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5.2土壤的形成课件(共7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5.2土壤的形成课件(共7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27 08:3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土壤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2.结合区域图文资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特征;
3.通过野外观察,说明自然土壤剖面的特点。
学习重点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学习难点
土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
引课
目录CLMENTS
一、土壤及成土因素
二、土壤剖面
土壤及成土因素
1
土壤的概念和作用
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土壤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空气
20﹪-30﹪
水分
20﹪-30﹪
矿物质45﹪
有机质5﹪
矿物质是岩石风化后的矿物颗粒。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作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高低的标志。
(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除有机质外,还有空气、水分和热量。即水、肥、气、热。)
空气和水分 两者随外界气候条件此消彼长,并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
③组成
活动一
学习任务:
阅读课本P129-P132,回答下列问题。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学习时间:1分钟。
检测与评价:点号作答,大声、大胆、大方加1分。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土壤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成土因素
时间
人类活动
成土母质
气候
生物
地形
活动二
学习任务:
阅读课本P129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风化作用?
2.成土母质是如何形成的?
3.成土母质的作用是什么?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学习时间:2分钟。
检测与评价:点号作答,大声、大胆、大方加1分。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土壤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一)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
在温度变化 、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1.什么是风化作用?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土壤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成土母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2.成土母质是如何形成的?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土壤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土壤的颜色、质地等)和化学性质。
气候
生物
成土母质
土壤
3.成土母质的作用是什么?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土壤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活动三
学习任务:
阅读课本P129页,了解自然土壤的形成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成土母质与土壤有何区别和联系?
学习方法:小组讨论
学习时间:2分钟。
检测与评价:抢答,大声、
大胆、大方加2分。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土壤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成土母质是风化产物,没有肥力;
土壤具有肥力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
成土母质在气候和生物作用下形成土壤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土壤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区别:
联系:
P130页阅读: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的关系
成土母质
砂土
壤土
黏土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沙粒较多,含粉砂和黏粒较少。
土壤矿物质颗粒 通气性 透水性 蓄水、保水性 保肥性 对农业产生影响
砂土 砂粒为主,大孔隙多 最好 最强 弱 弱 易耕作
壤土 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适中 好 良好 强 强 农业生产,理想土壤
黏土 黏粒为主 差 差 强 强 土质黏重,不易耕作
粒径大
粒径小
砂土
壤土
黏土
(二)气候
学习任务:
阅读课本P130页关于气候的相关内容及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1.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有哪些?
2.温度如何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学习方法:第1题自主学习1分钟。第2题小组讨论1分钟。
学习时间:2分钟
检测与评价:点号抢答,声音洪亮,自信大方+2分。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土壤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活动四
(二)气候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气候的要素:
气温,降水,风
1.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有哪些?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土壤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2.温度如何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也就是化合物的分解速率和微生物活动。
温度高分解速率快,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土壤肥力较低;
温度低分解速率慢,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多,土壤肥力较高。
温度高
温度低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土壤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为什么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
地区 气候特点 微生物分解速度 森林枯枝落叶量 耕地的有机质消耗
东北地区
南方地区


积累多
积累少
少(一年一熟)
多(一年两、三熟)
冷湿
湿热
主要通过降水的淋溶、侵蚀作用影响
降水多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强,土壤肥力较低。
降水适中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适中,土壤肥力较高。
补充:3.降水对土壤的影响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土壤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将不同水热组合下的土壤发育特点连线
湿热
湿冷
干热
干冷
土壤发育较慢
有机质积累少
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土壤发育较快;
化学风化作用和
淋溶作用强,土
壤黏粒比重高。
活动五
学习任务:
阅读课本P130页关于生物的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对土壤的影响有哪些?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学习时间:1分钟
检测与评价:点号抢答,声音洪亮,自信大方+1分。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土壤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三)生物
生物
决定
土壤的有机质
有机质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土壤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活动六
学习任务:
阅读课本P131页阅读,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与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谁的低?原因是什么?
2.植物、动物、微生物如何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学习时间:2分钟
检测与评价:点号抢答,声音洪亮,自信大方+1分。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土壤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这是因为草类生命周期短,每年死亡大量的地上茎叶和地下根系,提供相当数量的有机质;此外,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地表,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
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以枯枝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地表。
1.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与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哪个低?原因是什么?
植物
土壤动物
土壤微生物
植物残体提供有机质
通过对土体的搅动
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
动物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提供有机质
对有机残体进行分解、转化
以及合成腐殖质
2.植物、动物、微生物如何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四)其他因素——地形
1.海拔与土壤:
2.坡度、坡向与土壤:
陡坡: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率快(水土流失),土壤薄。
缓坡: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率慢(平原沉积),土壤厚。
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较多,温度状况较好,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较差。
阴坡:接受太阳辐射能较少,温度较低,蒸发量相对较小,水分较好。
坡度
坡向
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土壤的组成成分(质地)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五)其他因素——时间
1、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2、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
0年
1000年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土壤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活动七
学习任务:
阅读课本P132页阅读“人类活动与土壤”,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土壤?
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什么?(积极、消极)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2分钟,小组讨论2分钟。
学习时间:4分钟
检测与评价:点号抢答,声音洪亮,自信大方每题+2分。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土壤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其他因素——(六)人类活动
(六)人类活动 1.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土壤?
灌溉
Irrigation
施肥Fertilize
收获Harvest
耕耘
Ploughing
改变土壤结构
保水性、通气性
改变土壤水分
温度状况
剥夺归还土壤
的部分有机质
改变土壤的
营养元素组成
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南方水稻土
北方黑垆土
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生产能力,比如水稻土、黑垆土。
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什么?(积极、消极)
合理的改造——
盐碱地
水土流失
不合理的改造——
破坏土壤的结构与性状,导致土地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人类活动
时间
生物
成土母质
土壤
气候、地形
小结
有机质来源
最活跃
海拔、坡向影响的水热状况
岩石风化、淋溶作用、
有机质分解
土壤成分、养分,质地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1.(2019·金华高一检测)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的钙、磷、钾等养分元素最初来源于(  )A.成土母质   B.地形 C.生物 D.气候
随堂小测
A
2.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C.光热条件差 D.水分条件差
3.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 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 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
A
C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谢谢欣赏
土壤剖面
2
土壤剖面的概念
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活动三
学习任务:
阅读课本P133页,回答下列问题。
土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及其各序列的特征。
活动要求:
1.自主学习,限时3分钟;
2.点号抢答,声音洪亮,自信大方+1分。
土壤剖面
有机层
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土壤有机质是指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有机质含量越高,土的颜色越黑。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及微生物残体,其中高等植物为主要来源。
有机质层
土壤剖面
腐殖质层
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含有腐殖质,色暗、疏松、透水性能良好,含有较多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
作为评价土壤肥力、土壤分类的重要指标。
腐殖质层
土壤剖面
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土壤剖面
淀积层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由于淀积作用形成的土层。
较紧实,不易透水,铁铝钙镁富集。
淀积层
土壤剖面
母质层
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为坚硬的岩石。
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
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
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成土母质层
森林土壤是指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森林土壤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从亚寒带到热带均有广泛分布。在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因而腐殖质明显地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
棕壤发育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剖面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高。
红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肥力较低。
(四)森林土壤剖面: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红色土壤
主要在我国南方的红壤和砖红壤。这里属于我国亚热带、热带的湿润地区,气温高,降水量大。
我国南方高温多雨,土壤中的矿物质在风化作用下分解彻底,易溶于水的矿物质几乎全部消失,只剩下氧化铁、铝等矿物质残留在土壤上层,形成红壤。
1.分布
2.成因:
3.特点:
酸、黏、瘦
红壤和砖红壤
草原土壤是指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大陆内部,我国的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由于气候较干旱,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黑土是在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具有深厚而肥沃黑土层的土壤。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易于耕作。
黑钙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暗黑色土壤。剖面上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
(五)草原土壤剖面: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主要在我国东北平原到内蒙古高原东部,其中黑土区气候更湿润,黑钙土在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土壤剖面有一石灰富积的钙积层。
夏季温暖湿润,草类生长旺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较多,所以土色较黑。
1.分布
2.成因:
黑色土壤
黑土和黑钙土
黑土:大量枯枝落叶经历千百年后形成厚厚的腐殖质,黑土的有机质大约是黄土的10倍。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
黑土地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地分布区:
中国东北地区、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乌克兰
(1)中国的东北平原,黑土面积约103万km2;
(2)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平原,黑土地面积约120万km2;
(3)乌克兰附近的乌克兰大平原,黑土地面积约190万km2。
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一般15-30厘米厚。
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六)耕作土壤结构
中国土壤分布图
总结
知识拓展
类型 分布地区 特点
黑土 东北平原 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
黄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
红壤 江南丘陵 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紫色土 四川盆地 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
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 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成熟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多呈青灰色
土壤类型
东北黑土
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非常适合植物生长。中国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积累与土体上部,形成肥沃的黑土。
土壤类型
黄土高原
黄绵土,由黄土母质直接耕种而形成的一种幼年土壤,垂直节理发育,常形成陡壁,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类型
南方红壤
分布于南方丘陵,气候湿润,降水丰富,雨水淋溶作用强,含铁氧化物,呈酸性,肥力低,但利于茶树、柑橘种植。
土壤类型
西北盐土
气候干旱,土壤盐碱含量比较高;
有机质含量低,水分较少,所以常常呈白色
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基岩是紫色的,土壤也成紫色。你能解释该现象吗?
紫色砂页岩
紫色土
紫色岩石
风化
成土
母质
继承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含有丰富的磷、钾成分,比较肥沃
土壤类型
水稻土
东部降水较多,长期排水不良,氧化亚铁含量高,土壤呈青灰色
改良红壤的方法:
1.增施熟石灰
2.掺沙
3.增施有机肥
4.种植耐酸性植物(如茶树、柑橘等)
课堂检测
云南东川红土地被人们称为“上帝打翻的调色板”,这块土地的土壤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下图示意云南东川红壤景观。
据此回答1~2题。
1.红壤贫瘠,主要是土壤中
A.矿物质不足 B.土壤含水多
C.空气含量少 D.有机质缺乏
D
课堂检测
云南东川红土地被人们称为“上帝打翻的调色板”,这块土地的土壤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下图示意云南东川红壤景观。
据此回答1~2题。
2.改良红壤的有效措施是
A.增施化肥 B.种植绿肥
C.井排井灌 D.砾石覆盖
B
课堂检测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进行野外观测调研,成功制作了该地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
1.从地面垂直向下,土壤垂直分层顺序正确的是
A.有机层、腐殖质层、淀积层、淋溶层、母质层、母岩层
B.有机层、淋溶层、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C.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D.有机层、淋溶层、淀积层、腐殖质层、母质层、母岩层
C
课堂检测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进行野外观测调研,成功制作了该地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
2.土壤中的许多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其影响因素是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地形
A
小结
土壤的形成
成土因素
土壤概况
土壤剖面
成土母质
气 候
生 物
其他因素
土层序列
典型土壤剖面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