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3年12月23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通才、全才。无论诗词文赋,还是书法绘画,苏轼都造诣极高。他的成就与他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有很大关系,他所倡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的治学理念,对于今天读书治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中滋长的急功近利和浅薄轻率的风气,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中巧用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的道理来阐述治学之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即在博览群书时要汲取书中的要领和精髓,从大量的知识或材料积累中,提炼出精华部分再著书立说。所谓“厚积”“博观”,是指广博地获取知识,丰厚地积累学养。所谓“约取”,就是慎取、精取,是在博观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谓“薄发”,是在“厚积”的基础上,进行严谨阐释。在《与张嘉父七首》其七中,苏轼以富人之筑大第须储材充足为喻,对“博观而约取”进行详细阐释,指出只有广博地积累学养,才能著成“不容有所悔”的“一家之言”。
苏轼主张在治学过程中要熟读深思,对事理或学习对象进行研究式学习,即“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一生治学遵循此法,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三点,即“一生日课”“一书数过”“一意求之”。
“一生日课”是指每日必定完成抄书这项必修课,以每天抄书为读书治学筑牢根基。宋人陈鹄讲过苏轼抄《汉书》时采用不同的方式,连抄三遍,直至全部背诵,无一字差错。苏轼直到晚年,仍乐于此法,用以教子。跟随苏轼贬谪儋州的苏过,以父为师,将一部《唐书》抄完,而且接着又抄《汉书》。苏轼视之为“穷儿暴富”,认为儿子通过抄书必将迅速地增长学识、深厚地积淀学养。
“一书数过”是指读书要坚持反复阅读和揣摩,不能浅尝辄止。在治学实践中,苏轼也是这样做的。《汉书》他就读过很多遍,而且乐于将这种方法与人分享,苏轼对于《周易》也是反复研读,长期认真反复咀嚼,最终写就《东坡易传》。
“一意求之”是指治学要有针对性,读书贵在专与精。苏轼认为,治学时要针对一个主题做研究性阅读,学懂弄通之后,再换另一个主题进行研读,这样读书可以做到既博又精,是夯实治学基本功的重要方法。
苏轼治学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治学理想,强调要学用结合,把治学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他以著书立说为武器,针砭时弊、奉献社稷,主张治学要有益于世,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苏轼的诗文著述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如苏轼初任凤翔府判官,为改衙前弊政,给宰相韩琦写《凤翔到任谢执政启》,建议改善官驿投宿问题。他在《奏为法外刺配罪人待罪状》中表达了自己对变法的看法,主张变法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急功近利。
——摘编自赵纪萍《“其学必始于观书”——苏轼的治学之道》
材料二: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严肃批评了一种不良学习现象,他说:“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里手”虽然学了不少、看似谙熟,但实则“夹生”,没有真正学懂弄通、融会贯通,难以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十足的知识“搬运工”、典型的“死读书”,最终也必然成为“书呆子”、变成“客里空”。
“以书为道,相隔万里也。”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看领导干部水平高不高,不是单纯地看他读书多不多,而主要看他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不强。读书学习,目的是为了启智增慧、提高本领、涵养情操,而不是单纯为了追求读更多的书、储存更多的书本知识,当所谓的“知识里手”。坚持学用相长,在干中学、学中干,是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要处理好学与干的辩证关系,既善于向书本学习,更善于向实践学习,运用好知和行“两只翅膀”,驾驭好学和用“两个轮子”,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让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水涨船高”,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摘编自华金良《莫做“知识里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的成就,这与他所倡导的治学理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B.苏轼认为用“一意求之”的方法治学,既能做到精细化,又能从多方面吸收营养,可以夯实治学基本功。
C.苏过受到自己父亲的影响,也曾经把抄书作为必修课,他认为自己通过抄书增长了学识,积淀了学养。
D.成长道路上,我们要学好书本知识,也要“读”好社会实践这本“无字之书”,处理好学与用的辩证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迅《拿来主义》中的“占有”“挑选”与材料一中的“博观而约取”有相似之处。
B.只要把知识真正学懂弄通、融会贯通,在工作中就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苏轼善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比如阐释治学之道时用收割庄稼及盖房子做比喻。
D.“纸上谈兵”典故中的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是“知识里手”的典型代表。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毛泽东提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C.明代诗人林鸿《饮酒》:“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D.李白诗云:“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了“学”和“用”的关系,二者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某同学在班级学习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自己的经验时说:“我的成功经验就是多刷题,学不会练会!”对此,同学们议论纷纷,有人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也有人认为他说的不正确?请结合材料谈谈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与片面性。(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椿树之心
杜怀超
有些记忆,是哪怕河流也带不走的,像刺隐秘于身体内部。比如门前的那两棵椿树。
①在我家的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椿树,另一棵还是椿树。这完全再现了鲁迅笔下“两棵枣树”的意象,不同的是,这两棵都叫椿树的树种,从科学角度辨析,一棵叫臭椿,又叫樗;一棵叫香椿。在独木村人的眼中,它们都叫椿树,就像所有的树木一样,立于大地之上,用抡起锄头的姿势舒展枝叶,野蛮而粗糙地活着。
我清晰记得它那高大魁梧的身影,我说的是臭椿。虽然她没有芬芳馥郁的名字,枝叶气味也称得上难闻,可丝毫没有自卑、堕落或者自暴自弃,它用参天耸立、虎背熊腰的形体展现自己积极向上的雄姿。我实在想象不出,一棵树苗如何在与生俱来的缺陷中,忍受孤独寂寞,于绝境里完成自我生长,抵达雍容华贵般的胜境。到底是哪天特意栽下,还是从飞鸟的口中落生?我把疑惑抛向父亲,他用沾满泥土的手,抓了抓脑袋迷茫半天,然后咕噜出一句“我也搞不懂”。②父亲对它漠不关心。这也难怪,一个终日在大地上弯腰劳作的人,跟一棵木讷的树有什么分别?谁不是在莫测的天气和不变的四季里勤恳一生?
香椿,其实也处于难以描述的尴尬境地。它固然没有刺鼻的气味,可是它有鱼鳞般的皮肤。伸手在香椿皲裂的树皮上轻轻摩挲,就会有大片干枯的树皮簌簌脱落,像是揭开一个人愈合不久的伤疤。
两棵椿树,声势浩大地矗立在门楣两边,村庄不远处,是守护它的长堤和昼夜不停的流水。
那棵臭椿是父亲为自己百年之后的棺木预备的。尚在壮年的父亲,把身后事提前筹划,原以为无限的时间陡然有了清晰的终点。据当地风俗,活着的人备棺木,可以添寿,属于喜事。独木村的成年男人都早早地开始谋划身后事,把生命牵系在一棵树上。我对独木村人的想法产生浓厚的兴趣。确实,生命一旦与树结缘,何止百年?这是对生命长寿的祈祷与祝福,还是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的通透注解?父亲选择这样一棵特立独行的臭椿,再苦再累的日子,都有了奔头。
椿树,尤其是那棵臭椿,堵在我的胸口,日日见到它,总要躲着它,绕着它,不敢再以正眼打量它。那股隐匿着神秘的气息,不禁让我想到独木村的社树。
不是所有的树都叫社树。对于独木村而言,社树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以一棵树或一户人家为起点,沿着河流的走向,开枝散叶,葱郁蓬勃,形成密集的树林和村落。以树为巢,以树为生,树木是村庄的保护神。从树叶、树枝、花朵、果实、树干到树根,有的进入灶间,化为生活资料;有的走进锅釜,成为人们口中之粮;有的走进我们的日常生产中,被制作打磨成农具。农具是连接人类与大地的脐带。
独木村的社树,一棵古老沧桑、形神磅礴的树,守卫在村子里,仿佛成为对接历史与现实的甬道,追溯着昔日树木成林的哲理。大地承载五谷,树木负载万物。树木是站起来的土地,它在生长一切,比如木屋、木船、农具和无垠的旷野。诗人纪伯伦说,树木是大地写给天空的诗行。一棵树苗,努力靠近苍穹,长成参天大树。天空是虚,大地是实,谁不被天空的瑰丽折服?③人类固然够不着天穹,却可以以一棵树的形象,立于天地。
独木村有过许多社树,如梓树、柏树、松树、槐树、栗树;而父亲只把家门后的两棵椿树视为社树。我对椿树敬畏的方式之一,就是“抱树”。我个头矮,父亲经常命令我晚上临睡前,必须出门去抱一抱椿树。父亲希望椿树的高大魁梧,成功地嫁接到我身上,或把那道看不见的神灵光亮,植进我的肉身里,以此祈祷我也能像椿树一样出息。昏黄的灯光里,父亲看我抱树回来一身树皮碎末,呵斥道,又抱错了?父亲的意思是我抱了旁边的那棵结满层层疮疤的香椿树。或许父亲是教育我,要像臭椿那样顶天立地地活着,而非如香椿那样,早春一到,它就会在枝头的末端,裸展出一簇簇细嫩的叶子,成为舌尖上的诱惑。
没有人可以阻挡时代的洪流。城市化进程席卷村庄,作为独木村的最后一批搬迁者,父亲母亲即将搬走,独木村也将真正地消失。就在我们紧锣密鼓地收拾家具、农具还有锅碗瓢盆时,父亲却一下子来了脾气,不肯搬了。父亲的意思是,一根木头一根木头垒起来的家,住了几十年突然要走,心里空落落的,像掉了魂。父亲从左厢房跑到右厢房,再从右厢房跑到左厢房,来来回回多少次,凝视着满屋子的农具,满心不舍。他停在椿木棺材板旁,神情落寞,不住地唉声叹气。没有文化的父亲,在椿木棺材与生死问题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挣扎?后来,我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古时把父亲称为“椿”、母亲称为“萱”,“椿萱并茂”常用来形容父母健康长寿。如此,以椿木为棺,生者,从沉重悲痛中走向轻盈;而死者,则在万物轮回里沐浴芬芳。
父亲肯定不知道关于树木的诸多涵义。我猜测他对树木的不舍,或许是人类传承下来的文化里的潜意识?以木为家,“暮栖木上”,城市对他来说,抵不过门前那棵椿树,这是他百年之后的安身之物,也是最后的归处。
午夜梦醒。④有风吹过,我隐约看到枝叶在远方婆娑着。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部分由“我”回忆起家门前的两棵椿树,并描写椿树的生存状态,与后文父亲对“我”的希冀相呼应。
B.臭椿虽然没有别的树那样好听的名字,但它却耐住寂寞,没有自卑,没有自暴自弃,用自己伟岸的形体展示英姿。
C.父亲让“我”去抱树,“我”抱了香椿遭到他呵斥,“我”猜测或许父亲是希望借此教 育“我”要像臭椿一样顶天立地地活着。
D.古时把父亲称为“椿”,以椿为棺有一定的文化意蕴,“我”的父亲深深地懂得这些文化内容,他对椿树充满了不舍。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模仿鲁迅先生的表达风格,巧妙地引出椿树,使文章增添了一丝趣味性。
B.句子②中的“漠不关心”,是指父亲这个整日在田间劳作的人无暇进行太多的思考。
C.句子③从正面直接地写出树对于人的作用,也是“我”想要表达的椿树的精神意义。
D.句子④写“我”隐约看到椿树枝叶婆娑,表明故乡的椿树又已经长得枝繁叶茂了。
8.文章标题为“椿树之心”,为何后半部分花不少笔墨写“社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请围绕“椿树·父亲·出息”这一组关键词,写一则简明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尹子奇①领兵十三万趣睢阳。许远告急于张巡,巡自宁陵引兵入睢阳。巡有兵三千人,与远兵合六千八百人。贼悉众逼城,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或一日至二十合。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余人,杀士卒二万余,众气自倍。
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睢阳城至是食尽。将士人廪米日一合②,杂以茶纸、树皮为食,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设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
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尹子奇问巡曰:“闻君每战眦裂齿碎,何也?”巡曰:“吾志吞逆贼,但力不能耳。”子奇以刀抉其口视之,所余才三四。子奇义其所为,欲活之。其徒曰:“彼守节者也,终不为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乃斩之。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
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战阵,令本将各以其意教之。人或问其故,巡曰:“今与胡虏战,云合鸟散,变态不恒,数步之间,势有同异。临机应猝,在于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每战,将士或退散,巡立于战所,谓将士曰:“我不离此,汝为我还决之。”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文本二:
当二公③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有删改)
【注】①尹子奇:安史之乱中的叛军将领。②合:容量单位,十合为一升。③二公:张巡、许远。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3分)
又A推诚B待人C无所D疑E隐F临敌G应变H出奇I无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廪,本指粮仓,引申为粮食,也指官府军队发放口粮。文中“廪米”中“廪”指粮仓。
B.颜色,文中是“脸色神态”的意思,与《琵琶行》中“朝去暮来颜色故”不相同。
C.“虽避之他处何益?”中“虽”的意思与成语“虽死犹荣”中的“虽”相同。
D.“其谁之功也”中“其”的用法,与《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的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安史叛军以近二十倍的兵力进攻睢阳。守城将士日夜与叛军激战,擒贼将六十多人,杀士卒二万余,将士们因之士气大增。
B.睢阳被围,粮食将尽,而且士卒都因为饥饿无法战斗,有人建议弃城,张巡、许远商议后决定坚守待援,最终城破被俘。
C.张巡练兵不依照古代兵法,而让将领们各依本人的想法指挥作战,这种让军队各自为战的想法,是张巡睢阳守卫失败的主要原因。
D.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对张巡、许远的评价很高,认为他们守卫睢阳,不弃城而走的考虑非常周到,体现出他们的贤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彼守节者也,终不为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4分)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分)
14.有人建议放弃守城,张巡许远商议后认为“不如坚守以待之”,他们为什么这么认为?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古战场赤壁感怀
方逢时
危矶绝峭倚清江,人道曹刘旧战场。
往事已随寒浪灭,遗踪惟有暮山长。
云霞尚带当年赤,芦荻空余落日黄。
欲吊英雄千古憾,渔歌声里又斜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危”“绝”“清”三字勾画出赤壁矶岩高壁峭、江水澄澈的雄奇清丽景象,意境开阔,气势宏大。
B.“人道”二字,将眼前的景物与历史人物紧密联系起来,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和悠久的时间背景。
C.颔联写古战场赤壁的过往一去不返,但历史英雄人物的遗迹尚可在苍山中找到,诗人感情由失落转向宽慰。
D.尾联运用直抒胸臆和以景结情的手法,表达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景仰与追念,“又”字蕴含壮志难酬的失落。
16.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颈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形象地阐释了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性状的道理。
(2)教师节前夕,夏小鄃同学想把《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写在贺卡上送给老师,借此表达对老师教诲的感念: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3)古代诗人经常在作品中用猿的叫声来烘托凄清、孤寂的氛围,唐诗中这样的例子就有不少,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基础与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当前中国有一些农村地区深受人情债的压力之苦,尤其是长江流域的重庆、湖北、湖南的一些地区和东北农村,农民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要用于人情支出。
有一些地区的农村出现了严重的利用人情来敛财的现象。刚开始时,婚丧嫁娶办酒席,收取的人情钱多于花费,办酒席有盈余。在传统时期,这种盈余可以算作亲朋邻里对举办人生大事村民家庭的经济支持。
在农村社会快速变化且村庄结构性力量弱化的情况下,有农户家庭连续办了多次婚丧嫁娶酒席,收了多次人情。而有些农户若干年都只送出了人情却没有办酒席收回人情的机会,就会在之前相对约定俗成的酒席范围之外办酒席,收人情。家里盖了房子要办酒席,母牛生了小牛也要办酒席。这样的事情有了开头就有人跟风,在过去约定俗成的酒席以外,各种名目的酒席就大量产生,以至于办酒席都不用说明原因,这就是所谓“无事酒”。
由此出现了人情越来越高、酒席越办越多,所有村民都因人情支出受到巨大压力。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差序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
B.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
C.我所知道的乡下夫妇多是“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
D.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结合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中《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等篇章的相关观点,对文段所述现象的根源进行解释。(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古人对读书有许多生动的比喻。比如南宋尤袤称“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此外,古人读书还留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佳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读书可明理。朱熹有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一本好书能指引人们探寻真理,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读书可修身。“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热爱阅读,从书中汲取营养,并将之内化为崇高的价值追求,方能使人行稳致远。读书可增智。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读书可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成为更强更好的自己。
善读者,首先要有明确的读书目标。普通读者与学者不同,不是为研究和求证而读,读书就是为了学以致用,如果读书无益于做人行事,与不读无异。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做到读与记相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与思相结合,在深思熟虑上下功夫;每读必有心得,读与写相结合,形成文字;读书要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与做结合起来。
21.请调整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顺序,与前两句构成排比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请结合材料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要相信,自律的人总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亮光。每天坚持锻炼、读书、复盘等习惯,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自己的谈吐和思维都发生了变化。自律能带给你容貌和气质上的改变,更能帮助你保持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
——2023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公众号《来了,新闻早班车》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议论文文体特征明显,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参考答案
1.C(“他认为自己通过抄书增长了学识,积淀了学养”错)
2.B(“只要……就”错)
3.A(材料二的观点是坚持学用相长,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A项表现的是“积累的重要性”)
4.①材料一:苏轼从儒家经世济民的治学理想出发,强调要学用结合,把治学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②材料二:引用两位领袖的观点,在干中学、学中干,要处理好学与干的辩证关系,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每点2分)
5.①合理性:此学习经验强调了不断重复、强化对学习的重要性,这一点和苏轼的“一生日课”强调筑牢根基的重要性有相通之处,因此有一定的合理性。②片面性:但此学习经验片面强调重复训练,割裂了学和用的关系,很容易培养出只会做题的“知识里手”,对所学难以融会贯通,更难做到学以致用。(每点2分)
6.D(“我”的父亲深深地懂得这些文化内容”错)
7.D(“表明说故乡的椿树又已经长得枝繁叶茂了”错)
8.①“我”由椿树联想到社树,社树对于独木村的人有独特的意义,是村庄的守护神,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甬道,同时也让人们以树的形象立于天地,引人深思。②父亲只把椿树视为社树,显现出父亲对椿树的赞扬与崇敬。③同时他也希望我能够继承椿树的精神,因此写“社树”实际上赞扬了椿树。(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①椿树是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从“我”对家门前的两棵椿树的回忆开始,全文都围绕着椿树展开。②椿树和父亲关联甚密,父亲用椿树做棺木,用“椿”教育“我”,“椿”是古代对父亲的称谓,父亲的形象和椿树一样顶天立地。③“椿”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代表,这也正是父亲对“我”的希冀,希望“我”能像椿树一样有出息。(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C F H
11.A(“指粮仓”错)
12.C(“这种让军队各自为战的想法,是张巡睢阳守卫失败的主要原因”错)
13.(1)他是忠义守节的人,终究不会被我们所用。况且他深得军心,留下他的性命,将成为后患。(关键词:彼/守节/为/存)(2)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关键词:齿/乃/及/其)
14.①睢阳是江淮的保障,不能丢弃。②士卒饥饿病弱,走不远。③周边的将帅应该能够来救援。
15.C(“诗人感情由失落转向宽慰”错)
16.①诗人选取云霞、芦荻、落日三个意象,描绘了红色的云霞一如当年映照着天空、落日的余晖空洒在芦荻上的景象,营造了壮美苍凉的意境。②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景仰与追念。③抒发了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与失落之情。
17.(1)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等
18.A(A.特定称谓 B.特殊含义 C.引用 D.强调)
19.由此出现了酒席越办越多、人情越来越高的问题,所有村民都因人情支出受到巨大压力。或者:由此出现了酒席越办越多、人情越来越高,所有村民都因人情支出受到巨大压力的问题。(一共2处,每处2分)
20.①村民的这些做法是“自私”的体现。费孝通先生在《差序格局》里讲,乡土中国“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②社会快速变化之下,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体系,也即传统的秩序遭到了破坏,新的治理秩序还没建立起来或者缺乏约束力度。(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5分)
21.读与写相结合,每读必有心得并形成文字;读与做相结合,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每句2分,共4分)
22.①把书比作桥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书有着沟通古今中外的重要作用;②把书比作翅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读书让人增长智慧,思想活跃。(构成1分,效果1分;两组共4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尹子奇带领十三万军队奔赴睢阳。许远向张巡告急求救,张巡从宁陵带兵进入睢阳。张巡自己有军队三千人,跟许远的军队合起来共六千八百人。叛军全部人马逼近睢阳城,张巡督促激励将士,日夜苦战,有时一天交战达二十次。总共激战十六天,擒获叛军将领六十多人,杀死对方士兵二万多,睢阳士气大涨。
尹子奇又征兵几万,攻打睢阳。睢阳城粮食将尽。将士每人每天分米一合,用茶纸、树皮夹杂在一起作为食物,士兵也消耗至一千六百人,都因饥饿不能战斗。有人建议放弃守城往东撤退,张巡、许远商量,认为:“睢阳是江、淮一带的屏障,如果放弃睢阳撤离,叛军一定会乘胜长驱直入,这样就无法守住江、淮了。况且我们的士兵饥饿病弱,逃跑(撤退)一定不能到达目的地。古代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尚且相互相救援帮助,何况睢阳附近的众位将帅呢!还不如坚守睢阳来等待援兵。”
癸丑(初九)这一天,叛军登上城头,将士们因为病弱,不能再战。张巡向西拜了两拜说:“我已经竭尽全力,但没有守住睢阳城,生时既然不能报答陛下的恩德,死后应当变为恶鬼来杀死叛贼!”随后睢阳城被叛军攻陷,张巡与许远都被俘。尹子奇问张巡说:“听说将军你每当作战时眼角都要睁裂,牙齿都要咬碎,这是为什么?”张巡说:“我是坚决想要吞掉你们这伙叛逆的反贼,只是力量不够罢了。”尹子奇就用刀撬开张巡的口探视,发现所剩下的不过三四颗牙齿。尹子奇十分欣赏张巡的忠义,不想杀掉他。他的部下却说:“张巡是忠义守节的人,终究不会被我们所用。况且他深得军心,留下他的性命,将成为后患。”于是尹子奇就把张巡斩杀了。张巡将死时,神色自若,面不改色,意气扬扬像平常一样。
张巡练兵不按照古人的兵法作战布阵,而是命令部下的将领各自按照自己的战略教习战法。有人问其中的原因,张巡说:“现在是与反叛的胡人作战,他们忽散忽合,变化不定,有时在数步之内,军势都不同。所以需要将领们在很短的时间内面对时机应对突发的事件,如果让他们动不动就要请示大将,那事情就来不及处理了,这样做是不知道作战用兵的变化。所以我让士卒了解将领的心意,将领熟悉士卒的情况,这样将领指挥士卒作战,就如手使用自己的指头一样自如。兵与将都相互熟悉,部队各自为战,不是很好吗!”每当战斗激烈时,有的将士后退下来,张巡就立在阵地上对将士们说:“我绝不离开这里,你们为我返回去继续与叛军决战。”将士听后,没有人敢不返身拼死而战的,最后都能够打退敌人的进攻。张巡又待人诚恳,胸怀坦荡,善于随机应变,出奇制胜。他号令严明,赏罚分明,与部下同甘共苦,所以部下的将士都争先拼死效力。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文本二:
当张、许二位刚守城的时候,哪能知道别人最终不来救援,从而弃城预先逃走呢?如果睢阳不能坚守,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等到没有救兵而且处境窘迫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病废、饥饿羸弱的残兵,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张、许二位这样贤明,考虑已经很精密周到了!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国家,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百万名日益增多的敌军,掩护江淮流域,从而阻遏叛军的兵势。唐王朝没有被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
(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