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26 21:3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涟源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7小题,每小题3分,共51分)
新华社海南文昌电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下面1~3题。
1.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B.北京日出时间早于6点
C.广州日出东南 D.上海昼长夜短
2.嫦娥五号探测器从发射到着陆期间( )
A.地球公转速度加慢 B.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减小
C.南宁昼长增大 D.太阳直射点北移
3.嫦娥五号探测器选择在海南文昌基地发射的原因,最可能的是
A.纬度低,发射成本低 B.海运可运载大型设备
C.东部为海洋,更为安全 D.冬季温度高,有利于发射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区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A.A地狂风暴雨 B.A地连续性降水
C.B地秋高气爽 D.C地尘土飞扬
5.与乙地相比,甲地( )
A.风速大,吹偏北风 B.风速大,吹偏南风
C.风速小,吹偏北风 D.风速小,吹偏南风
蒸散发的主要形式有:植物蒸腾、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近年来北川河(黄河的二级支流)流域植被恢复后年蒸散发量减少,7、8月减少最明显。流域内无大型水库,河床宽度小于30米。下图示意北川河流域1970~2020年水面蒸发量变化。据此完成6~8小题。
6.近年来该流域蒸散发量变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蒸腾量减少 B.土壤下渗量减少
C.水面蒸发量减少 D.土壤蒸发量减少
7.该流域水面蒸发量减少是因为( )
A.阴雨天多,光照减少 B.大量灌溉,水面萎缩
C.降水减少,空气干燥 D.植被恢复,风速下降
8.北川河流域植被恢复,使流域内( )
A.年均气温升高 B.坡面径流总量增多 C.降水明显增加 D.涵养水源功能提升
读亚欧大陆东岸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9~10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地貌主要是风力堆积地貌 B.①地区的河流以侧向侵蚀为主
C.花岗岩是变质作用后形成的 D.褶皱形成时间早于断层
10.图示海域中岛弧F的形成原因是( )
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 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
C.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 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相离运动
图为雅鲁藏布江某水文站以上流域1976~1986年年均冰川融水量及冰川面积随高程变化图。据此完成11~13小题。
11.导致高程5300m~5700m区间冰川面积增加但冰川融水量减少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地形 C.坡向 D.降水量
12.5700m以上冰川面积随高程升高而减小,其主要原因是( )
A.降雨量减少 B.山地面积减少 C.太阳辐射增强 D.风力作用增强
13.近些年来冰川融水量增加,其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①流水侵蚀作用加强 ②冰川侵蚀作用减弱 ③土体的抗蚀性减弱 ④入河泥沙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从三次产业GDP结构的变动来看,当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结构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到1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后,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我国大致以常住人口50万、100万、500万、1000万作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划分界线。下表示意2011年我国某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据此完成14~15小题:
城市 主要产业 GDP/亿元 人均GDP/元 城镇化率/% 三次产业结构 常住人口/万人
甲 能源、机械、化工 1209.9 20000 35.5 18.6:53.5:27.9 74.2
乙 烟草、矿电 8766 37913 37.8 9.2:64.4:26.4 49.6
丙 冶金化工、烟草制品、绿色食品 482.5 14960 31.5 22.4:43.2:34.4 58.9
丁 烟草、化工、建材、冶金、先进装备制造、光电子、新能源、石油化工及生物科技开发 2509.6 38831 63.6 53:46.3:48.4 354.8
14.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5.中心城市为增强辐射效应,适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夯实经济基础,发展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 B.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C.加强交通建设,完善对外交通及通信设施 D.降低准入门槛,吸纳周边市的人才迁入
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下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6~17小题。
16.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 )
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 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
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 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
17.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 )
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 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 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9分。)
18.读7月索马里洋流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6分)
(1)分析驱动索马里洋流的西南季风的成因。(3分)
(2)判断图中索马里洋流属于寒流还是暖流,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3)7月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鱼群相对较多还是较少?为什么?(3分)
(4)索马里半岛沿海有一条沙漠带,解释该地区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6分)
19.2016年6月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计划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的部分城市。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9分)
材料一:安徽省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沿江通海。境内丘陵山地广布,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5%,自然资源丰富。此次规划中将安徽省的合肥、芜湖等8个城市纳入了长三角城市群。新融入地区将发挥区位优势,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材料二:芜湖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作为皖江示范区龙头城市,近十年,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的有利区位条件。(6分)
(2)归纳芜湖市在城镇化过程中乡村人口、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3分)
(3)分析芜湖市承接上海等地产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条件。(5分)
(4)概述安徽八个城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在社会经济等方面将产生的积极影响。(5分)
2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下图为“亚欧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及该区域局部冰川、河流分布图”。
(1)写出图中自然带Ⅱ的类型,并简析其向南凸出的原因。(4分)
(2)根据右图中冰川、河流的分布,简述该局部区域的地势特征;结合地势特征,用曲线绘出虚线框内M河流域与N河流域的分水岭。(4分)
(3)分析右图中R处附近冰川较多的原因。(6分)
涟源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3分,共51分)
1.C 2.B 3.B 4.D 5.A 6.D 7.D 8.D 9.D 10.B 11.A 12.B 13.C 14.D 15.C 16.A 17.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9分。)
18(16分)
(1)7月(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1分)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1分)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强劲的西南季风。(1分)
(2)寒流。(2分)因为索马里洋流从水温低于24℃的海区流向水温高于24℃的海区(索马里洋流的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2分)
(3)较多。(1分)因为7月该地区盛行西南风,易于形成上升流,(1分)海区营养盐类较多,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丰富饵料,从而吸引鱼群集聚。(1分)
(4)夏季盛行西南风(离岸风),较为干燥;(2分)冬季盛行东北风,气流仍然较为干燥;(1分)全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1分)夏季沿岸寒流(或上泛冷水)也会加剧沿岸环境的干旱程度。(2分)
19.(19分)
(1)地理位置优越:沿江靠海,即“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于一身;地处平坦肥沃的冲积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交通通讯发达,内河航运、海运、空运、铁路、公路交通都很发达,对外联系便捷。
(2)从乡村人口变化看:乡村人口比例从2005年的67.4%减少到2015年的50.18%,表明从事农业的乡村人口数量下降了。从产业结构变化看:产业结构是“二、三、一”模式,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持续上升,2011年比例最高,超过65%;第三产业缓慢下降,近几年略有回升。
(3)优势条件:地理位置有利于承东启西的沟通;水陆交通比较便利;有丰富的土地、矿产、水等资源;丰富价廉的劳动力资源;国家政策的支持;较好的产业基础等。
(4)对安徽的积极影响:加快城市化发展;增加就业的机会;承接如上海等地的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进程;有利于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可充分利用长三角其他地区科技、人才、资金、管理等优势,提升区域的发展。
20(14分)
(1)类型:苔原带。(2分)原因:该地为南北向(乌拉尔)山脉,海拔高,气温比同纬度两侧低,因此发育为苔原带。(2分)
(2)中部自(东)北向(西)南地势升高,向西(北)、东(南)两侧地势降低。(2分)
如下图。(2分)
(3)靠近海洋,水汽在极地东风吹送下,受地形抬升,降雪多(2分);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消融少,积累多,冰川多(2分);山谷发育,积雪易留存,冰川数量多(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