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山(地形)
湘江(水文)
植物(生物)
鱼和鹰动物(生物)
土壤
寒秋(气候)
思考1:毛泽东的诗句中包含了哪些自然地理要素?
橘子洲(地形)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思考2:诗句前几句是否符合长沙的自然地理环境?长沙的自然环境有
哪些特点?
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降水充沛
河流水量丰富,季节变化明显
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丘陵、平原
流水地貌
红壤为主
各要素与环境整体特征协调一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树龄最大的枫香,估测树龄310+年
材料一:
岳麓山香樟
古麓山寺罗汉松
岳麓山古麓山寺罗汉松树龄1700年,是长沙市树龄最大的古树。岳麓山最古老的香樟,树龄约825年。
探究一:探古树生长环境
1.古树生长过程中,主要涉及哪些自然地理要素?
2.在古树生长过程中,自然界各要素通过哪些途径进行物质迁移与能量的交换?
3.古树(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有哪些?
水循环
岩石圈循环
生物循环
水、有机质、矿物质在各要素之间的转换
2.在古树生长过程中,水、有机质、矿物质通过哪些途径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古树(植物)
大气
水
岩石
地形
土壤
制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
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参与水循环
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快岩石风化
保持水土
土壤的肥力、土壤的保持
枯枝落叶、保持水土
植被覆盖率
生物残骸、生物风化、化石
蒸腾作用、下渗
光合作用
3.古树(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有哪些?
大胆推测青藏高原隆起前,长沙的气候有何特点?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古近纪(青藏高原隆起前)中国东南地区是一片干旱,如同撒哈拉沙漠一样,
一条带状的干旱区横跨整个中国。江南地区也是一片荒漠景象。
—摘自《中国国家地理》
撒哈拉沙漠
长沙
气候
降水少
地貌
风力侵蚀
水文
水资源匮乏
生物
动植物稀少
土壤
荒漠土
长沙
干旱
各要素与环境整体特征协调一致,相互联系和制约
自然环境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
2021年
材料二:
探究二:洞庭湖变化带来的影响
1.简要说明洞庭湖面积变小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三,推测洞庭湖面积变小给湖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洞庭湖近些年来生物种类或数量变化
材料三:
2000年前,当时的洞庭湖有鱼类资源117种,但是在2000年至2006年的七年连续监测中,仅检测到111种鱼,白鲔、鲥鱼、香花鲳鱼、中国倒刺鱼、白龟、稀有白龟等品种未能找到。
大型底栖动物,1988-2000年发现有58种,2000-2013年平均发现有49种
90年代初,以刘齐德等人在洞庭湖湿地开展的鸟类初步研究调查发现,50年代常见的天鹅、白枕鹤、白头鹤等珍贵鸟类,目前却难以在越冬群落中看到他们呢的踪影,当时发现鸭科种类31种,现在总共只有20种。
现在整个洞庭湖区鱼类的捕捞产量为1.1 104吨/年,比1949年下降了53.3%(3.3 104吨/年)。如洞庭银鱼,由于近年来它的产卵场被破坏了,加之水面缩减,其年产量由50年代的7.5-20 104吨/年千克下降到目前的100-1500千克干重。
洞庭湖区20世纪 50— 70年代各等级旱灾受灾﹑成灾发生频率为 23%;80— 90年为 45%;2000-2009年为100%,其中以夏秋连旱灾害频率最大。进入 21世 纪以来 不同等级的水旱灾害交替发生 即每年汛期发生全区性涝渍灾害 而枯水期区域性或全区性。
洞庭湖水旱灾害
材料四:
洞庭湖区两个时期的枯水期多年平均降雨量由 443.98 mm 下降到 424.43 mm,丰水期多年平均降雨量由 897.77 mm 下降到 822.15 mm.
气候变得干旱
洞庭湖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示意图
泥沙淤积
围湖造田
土壤变化
地貌变化
水文变化
生物变化
气候变化
土壤增加
流水沉积作用,湖到陆
水位季节;含沙量
生物多样性减少
蒸发加剧,趋于干旱
湖泊面积减小
植被遭到破坏
表现二:
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
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表现三:
某一地区要素的改变会引起其他地区要素的改变。
材料五:洞庭湖候鸟的种类由10年前的200多种增加到300多种,近几年候鸟数量每年比上年同期增加近10%。
“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江豚,对生存环境极为敏感,在消失近30年后又回归了。2019年之后,环洞庭湖三市一区已按全面关停所有造纸厂企业,水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如今洞庭湖水质已由之前的Ⅴ类、Ⅳ类普遍提升到Ⅲ类。带来的第一波生态红利。
知识小结:
材料一:晋《湘中记》云:“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生此洲。”直到唐宋时,橘子洲还是一串不相连接的沙土之洲。清代的橘子洲还是“望之若带,实不相连”,到了民国年间,上、中洲已经相连形成。据此推算,湘江流经长沙一段,因泥沙淤积而形成洲渚的历史,已逾1700年。但从自然演变过程来看,湘江中形成一座江心岛,是为“橘洲”,这个时间至少有一万年了。
材料二:湘江泥沙具有较为稳定的变化规律:含沙量从边缘山地向流域内部递增:上游含沙量不大,以颗粒状的推移质为主;中游含沙量逐渐增加,达到0.1~0.2千克/立方米,以微粒状的悬移质为主
1.运用整体性的原理,说明橘子洲的形成与自然地理要素间的联系
2.有一种观点认为,湘江长沙段还会形成新的江心洲。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学以致用:
赞同,因为中上游地区植被遭到破坏,且湖南地区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且比较集中,流水侵蚀作用较强,因此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泥沙汇入河道后,到长沙段地势减缓,流速变慢,产生沉积,再加上之前在河道中已经有长时间积累,因此很快会出现。
不赞同,现在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生态环境变好,水土流失现象减弱,河流泥沙量降低;中上游地区修建大型水库,泥沙多在库区产生沉积,使含沙量减少,因此到达长沙段的泥沙有限;枯水期流量增加,沉积作用减弱,侵蚀作用增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建筑等需要大量河砂,在湘江上进行河砂开采,因此沉积会减小,所以最近很难形成新的江心洲。
网红长沙又“红”了!
请多指教!
课 程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