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七下语文12《芦花荡》第二课时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鄂教七下语文12《芦花荡》第二课时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湖北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2 12:35:20

文档简介

《芦花荡》教案
[教材分析]
《芦花荡》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这看似残酷,反映的却是一个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体现了“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芦花荡》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此篇小说是他在延安时期的作品,“因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过文艺界的注意”.小说通过“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一样的年近六十的老头子用船护送两个女孩子(大菱、二菱)通过敌人封锁的苇塘,由于他“过于自信和自尊”而被敌人发现,大菱负了伤,就此引发了老人在水中用钩子钩敌人的腿、用竹篙砸敌人脑袋的复仇过程,从而让老人泄了民族之愤、找回了自尊.老头子与侵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与侵略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是疯狂的侵略与勇敢的反侵略的一个缩影.所以作者自己说,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抗战),英雄“像是一种志向,和必要完成这种志向,死无反顾,从容不迫,却是壮烈的千古一致的内容.”如果我们为民族有如此的英雄“击节而歌”的话,那芦花荡里的老头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荆轲.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表现了一个在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背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学情分析]
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基本能够达到“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等要求.因此,字词的处理,课文略读等内容,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这个年龄阶段是学生的正式自我独立意识形成的时期,具有较强的自主能动性,对归属感和成就感的渴望强烈,对未知的事物好奇心、探索欲仍然十足.因此,可以更多的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是学生能够自己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掌握作者生平资料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熟悉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2.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难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整理并熟悉本课的写作背景;
2.搜索、剪辑本课中的视频或音频;
3.批阅学生预习内容,总结共性问题,确定准确结论;
4.制作多媒体课件,有效衔接各教学环节.
学生准备:
1.借助工具书,独立确定课文中生字生词的读音,释义等;
2.收集、整理本课作者及文中人物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以小组为单位,就“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小组组长作总结归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
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
明确:
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教师点拨: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教师补充: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3.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1)提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学生明确:
①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
②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
③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
④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
(2)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学生齐读相关语段,在想像中感受老人的复杂心理.
三、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好处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明确: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厂.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厂.
(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学生齐读写景语段,展开想像,感受那浓浓的诗情画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1)教师示范分析第(1)、第(8)句.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8)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
(2)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人手.
四、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五、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教师点拨: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选三位同学口头回答,其余同学点评.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孙犁的《荷花淀》,感受作品的诗意美.
[板书设计]
芦 花 荡
孙 犁
人物:老头子 性格特征:过于自信和自尊
外貌特征:干瘦却特别有精神,眼光尖利明亮
情节:夜里护送,孩子受伤
第二天,智斗日寇,报仇雪恨
环境:险恶、诗情画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还有就是分析老头子这一个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要是以分析第一、第二段为主,方法是让学生去找喜欢的句子并简述喜欢的理由.分析老头子的形象主要是抓住“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性格核心让学生找文段作出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想学的,应该说多多少少都能讲一点的,但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多,刚开始就是一两个人,到后来举手的人才多起来.这样的课型对老师来说要有深厚的功底,能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当的评价.比如我问“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感情”时,有一女生回答说“对日本鬼子的喜爱之情”,引得很多学生大笑.当时是一个同学在说,我就追问了一句,没叫她说,她却叫得很响,有点故意扰乱的意思.课后我了解到这个女生在班里很特别,是老师眼中的傻子,同学眼中的神经病.但不管怎样我对这一行为不闻不问是我的失败,当时我是想教育她的,但从其他学生的不屑中我看出这是一个特殊人物,不用我多讲,学生已有是非判断,所以就错过了.
《芦花荡》练习题
基础练习
一、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 ),看着中秋的gāo liáng( )晒米。
2.发烧的手浸( )在清凉的水里很舒服,她随手就yǎo( )了一把pō( )在脸上。
3.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 )着,日本人的水shì( )真不错。
二、为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三、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
1.小女孩子扒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掏着水玩。 ( )
2.在那里,鲜嫩的卢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荣,正在迎风漂撒。( )
3.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亨亨起来。小女孩子安尉她,又好像是报怨。( )
四、阅读
(一)
夜晚,敌人从炮楼里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上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1)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
(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
(3)他……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
2.文中为什么把老头子比喻成“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
3.上面选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
4.“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这里的“愿望”指什么?
?
5.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课外阅读练习
(二)相片
孙犁
正月里我常替抗属写信。那些青年妇女们总是在口袋里带来一个信封两张信纸。如果她们是有孩子的,就拿在孩子的手里。信封信纸使起来并不方便,纸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信封是她们亲手折叠成的。可是她们看得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这是因为觉得只有这样,才真正完全地表达她们的心意。那天,一个远房嫂子来叫我给她的丈夫写信。信封信纸以外,还有一张小小的相片。
这是她的照片,是一张旧的、残破了的照片。照片上的光线那么暗,在一旁还有半个“验讫”字样的戳记。我看了看照片,又望了望她,为什么这样一个活泼好笑的人,照出相来,竟这么呆板阴沉!我说:“这相片照得不像!”她斜坐在炉沿上笑着说:“比我年轻?那是我二十一岁上照的!”
“不是年轻,是比你现在还老!”
“你是说哭丧着脸?”她嘻嘻地笑了,“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顾得笑!那时候,几千几万的人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里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她这是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烧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出于忌讳,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可是,”我好奇地问,“你不会另照一张给他寄去吗?”
“就给他寄这个去!”她郑重地说,“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楚,是什么容影!你看这里!”
她过来指着相片角上的一点白光:“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叫他看看这个!”她退回去,又抬高声音说,“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蒋介石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现在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这就是一个青年妇女,在新年正月,给她那在前方炮火里打仗的丈夫的信的主要内容。如果人类的德行能够比较,我觉得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一九四七年
1.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情?
?
2.第2段第一句话“这是因为觉得只有这样,才真正完全地表达了她们的心意”中“这样”一词指什么?
?
3.文章题目为“相片”,指的是一张怎样的相片?
?
4.这位妻子为什么一定要寄这张相片去呢?
?
5.下边句子中加粗词语比括号中的词语好在哪里?请简要说明。
(1)如果她们是有孩子的,就拿(抓)在孩子的手里。
?
(2)这是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揭)下来的相片。
?
6.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三)天职
①海尔曼是个倔老头子,像他那把用最好的钢材做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②一天夜里,他的诊所被一个小偷撬开,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都被小偷放在兜里准备带走。不巧,慌忙中小偷撞倒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大腿,要跑也跑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
③“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④“不,在我的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
⑤把小偷抬上手术台,海尔曼连夜给他做了接肢的手术,并给打上了石膏绷带,一直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交给警察。
⑥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您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⑦“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⑧小偷自然感激得五体投地,在交警察前,他恳求把他放了。他说:“海尔曼博士,您不愧是上帝的儿子。我愿意再次得到您的拯救,不到那阴森的牢房里去领面包……”
⑨海尔曼博士的手一摊说:“先生,对您这个要求,我这把手术刀就无能为力了。”
……
⑩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做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了装送到海尔曼的诊所。海尔曼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誉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丧生在这个人的枪口下。他心中猛然一震,暗自喟叹,这也是上帝的旨意啊!
(11)海尔曼支走了所有的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重新穿好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那个盖世太保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这个人的心上……
(12)在受审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13)“没有,它用得其所。”
(14)“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15)“没有,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他一定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
1.第6段“您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句中的“如此”指代什么?
2.细读第9段,按要求做答:
(1)将句中“无能为力”换成一个同义成语或四字词语:________。
(2)如果在“摊”字后加上逗号,好不好?为什么?
(3)如果你是海尔曼医生,面对小偷的恳求,你将怎样回答?
3.第10段,海尔曼医生认出德国刑警队警官的一刹那,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结合段中语句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
4.第12~15段,通过两问两答,写出了敌我双方在法庭上的斗争。请在(12)(13)(14)段人物对话前加上一些描写神态、动作等词语,使敌我双方人物性格更具体和鲜明。
第(12)段,在受审时,德国人________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第(13)段,(海尔曼医生)________________:“没有,它用得其所。”
第(14)段,(德国人)________________:“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5.总观全文,“天职”在文中具体指(1)________;
(2)________;(3)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shāo高粱 2.jìn舀泼 3.qiú式
二、zǎi记载 zài装载 nüè疟疾 yào发疟子 dàn子弹 tán弹琴 hē喝水 hè吆喝
三、1.扒(趴) 掏(淘) 2.卢(芦) 荣(绒)漂(飘) 3.亨亨(哼哼) 尉(慰) 报(抱)
四、(一)1.(1)信赖。(2)表示程度或数量过分。这里是指老头子过分自信、过分自尊。(3)这里有计划、盘算的意思。2.老头子的外形“浑身没有多少肉”,而且生活在白洋淀上,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之下,出没自由。鱼鹰本是活跃在湖边的水鸟,勇敢敏捷而且充满活力,老英雄正是具有了老当益壮、目光敏锐的这些特点,所以把他比喻成“鱼鹰”。3.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通过敌人的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些都表现了他“过于自信和自尊”。4.指“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5.开头的描写突出了环境的险恶,为后文描写老英雄行为做好铺垫,更突出了他的英雄行为与他的传奇色彩。
(二)1.选文以“写信”为线索,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事情。2.是指“纸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信封是她们亲手折叠成的”。3.这是一张旧的、残破了的照片,照片上的光线很暗,在一旁还有半个“验讫”字样的戳记,角上印着敌人刺刀的白光,人物照得呆板、阴沉,哭丧着脸。4.这位妻子是想让她的丈夫知道“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楚,是什么容影!”“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蒋介石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现在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这位妻子所说的话代表了全体受压迫的劳动者的心声,同时反映了解放区人民的英雄性格。5.(1)因为妇女们很珍惜自己的信纸,所以只准孩子“拿”,不准孩子“抓”。(2)“良民证”是敌人发给的伪证件,人们很讨厌它,所以上面的相片是“撕”下来的,“揭”就显得太小心、太仔细了。6.最后一段仅写了两句:前一句照应全文,做一收束;后一句是作者的议论,道破了主题。
(三)1.连夜给他做了接肢的手术,并给打上了石膏绷带。2.(1)爱莫能助。(2)好。突出了“摊”这一动作,生动表现了海尔曼“无能为力”的神态。(或答:不好。加上逗号,语气上下不能一气呵成,也看不出海尔曼对小偷的坚决态度)(3)答题时只要抓住“心中猛然一震”“暗自喟叹”“这也是上帝的旨意”三句做心情变化分析,进而推因,指出海尔曼这一心理变化是出于爱国爱业,憎恨敌人,或履行“替天行道”等最高天职使然。3.略。4.略。5.(1)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2)把犯罪分子送交法办是公民的天职。(3)反法西斯是正义人民的天职。
课件15张PPT。芦花荡孙 犁知识与技能: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掌握作者生平资料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熟悉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教学目标 导 语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一、导语设计 1.以小组为单位,就“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小组组长作总结归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 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3.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1)提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 “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 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 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 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3.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2)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真实、可爱.
外貌描写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这些描写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三、赏读景物描写,领悟描写好处 1.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景的作用.
(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人手.)四、课堂小结 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 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 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五、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六、板书设计
芦 花 荡
孙 犁
人物:老头子 性格特征:过于自信和自尊
外貌特征:干瘦却特别有精神,眼光尖利明亮
情节:夜里护送,孩子受伤
第二天,智斗日寇,报仇雪恨
环境:险恶、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