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复习课件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溶液 复习课件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27 18:5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九单 溶液
单元复习与测试
转化
分类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液
概念、特征、组成
溶解时升高
溶解时降低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溶解时不变
量度
结晶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蒸发溶剂(蒸发结晶)
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浊液
乳浊液
悬浊液
第九单元
溶液
考点一
溶液
考点一 溶液
溶液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
溶质
一种或几种
物质
另一种
物质
溶剂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
被溶解的
物质
分散到
能溶解其他
物质的物质
考点一 溶液
溶液的概念及特征
2.特征
(1)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都是溶液,如水、酒精……
(2)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氯化铁溶液呈黄色……
溶液形成以后,溶液任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指密度、浓度、性质等)
溶液在外界条件(包括温度、压强)不改变的情况下,溶液中的各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均一性
稳定性
【典例】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将NaCl放入植物油中搅拌,能形成溶液
C.将40%的NaOH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20%
D.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
【答案】D
【详解】A、溶液不一定为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氯化钠不能溶于植物油中,不能形成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溶液具有均一性,则将40%的NaOH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4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溶液中的溶质可以只有一种,也可能含有多种,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溶液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只能存在一种溶质 B.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C.只有固体和气体才可以作为溶质 D.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溶剂不会分离
【答案】D
【详解】A、溶液中的溶质可能只有一种,也可能含有多种,如海水中含有多种溶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溶液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为溶液,如蒸馏水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但不属于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溶质可以为固体、气体和液体,如盐酸为氯化氢气体的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溶液具有均一性,外界条件不改变,溶质、溶剂不会分离,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③溶液中未溶解的部分不能视为溶质
溶液的组成
①m溶液 = m溶质+ m溶剂
②V溶液 ≠ V溶质+V溶剂
考点一 溶液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如:蔗糖、食盐
组成
注意
④与水发生反应的物质,放入水中时,生成物为该溶液的溶质,如CaO放入水中时,溶质是Ca(OH)2,而不是CaO
因为在溶质分散到溶剂的过程中,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停运动,粒子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1)物质溶于水后,往往会使溶液的沸点、凝固点、密度等发生变化
(2)氧化钙遇水也会放出大量的热,但这一过程并非溶解放热,而是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的热
考点一 溶液
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硝酸铵
物质在溶解时常伴随有吸热、放热现象。
溶解时会吸热,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
溶解时会放热,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
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基本不变
氢氧化钠
氯化钠
【典例】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①硝酸铵和水;②铁和稀硫酸;
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④二氧化锰和H2O2溶液。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详解】①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不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②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③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空气受热膨胀,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④二氧化锰和H2O2溶液反应产生氧气,放出热量,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②③④可以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选B。
1.向如图试管里的水中加入下述某种物质后,原来U型管内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左边液面降低了些,右边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是
A.氢氧化钠 B.氯化钠 C.冰 D.硝酸铵
【答案】A
【详解】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故U型管内液面左低右高,符合题意;
B、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U型管内液面变化不大,不符合题意;
C、冰加入水中,温度降低,装置内压强减小,U型管内液面左侧升高,右侧降低,不符合题意;
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装置内压强减小,U型管内液面左侧升高,右侧降低,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当在植物油中加入洗涤剂后振荡,植物油就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油滴,而不能聚集成大的油珠,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___。肥皂、洗涤剂等都具有乳化作用。
乳化现象
【注意】乳化与溶解的不同点在于,分散的物质在水中存在的状态不同。植物油被乳化后变成无数细小的油滴分散在水中,较稳定,但不是非常均匀;而溶质溶解在水中,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的,具有均一、稳定的特征。
考点一 溶液
乳化作用
【典例】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可去除油污 B.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C.碘酒溶液中,酒精是溶剂 D.溶液中只能含有一种溶质
【答案】D
【详解】A、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流走,所以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可去除油污。A正确;

B、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混合物,不是溶液。B正确;

C、碘酒溶液中,碘单质是溶质,酒精是能溶解碘的物质,是溶剂。C正确;

D、溶液中可能含有多种溶质,如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等多种溶质。D不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1.下列与“水”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可以向水中加入焦炭
B.电解水可以探究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用洗涤剂和汽油除油污都是乳化作用
D.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
【答案】D
【详解】A、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不能加入焦炭,不符合题意;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得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纯净物,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不符合题意;
C、用洗涤剂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汽油除油污,是因为汽油能溶解油污,不符合题意;
D、通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考点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溶液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一定
温度
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
溶液
饱和
溶液
降温
蒸发溶剂
增加溶质
升温
增加溶剂
最简单且适用于任何溶液的方法
(1)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是指相应的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但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如饱和食盐水还可以继续溶解硝酸钾固体。
(2)通过降低温度实现由不饱和溶液向饱和溶液的转化,只是针对多数固体溶质而言,对气体和少数固体(如熟石灰)等不适用。
(3)对某饱和溶液进行降温或蒸发溶剂时,往往会有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形式析出
考点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注意
微观粒子间存在间隔
【典例】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澄清、透明的液体
B.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
C.一种溶液中可以有多种溶剂,但只能有一种溶质
D.浓溶液就是饱和溶液,稀溶液就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B
【详解】A、溶液都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为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为蓝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如硝酸铵溶解吸热,氢氧化钠溶解放热,该选项说法正确;
C、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有多种,但溶剂只有一种,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浓溶液不一定为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没有关系,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1.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A. 空气成分的含量 B. 原子的构成
C. 水和氢气的转化 D. 溶液关系
【答案】D
【详解】A、空气的体积分数模型,氮气约78%、氧气约21%、其他约1%,不是质量比例,故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该模型错误,不符合题意;
C、水通电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故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不相交,浓溶液和稀溶液不相交,故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考点三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1.概念:在___________下,某固态物质在______g 溶剂里达到______状态时所溶解的______,叫作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一定温度
100
饱和
质量
温度
考点三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2.影响因素
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②外因:主要是________。
易溶物质
可溶物质
微溶物质
难溶物质
20 ℃物质的溶解度
0.01 g
1 g
10 g
【答案】B
【详解】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其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故A说法正确;
B、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 ,则含水的质量为:100g-26.5g=73.5g,故B说法错误;
C、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g:36g=100:36=25:9,故C说法正确;
D、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D说法正确。
【典例】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
B.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水64g
C.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即25:9)
D.20℃时,将36g氯化钠溶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1.下图是对20 ℃时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按照图中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 ℃时5 g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1g
B.X的数值是5
C.甲溶液原来是不饱和溶液
D.甲溶液原来是饱和溶液
【答案】C
【详解】A、蒸发前的烧杯底部没有固体,第一次蒸发5g水,析出1g晶体,第二次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故该温度下,饱和的甲溶液每蒸发5g的水可析出2g的晶体,故20 ℃时5 g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2g,故错误;
B、蒸发前的烧杯底部没有固体,第一次蒸发5g水,析出1g晶体,第二次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故该温度下,饱和的甲溶液每蒸发5g的水可析出2g的晶体,第三次为了析出4g晶体,需要蒸发10g水,所以X的数值是10,故错误;
C、蒸发前的烧杯底部没有固体,第一次蒸发5g水,析出1g晶体,第二次蒸发5g水析出2g晶体,所以蒸发前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正确;
D、根据选项C可知,蒸发前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考点三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气体的溶解度
1.概念: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压强为________ 时,某气体溶解在_____体积的水里达到________状态时的气体________。
101 kPa
1
饱和
体积
越小
越大
2.影响因素:
①内因:气体的性质。
②外因:主要是温度和压强。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_______;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______。
例如:夏天打开汽水瓶盖,汽水会自动喷出的原因是压强变小,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小
101kPa、40℃,气体甲 0.023
101kPa、20℃,气体乙 0.023
【典例】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某气体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体积。101kPa时,甲、乙两种气体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如下表所示:
则在101kPa、30℃时,甲、乙两种气体溶解度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S(甲)S(乙) D.无法比较
【答案】C
【分析】弄清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详解】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30℃时,甲的溶解度比原来增大,乙的溶解度比原来减小。因为40℃时溶解度相等,故3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1.二氧化碳溶于水可以生产碳酸饮料,碳酸是一种常见的弱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酸饮料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B.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C.碳酸饮料中含有自由移动的氢离子
D.打开碳酸饮料瓶的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这种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
【答案】A
【详解】A、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碳酸饮料中有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碳酸呈酸性,碳酸饮料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A错误;
B、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故B正确;
C、碳酸在溶液中电离出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碳酸饮料中含有自由移动的氢离子,故C正确;
D、打开碳酸饮料瓶的瓶盖,气压变小,有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气体不能继续溶解而逸出,这种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故D正确。
故选A。
1.概念:指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横坐标表示________,纵坐标表示__________。
温度
溶解度
KNO3
NaCl
Ca(OH)2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_______;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________;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__________。
考点三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
2.含义:
(1)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的饱和溶液;
(2)曲线的走向表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3)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溶质在交点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3.规律:
(1) t3℃时,a的溶解度为________g。
(2) 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0
t2℃时,a和c的溶解度相等
(3) N点对应的溶液为t3℃时a的_______溶液,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使a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不饱和
加入a物质(或降温,或恒温蒸发溶剂)
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采用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的方法。
(6)从b溶液中获取b晶体可采用_________的方法。
降温结晶
冷却热饱和溶液
蒸发结晶
考点三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
4.溶解度曲线常见的考查形式
50
⑦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w g,降温至t1℃会析出晶体的是__________,此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
⑧分离a与少量b 的混合物,可采用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4) 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_________。
a和b
a<c<b
降温结晶
冷却热饱和溶液
【典例】 X、Y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X、Y两种固体物质都是易溶性物质
B.M点65 gX饱和溶液中含有15 g X固体
C.t2℃时将X和Y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固体质量的X一定大于Y
D.除去Y中含有少量的X最好选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答案】C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温度改变后,溶液中各种成分的变化大小。
【详解】A、在0℃时,X物质的溶解度是15g,Y物质的溶解度是30g,两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0℃时的,X、Y物质的溶解度也大于10g,所以X、Y 两种固体物质都是易溶性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图可知,M点时,X物质的溶解度是30g,65gX溶液中含有X物质15g和50g的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C、降温t2℃X和Y的饱和溶液到t1℃,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析出的晶体质量也不能确定,故选项说法错误;
D、X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Y 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除去Y中含有少量的X最好选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故选项正确。
1.如图为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的饱和溶液由t2℃降温至t1℃,变为不饱和溶液
B.t2℃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是甲大于乙
C.t1℃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50%
D.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
【答案】B
【详解】A、乙的饱和溶液由t2℃降温至t1℃,降温后,乙的溶解度减小,有溶质析出,还是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B、t2℃时,溶解度: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该温度下,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是甲大于乙,符合题意;
C、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该温度下,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均是: ,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甲、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混合溶液中乙的含量较少,蒸发溶剂无法得到较纯净的乙,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考点四
溶质的质量分数
(1)质量单位要统一
(2)既适用于饱和溶液的计算,也适用于不饱和溶液的计算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来表示,不能用分数表示
(4)未溶解的物质不能计入溶质质量
考点四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
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100%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100%
2.公式:
3.注意:
必须是溶解的那部分溶质,不溶解的溶质不计
4.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

溶解度S
100+溶解度S
×100%
考点四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定温度下,某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定值
5.溶液的稀释
(1)实质: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2)表达式:
m × a% = ( m+c) × b%
m
稀释前溶液的质量
a%
稀释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
稀释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c
加水
的质量
【典例】一定温度下,如图所示,向盛有该饱和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说法正确的是
A.溶剂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浅
B.溶质的质量不变,溶液颜色变深
C.溶液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深
D.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溶液颜色不变
【答案】D
【详解】A、加水后,仅有部分晶体溶解,即烧杯中仍有未溶解的固体,溶液仍饱和,则溶液颜色不变,但溶剂质量增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于有部分晶体溶解,则溶质质量增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溶质和溶剂质量均增大,则溶液质量增大,但溶液颜色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温度不变,溶液仍饱和,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且溶液颜色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答案】B
【详解】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降温过程中,溶剂质量不变,该选项符合题意;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则降温过程中,饱和溶液中有溶质析出,溶质质量会减小,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降低温度后,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但溶解度减小,而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则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将硝酸钾饱和溶液从50℃降温至30℃,不发生变化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
B.溶剂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
D.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点五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3)量取:用________的量筒量取________的水。
(4)溶解:
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溶解时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量筒中进行。
(5)装瓶贴标签。
1.仪器:托盘天平(砝码盒)、量筒(10mL、50mL、100mL)、___________、烧杯、________、________、擦拭纸、称量纸。
2.步骤:
(1)计算:需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需水的体积为_______
(2)称量:分别在托盘天平左右两盘放上相同的称量纸,调节托盘天平平衡后,先将游码移动至______,然后逐渐往_____盘加氯化钠固体至天平平衡。
玻璃棒
药匙
胶头滴管
2.5 g
47.5 mL
2.5 g

50 mL
47.5 mL
加速溶解
不能
考点五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
【典例】某同学要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4%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关于配制该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若用氯化钠固体配制,需称取氯化钠固体7.0g
②选用200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③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托盘天平、烧杯、量筒、玻璃棒和试剂瓶
④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配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假设:其余步骤无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答案】D
【详解】①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4%的氯化钠溶液,若用氯化钠固体配制,需氯化钠固体的质量=50g×14%=7.0g,故说法正确;
②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50g-7g=43g(合43mL),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选用50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故说法错误;
③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玻璃棒和试剂瓶,托盘天平不属于玻璃仪器,故说法错误;
④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说法正确;故②③说法不正确;
1.实验室要配制2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选用规格为20mL的量筒
B.实验的操作顺序是④②①⑤③
C.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D.操作⑤中,若有少量的水洒出,则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大
【答案】C
【详解】A、配制2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溶质质量为20g×5%=1g,溶剂质量为20g-1g=19g,即需要水的体积为 ,则需选取20mL的量筒,该选项说法正确;
B、用固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则顺序为④②①⑤③,该选项说法正确;
C、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则用玻璃棒搅拌可加速溶解,但不能改变氯化钠的溶解度,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操作⑤中,若有少量水洒出,则溶剂质量偏小,而溶质质量分数= ,则所配制溶液的浓度偏大,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