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微型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王荣生教授说:“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秋天的怀念》是一篇经典散文,在对生活小事的叙述中饱含着浓浓的母子之情。母亲爱儿子,不仅体现在对儿子的体贴、照顾,更在于她用自己的行动让儿子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从此坚强地面对生活。儿子爱母亲,不仅体现在对母亲的怀念、内疚,更体现在母亲逝去后儿子读懂了母亲的牵挂,振作起来,用行动回应母亲的爱。散文的灵魂是情感的表达,所以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深沉无私的母爱,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并领悟文中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促进个人成长。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沉入到文本深处,品味字词句,再结合背景资料体会情感,受到思想的启迪。
教学过程
导入
世界上最深情的呼唤,是妈妈的呼唤;世界上最柔软的心,是妈妈的心。关于母爱,古今中外多少人深情歌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
品读“好好儿活”
朗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母亲的一句话,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里。是哪一句呢?
预设:好好儿活
儿子不“好好儿活”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作者经历了什么使得他如此绝望呢?
我16岁时毕业于清华附中,18岁时怀揣着青春的梦想去延安农村施展抱负。20岁时一场大雨让我高烧不止,这让原本就有隐形脊柱裂的我走不了路。在21岁生日那天,住进医院,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
母亲帮助儿子“好好儿活”
面对双腿瘫痪、暴怒无常的儿子,母亲在竭尽全力地帮助他“好好儿活”。母亲是怎么做的呢?
预设: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悄悄地”“偷偷地”等形容词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理解、体贴。
通过品读“扑”“抓”“忍”等动词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担心、紧张,以及母亲的坚强。
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你还能从哪些语句中体会母亲在努力帮助儿子好好儿活。
学生自由品读。
母亲没能“好好儿活”
儿子病后,母亲有没有“好好儿活”?
预设:没有
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请展开合理想象,补写省略号后的内容。
预设: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要好好儿活。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该怎么办?
带着理解再读母亲的话。
如果你是作者,听到母亲这样的话,会怎么想?
预设:后悔、内疚、自责
是啊,母亲强忍着身体上的病痛和精神上的打击,把所有的精力、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孩子身上,特别是受病痛折磨的儿子身上,没有半分留给自己。俗话说:病在儿身,痛在娘心。儿子一分的痛在母亲那里就是十分,母亲无论多痛,在面对儿子时都会深深地隐藏起来。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无私而伟大。
儿子好好儿活
作者是否读懂了母亲的这份爱呢?从哪里能够看出?
齐读最后一段。作者感受到了菊花的美好,也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他会牢记母亲的叮嘱,振作起来,和妹妹一起好好儿活。
从此以后,他一边和病魔对抗,一边笔耕不辍,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作品,不断激励着世人。
史铁生先后住过三家医院,住过时间最久的医院是友谊医院,12间病室,他住过10间,成了医院的“透析模范”。就连看惯了生老病死的主治大夫,在史铁生面前也不得不叹服:“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小结
亲人已逝,最好的怀念就是好好儿活。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即使苦难的人生也会开出灿烂的花朵,拥有不平凡的意义。
作业
同学们,学完这一课,你的心有没有被触动?请把你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写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