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五单元: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安排本单元图形的变换和确定位置,是小学阶段“图形的运动”、“图形的位置”的最后一段,它既是前面所学相关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确定物体位置等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比例尺、物体位置的确定、综合运用等4部分组成。
各小节间的关系和特点: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在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唤起学习的需求并为学习比例尺奠定现实基础。比例尺的学习,是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为基础,与现实生活情境相联系。在学生感知比例在生活实际中的需要,唤起学习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操作活动,引出比例和比例尺的相关概念以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换算方法,与以往教科书相比,不再只是单纯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练习,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代替了单纯的几何计算,从生活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需求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比例尺的相关知识。物体位置的确定,是“图形的位置”知识在小学阶段的大融合,同时也有延伸和发展。它涵盖了判定方向、确定距离、比例尺计算、画坐标图、路线图等多项知识。这些知识,体现了《标准》注重几何直观、弱化图形抽象;注重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的思维过程,削弱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几何证明的要求。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3、能根据物体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绘制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4、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变换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5、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不断克服和解决数学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相似图形、比例尺和物体位置的确定。
教学难点
相似图形、比例尺和物体位置的确定。
学法指导
加强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数学的价值,积极运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引新。
教具准备
课件、地图等。
教学设计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85页例1,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意义,能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具、学具准备
相关图片、课件、方格纸、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课件展示:学校教学楼图片或者学生照片,然后定格在2~3组图片,将几组图片放大和缩小。
2、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图片放大了和缩小了)
3、举例:你能举出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遇到图像放大和缩小的问题吗?
4、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教师:其实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图像放大和缩小的问题,如修建房屋和桥梁、修建公路和铁路等都需要先把物体绘在图纸上;同学们写生,也要按一定的比例把事物进行缩小(课件演示);科学家在观察很小的微生物时也要用放大镜,然后按一定的比例把他们放大再记录下来(课件演示),看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所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图片,同桌互议:两张图片有什么相同或不同?
学生:……。(板书:形状相同,大小相同)
教师:用课件演示进行验证。
(2)同学们去过×××动物园吗?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动物园吧!
课件演示:×××动物园,最后定格在大象图片,变成两张大小不同但画面相同的图片。
教师: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又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议一议。
学生:……【两张都是同一只大象的图片。图片的大小不同。从左往右观察,图片在变小;从右往左观察,图片在变大。】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演示验证:两张图片景物相同但是大小不同。
(3)教师小结。
教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观察到第一组图片是两张大小和画面都完全相同的图片;第二组是两张都是同一只大象的图片,但两张图片的大小不同,一张是另一张缩小的图片。非常棒!
教师板书: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2、动手操作。
(1)摆正方形。
我们用火柴棍来摆一摆正方形,要求每个同学摆出两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摆好后仔细观察,同桌互议,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摆出的两个正方形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2)课件出示:房屋图和六边形图。
教师:这里还有一位建筑家,将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房屋建筑上来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教师:观察这两组图形的形状怎样?从左到右图形是怎样变化的?反之,从右到左又是怎样变化的?
(3)总结提炼,揭示概念。
教师:图形放大或缩小时,形状相同、大小不同。(板书)
3、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前几组图形:找找放大或缩小的图形?为什么?
(2)举例:生活中图形。
(3)欣赏:课件展示生活中图片。
4、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P84~85页。
三、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第1~3题。
四、作业
练习十八第1、4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六、课后反思
附板书: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形状相同,大小相同——完全相同图形
形状相同,大小不同——放大或缩小图形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87页例2, 课堂活动第4、5题,练习十八第2、3、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像放大或缩小的方法。
2、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
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
方格纸、火柴、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忆,揭示课题
图形放大或缩小时,有哪些变化;有哪些没有变化
(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例2:理解题意,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图。
(2)学生动笔尝试画一画图1,教师巡视。
(3)学生板演,集体评议。
教师: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4)学生独立完成例2的图2、图3,相互评价。
(5)评讲反馈。
教师强调:把长方形的长和宽都缩小为原来的,就是把长方形的长和宽都缩小2倍。
2、小组讨论,明确画法。
(1)小组讨论在方格纸里画图的步骤。
教师:按要求在方格纸里画图,我们应该按怎样的步骤画呢?四人小组议一议。
(2)反馈讨论情况,明确画法。
①弄清楚是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②确定图形每条边应画多长。
③确定图形在方格纸中的位置。
3、规范操作,强化画法。
课件演示:按以上步骤示范画出相似图形。
教师: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画相似图形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然后再按要求将原图形各边放大或缩小规定的倍数。
三、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第4、5题。
四、作业
1、练习十八第2、3题。
强调:第3题要突出相似,注意各边的关系。
2、练习十八第5题。
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相对位置不变”的意义。
3、课外拓展:练习十八第6题。
用计算机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再将它放大或缩小。
五、学生质疑,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或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六、课后反思
板书: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画法关键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每条边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比例尺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2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2、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能读懂不同形式的比例尺。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运用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中国地图、螺丝帽的放大图、尺子、格子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激趣设疑。
课件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再依次点击,出现一组大小不同的地图平面图和国旗平面图。
教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教师:我们可以把地图和国旗画在纸上,同样也可以把我们的住房缩小后画在纸上,这是几天前,我在售房中心看房时,一位售楼先生给我推荐了两套住房 (课件出示),可是他只给看了一下图纸,我买房的标准是想要面积大一些,我想请同学们帮帮我这个忙,好吗?
学生:建议购买……
2、揭示课题。
教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了,目前还不能帮老师确定到底购买那一套住房。那么,住房平面图与实际的房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例尺)
二、动手操作,感知比例尺
1、“实际距离”的含义。
教师:同学们已经动手测量出我们教室地面长9米,宽6米。
教室长9米,宽6米就是实际的长度,即实际距离。(板书)
2、“图上距离”的含义。
教师:现在老师就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将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给的边长为1cm方格纸上。
(1)电脑出示学习要求:①确定图上的长和宽;②个人独立作出平面图(方格边长是1厘米);③写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2)学生自主设计教室的示意图,师巡视并指导。
(3)展示学生设计方案、思路。
学生:……
教师: 9厘米和9米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化简,必须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得到1∶100。这里的1∶100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1格表示的1米,即100厘米。
板书:
4.5厘米∶9 米=4.5∶900=1∶200
3厘米∶6米=3∶600=1∶200
(4)明确:设计的示意图长、宽就是画在方格纸上的距离,即图上距离。(板书)
3、认识比例尺。
我们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存在着一种倍数的关系,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比例尺。
教师: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做比例尺吗?比例尺是谁与谁的比?怎么求呢?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三、结合图例,理解比例尺
1、教学例2:看一看,议一议。
课件出示例2(1)主题图:这张三峡库区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
(1)同桌互相说一说比例尺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
(2)学生回答。
(3)小练习:说一说比例尺1∶25000000和200∶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2个比例尺又有什么区别?
明确:1∶5000000是缩小比例尺,10∶1是扩大比例尺,缩小比例尺前项是1,扩大比例尺后项是1,图距与实距的单位是相同的。
(4)介绍数字比例尺。
教师:1∶5000000,10∶1,1∶25000000和200∶1这些比例尺都是用数字表示的,我们把它叫做数字比例尺。
2、认识线段比例尺。
课件出示例2(2)主题图:比例尺 表示什么意思吗?
(1)同桌互议。
(2)学生回答。
(3)介绍线段比例尺及表示的意思。
教师:象这样用线段表示的比例尺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图上1cm,相当于实际的10m。如果我们量出了图上小红家到学校的长度是11厘米,怎样算出实际距离呢?怎么想的?
3、线段比例尺与数字比例尺的相互转化。
4、指导学生看书并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作业
1、课堂活动:第1~3题。
2、练习:练习十九第1~3题。
五、学生质疑,教师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或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或不懂?
2、教师总结:
(1)比例尺是一个比,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倍数关系,其结果不应带计量单位;它更不是一把尺子。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相同单位,否则比例尺无意义。
(3)比例尺前项化简为1,是将实际距离缩小;比例尺后项化简为1,是将实际距离扩大。
3、验证:能否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帮老师选择A套房子面积大还是B套房子面积大?说说你的理由。
六、课后反思
附板书: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5厘米∶9 米=4.5∶900=1∶200
3厘米∶6米=3∶600=1∶200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94页例3、例4,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九第4~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注意计算过程中的单位处理。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应用比例尺进行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尺子,1∶6000000的中国地图,几幅不同比例尺的平面图或地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课件或小黑板出示)
(1)比例尺1:6000000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在这幅图上1厘米的距离代表实际距离( )千米。转化成线段比例尺是( )。
(2)把千米数化成厘米数,就是把千米数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即是原数的( )倍,把厘米数化成千米数,要把厘米数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即是原数的( )分之一。
(3)某一种零件的长度是8毫米,画在图纸上的长度是4厘米,那么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
2、求比例尺的方法。
教师:求比例尺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1)写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2)统一这个比的单位,去掉单位后化简成前项是1或后项是1的比。]
3、谈话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并板书。
(1)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都会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求比例尺了,但是,如果知道实际距离和比例尺,又该怎样求图上距离呢?
(2)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儿童乐园平面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搜集信息。
(2)反馈学生搜集到的信息。
教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
(3)提出问题(1):儿童乐园中的长方形碰碰车场的实际长40米,宽是20米,求它的图上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教师:该怎么求?先想一想,再独立完成。
①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②反馈评价,教师板书。
学生:……
板书:
方法一:
40米=4000厘米,4000÷200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00÷2000=1(厘米)
方法二:
40米=4000厘米,4000×1200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00×12000=1(厘米)。
方法三:
比例尺1∶2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20米。
40米=4000厘米,40÷2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20=1(厘米)
(4)教师小结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方法: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教师板书)
强调:单位要统一。
(5)教师提出问题(2):图中旱冰场的长2.5厘米,宽1.5厘米。旱冰场实际占地的面积是多少?
①小组讨论,感知方法。
讨论:能不能依据图上面积按照比例尺来进行实际面积的换算呢?为什么?
②集体评议,明确方法。
明确: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长度单位的比,不是面积单位比,所以不能用图上面积和比例尺求实际面积。
板书: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③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④反馈评价,明确关键。
教师:关键是要先求出旱冰场实际的长与宽各是多少?再求实际面积。
2、自主探索,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例4,学生自主搜集信息,尝试完成。
(2)反馈评价,注意学生解决问题思路。
(3)练习:独立完成“想一想”。
3、指导学生看书例3、例4。
4、教学小结:用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学生:……【倍数关系、分数关系、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用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方法很多,关键是要注意单位,找准问题,明确所求。(板书:统一单位、看清问题)
三、作业
1、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
先让学生动手测量,按规定的比例尺画出教室的平面图,独立解答。并让同学说一说,怎样用“·”在图上标出自己的座位才更准确?这个难点可以通过全班交流,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2)课堂活动第2题。
要求学生拿出自备的中国地图,并指导学生量出图上距离,找出比例尺。老师巡视进行指导,全班核对后,再进行交流:谈谈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3)课堂活动第3题。
提出问题:怎么相差这么大呢?
首先,要求学生拿出中国地图,量出成都到重庆的图上距离,独立解答,然后让学生在计算后进行评价和反思。组织学生议一议:哪些方面相差大?相差为什么这么大?全班交流解决。
2、练习:练习十九第4~6题。
四、学生质疑,教师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后反思
附板书:
解决问题
关键:统一单位,看清问题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倍数关系:
40米=4000厘米,4000÷200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00÷2000=1(厘米)
分数关系:
40米=4000厘米,4000×1200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00×12000=1(厘米)
比例尺的意义:
比例尺1:2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20米。
40米=4000厘米,40÷2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20=1(厘米)
物体位置的确定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知道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能用方向与距离来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2、能根据物体的方向、距离和给定的比例尺画出十字坐标图。
3、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根据物体的方向、距离、给定的比例尺画十字坐标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位置与方向。
教师:以前我们学习了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请回忆一下,你对这方面有哪些了解?
学生:……【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2、课件出示坐标图,辨别八个方位。
教师:我们一般把正北偏东45度称为东北方,把正北偏西45度称为西北方,依次类推就有西南、西北。
3、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展示:
(1)神州5号飞上了太空,开辟了我国载人航天的新纪元。
(2)神州6号取得了第二次载人航天的巨大成功。
教师:火箭发射成功了,当杨利伟或费俊龙、聂海胜他们乘坐的返回舱安全着陆时,是不是我们的工作人员要满世界去寻找他们呢?
教师:他们有自己的着陆点,科技人员已经预算好的,这是科技领域里确定位置的例子。生活中也有确定位置的例子:确定咱学校的位置、确定你家的位置、在地图上找重庆的位置、和小伙伴下棋时确定棋子的位置、甚至海战中确定舰艇的位置……。
板书:物体位置的确定。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怎样确定位置?
教师:邮局和小食店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它们在同一个地方吗?为什么?
学生:……【只知道距离,不能确定位置。】
教师:商场和小食店都在学校正东方向,它们在同一个地方吗?为什么?
学生:……【只知道方向,不能确定位置。】
(2)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师: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同桌议一议。
学生:知道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师板书: 方向距离
2、教学例2。
出示例2:小明家在学校的正北方向300m处,小辉家在学校东南方向500m处。按给定的比例尺画图。(1∶20000)
(1)学生搜集信息,并理解题意。
(2)确定同学家的位置。
教师:你能确定出几个同学家的位置吗?为什么?
学生:……
教师:学校西北、东南方是指的什么?比例尺1:20000表示什么?
(3)根据物体的方向、距离和给定的比例尺画出十字坐标图。
教师:如果要把他们家的位置在十字图上表示出来,该怎么画呢?
①引一引:找准方向。
要求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画一个十字图,告诉学生,十字图的交叉点就是观测点。
注意:纵、横轴的长短比例要适中,要标出箭头、方向和观测点,图的下方要标明比例尺。
教师:你认为在十字图上先确定小明家的方向还是距离?
教师:你能一下子就标出小明家离学校300m的距离吗?应该怎么办?
②做一做:小组活动,确定距离。
分组讨论:怎样运用比例尺计算出在图上的距离?小组合作标出两个同学家的位置。
③说一说:小组汇报交流。
A、展示各组绘制的十字图,集体进行评议。
B、你们组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结合汇报,教师在黑板上标出小明家、小辉家的位置。强调:在量图上距离时要以观测点为零起点)
(4)指导看书并小结。
教师板书:
方向:观测点→十字图→定方向
距离:换算→量距离、描点、标示
三、作业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这些知识可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1、课堂活动:课堂活动第1、2题。
强调第2题:物体的位置没变,但由于观测点变了,所以它的方向及角度会发生改变,一定要注意。
2、练习:练习二十第1题。
四、拓展(课件展示)
议一议:某一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画出的几幅十字坐标图肯定一样大。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比例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五、学生质疑,教师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后反思
板书:
物体位置的确定
方向:观测点→十字图→定方向
距离:换算→量距离、描点、标示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页例3, 练习二十第2、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十字图上表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2、通过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十字图上表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你们知道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吗?
学生:……[知道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师:如何按比例尺在十字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呢?
学生:……[①确定观测点,以它作为十字图的交叉点;②画出十字图,纵、横轴的长短比例要适中,标出箭头,方向和观测点,图的下方要标明比例尺;③确定方向;④按比例尺将实际距离换算成图上距离;⑤量出距离、描点、标示。]
2、揭示课题并板书。
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不光要知道如何画物体位置的方法,常常还需要在平面图中会看图,也就是要有一定的识图能力。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确定物体的位置(二)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以学校为观测点,根据图上距离和所标注的角度填表。
(2)学生搜集信息:观察十字图及对话框等。
(3)反馈学生信息的搜集情况。
教师:说说你从图上了解哪些信息。
(4)学生独立测量出准确图上距离,根据比例尺算实际距离完成表格。
地 点 方向 图上距 离 实际距离
移民新村 东 1.5cm 750m
旧 码 头
大 柱 村
(5)同桌互议:说一说你是如何识图的?
(6)反馈评价,强调方法。
强调:图中比例尺的意义。(图中出示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意义一样)
根据标注的角度说方向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8页并小结。
板书:识图方法→方向、量图距、算实距
三、作业
1、练习二十第2题。
要求:让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填表,再集体交流、评价。
2、练习二十第3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反馈、评价。
四、学生质疑,教师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确定物体的位置要注意:首先要找准观测点确定好方向;第二要准确测量出偏离的角度;第三要利用比例尺准确计算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第四标注要清楚。
五、课后反思
板书:
物体位置的确定
识图方法→方向、量图距、算实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0页例4、例5,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第4、5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初步能从方位的角度,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2、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绘制简单的线路图。
3、让学生学习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练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重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游戏体验,激趣求知。
(1)同桌游戏:体验位置的相对性。
要求:确定方向,互相交换位置,互相描述自己的位置。
(2)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
观测点的变化,引起了位置的变化。
2、揭示课题并板书。
板书:解决问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教学例4:说一说,小方从家到公园的路线。
(1)课件出示例4的主题图,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注意:学生在交流中要找出小方从家到公园的路线、行进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同时注意找的路线不能倒退,也不能重复。
(3)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教师板书路线图:
……
对于学生回答的其他线路只要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4)学生完成书上填空,并同桌交流。
(5)回家线路。
教师:小方到公园玩后,他回家的路线是怎样的?
注意:学生在回答其他路线的反向行走路线时,与刚才的方向和路线是反向的,注意表述的正确性。
2、教学例5。
(1)如果老师告诉你图中路线(1)的各段路程的距离依次是1200米、450米、600米、840米,你能按1:30000的比例尺画出路线(1)的示意图吗?
(2)学生分组完成。
(3)展示所制路线图,看图描诉路线图,集体评议。
(4)总结根据方向和距离,绘制简单的线路图的方法。
①方向标,确定方向。
②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算出图上距离。
③根据位置的相对性,按要求制图。
(5)练一练。
教师:选择一条自己喜欢路线按照1:30000的比例尺画图。
3、教学小结。
我们在描述或者画路线图时,一定要注意:到达一个新目标就要重新画出方向标,才能确定出到达下一个目标的方向。
三、作业
1、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评讲。
强调:你是怎么知道小东家到商场的距离是800m呢?引导学生在看路线图的时候还要注意观察比例尺的大小。
2、练习二十第2题。
要求:学生做后汇报展示并交流。
独立练习:练习二十第4、5题。
四、学生质疑,教师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后反思
综合应用:选择上学路线
第1课时
活动内容
教科书第104~105页例1、例2。
活动目的
综合应用统计与概率、空间与图形等知识,通过调查、观察、画图、计算、比较等,经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推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一、收集资料
1、收集资料的内容和方法。
(1)出示例1。
师: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请在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结:第1幅图是针对收集资料内容(1)呈现的,并提示学生“以学校为观测点,周围有哪些建筑物?”第2、3幅图是针对收集资料内容(2)呈现的,提示了方法,考虑了不同环境、不同条件的学生需要。
2、展示交流。
二、分析比较。
1、自学例2.
2、交流自学成果。
3、教师小结。
例2主要提示分析比较的方法。从对象、范围、手段等方面分别作了提示,以图画形式提醒我们从省时、安全、经济等方面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上学路线。可采用列表、画图等手段进行比较,或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其他比较方法。
三、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活动内容
教科书第105页例3。
活动目的
1、展示学生调查、收集、分析、整理后的活动成果。
2、培养学生用规范的语言对自己作品说明、介绍,并能用数学语言对其结论作理性的分析。
3、引导学生综合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评比最优成果。
4、体会数学的综合运用价值。
活动准备
教师在课前先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了解和指导:首先帮助各小组完善活动作品,以便活动展示时都具备一定的实用、研究价值;其次掌握各小组的内容,教师作初步分析,以便在活动展示时给予恰当的评价。
活动过程
一、调查活动成果展示
教师:同学们,咱们针对长江三峡工程展开了调查活动。经过大家认真的准备,每小组的调查结果都已经完成了,并且都以不同形式整理好了。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将你们的活动成果进行展示。
老师希望某个小组在展示活动成果时,其它小组的同学能够踊跃的提问,以便更了解该小组收集的内容;并且,最好做到记录该小组的优点与不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展示其活动成果,并派一至二位学生介绍其成果内容。教师注意走到学生中去,听取其它观看活动成果同学的评价意见,并引导其它小组学生对展示小组提出与其内容相关的问题。
二、活动评价
教师:好了,咱们的展示已经结束了。同学们都对展示的成果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作了记录。大家一起来说说自己最欣赏哪一个小组的活动成果,为什么?还有什么不足或想提出什么建议。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注意从学生的语言中提炼出一些关键问题,帮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总结其想法,并将学生汇报的结果在心中做一个汇总。
教师:老师非常佩服同学们,在这次调查活动中大家都非常积极,也具备创造的意识和能力,不仅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让老师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比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小组进行评价)
三、活动总结
教师:那么,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都有什么收获和想法吗?谁来说说?
学生交流活动经验(活动收获、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小故事、活动经验、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感受)。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着重说出通过活动的开展,感受学习的实际应用,以及数学知识在本次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课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