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5.1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1.通过图像识别主要植被类型(地理实践力)
2.结合地图,归纳不同植被的地区分布(区域认知)
3.能够结合实例,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综合思维)
二、学习目标
三、重难点
1.重点: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特征
一、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 主要植被
新课导入课导入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东西横跨经度约 29° ,自治区东部大兴安岭山地森林茂盛,中部分布有大面积的肥美草原,西部则是一望无际的荒漠。
1. 根据图中照片,描述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中部、西部植被的特点。
2. 想一想,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植被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探究活动
1.根据图中照片,描述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中部、西部植被的特点。
2.想一想,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植被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东部山地以森林为主;中部高原地区以草原为主,分布有小面积荒漠;西部高原以荒漠为主。
第一,降水差异。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气候特别是降水差异较大,从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植被类型发生相应的变化;
第二,人为的不合理生产活动。如过度开发导致草场退化。
活动一
学习任务:阅读课本121页,总结:
1.植被的概念
2.植被的分类
学习方法:自主思考
学习时间:1分钟
检测与评价:点号抢答
总结完整,思路清晰,加1分,补充作答正确,加1分
植被分类:自然植被、人工植被
自然植被:有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
人工植被:主要指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活动二
学习任务:阅读课本121、122、123页,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热带雨林、亚热带长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热带荒漠、温带荒漠的植被特点以及气候特征
学习方法:自主思考
学习时间:7分钟
检测与评价:点号抢答,总结完整,思路清晰,加1分,补充作答正确,加1分
森 林
(湿润、半湿润地区)
热带雨林
热带季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
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带:
主要分布气候区: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降水丰沛
植被特点:
①世界上发育最繁茂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②热带雨林全年呈深绿色,无明显的季相(植物群落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变化。
③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木质大藤本和附生植物发达,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
草本层
灌木层
乔木层
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植被的垂直结构
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狗尾草、车前草
冬青、玫瑰
柚子树、榴莲树、杨树、柳树
板根是高大乔木的一种特殊适应,这是一种十分强而有力的根系,可以很好的避免由于树冠宽大,身体上部沉重而导致的头重脚轻站不稳的问题,有效地增强并支持了地上部分,也可以抵抗大风暴雨的袭击,更有保持水分的作用。解决了热带雨林中树木根系难以进入深层土壤而又要执行对地上部分的支撑作用这一两难问题。
茎花现象:老干上长出花枝
绞杀植物的幼苗附生于"支柱植物"上,长出气生的网状根系包围树干并向下扩展,直到伸入地下生成正常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后生长加快,网状根膨大并愈合为网状茎,支柱植物则被绞杀致死。
热带季雨林
主要分布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植被特点:①群落结构较复杂,乔木存在上下分层,有部分种类旱季无叶,有板状根、茎花;
②木质藤本和附生植物比较发达,林下灌木稠密,种类丰富。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主要分布气候区:亚热带季风(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植被特点①森林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②大部分植物的花期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③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和附生植物较少,无板状根和茎花。常见树种有壳斗科乔木、山茶科、杜鹃花科、紫金牛科和茜草科等灌木。
革质叶片
常绿硬叶林带
地中海沿岸、其他大陆的西南
地中海沿岸
美国西南
南美西南
非洲西南
澳大利亚西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主要分布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 。
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植被特点:①群落结构相对较简单,只有乔木和灌木。
②植物耐旱性强,具有厚的革质硬叶或蜡质。
③硬叶林中植物的叶片与阳光成锐角,躲避阳光的灼晒。
④叶片常披茸毛,叶片小或退化成刺,以适应夏季炎热干燥气候。
⑤一般较矮,树干粗壮。
地中海沿岸的油橄榄
-D-
橄榄树
赤桉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
主要分布气候区:温带季风(温带海洋性)气候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温和湿润)
植被特点:①乔木叶片宽阔;
②有明显的季相变化:春季萌叶抽枝;夏季叶色鲜绿,枝繁叶茂,林冠郁闭;秋季叶色转黄,树叶凋落;冬季则完全无叶。(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
冬
秋
夏
春
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缺少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
亚寒带针叶林(泰加林)
主要分布气候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气候特点:夏季温和、短促;冬季寒冷、漫长。降水少主要集中在夏季。
植被特点:
①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
②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③往往是由单一树种构成的纯林,群落结构简单。
④为世界重要的用材树种。
我国三大林区:
①东北针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
②西南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③南方松杉林和常绿阔叶林及油茶、油桐等经济林
东北林区
西南林区
东南林区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草 原
(半湿润、半干旱内陆地区)
热带草原带 温带草原带
东非草原、南非草原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中部
澳大利亚
南美洲中部
热带(稀树)草原
主要分布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植被特点:
①湿季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
②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植被。具有极其独特的群落外貌
湿季
干季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主要分布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
气候特点:冬冷夏热,全年干燥少雨。
植被特点:
①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
②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
②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丛生禾草植物
夏
冬
温带草原
中国草原分布图
我国四大牧区:
内蒙古牧区(典型温带草原)
新疆牧区(山地草原)
青海牧区(高寒草原)
西藏牧区(高寒草原)
内蒙古牧区
新疆牧区
西藏牧区
青海牧区
荒 漠
(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
热带荒漠
温带荒漠
热带荒漠带 温带荒漠带
澳大利亚中部
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
阿拉伯半岛
非洲西南
北美洲西部
中亚
南美西部
显著特点: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减少蒸腾
储存水分
吸取土壤深处或广大面积的水分
抵抗灼热
热带荒漠
主要分布气候区:热带沙漠气候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植被特点:
①热带沙漠广泛分布,生物较少;②只有零星耐旱植物,如仙人掌;③在沙漠边缘地带会有灌木丛分布;④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
温带荒漠
主要分布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特点:冬冷夏热,全年干燥少雨。
植被特点:
①主要是旱生和盐生的灌木、半灌木的植被。
②植物的叶面积缩小和退化,具有适应高温、干旱的特征。
学习任务:1、说出猴面包树、纺锤树分布地区的气候特征。
2、猴面包树、纺锤树为什么都长有粗大的树干?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学习时间:3分钟
检测与评价:点号抢答,总结完整,思路清晰,加1分,补充作答正确,加1分
活动三
1、热带草原气候特征:热带草原分布地区全年高温,年降水量差别很大,介于250~ 2000毫米之间,分明显干季和湿季。
2、猴面包树、纺锤树生长地区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粗大的树干和疏松的木质部,有利于雨季时贮存大量水分。
2. 植被与环境
0°
20°
40°
60°
80°
10°
30°
50°
70°
90°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
海洋性气候
热带
季风气候
亚热带
季风气候
温带
季风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温带
大陆性气候
苔原气候
冰原气候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
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
落叶阔叶林带
热带
季雨林带
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
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极地苔原带
极地冰原带
温带
荒漠带
学习任务:阅读课本125、126页,分别从大尺度和中尺度上归纳植被的分布规律
学习方法:自主思考
学习时间:3分钟
检测与评价:点号抢答,总结完整,思路清晰,加1分,补充作答正确,加1分
活动四:
(一)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并随着纬度而变化。
2.成因: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3.基础因素:热量。
1.大尺度
(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并随着纬度而变化。
②成因: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③基础因素:热量。
④典型地区:非洲自赤道向南北对称分布。
寒带植被
亚寒带植被
温带植被
亚热带植被
热带植被
极地
热量随纬度升高渐少
赤道
极地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多沿经线延伸,沿经度方向变化。
2.成因: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往往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
3.基础因素:水分。
(2)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干湿地带性分异规律(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①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多沿经线延伸,沿经度方向变化。
②成因: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往往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
③基础因素:水分。
④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亚欧大陆从沿海到内陆分别为:森林——草原——荒漠)。
温带森林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
从沿海向内陆降水渐少
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植被与环境
2.中尺度(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受地形的影响,植被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形成山地垂直气候带。
比较从山麓到山顶植被分布的特征及群落的复杂程度等差异,思考出现图示差异的原因
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
因素: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
分布特征: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1.雪线: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
2.基带:山麓(山脚下):植被带与该山所在纬度植被带一致。
3.林线:森林分布海拔的上限
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
雪线
垂直带谱的起始带称为基带。
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当地水平地带的水热条件相适应。
例如: 天山的基带为温带荒漠、灌丛带。
基带
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限称为林线。
林线
纬度越低(温度越高),林线越高;降水越多,林线越高;风力弱,林线高。
保和岛位于菲律宾中部,深受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当地森林茂密。但是,岛上1000多座高度在40~120米的石灰岩小山丘上却只长草不长树,形似草堆。每年热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犹如一排排巧克力摆放在大地上,“巧克力山”的称谓由此而来。
思考:
热带季雨林。
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
巧克力山是由石灰岩形成的小山丘,土层薄,保水能力弱。夏季暴雨冲刷,土层贫瘠,难以生长树木。
每年的3-5月是热带季风气候的干季,降水少。5月是当地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气温高蒸发旺盛,所以 类干枯,转为褐色,是最佳观赏时间。
3.巧克力山的最佳观赏时间为每年5月份。结合区域气候特征,分析其原因。
1.从大尺度上来说,保和岛的植被类型是什么?
2.讨论巧克力山只长草不长树的原因。
在小尺度上,受地形的(坡向、封闭性)、洋流、土壤、人类活动等影响,植被会发生局部差异。
山地阴阳坡的植被差异:在较干旱地区,山地阳坡由于蒸发大,水分缺乏,植被稀少;阴坡由于蒸发弱,水分较多,植被茂密。
补充:
山地阴阳脸
小尺度
沙漠绿洲:沙漠中地下水充沛的地区植被丰富,形成“绿洲”。
就某个较小的区域而言,由于海陆分布、洋流、地形起伏等因素,干扰或破坏了地带性分布,使自然带未按或未完全按某一方向延伸或更替的现象。
既可在自然带之间形成,又可在某一自然带的内部形成。
光照强度
强
弱
草本层
灌木层
乔木层
垂直结构
不同气候的地方,植被的垂直结构也不一样,一般情况下,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方垂直结构越丰富。
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小尺度
规律
气温越高,降水越多,植被高度越大,物种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复杂
分布
垂直方向
水平方向
森林的分层现象
山地自然带的变化
赤道到两极——森林的变化
沿海到内陆——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
光照
热量
水分
热量、水分
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机质。
通过光合作用,影响空气质量。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通过植物蒸腾,大气获得了水汽。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日较差
就某个较小的区域而言
影响地表径流
涵养水源、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
砍伐森林
开垦坡地
过度放牧
植被减少
拦截降水
功能下降
地表径流增多
和地下水减少
水土流失
土壤贫瘠
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空气质量
下降
(二)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气净美物尘沙”
涵养水源
稳定大气成分
净化空气
美化环境
保持水土
维护生物多样性
吸烟滞尘
防风固沙
调节气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植被的作用
由于承办“环保型砖厂”,加上山区煤炭的大量开采,湖南省邵阳县的野生香樟林被毁百余亩。十年前的邵阳县永塘村森林覆盖率在40%—50%间,十年后森林覆盖率降低到10%—15%。
分析破坏植被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水文
河流含沙量增大,季节变化增加
水土流失加剧
地貌
土壤
生物
气候
地表侵蚀加剧,地表起伏变大
表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
植被覆盖率降低,动物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温差增大,降水减少
植被破坏
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读图植物体的增长与气温的关系,完成相关任务。
(1)据图归纳植物体的增长与气温的关系。
思考
植物体的增长取决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质的数量和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质的数量。产生得越多而消耗得越少,则植物体增长得越快。
植物体的增长取决于光合作用所积累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质的差值,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差值越大,植物增长越快。
苹果树喜冷凉,如果将它栽培到低纬度平地或低纬度山区低洼谷地,其生长和繁殖就会受到阻碍。据图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都要求积累丰富的有机质,当温度上升到光合作用最适点以上时,光合作用逐渐减弱,而呼吸作用逐渐加强,这样就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苹果树性喜冷凉,将它栽培到低纬度平地或低纬度山区低洼谷地,由于这些地形部位气温高的缘故,就不能积累足够的有机质,其生长和繁殖就会受到阻碍。
小结
植被类型及其特点
植被与环境
森林:
湿润、半湿润地区
草原: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荒漠:
干旱地区
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热带雨林
热带季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热带荒漠
温带荒漠
大尺度
中尺度
小尺度
有利影响
破坏后的不利影响
—无明显季相变化、乔木高大、板状根、茎花现象
—终年常绿、叶片革质,春花秋果。
—干、湿季相变化,比热带雨林树木低,种类少,结构简单
—叶片常绿坚硬,常披茸毛或退化成刺,低矮耐旱多灌木
—季相变化明显
—由耐寒的针叶林乔木组成,树叶为针状
—草本植物为主
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植物耐旱特征明显
—气温、降水影响水平分布
—地形影响垂直分布
—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影响局部分布
—“水气净美物尘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整体环境受影响
5.1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图所示)。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①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
②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所属的植被类型分别是 ( )
A.热带草原 落叶阔叶林 B.温带草原 亚寒带针叶林
C.热带草原 热带雨林 D.温带草原 常绿阔叶林
2、①植被类型分布面积最大的洲为 ( )
A.亚洲 B.非洲 C.大洋洲 D.北美洲
C
B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3~4题。
3.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4.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
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C
【解析】第4题,从图中看,喇叭沟门位于山区,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喇叭沟门海拔较高、气温低,因此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D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是某植物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干旱 B.湿润
C.寒冷 D.炎热
6.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
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缩小减少
A
C
下图为一地理科考小组在某山地不同海拔收集到的主要植被叶片。据此完成7~8题。
7.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④②①③
8.③是香樟树树叶,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典型植被( )
A.东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解析】第7题,枫树属于温带落叶树种;冷杉属于针叶树种,具有较强的耐阴性,适应温凉和寒冷的气候;樟树属于亚热带常绿树种;在垂直方向上草地应位于森林带之上。该山地四类植被所在海拔由高到低依次是④②①③。
D
D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8.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降水变率增大
河道淤积
9. 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①②
②③
③④
①④
B
C
7.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降水变率增大
河道淤积
8. 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①②
②③
③④
①④
10. 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D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B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D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