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
由于感到美国对中国崛起面临?????? 的问题,日本借钓鱼岛问题试图修宪,行使所谓“集体自卫权”,组建“钓鱼岛专属部队”……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军国主义已有???? 之势。中国人民对日本的挑衅行径保持警惕是????? 的。
A. 鞭长莫及? 死灰复燃??无可非议 B. 望尘莫及??东山再起??无可非议
C. 鞭长莫及? 死灰复燃??无可厚非 D. 望尘莫及??东山再起??无可厚非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
A.在这部对话式作品中,作者阐明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张扬。
B.基于公共交通安排及市民安全,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原定于10月1日晚上8时在维多利亚港举行的国庆烟花汇演将会取消。
C.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说教的现象。
D.批评学生首先要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否则批评过头或无端发泄愤怒,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或偶有小错的人受到伤害。
3. 下列三副对联分别送给金榜题名者、喜结良缘者、乔迁新居者,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甲:画栋倚云呈异彩,花灯映月放光辉。
乙:春风堂上双飞燕,丽日池边并蒂莲。
丙:蟾宫折桂立苍穹,北斗凌云横碧水。
A.甲—金榜题名 乙—喜结良缘 丙—乔迁新居
B.甲—乔迁新居 乙—金榜题名 丙—喜结良缘
C.甲—乔迁新居 乙—喜结良缘 丙—金榜题名
D.甲—喜结良缘 乙—乔迁新居 丙—金榜题名
4. 下列各项中,填在空格处与上句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3分) ( )
走进书房,抬头可见墙上挂着的横幅:友古今善士,_________。翻阅书卷,书中的人物纷至沓来。沉浸于别人的世界比照自己,鞭策自己,你将会不断获取前进的动力。荷笔当锄,你的精神家园将种满稚嫩的庄稼,也许远离丰收的季节,但心里总装着一个秋天。
A.凝笔墨之香 B.聚天地精华 C.读中外奇书 D.落笔撼五岳
5.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3分) ( )
A.徒弟给老师拜年时说:“您的高足叩问老师金安!祝老师新年事业蟾宫折桂!”
B.我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时令不对,一直没能尝到这道菜。
C.我所做的只是畅所欲言而已,能起些抛砖引玉的作用,于愿足矣。
D.一位作者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奉上拙著一本,书中谬误,敬请斧正。
二、 文言文阅读 (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少学钟、胡①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兼善阴阳之术。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籓溷②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左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曰:“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情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世咸贵远而贱近,莫肯用心于明物。”陈留卫权又为思赋作《略解》…… 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③,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秘书监贾谧请讲《汉书》,谧诛,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及张方纵暴都邑,举家适冀州。数岁,以疾终。
(选自《晋书·左思传》,有删改)
【注】①钟、胡:即钟繇、胡昭,魏晋书法家。②籓溷(fān hùn):篱笆边,厕所旁。
③伧父(fǔ):粗野鄙贱的人。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门庭籓溷皆著笔纸 著:放置,安放 B.思造而示之 造:拜访,探访
C.世咸贵远而贱近 贵:显贵,地位高 D.专意典籍 意:放在心上
7.下列能说明左思《三都赋》创作成功,形成“洛阳纸贵”原因的一项是(3分) ( )
①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 ②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③门庭籓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 ④谧称善,为其赋序
⑤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 ⑥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⑤⑥
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左思出身寒微,相貌丑陋,不善言辞,小时候习书法、学鼓琴都没有学成,但他后天不断勤奋向学,所写书信重修饰,文采壮美华丽。
B.左思面壁十年、呕心沥血写成《三都赋》后,立即名重一时,当时众多知名学者张载、刘逵、卫权等交口称赞,并相继为之作注作序。
C.文章记述天资不算聪慧的左思成功的事例,意在告诉人们家庭儒学熏陶、后天不懈努力以及名流赏誉鼓吹等主客观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D.文章叙写了陆机入洛阳后,怀抱志愿,先鄙视嘲笑左思,后又为其所折服等事件,旨在从侧面写出《三都赋》的名重当世。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0分)
(1)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3分)
(2)左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3分)
(3)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成都书事(其二)
陆游
大城少城柳已青,东台西台雪正晴。
莺花又作新年梦,丝竹常闻静夜声。
废苑烟芜迎马动,清江春涨拍堤平。
樽中酒满身强健,未恨飘零过此生。
【注】这首诗作于陆游50岁左右,当时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陆游在他幕下任参议官,住在成都,身居闲职。
(1)律诗受格律制约,常常变动词的位置,打破常规句法。请按常规语法,写出颔联句序。(2分)
(2)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请简要分析。(4分)
(3)如何理解尾联中的“未恨”的情感?请加以分析。(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每空1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赤壁赋》)
(2)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___________________,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
(4)___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___。 (《寡人之于国也》)
(6)且矫诏纷出,_____________ _ 。 (《五人墓碑记》)
(7)________________,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五人墓碑记》)
(8)顾吾念之,________________,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采浆果的人
迟子建
①金井是个小农庄。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他的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农具,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
②曹大平夫妇的心情跟阳光一样明朗.他们边采边计划卖浆果的钱的用途。他们决定涉水渡河,把竹篮给装满了。河水凉得他们直打寒战,随着河心的临近,水涨到他们腰际了,他们有些站不稳,但他们咬着牙,互相鼓励,坚持着。突然,曹大平的腿抽筋了,他栽歪了一下身子,水花朝他打来,他呻吟着,惊恐地看着白花花的水从脖颈下跃过。他的女人紧紧地拉住丈夫不撒手,她也栽歪了身子,挎着的竹篮趁机从她胳膊肘那儿溜走了。
③他们相互搀扶着哆哆嗉嗉地回到岸边。曹大平一回去就发烧了,他的女人唉声叹气的,她既不能采浆果,又不能去秋收,只能守着他。
④金井有个头发全白的“苍苍婆”,三十年来,她的男人一直瘫在炕上靠着她的服侍而活着。苍苍婆的眼睛,没有老年人的那种混浊,依然那么明亮,清澈逼人,好像她的眼底浸着一汪泪,使她的眼睛永远湿润而明净。
⑤开始的几天,苍苍婆还认认真真地采上一天的都柿,交给收浆果的人,换来几十块钱。可是接下来的日子,当她独自在林中垂下老迈的腰,手指触到皱纹累累的已经蔫软的都柿的时候,她的心凄凉了。她尝了一粒都柿,真是甜极了,这甜让她更觉凄凉,苍苍婆就很想喝上一碗酒。山上没酒,她自然把采来的都柿当酒吃,竟一发而不可收,吃空了盛都柿的筐子。收浆果的人为了安慰她,曾丢给她一张十元钞票,让她买酒,苍苍婆捡起钞票,运足一口气,又把它吹回地上,苍苍婆说:“钱是什么,不就是一张落叶么?蚂蚁合伙举过落叶,这样的叶子它们没见过,留着给蚂蚁们举着玩,当遮阳伞使吧!”说完,她就一摇一摆地走了。
⑥苍苍婆在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惟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智障的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他们已是中年人了。满嘴酒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大鲁过年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大鲁说:“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了头了!”二鲁也说:“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着呢!苍苍婆说:“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睛响睛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东西也不能长翅膀飞了;可你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收完秋去采,收浆果的人早就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
⑦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
⑧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这个夜晚,天空下起了大雪。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人们脸上满是凄苦的表情。他们冬天吃什么?他们的牲畜和家禽吃什么?苍苍婆望着大鲁二鲁这户惟一收获了庄稼的人家,她的心中先是涌起一股苍凉,接着是羡慕,最后便是弥漫开来的温暖和欣慰。
⑨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野刺莓。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看来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
(节选自中篇小说《采浆果的人》,有删改)
12.第②节描写曹大平夫妇涉水渡河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6分)
13.文中苍苍婆吃都柿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4分)
14.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大鲁二鲁的形象特点。(4分)
15.小说叙写了金井人采浆果的故事,请探究作品的寓意。(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记忆灾难也是累积文化财富
柯倩婷
①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典型的中国式灾难故事片,电影巧妙地通过亲情的离合来诠释灾难带来的痛苦,催泪的同时售卖廉价的亲情安慰剂。电影的结局,女儿埋藏了三十二年的对母亲的恨,融化为忏悔的泪水。这种浪漫抒情的灾难叙事,以虚幻的和解、团圆、安顿来逃避现实与心灵的重负,无助于我们理解灾难、治愈创伤。那些忘却了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故事,就像一场覆盖了坑坑洼洼的烂路的大雪,积雪融化之后道路加倍泥泞。
②灾难的毁灭力量在于它不仅摧残生命、夺走我们熟悉的家园,更在于它摧毁了我们对世界的信任,拆解了生命意义得以确立的信仰。灾难带来的创痛并不因遗忘得以抚平,而是潜藏在幸存者的内心最深处。对灾难的记忆应直面这个“伤口”,只有理解灾难,才可能有勇气去面对灾难,从而治愈创伤。如果幸存者的经历不为自己所理解,或者不为聆听者所认同,就会如祥林嫂那般变得加倍恐惧与麻木。
③万万千千的幸存者的记忆以什么方式保存,又以什么方式为后世的人所记起呢?个体的记忆一定要发生在集体的情境中,否则就等同于做梦。记忆如果要产生意义,就需要有人听到。因此,灾难记忆如果仅是幸存者的独白,会很快消失;它需要成为“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中获得意义。历史事件要转化成为社会的“集体记忆”,就要进入到“文化记忆”的循环之中。只有幸存者的记忆进入了文化,例如口述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纪念活动、文学、电影等等,它才开始进入“文化记忆”的循环,并为后辈所记起。“文化记忆”的方式越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越有可能在历史中留存,并获得丰富的意义。
④物证是激活记忆的最有力量的媒介。印度的英迪拉·甘地纪念馆展出了她和她儿子被刺杀时的血衣;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遇难者遗骨;二战期间纳粹党卫军屠杀了奥拉都尔的六百多名村民,战后法国政府保持了该村的原貌,没有进行修复,只是在村口立了一块写着“记住”的牌子。血衣、尸骨与废墟并不美丽,但真实而有力。
⑤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灾难,我们在震惊之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记忆?关于汶川地震,我的一些艺术家朋友是这样记忆的:把遇难的孩子的名字刻在孩子们喜欢玩的弹珠上;收集死难者生前的用品、照片、文字,辅以他们的生平资料,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不仅仅是死难数字中的一个。这样的记忆方式,让我想起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把二战时犹太受难者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卒年月刻在黄铜上,将城市街道的砖头翻开,换上这些刻有名字的石头。
⑥没错,灾难是人类发展的“绊脚石”。暂停赶路的脚步,关注脚下的“绊脚石”,倾听那些逝去灵魂的声音,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我们才不致再次摔倒,才会知道该往哪里走。
16.灾难记忆可以概括为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6分)
17.分析作者以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为例所表明的态度。(6分)
18.作者认为记忆灾难如何才能累积成文化财富?(6分)
七、作文(70分)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时下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什么“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甚至连洋鬼节“万圣节”也稀里糊涂地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 “世界阅读日”。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巨大,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不仅如此,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一个国家的国民气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
要求: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请以“阅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记叙文。
2015.05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7分)
1. A
2. C(A“阐明”和“张扬”搭配不当;B成分残缺,应为“基于…的考虑”;D句式杂糅,删去“对”将“造成”改为“使”或把“受到”改成“的”。)
3. C
4. C
5. A(A项“高足”意为高才,称呼别人学生的敬辞;蟾宫指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语境不合。)
三、文言文阅读(19分)
6. C (贵:崇尚,重视,以为宝贵。)
7. B (①父亲对左思少时的评价;②属于创作《齐都赋》之事,与创作《三都赋》无关;⑥左思对其他典籍的研究。)
8. D (A项“出身寒微”牵强,文中无根据,“书信重修饰”表述错误。B项《三都赋》写成,当时人并未重视。C项“都是不可缺少的”说法过于绝对。)
9.(1)父亲左雍起于小吏,凭借才能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句意1分,“以”、“擢”各1分)
(2)左思自认为他的赋作比之班固、张衡之作毫不逊色,担心人们因为看不起他这个人而废弃他的作品。(句意1分、“谢”、“以”各1分)
(3)等到左思的赋作传出,陆机赞叹佩服至极,认为不能超越(他),于是停笔不写了。
(句意1分、“绝”、“加”、“辍笔”各1分)
四、古诗词鉴赏(10分)
10.(1)新年又作莺花梦, 静夜常闻丝竹声。(2分,每句1分)
(2)前三联描写了成都清新、美好的新春景色。(2分,突出清新、美好之意,得1分;点明“新春”或“早春”,得1分)此时的成都城,柳色返青、雪光晴朗、小草萌发、清江春涨,充满了蓬勃生机。(2分)
(3)开放式问题:
示例一:表面上是满足于闲适自在的生活,(1分)实际上是故作放达。虽说“未恨”,其实有恨,(1分)恨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1分)恨只能含怨飘零过此一生。(1分)
示例二:作者尽管飘零成都,但景色宜人(1分)、身体强健(1分)、生活闲适(1分)、不觉有恨(1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酌情判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8分,每空1分)
11.略
六、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2.①刻画了抵制不住金钱诱惑的曹大平夫妇形象;②与大鲁二鲁形象形成鲜明对照:③与上文“秋收的人们扔掉了手中农具,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相承接;④预示着金井人的悲剧。
(一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13. ①腰身老迈,三十年服侍丈夫,内心凄凉;②由都柿的甜想到自己的处境更觉得凄凉;③想喝酒麻醉自己却没酒,吃空一筐。(一点2分,答对2点给4分)
14. ①愚钝(智障),②老实本份(认“死理”),③勤劳肯干,④乐观(爱美)。(一点1分)
15.①通过大鲁二鲁认为春种秋收是天经地义的事,启示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②愚钝的人与精明的人的结局差距大,启示人们不要过于精明;③启示人们要控制欲望。 (一点2分)
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16.①幸存者的个人记忆,特点:存在于个体内心深处,消失快,不易传播。②文化记忆,特点:以文化形式保存,可循环。③集体记忆,特点:进入社会,在历史中留存。(6分。形式各1分;特点各1分)
17.否定电影《唐山大地震》,用浪漫抒情的方式来忘却灾难的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文化忆方式,肯定《绊脚石》直面灾难带来的创痛、富有震撼力和创造性的文化记忆方式。(6分,有否定、肯定态度各1分,分析各2分,其中《唐山大地震》中浪漫抒情的方式1分,“忘却”或“粉饰”1分,《绊脚石》中“直面灾难”1分、“富有震撼力和创造性”1分,意思对即可)
18. ①直面创痛,理解灾难;②灾难记忆要进入到“文化记忆”的循环之中,成为社会集体记忆;③文化记忆的方式要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④人们要倾听、理解灾难,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八、作文(70分)
19. 参照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参考译文】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他家世代传承儒学。父亲左雍起于小吏,凭借才能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小时候学习钟繇、胡昭的书法,并学鼓琴,都没学成。左雍对朋友说:“左思通晓、理解的东西,比不上我小时候。”左思于是受到感发和激励,勤奋向学,并且擅长阴阳之术。他相貌丑陋,口齿笨拙,诗文辞采却壮美华丽。不喜欢与人交游,只以闲居为事。
作《齐都赋》,用了一年时间才完成。又想作《三都赋》,赶上妹妹左芬(被晋武帝征召)入宫,把家搬到京师,于是拜访著作郎张载,访求四川成都一带的事情。于是用十年时间构思,门旁庭前,篱边厕所,都放着笔和纸,偶得一句,立即记录下来。自己认为见闻不够广博,请求(到秘书省)担任(掌管图书典籍的)秘书郎之职。等到赋写成之后,当时人并未给予重视。左思自认为他的赋作比之班固、张衡之作毫不逊色,担心人们因为看不起他这个人而废弃他的作品。安定人皇甫谧有很高的声望,左思前去拜访他,把自己的作品给他看。皇甫谧大为称道,并且替他的赋写了序文。张载为其中的《魏都赋》作了注释,刘逵为其中的《吴都赋》《蜀都赋》作了注释,并为之作序说:“观战国以来,作赋的人太多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两都赋》道理胜过文辞,张衡的《二京赋》文采超过立意。至于这篇赋作,比拟诸家,或运用辞藻表现思想,或运用事实阐发意蕴,也颇有情致,不精研细审的人不能详知这篇赋作中蕴含的深意远旨,不通晓众物的人不能统摄这篇赋作中涉及的殊物异闻。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当世之人的创作,没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实质。”陈留人卫权又为左思此赋作了《略解》……从此以后,《三都赋》被时人称誉推崇,文章太多,不一一记载。司空张华见到此赋,感叹说:“左思是班固、张衡之流的人物,(此赋)能使诵读的人感觉文已尽而意有余,历时越久,越有新意。”于是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起初,陆机从南方来到洛阳,打算创作《三都赋》,听说左思正写此赋,拍手而笑,给弟弟陆云写信说:“这里有个粗俗鄙陋的北人,想作《三都赋》,等他写成了,也只好用那些纸盖酒坛子罢了。”等到左思的赋作传出,陆机赞叹佩服至极,认为不能超越(他),于是停笔不写了。秘书省长官贾谧请他主讲《汉书》,贾谧(在“八王之乱”中)被诛杀后,左思退居宜春里,一门儿心思扑在典籍上。等到张方肆意暴虐,祸害京都洛阳,左思将全家人搬到冀州。几年后,因病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