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的基本史实;
2.阅读教材和材料了解苏联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和问题,进而初步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3.通过本节课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发展社会主义要结合本国国情,不断进行探索。
要点精讲
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要点一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范围扩大
二战前后,世界各地纷纷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从而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1)东欧【8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
(2)亚洲【6国】: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3)拉美【1国】:古巴
1.范围扩大
经互会
1.背景:时任苏联领导人的斯大林认为马歇尔计划严重威胁到苏联对于东欧的控制,于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加以对抗,同时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时间:1949年
3.目的: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4.成员国: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
5.作用:①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②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③苏共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6.实质: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经济互助委员会是一个相当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社会主义阵营经济共同体。
实质:是苏联模式的推广,是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1.范围扩大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于1950年2月14日签定的条约,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0年。条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和苏联外长安德烈·维辛斯基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当时的缔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对反击美国的“冷战”攻势起了积极作用,它有利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
总 结
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杜鲁门主义(1947年)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
经济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
军事 北约组织 华约组织(1955年)
冷 战
要点二 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材料一 “苏联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1926到1940年,苏联重工业年均增速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为1.5%。1949年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米的住房。
1.背景
(1)苏联模式阻碍苏联经济的发展。
(2)苏联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经济发展不均衡 ,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2.过程
留下了世界一流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
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
“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2.过程
1.时间:1953年起
2.内容:
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3.结果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并存在严重的偏差。
材料: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收益甚大,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350万公顷,赫鲁晓夫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增加七倍。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最终彻底破产。
改革重点:农业
2.过程
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
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材料: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掘墓人: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守墓人:从根本上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2.过程
1.时间:1964年
2.措施:
经济上: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军事上: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科技进步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3.结果: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同美国军备竞赛,国民经济畸形发展;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潜射导弹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战略轰炸机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核弹头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1978 210 440
坦克 1968 8500 32400
1978 105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1978 4500 4600
改革重点:军事重工业
2.过程
材料: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是,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人、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材料:“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跛脚的巨人
2.过程
1.时间:1985年
2.措施:
经济上: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总体效果不佳。
政治上: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3.结果: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1990年3月召开会议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6万多个……党内思想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历史,反对列宁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2.过程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要点三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1.概念:
东欧剧变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
2.原因: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激化矛盾,引发危机;内因:东欧国家改革失败,社会矛盾尖锐;客观原因: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3.表现: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4.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有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
1.东欧剧变
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2.苏联解体(1)原因
材料一:20世界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不但没有突破这一模式,反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材料二: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其实质是背离了改革社会主义的方向和思想路线。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材料三: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直接引发“八一九”事件的爆发。
材料四: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只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催化剂:八一九事件;
④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苏联解体(2)概况
1.时间:1991
2.过程:1991年9月6日,波罗的海三国宣布独立;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正式解体,苏联解体分裂成15个国家。俄罗斯成为苏联的唯一 继承国。原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由俄罗斯接收。
3.实质:社会制度的变化
4.影响: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
苏联(社)
俄罗斯(资)
3.认识
如何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他就没有良心;谁要是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他就没有头脑!”—弗拉基米尔·普京(现任俄罗斯总统)
作为白兔降生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恶狼与雄狮的,不论那只兔子有何等的智慧或思考能力…… 恶狼与雄狮或许没有多少智慧,但是他们能瞬间咬噬住对手……我这么说,应该能清楚描述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关系了吧。—瓦列里·伊万诺维奇·博尔金(前苏联总统办公厅主任,八一九事件主谋)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能说是社会主义遭到失败,只能说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②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4.启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中国、苏联的改革却导致了怎样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改革,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苏联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启示:
1.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加强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直击中考
1.(2023·安徽·15)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经济结构调整步履缓慢。重工业的片面发展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其发展战略始终难以转到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效率为中心的集约化轨道。由此可见,此时苏联模式( )
A.制约了产业转型 B.改善了民众生活
C.突破了发展困境 D.遵循了经济规律
2.(2023·四川攀枝花·29)九年级某班同学搜集了 “镰刀斧锤星旗 ”(苏联国旗)与 “白蓝红三色旗 ”(俄罗斯国旗)等相关资料,对这一历史阶段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最重要的探究价值在于( )
A.认识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B.剖析冷战形成的原因
C.理解社会主义阵营的加强 D.了解苏联的发展演变
A
A
直击中考
3.(2023·辽宁抚顺、本溪、铁岭、辽阳、葫芦岛·23)1991年12月25日,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一事件的国际影响是( )
A.“柏林危机 ”出现 B.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两极格局瓦解 D.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