;第二个作用,以下两种答案均可:①正是猎人百发百中的枪法,使人对他准确打中鸟夹而不伤东方白颧不感到意外(要点:不意外)。②是为了说明猎人完全可以捕杀已经瞄准的东方白鹳,但最终他选择的是打掉金属夹,说明他是故意放走这只东方白鹳的。(要点:故意放走)。
25.是因为这只东方白鹳顽强的生命力和对自由的渴望,强烈震撼和征服了他,最终他爱的灵魂被唤醒而击落金属鸟夹,放走东方白鹳。
26.①说明“他”对东方白鹳的喜爱与不舍。②同时也表现出“他”渴望拥有东方白鹳的心情。
27.这是一处环境描写,衬托出当时猎人因让这只东方白鹳重获自由而轻松愉快的心情;也表达出这只重获自由的东方白鹳在蓝天下飞翔的轻松快活。
28.“他”是个优秀的猎手,不乏自私和贪婪;但“他”喜爱鸟儿,珍爱动物。表达了作者尊重动物,关爱动物的情感;呼吁我们与动物和谐共处。
六、
29.审题: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人间世》),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孔子的勇武精神让人佩服,庄子的认命态度也未必没有道理。其实,就个人来说,“为之”还是“安之”,最终还是看什么事。因此。不管是选择哪一个题目为文,都需理解“之”这个代词指代的是什么。
想一想,哪些事完成它有困难,有挫折,而又应该做的。比如自己的理想抱负、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为了民族与国家的未来等等。哪些事知道它不可以而又不去做呢 比如在自己人生成长中的各种诱惑、名利以及无谓的牺牲等等。
立意:
1.大义面前,知其不可而为之。
2.知其不可而为之,才能推动社会前行的步伐。
3.保存有生力量,不做无谓的牺牲。
4.名利面前,知其不可而安之。
【例文】
知其不可而为之
在生命旋律中总会有一番曲折,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一番磨难。落落余晖总有它西沉的时候,灼灼红叶总有它凋零的一刻。为什么如此多的必然要发生,还是会有如此多的人和事为一刹那的光辉而拼搏 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换取生命的终结
灯光是黑暗中前行的零星希望,就是这么模糊的发光,引来无数的飞蛾为之疯狂。“咝咝”声不绝于耳。有些人会说:“这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代价——付出生命!”佛印说过,心中想什么,说出来的就是什么。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可笑的观点,盲目的人心中总是只有一个光点。可曾想,那‘咝咝“的烧灼声是生命丰富多彩的乐章,人生酸甜苦乐的歌唱。飞蛾用渺小的身体,换来希望的燃烧与升华,烧灼的不是它们的肉体,而不灭的信念在那一时刻点点闪光。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价值的证明。
春蚕虽然死去了,但留下了美丽的衣裳;黄莺虽然飞走了,但留下了动听的歌唱;烛火虽然燃尽了,但留下了一室的明亮。一个物体的消逝总会产生新的事物来弥补,世间是不断变化但又无消无长的,如回环的流水,盈缺的明月。布鲁诺用它信仰的思想之焰来警醒民众的觉知,是的,生活是无知的,但总要有一份劈波斩浪的勇气去挑战未来。所以,历史上总有一批又一批的有识之士投身于这场苦痛的战争,然后升华。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为了挑战,又蹒跚又固执地走向未来。
试想,明知没有结果,却依然执著,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不是睹气,不是作秀,更不是小儿女情感纠结下的惺惺作态。当所爱所敬生生消失于眼前,当民众民生死死挣扎于当下,一代圣人早已穿越了自身,放眼于世界。在隐者自隐的乱世,回避不失为明哲保身之道,谁又能苛求呢 唯独孔夫子,拖身疲惫的身躯,不顾病痛地周游列国。也没有苛求,只有自身对自身道德的追问,那是仁者爱人哪。“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份带泪的宣言与责任。
知其不可而为之,不计得失与结果,不为自己,只为苍生,仁者之大爱也。
落落余晖,也给了世间一缕温暖,一份温馨;灼灼红叶,也给了人们一些安慰,一点留恋。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是走向终点,而是开创新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必然正演绎着不为人知的苦与乐,但那精神,回肠荡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