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
地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寒武纪至新近纪地表温度与生物多样性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海洋无脊椎动物发生大灭绝的时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戊时期之后,生物多样性迅速增加的主要生物有( )
①被子植物 ②裸子植物 ③哺乳动物 ④爬行动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煤电行业曾是大气污染物排放最大的行业,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推动煤电行业绿色转型,建成了10.6亿千瓦煤电机组并实现超低排放,占煤电总装机的94%,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大气受热过程( )
A.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②—晴朗天气比多云天气作用强
C.③—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 D.⑤—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的作用
4.煤电行业绿色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对大气受热过程产生的影响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④减弱 D.⑤减弱
植被护坡是我国公路和铁路路基重要的护坡形式。下图分别为植被护坡景观照片和某地区不同坡面类型在不同强度降雨过程中初始产流时间(指从降雨开始到产生地表径流时所用时间)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植被护坡可以保护路基的主要原因是植被能够( )
A.改变区域降水量 B.减缓地表径流的汇集速度
C.提高大气透明度 D.防止虫蚁对道路设施破坏
6.由图可知( )
A.植草坡面初始产流时间最长 B.降雨强度越大,坡面地表径流形成的越晚
C.裸露坡面初始产流时间最短 D.灌草坡面地表径流形成时间早于植草坡面
7.影响不同坡面类型初始产流时间存在差异的主要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植物蒸腾 C.下渗 D.水汽输送
鄱阳湖周边区域分布着众多沙山,主要是在第四纪末次盛冰期形成。下图分别为鄱阳湖周边区域沙山分布图和沙山景观图。据此完成8~10题。
8.鄱阳湖周边沙山属于( )
A.风力侵蚀地貌 B.风力堆积地貌 C.流水侵蚀地貌 D.流水堆积地貌
9.第四纪末次盛冰期有利于沙山形成的条件是( )
A.降水少,风速大 B.降水多,水域面积广 C.气温低,植被多 D.光照强,蒸发较旺盛
10.推测目前鄱阳湖周边地区沙山发育最快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钙环是指饱和碳酸氢钙水溶液由洞内顶部出露时,因失去部分CO2而逐渐结晶,并与顶板连接的碳酸钙,当钙环不断向下发育延伸时,就会形成石钟乳。下图示意石钟乳形成过程。据此完成11~12题。
11.石钟乳常见于我国的(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云贵地区 D.陕甘地区
12.钙环不断发育延伸形成石钟乳的必要条件是( )
A.不断有下渗水滴落 B.地表地势起伏较大 C.地下暗河水量丰富 D.溶洞中CO2含量高
石竹原产于我国北方,现我国南北方均有分布,属多年生草本,花期5~6月,果期7~9月,多分布在草原和山坡草地。石什与金矿在空间上存在伴生关系,是黄金矿产资源的主要指示植物,其植株体往往富集着金元素。下图为石竹景观图。据此完成13~15题。
13.推测石竹的生长习性是( )
A.耐寒 B.耐涝 C.喜高温 D.喜酸性土壤
14.石竹在我国南方可以四季开花,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南方( )
A.降水较多 B.气温较高 C.土壤黏重 D.雨热同期
15.石竹植株体的金元素根本来源是( )
A.土壤的有机层 B.土壤的淀积层 C.土壤的母质层 D.土壤的耕作层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节能建筑是指冬暖夏凉,通风日照合理,从能源使用上耗电、耗气更少的建筑。下图为某地节能房屋构造示意图,其中重质墙体可以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房屋在不同季节的白天与夜晚通过开闭某些隔断或窗户实现室内外冷暖空气交换。
(1)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说明该房屋冬季白天温度较高的原因。(6分)
(2)夏季夜晚该房屋会打开所有隔断和窗户,试说明原因。(4分)
(3)为更好地提高该房屋冬季屋内温度,试提出合理化改进措施。(4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亲潮与黑潮是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两支洋流,因二者所含杂质和性质不同,造成海水颜色不同。每到秋冬季节,枫叶的叶绿素就会被破坏,花青素不断形成,枫叶迅速变红,吸引众多游客观赏,秋季正是日本的赏枫旺季。下图为黑潮、亲潮分布示意图。
(1)说出与亲潮相比,黑潮海水性质的不同。(6分)
(2)简述黑潮、亲潮对日本各大岛赏枫日期的影响。(4分)
(3)分析黑潮、亲潮交汇处渔业资源状况及航海条件。(4分)
18.下面左图示意亚欧大陆内部某河流三角洲位置变化,右图示意该河流最终注入的湖泊水位变化,湖泊水位的变化影响着三角洲面积大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说出形成三角洲的主要外力作用及河口至入湖处沉积物颗粒的大小变化。(4分)
(2)描述图示时期,该河流三角洲面积变化特点。(4分)
(3)结合右图推测,1980~2000年该三角洲面积变化趋势,并说出依据。(5分)
19.由于陆地环境差异很大,造成植被类型空间分化,形成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读世界局部地区植被景观图,完成下列要求。(14分)
(1)判断图示①地植被类型,并说出该植被类型的特征。(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②地植被树干粗大的作用及形成该现象的气候特点。(4分)
(3)图中③④两地植被类型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并简析该因素对两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差异。(6分)
洛阳强基联盟高一12月联考·地理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古生代时期繁盛,并于古生代末期(二叠纪)发生了大灭绝,故对应图中丙时期。
2.A 由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时期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发生大灭绝,随后新生代时期被子植物与哺乳动物迎来大发展,生物多样性迅速增加。
3.D 图示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的是未经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大气的反射作用、被削弱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②所示的大气反射作用在多云时较强,④所示的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D 煤电行业绿色转型使得大气中污染物减少,⑤所示的大气逆辐射作用减弱;对①所示的太阳辐射没有影响;②所示的大气反射作用减弱;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相应增多,使得④所示的地面辐射相应增强。
5.B 植被护坡可以提高坡面植被覆盖率,提高坡面粗糙度,减缓地表径流的汇集速度,进而减少降水对坡面的侵蚀,起到护坡的作用。
6.C 读图可知,裸露坡面在不同降雨强度下初始产流时间都最短;灌草坡面初始产流时间最长,形成地表径流时间晚于植草坡面。
7.C 不同坡面类型植被覆盖情况不同,造成地表粗糙度不同,对雨水的拦截情况有差异,最终雨水在不同坡面类型的下渗量不同,造成地表径流形成时间不同。
8.B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鄱阳湖周边地区沙山主要是由河湖的泥沙在风力搬运堆积下而形成,属于风力堆积地貌。
9.A 第四纪末次盛冰期气温低,蒸发弱,降水少,河湖水位低,出露滩涂面积大,沙源丰富,且该时期受海陆热力性质增大等因素影响,风速大,有利于搬运与堆积大量泥沙,形成沙山。
10.D 冬季该区域降水少,河湖出露面积大,沙源丰富,冬季风较强,利于搬运堆积泥沙,沙山发育速度最快。
11.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钟乳属于喀斯特地貌中的一种,常见于我国的云贵地区。
12.A 在下渗水滴不断的滴落过程中,不断地有碳酸钙结晶析出,钙环可以不断向下发育延伸形成石钟乳。
13.A 结合材料可知,石竹原产于我国北方,故其生长习性主要表现为耐旱、耐寒、忌渍涝等;酸性土壤多分布在我国南方。
14.B 相较于我国北方,我国南方地区气温较高,热量充足,石竹一年四季都可生长开花。
15.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元素为矿物质,主要由土壤中的成土母质决定。形成土壤的岩石中含有金元素,在岩石风化形成土壤(母质层)的过程中,岩石中的金元素不断进入土壤,后被石竹吸收富集在植株体中。
16.(1)白天太阳辐射通过玻璃盖板进入屋内,并加热重质墙体与空气间层温度;空气间层形成的热空气逐渐上升,与屋内的下沉冷空气产生了气压差;气压差导致屋内与空气间层产生热力环流,屋内空气不断被加热,温度升高。(每条2分,共6分)
(2)夏季白天空气间层较封闭,受太阳辐射影响,气温高,气压低;夏季夜间地面因辐射冷却,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打开所有隔断和窗户,可以让空气间层的热空气与外界较冷的空气形成气压差,外界较凉爽的空气更好地进入屋内,降低屋内温度。(每条2分,共4分)
(3)玻璃盖板采用双层玻璃,提高保温隔热能力;将玻璃盖板和重质墙体改为倾斜构造,便于更好地接受太阳辐射;空气间层可以适当填充比热容小、易升温材料,提高热量传导效率等。(每条2分,答对2条得4分,共4分)
17.(1)黑潮水温较高;海水盐度较高;海水密度较小。(每条2分,共6分)
(2)本州岛南部与东南部、四国岛与九州岛大部地区受黑潮影响,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枫叶变红晚,赏枫日期相对较晚;北海道岛东部与本州岛东北部受亲潮影响,气温较低,降水较少,枫叶变红早,赏枫日期相对较早。(每条2分,共4分)
(3)受黑潮、亲潮交汇影响,交汇海域海水扰动多,深层海水营养盐上泛增多,浮游生物增多,渔业资源丰富;黑潮、亲潮交汇处,海雾多发,且海域多乱流和涡旋,不利于船只航行,航海条件较差。(每条2分,共4分)
18.(1)外力作用:流水堆积。(2分)变化:自河口至入湖处沉积物颗粒越来越细。(2分)
(2)三角洲面积总体不断增大;三角洲增加的面积呈减小趋势;不同位置增加的幅度存在差异。(每条2分,答对2条得4分,共4分)
(3)趋势:三角洲面积总体呈现为不断减小。(2分)依据:1980~2000年湖泊水位快速上升,淹没部分三角洲,致使三角洲面积变小。(3分)
19.(1)植被类型:热带雨林。(2分)植被特征: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无明显季相变化;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每条1分,答对2条得2分,共2分)
(2)作用:粗大的树干和疏松的木质部,能够在雨季时贮存大量的水分,以应对干旱的天气。(2分)气候特征:全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2分)
(3)热量。(2分)与④相比,③植被分布区位于亚寒带,气候寒冷,微生物活动不旺盛,有机质分解慢,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或与③相比,④植被分布区位于亚热带,气候湿热,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