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五单元的三篇文章,是有关动物的文章。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学生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郑振铎先生的《猫》写了“我”的三次养猫经历。三只猫,三个故事,三种命运,写出了养猫的乐和悲。课文重点写了第三只猫的冤死经过,表现“我”深深自责、无尽懊悔的心情,并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生活的道理和人生的哲理。呼吁人们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关爱弱势群体。
【教学目标】
1.学习和了解作者记叙这三只猫的异同之处。
2. 熟读课文,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养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作者简介
郑振铎,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福建长乐人,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其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
三、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
文章共写了四只猫,即自家喂养的三只猫和偷吃芙蓉鸟的黑猫。重点写了第三只猫,其篇幅占了三分之一有余。
2.作者写了自家3次养猫,各有不同,请分析后填写表格。
四、精研细读
1.文章生动地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作和情态。)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明确: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情趣。
2.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跳读第 17—29段)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追问:“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再次追问: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不准确。一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3.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五、深入探究
1.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想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2.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是一个善良、正直、热忱的人,是一个热爱祖国、有忧患意识的人;是一个严于律己、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的人,有着像鲁迅一样的自我剖析的精神,勇于把自己的疮疤揭开给人看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
六、主题概括
本文通过三次养猫并最终失去猫的故事来一步步演绎作家的心路历程,实际上折射出的是作家深邃的人格思想:人应当善待乃至关爱身边的一切微小生命,同时要学会勇敢地反省自我的过失。
七、课堂小结
感人的养猫的故事就到这里了,他留给我们的思索是无穷的,不光是可怜的猫,在这个社会上还有很多可怜的人,他们不被人们所注意,他们是卑微的、弱小的,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去关心这个弱势群体,请大家记住:“生命是一条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八、课后作业
1.请你以作者的口吻为第三只猫写一段哀悼性的文字,表达“我”的忏悔之情。
2.联系本课,完成一篇题为《如果我碰到一只流浪猫》的小作文,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