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单元训练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单元训练题-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2-27 07:1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单元训练题
一、选择题
1.2023年10月26日,我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载人航天器中处理的一种方法为,则X的化学式为
A. B. C. D.
2.甲烷和水反应可以制水煤气(混合气体),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B.该反应中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C.水煤气的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氧气 D.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3.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分解反应中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反应物有化合物一定是分解反应
B.化学变化一定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C.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一定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D.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所以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4.2023年10月25日,中国化工园区论坛在泉州举办,会议提出合作创新,打造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新引擎。硝酸铜在精细化工生产中是一种常用的分析试剂及氧化剂,硝酸铜受热分解会产生一种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A.NH3 B.N2 C.CO D.NO2
5.在一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 8 32 5 4
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 16 x 5 24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甲、丁两种物质反应中质量变化之比为2:5 D.x的值为4
6.中国化学家研究的种新型复合 光催化剂[碳纳米点(CQDS) /氮化碳(C3N4)纳米复合物],可以利用太阳光实现高效催化分解水,其反应历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历程中H2O是中间产物
B.反应中的纳米复合物经烘干后不可直接反复使用
C.反应Ⅱ属于分解反应
D.反应Ⅱ为2H2O2H2↑+O2↑
7.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物质 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 2 1 16 16
反应后的质量/g 17 m 6 11
A.该反应可表示为:X=Z+W
B.Z和W一定是单质
C.反应中Z与W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1:2
D.m=1
8.化学观念是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对相关化学观念分析正确的是
A.变化观:氢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B.分类观:空气、矿泉水、液氧都属于混合物
C.微粒观: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D.守恒观: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没有改变
9.学会识图能发展科学思维。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A.分解等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B.密闭容器中燃烧一定量红磷
C.将水通电一段时间 D.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0.在光照条件下,AgNO3可分解为Ag、O2和某种氮的氧化物X.取一定质量的AgNO3固体充分光照,测得反应后生成Ag、O2、X的质量分别为21.6g、mg、9.2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为NO B.AgNO3固体应密封保存在棕色细口瓶中
C.m=3.2 D.该反应方程式中Ag与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11.载人航天器中利用如图所示的“氧再生系统”处理宇航员排出的H2O和C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航天器中气体成分为混合物 B.反应器1中生成物的质量比为1:2
C.反应器2中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4:1 D.航天器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水
12.2023年8月19日,我国首个由铁铬液流、飞轮、锂电三种形式组成的混合储能项目在内蒙古正式投运。锂电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的化学式为
A. B. C. D.
13.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利用零碳甲醇点燃亚运主火炬。零碳甲醇是符合“碳中和”属性的绿色能源,是用焦炉气中的氢气与从工业尾气中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而得,实现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废碳再生。下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丙的化学式为
B.参加反应甲乙质量之比等于生成丙丁质量之比
C.该反应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D.参加反应的甲乙微粒个数之比为1:3
14.将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7 10 28 37
反应后的质量/g 14 10 33 x
A.x的值是25 B.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甲和丁都是生成物 D.参与反应的甲与丙的质量比为5∶7
二、非选择题
15.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信息回答问题: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2 30 20 10
反应后的质量/g m 39 5 16
(1)m的值为 。甲物质 (填“可能”或“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2)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丙物质 (填“可能”或“一定”)是化合物。
(3)该反应中乙和丙发生改变的质量比为 。
16.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时,我们曾经做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实验中,取下烧杯并将其倾斜,盐酸与碳酸钠粉末混合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观察到的现象是 ,化学方程式是 ,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图乙中在设计实验时,锥形瓶底部放层细沙的目的是防止锥形瓶 ,气球的作用是 。白磷刚引燃,立即将锥形瓶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不平衡。结论是:质量不守恒。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称量,天平平衡。结论是:质量守恒。你认为结论正确的是 (填“前一种”或“后一种”)。
(3)由以上实验可知,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反应必须在 中进行。
17.如图是初中化学常用于测定物质的组成的实验。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能证明空气中O2含量的现象是 。
(2)实验二中图①的实验是为了证明石蜡中含有 元素;图②实验中向外拉注射器,观察到 ,证明石蜡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3)实验三中U形管的a管应连接电源的 (填“正”或“负”)极。
18.“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是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1)从宏观角度分析,氧气是由 组成的。
(2)现有下列微粒:①2H②2N2③Na+④,其中能表示2个分子的是 (填数字序号),由③和④两种微粒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3)2023年10月26日,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其中一种火箭推进剂在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属于单质的有 (填化学式),生成物C和D的分子个数比为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3.B
4.D
5.B
6.C
7.D
8.A
9.C
10.A
11.B
12.D
13.B
14.A
15.(1) 2 可能
(2) 分解反应 一定
(3)3:5
16.(1) 白色粉末逐渐消失,有气泡产生 不能
(2) 炸裂 缓冲气压 后一种
(3)密闭容器
17.(1)烧杯中的水倒吸进入集气瓶中刻度1处
(2) 氢/H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负
18.(1)氧元素
(2) ② Na2SO4
(3) N2 3:4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