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化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近百年来,我们之所以对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难以认知,甚至对此产生怀疑,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具体来讲,由于历史漫长,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干扰和制约,由此产生了很多有悖于音乐艺术自身规律的理论话语,对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比如,有关“均”与“宫”的问题,古人起初是把它们区别得清清楚楚的,后来由于历代官方音乐理论只承认一种音阶,就把“均”与“宫”的区别抹杀掉了。而且,由于文化语境发生了变化,现代人对古代人创造的一些理论、话语难以把握,以致在理解过程中产生歧义和偏差。另外,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被普遍接受,致使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和传承受到了冲击,无形中削弱了国人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的认知能力。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探讨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也应该看到,历史上形成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虽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但主导话语并未完全消失,历史上形成的很多理论话语至今仍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如“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等“旋宫”理论;“五声、十二律、六十调”等律声系统关系;秦汉以来形成的相和三调、清商三调、笛上三调、琴五调等调关系原理;等等。这些历史上曾经形成的理论话语,是当下我们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只有以此为参照,才能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高度契合、完美统一。
必须坚持理论自信和话语自信,充分挖掘历史上已有的理论话语及其内涵,以此彰显中国传统音乐厚重的历史根基和文化脉络,保持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还应该明白,历史上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也不是随意产生的,是在对此前理论话语继承和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所谓继承,不是对原始理论话语的一味照抄照搬,而是接通“原始”与“现实”的桥梁和纽带。继承与创新永远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要继承必须有创新。因此,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新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最显著特征。
新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创新性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即“改用”“借用”和“创用”。所谓“改用”,就是对历史上一些不适应现代文化语境的名词、术语通过“改造”,转换成新的理论话语,努力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谓“借用”,就是“洋为中用”,即“借鉴”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中的一些名词、术语以及理论范式为我所用,特别是一些有关音乐形态方面的概念、术语,完全可以借用,但前提是不应产生歧义。试图彻底规避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观念和做法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所谓“创用”,就是现当代人结合文献研究、曲调考证、音乐实践所创设的一些具有可行性且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话语。近百年来,老一辈音乐学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以及现实需要,“改用”和“借用”了很多符合中国传统音乐本质特征的创新性理论话语,同时也创设了一些新的理论话语,这是新时期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宝贵资源,应该加以重视和利用。
(摘编自刘永福、高苗苗《关于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回顾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发展史,我们的音乐文化经历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和国际音乐文化交流。
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到秦、汉两代。秦、齐、燕、赵、韩、魏、楚的连橫、合纵,和诸子百家学说的争鸣、辩论,促进了中原地区和四城地区的音乐文化交流。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演化,出现了以编钟和建鼓为主要乐器的大型管弦乐队。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无半音五声性特点。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家学说的理论端点。
第二次,是在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两代。西晋永嘉之乱,使中国北方人民向南方迁移,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日益加强,不仅带来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向内地的传入,同时也促使外国音乐向中国传入。
唐代开创了中国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公元568年。龟兹乐工苏祗婆引进“五旦”“七调”理论,至隋初,由郑译将它与中国古代乐制相结合,推演成十二均,并形成八十四调。
第三次,是在清代以来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清末民初,一批中国音乐家走出国门。走向欧美、日本,学习西方音乐。回国之后,他们在中小学校开设“乐歌”课程,开办专业音乐学校,传授西方音乐。许多音乐家还翻译出版《和声学》《对位法》《作曲法》《曲式学》,介绍欧洲音乐理论体系,起到了推动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发展的作用,开辟了更为多样化的路径。历史证明,音乐文化交流不仅推动了音乐艺术本体的发展,而且也推动着中国音乐理论多向度的发展。我们今天在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尤其要提倡“多向度”和“双向度”的国际音乐文化交流。
(摘编自王州、王耀华《传承性·开放性·创新性——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三维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语境的变化和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冲击,是新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难以被认知的现实原因。
B.历史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干扰和制约,现在没有也不可能再产生这样的情况。
C.材料二强调今天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需提倡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与材料一中的“借用”异曲同工。
D.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是当下我们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我们需以此为参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抹杀了“均”与“宫”的区别,这是受历代官方音乐理论的干扰和制约而形成的。
B.新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要超越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关键是要创设一些具有可行性且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话语。
C.材料一中的“创新”并不是抛弃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而是通过新理论话语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D.材料二回顾了中华民族经历的三次较大规模的音乐文化交流,目的是阐明音乐文化交流对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性。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具有开放性特征的一项是()(3分)
A.邱霁把古琴、日本筝和越南筝的演奏特点和音色融入自己的音乐之中。
B.钢琴协奏曲《黄河》取材于冼星海著名的《黄河大合唱》,作品充分发挥了钢琴的表现力,同时融入了多种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
C.金湘在歌剧《原野》音乐创作中将民族作曲技法与西方现代作曲熔于一炉。
D.歌手赵景旭用民族调式创作流行音乐,以传统文学作品《山鬼》为词进行改编,受到大众喜爱。
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如何构建当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八月的乡村(节选)萧军
在茂草间,人可以听到诸多种的声音和谐地随伴着夜,广茫地爬行。
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人们的脚步也开始松弛。
为着便利任是某个时间全可射击,步枪并不拘泥,任便每人取着合适的准备姿势。他们中有小红脸、崔长胜等抗日农民;有1军队出生的刘大个;还有青年学生萧明。
每人的子弹袋全变得空虚了!病蛇般的软垂在人们的胁下,随着人们的脚步在动荡。
“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我到对而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明天一早展,我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
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地躬下身子爬向对面的小山上去……
“这又是牺牲了两个弟兄!"
萧明底眼睛有点蒙眬——悲伤和疲乏攻打着他。
老年的崔长胜说:“我呢!只要一看到萧同志说过的‘新世界’,只要看到,只要看一眼……我就甘心啦!——萧同志,你说的那样好的世界,什么时候才能来呢?把日本兵全赶跑了就成吗?”
在阴夜里,萧明走在六个人的前头。为的不要使大家跑错了路,眼睛常常要睁大着,这样工夫一久,那会发生很不好受的胀痛!汗又开始在前额和身体各部分沁流。他实在自己也估计不出“新世界”究竟诞生在那一天。不过他知道“这是一定的”,新的世界一定会来到的。
“一定的吗?萧同志?啊——”
“一定的——”
下了这个山坡,由两山中间鞍部又向右面折下去,底下又是一带长谷——
“同志们,出了这个谷口,再过一条河,对而在几个山怀抱里的那个堡子,就是王家堡子——出了这个山口子,就能看到一座炮台,炮台上面一定有红旗,如果他们在那里——他们一定有人在这里等候我们……”
这是一种希望!队尾的李三弟竟唱起歌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
起来!全世界的罪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作一次最后的斗争……
旧世界……
一刻全为这歌声感动得合唱起来。老人崔长胜流着泪。感动地舒展着脸上的皱纹。
“萧同志,有工夫你一定也要教教我!我不是也应该唱唱吗?这是再好没有的歌啊!”
“好,现在我就教给你,——来!先唱第一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
就如军队行军,或是出操时候唱歌一样,萧明唱一句,崔长胜和别的人们复诵一句。一刻是整齐了!加上山谷的回应。——啊!这是一片轰鸣!这轰鸣一直是由山谷里倾泻出来,向着对面山头上有红旗飘动的方向,广漠地飞扑过去……
田野上,高粱红着穗头,在太阳下面没有摇曳。东北乡下,收割的日子虽然一天迫近一天,今年却不被人们怎样重视。村子里少壮的农民,更是不注意到这些。镰刀在房檐下的刀挂上生着锈……所有的什么也没准备。全是迫切的掮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在被指定的地方。有的时候偶然聚在一起,他们也会谈论由队部那里听到的,是一向由他们祖先也没听到过的一些新的话,新的故事。在他们谁也不肯显示自己不聪明;全要显示自己是英勇的,没有一点胆怯或怜悯来杀一个日本兵,更是杀日本军官。
“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眼看日本兵一天比一天凶!我们的老婆,孩子,爸,妈,还不是教那些王八羔子们,白用刺刀给捅了?——司令那家伙真是条汉子,真可以。”
“听说,这七个人……原先是九个,半路上‘过去’两个,萧明原先就是我们的人,那不能算数的。”
“萧明,那小伙子也真行,本来是个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吃苦,没白念书。”
正午的太阳,火一般燃烧在人的头顶上。除开蝈蝈在叫得特别响亮以外,再也听不到虫子的吟鸣,猪和小猪仔在村头的泥沼里洗浴,狗的舌头软垂到嘴外,喘息在每个地方的墙荫,任狗蜗的叮咬,它也不再去驱逐,孩子们脱光了身子,肚子鼓着,趁了大人睡下的时候,偷了园子的黄瓜在大嘴啃吃着。
这好像几百年前太平的乡村。鸡鸣的声音,徐徐起来,又徐徐地落下去,好沉静的午天啊!
三天以后,王家堡子成了废墟。
弹窝在每处显着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死在炕底下的尸骸。小孩的头颅随便滚在天井中。
没有死尽的狗,尾巴垂下沿着墙根跑,寻食着孩子或是大人们的尸身。到午间再也听不到山羊们带着颤动的鸣叫,也没有了一只雄鸡,麻雀子们很寂寞地飞到这里又飞到那里。
(选自《“奴隶”丛书》,1934年,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了萧明领导的小分队奔向王家堡子的艰苦历程,萧明虽然悲伤疲乏,但坚定勇敢、身先士卒、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B.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的起伏变化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C.队伍下了山坡继续行军,他们期望在王家堡能见到红旗。红旗,是斗争方向的象征,她给困难中的战士带来力量和鼓舞.
D.队伍统一了思想,一往无前地高举红旗高唱《国际歌》奔向革命的主流大军,这歌声给人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在突出描写人物抗击侵略者的战斗精神的同时,也写出了抗日队员们复杂矛盾的心态和各种不同的性格。
B.小说具有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雄浑遒劲,质朴刚健,充满了英雄主义的音调,读来令人振奋。
C.小说描写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伍的成长,着重描写战斗者的群像,人物的性格在行军、战斗、执行命令的过程中展现。
D.这篇小说描绘了八月东北乡村宁静的两面,语音华丽,渗透着憎恨日本侵略者、热爱东北故土、热爱浴血抗争中的人民战士的情感。
8.小说是如何塑造萧明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小说结尾并未详细交代战斗过程,而是着力描绘废墟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10~14小题。
材料一: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②也。”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子墨子曰:问于儒者:“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子墨子曰:“子未我应也。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则子告我为室之故矣。今我问曰:‘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是犹曰:‘何故为室?’日:‘室以为室也。’”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提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犓豢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节选自《墨子·公孟》《墨子 非乐》
[注]①进:进展,此处指学习新的曲子。②《文王操》:古曲名,相传力周文王所作。③犓豢:指牛羊猪狗等牲畜。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仁A者B之C事D必E务F求G兴H天I下J之K利L除M天N下O之P害Q将R以S为T法U乎V天W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文中指技法,与《六国论》中“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数”的意思不同。
B.黯然,文中指皮肤黝黑的样子,与成语“黯然神伤”中“黯然”的意思不同。
C.亏,文中指损害,与《谏太宗十思疏》“亏无为之大道哉”中的“亏”意思相同。
D.中,文中指符合,与《劝学》“木直中绳”中的“中”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学琴锲而不舍,他在练习一首琴曲时不仅仅要求会弹奏,还要深入到更高的境界层次,以至于最终悟出了古乐背后作曲人的形象。
B.墨子论辩技艺高超,他在与儒者讨论音乐问题时抓住对方“乐以为乐也”的回答,通过对比论证达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果,
C.墨子主张实用主义,他认为仁者应当为天下兴利除弊,而眼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人民的衣食财物问题,认为纹饰、美食、建筑的功用不合时宜。
D.两则材料都记载了人物对话,但风格有所差异。相较于《史记》,《墨子》善于说理,多用反复论说,在表意清楚的同时不失结构的层次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2)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
14.请结合材料分析墨子对待音乐的态度。(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赤壁歌送别①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②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此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旅居江夏(今湖北武汉)时所作。②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的军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以“二龙争战”比喻两军相持的情形,“楼船扫地空”五字预示了战争的结局。
B.“烈火”句交代了“楼船扫地空”的原因,也表现出诗人对东吴辉煌战果的赞许。
C.这首诗前四句咏史,为后四句写送别提供了背景和环境,并形成了特有的气氛。
D.诗人最后表示把看到的景象一一写下来告诉友人,是为了让友人从中得到鼓舞。
16.这首诗和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都写到周瑜,两者刻画周瑜形象时的描写角度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当我们看到社会上好的榜样和不良的社会现象时,孔子在《论语》中建议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显示出自信并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江城子》一词中,描写词人梦中和妻子见面,相互看着对方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预制菜是指经过洗、切、搭配、加工,采取冷冻或真空等方式进行包装保存,消费者购买后只需要简单烹调的新兴菜品。预制菜产业前景广阔,但广阔的蓝海下,也有挑战的暗流。生活中,对预制菜的顾虑也 ① ,例如:
“小作坊、添加剂”,是对安全的怀疑。食以安为先,让消费者吃得放心是关系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然而长期以来预制菜行业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没有完整的产品标准体系和操作规范流程,导致一些产品质量 ② 。
“图不符、缺斤两”,是对品质的诟病。诚信经营是市场主体起码的行业操守,然而一些平台商家以次充好、甚至“挂羊头卖狗肉”;一些线下商家 ③ ,打着现炒的幌子欺骗顾客。这些是对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的侵害。
由此看来,想要“香”飘久远,预制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需要产品研发的不懈攻关,需要行业标准的不断落地,需要行政监管的有力倒逼,需要餐饮行业的自省自律,需要你我这些消费者做出的每一次选择。
毕竟,预制菜到底“香”不“香”,消费者最有发言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南湿北干、南米北面,南北差异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这,就不得不说起一条著名的“线”——“秦岭—淮河”线,
要确定一条地理界线并不简单。那么, ① ?这里主要有三个指标。第一个是降水量,通过对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析发现,“秦岭一淮河”线与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指标。第二个是温度,“秦岭一淮河”线也基本上是我国1月份零摄氏度等温线,零度等温线的意义决定了河流冬季是否结冰,“秦岭一淮河”以南区域1月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 ② ,而在“秦岭一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低于零摄氏度,河流冬季一般结冰。第三个是植被,“秦岭一淮河”以南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北则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这也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指标。通过以上三个主要指标,才能基本确定“秦岭一淮河”线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
那么,“秦岭一淮河”线能划出一条非常精细的界线吗?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多年,目前也没有统一的认识。为什么呢?这是由于秦岭山系南北跨度超过100公里,地形非常复杂,因此不管综合什么指标, ③ 或许,称之为“南北过渡带”更为准确。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一一你知道吗?
B.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一一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C.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D.非常荣幸在这里接受今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一生物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逆境自有逆境的力量,正如顺境自有顺境的无能。”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人的一句话:“逸豫可以亡身,忧劳可以兴国。”作为当代青年,你对“顺境”与“逆境”是如何看待的?面对不同的境遇,青年一代当如何自处?
请就此写一篇文章,结合时代特点和个人经历,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信息类文本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概念表述不准确,原文说“近百年来,我们之所以对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难以认知,甚至对此产生怀疑,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故选项应该是“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
B项“现在没有也不可能再产生这样的情况”错,原文只说“由于历史漫长,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干扰和制约”,关于现在情况的判断在材料中没有根据,本选项属无中生有。
D项“我们需以此为参照”错,原文说“这些历史上曾经形成的理论话语,是当下我们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只有以此为参照,才能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高度契合、完美统一”,原文“以此为参照”指的是“历史上曾经形成的理论话语”而不是“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
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最关键的是要创设一些具有可行性且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话语”错,原文说“新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创新性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即‘改用’‘借用’和‘创用’”“所谓‘创用’,就是现当代人结合文献研究、曲调考证、音乐实践所创设的一些具有可行性且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话语”,原文中“改用”“借用”和“创用”并无主次、轻重之分。
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我们今天在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尤其要提倡‘多向度’和‘双向度’的国际音乐文化交流”强调国际上的开放交流。A.B.C三项均强调了开放性特点,D项“用民族调式创作流行音乐,以传统文学作品《山鬼》为词进行改编”强调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4.①必须坚持理论自信和话语自信,充分挖掘历史上已有的理论话语及其内涵。②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做到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原文说“必须坚持理论自信和话语自信,充分挖掘历史上已有的理论话语及其内涵,以此彰显中国传统音乐厚重的历史根基和文化脉络,保持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由此可知,必须坚持理论自信和话语自信,充分挖掘历史上已有的理论话语及其内涵。
原文说“同时还应该明白,历史上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也不是随意产生的,是在对此前理论话语继承和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所谓继承,不是对原始理论话语的一味照抄照搬,而是接通‘原始’与‘现实’的桥梁和纽带。继承与创新永远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要继承必须有创新。因此,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断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最显著特征”,由此可知,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做到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5.材料一是层进式结构。先论述了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难以认知的原因,然后论述了当下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要继承与创新,最后进一步阐述了创新的内涵。材料二采用总分总式结构。首先提出我们的音乐文化经历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交流,然后具体介绍了三次交流的情况,最后总结音乐文化交流推动了音乐艺术本体和中国音乐理论多向度的发展。提倡国际音乐文化交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开篇论述“近百年来,我们之所以对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难以认知,甚至对此产生怀疑,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具体来讲……”,论述了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难以认知的原因。
第二段写“继承与创新永远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要继承必须有创新。因此,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断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最显著特征”,论述了当下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要继承与创新。第三段写“新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创新性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进一步阐述了创新的内涵。据此得出,材料一运用了层进式结构。材料二第一段开篇总结“回顾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发展史,我们的音乐文化经历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和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提出我们的音乐文化经历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交流。
第二至五段分别写“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到秦汉两代”“第二次,是在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两代”“第三次,是在清代以来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分别具体介绍了三次交流的情况。文章结尾处总结“历史证明,音乐文化交流不仅推动了音乐艺术本体的发展,而且也推动着中国音乐理论多向度的发展。我们今天在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尤其要提倡‘多向度’和‘双向度’的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总结音乐文化交流推动了音乐艺术本体和中国音乐理论多向度的发展,提倡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据此得出,材料二采用了总分总式结构。
小说类文本答案
6.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错。这篇小说情节比较平淡,没有曲折离奇,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特点。故选B。
7.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语言华丽”错。应是语言朴实,具有很浓的乡土气息。故选D。
8.①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如“萧明,那小伙子也真行,本来是个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吃苦,没白念书”,一路上,他同游击队员们一样忍饥挨饿、饮风宿雨,受尽了辛苦。通过人物对话,议论评价,刻画了萧明具有新思想的青年聪明机智、勇敢善战,也精于指挥,领导大家抗日救亡的形象。②语言描写。如“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明天一早晨,我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萧明作为有理想、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书生从军,用“弟兄们”而不用“同志们”这一称呼,体现了萧明的治军艺术,具有亲和力。③动作描写。“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地躬下身子爬向对面的小山上去……”通过动作描写,刻画出萧明主动为大家担任警戒任务的身先士卒的形象。
(一点两分,手法一分,结合文本分析一分)
9.①结尾以简短的场景描写来反映战争的残酷,写出了英雄的悲壮与崇高,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②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描写了被屠村后死寂、惨烈的场景,渲染、衬托了战争的惨烈和英雄的悲壮,也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哀之情。(每个点2分)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①由“弹窝在每处显着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死在炕底下的尸骸。小孩的头颅随便滚在天井中”可知,小说的结尾以简短的场景描写来描写不忍卒睹的扫荡后的村庄景象,不惜笔墨,直面淋漓的鲜血,表现“血写的事实”,反映战争的残酷,揭露鬼子的残暴和令人发指的罪行;描写时,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人如身临其境。赋予了英雄以悲壮与崇高,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②由“没有死尽的狗,尾巴垂下沿着墙根跑,寻食着孩子或是大人们的尸身。到午间再也听不到山羊们带着颤动的鸣叫,也没有了一只雄鸡,麻雀子们很寂寞地飞到这里又飞到那里”可知,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描写了狗的仓皇,羊的悲鸣,麻雀的寂寞,表现了被屠村后死寂、惨烈的场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渲染、衬托了战争的惨烈和英雄的悲壮,也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哀之情。
文言文答案
10.DLQ(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三处及以上不得分。)
11.D(意思相同,都是符合的意思)
12.B(“通过对比论证”错误,应为类比论证)
13.(1)那人眼睛能远望四方,好像成了天下四方的王,除了周文王谁还能成为这个样子呢!(4分)
(2)仁者是替天下考虑的,并不是为了能见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快乐的声音,尝到美味的东西。(4分)
14.墨家认为音乐艺术并不是不美(1分),只是当下人们欣赏音乐,就会耽误国事和农时(1分),因此认为不合时宜,应该取消音乐(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翻译:
孔子向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竖会弹奏的技巧了,可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时国,嚷子说:“家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等过了段时间,礼子神情怡然,仿佛甜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文王操》。”
墨子问一个儒者说:“为什么从事音乐?”儒者回答说:“以音乐作为娱乐。”墨子说:“你没有回答我。现在我问:‘为什么建造房屋?’回答说:‘冬天避寒,夏天避暑,建造房屋也用来分别男女。’那么,是你告诉了我造房屋的原因。现在我问:‘为什么从事音乐?’回答说:‘以音乐作为娱乐。’如同问:‘为什么建造房屋?’回答说:‘建造房屋是建造房屋’一样。”
墨子说:“仁人做事,必须讲求对天下有利,为天下除害,将以此作为治理天下的准则,对人有利的就做;对人无利的就停止。”仁者替天下考虑,并不是为了能见到美丽的东西,听到快乐的声音,尝到美味的食物,使身体安适。因此减损、掠夺百姓的衣食财物,仁人是不做的。民众有三种忧患:饥饿的人得不到食物,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芳累的人得不到休息,这三样是民众的最大忧患。然而即使为他们撞击巨钟,击打响鼓,弹奏琴瑟,吹起竽笙,舞动干戚,民众的衣食财物就能得到吗?我认为未必是这样。现在大国攻击小国,大家族攻伐小家族,外寇内乱盗财共同兴起,不能禁业。然而即使为他们撞击巨钟,敲击响鼓,弹奏琴瑟,吹起竽笙,舞动干戒,天下的纷乱就能得到治理吗?我认为未必是这样的。所)以墨子说:“向百姓征敛很多钱财,用来制作大钟、响黄、琴、瑟、竿、笙,使之发出声音,以求有利于天下,为天下除害,是于事无补的。”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活动是错误的!”音乐,就是快乐,它是人的情感必不可少的。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人有快乐就一定通过声音流露出。
诗歌鉴赏答案
15.D
16.同:①李诗和苏词都把周瑜形象放在赤壁之战的背景下加以塑造。②李诗和苏词都运用侧面描写的方式塑造周瑜形象:李诗用赤壁战场上赤焰烧天、煮水蒸云的景象烘托出周瑜击破曹操大军的英雄形象;苏词用小乔初嫁来烘托周瑜的年轻有为、英姿飒爽。异:苏词从正面详细描写了周瑜的外貌、神态:“羽扇纶巾,谈笑间”描写出周瑜风度翩翩、从容淡定的儒将气质;李诗用一句“周瑜于此破曹公”直接简要突出周瑜的功绩。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这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D.句意理解错误。最后两句是诗人对朋友的殷切期望,是希望友人走后经常来信报告佳音,让自己能够从中得到鼓舞。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李诗有“赤壁楼船扫地空……周瑜于此破曹公”,苏词有“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都把周瑜形象放在赤壁之战的背景下加以塑造;
李诗“烈火张天照云海”,漫天的烈火把云海都映烧得通红,用赤壁战场上赤焰烧天、煮水蒸云的景象烘托出周瑜击破曹操大军的英雄形象;苏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用小乔初嫁来烘托周瑜的年轻有为、英姿飒爽。李诗和苏词都运用侧面描写的方式塑造周瑜形象。
“羽扇纶巾,谈笑间”,周瑜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着。这是正面详细,描写了周瑜的外貌、神态,描写出周瑜风度翩翩、从容淡定的儒将气质;李诗用一句“周瑜于此破曹公”,那是周瑜在这里用火攻把曹操击败,直接简要突出周瑜的功绩。
名篇名句默写答案
17、(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语言文字运用答案
18.①比比皆是 ②参差不齐 ③浑水摸鱼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原文“例如:‘小作坊、添加剂’,是对安全的怀疑……‘图不符、缺斤两’,是对品质的诟病”可知,此处是说生活中,人们对预制菜的顾虑很多,故可填“比比皆是”。“比比皆是”的意思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第二空,根据原文“然而长期以来预制菜行业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没有完整的产品标准体系和操作规范流程”可知,此处是说产品质量的水平不一,故可填“参差不齐”。“参差不齐”的意思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第三空,根据前文“然而一些平台商家以次充好、甚至‘挂羊头卖狗肉’”和后文“打着现炒的幌子欺骗顾客”可知,此处是说很多商家趁混乱的时候捞一把,故可填“浑水摸鱼”。“浑水摸鱼”的意思是比喻趁混乱的时机捞取利益。
19.预制菜是一种新兴的菜品,其原材料经过洗、切、搭配、加工,然后以冷冻或真空等方式进行包装保存,消费者购买后只需要简单烹调就可食用。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的方法是划分层次,找出主干句,再把非主干句分成几个层次,每一层作为一个短句出现,注意不要丢掉信息,不得改变原意。
本句主干句是“预制菜是一种新兴的菜品”,然后将几个非主干句提炼出来,为了起强调作用,可以把“经过洗、切、搭配、加工”单独成句,接着介绍包装保存的方式,即“冷冻或真空等方式进行包装保存”,然后介绍“消费者购买后只需要简单烹调”,最后增、删词语,将这几句话连缀成通顺句子即可。
20.连用五个“需要……的……”句式,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语势;强调了预制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需要……的……”的句式,五句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了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能够增强句子的气势,更好地体现表达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结合“需要产品研发的不懈攻关”“需要行业标准的不断落地”“需要行政监管的有力倒逼”“需要餐饮行业的自省自律”“需要你我这些消费者做出的每一次选择”可知,强调了预制菜行业需要凝聚各方合力。
21.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表示转移话题。B.表示总结上文。C.表示递进。D.与文中破折号作用一样,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
22.①它是通过哪些指标确定的呢②河流冬季基本上不结冰③都不能划出一条十分具体的界线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前文“就不得不说起一条著名的‘线’——‘秦岭—淮河’线”“要确定一条地理界线并不简单”及后文“这里主要有三个指标”进行推断,此处问的应是关于“秦岭—淮河”线指标确定的问题。应填“它是通过哪些指标确定的呢”。②结合“零度等温线的意义决定了河流冬季是否结冰”“以南区域1月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可推测此处填“河流冬季基本上不结冰”;也可以根据后文照应句“河流冬季一般结冰”推测出所填内容。③此处是对“能划出一条非常精细的界线吗”的回答,结合“地形非常复杂”“不管综合什么指标”可知,答案是否定的,应填“都不能划出一条十分具体的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