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人类的聚居地-2同步优质课件(人教版)(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3人类的聚居地-2同步优质课件(人教版)(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2-27 08:4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林林暑假回农村老家住了一个星期,现在还念念不忘在老家的生活:每天去玩玩水,溜溜狗,逗逗鸡,追追鸭、看看猪,爬爬山,拔拔草,捏捏土……每天的生活既新奇又有趣。而老家的小朋友则向往城市可以去游乐场玩,有很多的高楼大厦……
农村和城市都是我们人类居住的地方,他们有什么不同呢?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标要求
1、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聚落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乡村
乡村一般规模小,主要有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农业生产活动
农村
牧村
渔村
林场
耕作
放牧
捕鱼
伐木
城市
城市规模较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纺织工业
汽车工业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乡村:农田、果树、池塘、小路
城市:高楼林立、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
乡村和城市的区别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类型
主要生产活动
规模
人口
商店、学校、医院设施数量
建筑物
道路类型、数量和密度
乡村
农业
较小
稀疏
数量少
低矮、稀疏
多小路,数量少、密度小
城市
工业、服务业
较大
稠密
数量多
高大、密集
多公路,数量多、密度大
乡村和城市的区别
乡村空气质量好,但存在交通不便、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但存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严重、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问题
乡村和城市的联系
一般先有乡村,后有城市。
乡村在发展过程中,规模不断变大,越来越多的人从事非农业活动,建筑越来越密集,慢慢地乡村转变成了城市。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
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聚落的形成与地形
甲图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房屋密集
乙图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房屋稀疏


地形平坦,更利于聚落的形成
聚落的形成与水源


甲图为沙漠地区,水资源缺乏
乙图位于河流沿岸,水资源充足
水源充足,更利于聚落的形成
黑土地
荒漠土
盐碱地
黑土地,土壤肥沃,利于发展农业,更易于聚落的形成
聚落的形成与土壤
聚落的形成与气候
图4.4世界人口分布
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
气候适宜,更易于聚落的形成
克拉玛依是新中国成立后勘探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 2002年,其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原油产量上千万吨的大油田。这个因油而生、因油而发展、因油而闻名的戈壁新城不断发展。
克拉玛依市地处新疆准噶尔盆地西部。克拉玛依市地貌大部分为戈壁滩,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2022年,克拉玛依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8.1亿元。为什么呢?
聚落的形成与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更易于聚落的形成
郑州曾经只是河南省的一个县城,默默无闻。但是在1949年以后,取代了开封的省会位置,超过了洛阳和开封两大故都。
聚落的形成与交通
后来通了铁路,京广铁路、陇海线在此交汇,从此郑州的经济快速发展,后来成为了河南的省会城市。
交通便利,更易于聚落的形成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
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气候适宜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世界最早的城市
世界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分布在 纬度、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上。
中低
聚落的形态与环境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
团块状
条带状
民居与自然环境
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民居有不同的特点。
图 4.15西亚的民居
西亚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
平顶
气候是 气候,
气候特征为 。
热带沙漠
全年炎热干燥
隔热—高温
降水少
民居与自然环境
在东南亚热带地区,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
图 4.16东南亚的民居
气候是 气候,
气候特征为 。
热带季风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通风——全年高温
防潮——降水多
屋顶坡度大
降水多
民居与自然环境
当地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窑洞冬季防寒,夏季避暑,冬暖夏凉
寒带气候,全年严寒,冰川广布,风力大
北极的冰屋
防风保暖
中国黄土高原的窑洞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米,人们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形成具有特色的窑洞建筑。
蒙古包——移动的房子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需要逐水草而居,
蒙古包方便拆装、携带
日本——合掌造
屋顶坡度大
日本的气候海洋性强,冬季降雪多,且多为暴雪
利于排雪和打扫
民居与自然环境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聚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都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贵州千户苗寨
北京胡同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如何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不拆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教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世界遗产
目前,世界上有许多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例如,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等。
意大利的威尼斯
山西平遥古城
中国的世界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主要特色?你怎样理解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丽江的评语?
2、丽江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3、如果你去丽江旅游,作为一名旅游者,你能为保护丽江古城做些什么呢?
P85-86
有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完整的水系、优美的自然风光
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水源遭到污染,原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受到影响和破坏
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乱扔垃圾,不污染水源,
不大声喧哗,不攀折花木,不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画
小结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形成
聚落与自然环境
聚落与世界文华遗产
分布
形态
合理开发和保护
特色民居
福建客家土楼是一种为了保护族群安全而采取的自卫式集体性建筑。建筑原料取自当地的黏质红壤,在夯筑时,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再给外墙涂上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读“福建土楼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福建客家人修建这种独特的建筑最主要的原因是(?????)
A.节约耕地 B.防寒保暖
C.安全防御 D.就地取材
2.福建土楼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
A.气候寒冷,多大风天气 B.土质黏重,降水较多
C.河流稀少,水资源匮乏 D.地形陡峭,植被稀少
3.传统民居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些
传统民居,我们应该(?????)
A.全部改造成为商铺,开发经济价值
B.拆掉传统民居,重新建造仿古建筑
C.拆掉传统民居,建现代化高楼大厦
D.保留文化特色,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试一试
C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