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2-27 09:1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艰难的抉择——路在何方

命运的博弈——相煎何急

人民的胜利——光明前景

历史的小结——总结延展

目录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和谈时期
战略防御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渡江战役
1945 .8
1946.6
1947.6
1948.9
1949.1
1949.4
1949.9
内战时期
北平和谈
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
重庆谈判
重庆政协
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陕北
山东
千里跃进大别山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胜利
人民解放战争
(1945.8~1949.9)
中原
三大战役
追歼残敌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艰难的抉择——路在何方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前导入
经过十四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付出了庞大代价——5000万以上的军民伤亡、5600余亿美元的损失在国际社会的援助下,才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但对中国民主革命来说,无论反帝的任务,还是反封建的任务,都还没有完成。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它最后一个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这也是中国近代史的最后一个时期。
思考:
(1)抗战胜利后,人民的迫切要求是什么?
(2)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1)和平民主
(2)阶级矛盾,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之间的矛盾。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1945年9月上海街头,人们庆祝日本战败投降,背后的标语写着庆祝世界和平,庆祝光荣胜利。
抗战胜利后民众的最大愿望是什么?
1945年9月,丰子恺漫画《炮弹做花瓶 万世乐太平》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5.8-1946.6)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阐释: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时局
广大人民
代表
共产党
和平、民主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国民党
代表
独裁、内战
美国
思考:面对这种形势,国共两党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呢?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阐释: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时局
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联合政府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1945.4 中共七大
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
思考:面对这种形势,国共两党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呢?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阐释: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时局
思考:面对这种形势,国共两党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呢?
抵制联合政府的主张,决定于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通过了《对于中共问题之决议案》,强调当务之急在于团结本党,建立反共体系,为发动反共内战制造舆论。
——1945.5 国民党六大
国民党:积极反共、一党专政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阐释: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时局
思考:面对这种形势,国共两党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呢?
策略选择:国民党——拖延时间,筹备内战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和平局面,可期实现……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
毛泽东先生勋鉴:
未养电诵悉……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国家前途实利赖之 ……特再驰电速驾!
蒋中正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重庆谈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阐释: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时局
思考:面对这种形势,国共两党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呢?
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蒋介石智囊陶希圣。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重庆谈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目的:拖延时间,内战准备尚不成熟。
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 1945年9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
策略选择:国民党——拖延时间,筹备内战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阐释: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时局
思考:面对这种形势,国共两党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呢?
策略选择:共产党——积极应对,和平谈判
重庆蒋委员长勋鉴:
未寒电悉。朱德总司令本日午有一电给你,陈述敝方意见,待你表示意见后,我将考虑和你会见的问题。
毛泽东未铣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六日
特急,重庆蒋介石先生勋鉴:
梗电诵悉。甚感盛意。鄙人亟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晤教有期,特此奉复。
毛泽东敬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四日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中共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的目的何在?
目前中国只需要和平建国一项方针……内战必须坚决避免。……如果联合政府成立了,中共将尽心尽力和蒋主席合作,以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1945年9月毛泽东答英国记者甘贝尔问
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 。
阐释: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时局
思考:面对这种形势,国共两党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呢?
策略选择:共产党——积极应对,和平谈判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5.8-1946.6)
达成共识:举行谈判
1.重庆谈判——和平之机(1945.8月底)
1945年8月28日下午3:37,毛泽东、周恩来和王若飞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从延安飞抵重庆。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5.8-1946.6)
1.重庆谈判——和平之机(1945.8月底)
1945年,重庆谈判时期,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合影。
结果: ①中国共产党作出重大让步,签署《双十协定》;
②10月11日毛泽东返回延安
内容: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和平建国,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等。
斗争焦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性问题
意义: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权,表明了和平诚意,赢得了民心;另一方面,共产党在国统区和各民主党派中也扩大了影响。
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基本方针,承认各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以及承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如果发动内战,政治上将不得不陷入孤立被动的局面。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5.8-1946.6)
1.重庆谈判——和平之机(1945.8月底)
1945.10.10《双十协定》
协定达成:《双十协定》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5.8-1946.6)
2.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10日召开,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通过了会议通过了五项议案,分别为《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和《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但最终被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决。
命运的博弈——相煎何急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6)
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通过战争来削弱和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的企图就已经暴露出来。国民党重新秘密印发反共的《剿匪手本》,阎锡山出兵攻打山西上党地区的人民军队。双十协定刚签订,蒋介石便调集110万军队,分三路向华北解放区进攻,图谋打开进入东北的通道,进而占领整个东北。
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军事进攻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中共中央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抽调11万军队和2万名干部进入东北,争取控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东北地区。与此同时,各解放区军民对国民党的军事进犯坚决反击,阻滞了国民党军深入华北、进军东北的行动。
——中央军委军史编写组《人民解放军战史》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6)
项 目 共产党方面 国民党方面
兵 力 120万人 430万人
武器装备 只有陆军,装备步兵武器和少数火炮 有装备较好的陆海空军
地区面积 228.58万平方公里 731.172万平方公里
城 市 446座(中小城市) 1545座(大中城市)
人 口 13606.7万人 33893.3万人
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数据来源于《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选编》
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
比较项目 国民党 共产党
军 队 约430多万 127万
武器装备 有装备较好的陆海空军 只有陆军,装备步兵武器和少数火炮
国土占有 占有国土面积76%,主要是大城市和大部分交通线 占有国土面积24%,主要是小城镇、农村、偏远地区
人口拥有 约3.39亿 约1.36亿
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这样的实力对比,这场仗该怎么打?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6)
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了全面进攻。
1.全面进攻
国民党制定了全面进攻、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意图在48小时内消灭中原中共军队;2个星期占领苏北;3个星期打通津浦路和胶济路;3个月或6个月内解决关内问题,然后再攻占东北全境。
全面进攻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6)
1.全面进攻
中共清醒地估计了国际国内形势,确立了自力更生,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大军队进行的方针1946.7-10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32个旅,连同非正规军在内约30万人。
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
粉碎全面进攻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6)
2.重点进攻




重点进攻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6)
2.重点进攻
粉碎重点进攻之转战陕北,1947年3月,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了青化砭(1947年3月25日)、沙家店(1947年8月20日)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粉碎重点进攻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二、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6)
2.重点进攻
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在山东孟良崮消灭了张灵甫领导的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74师,打退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粉碎重点进攻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人民的胜利——光明前景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方面 表现 影响
经济危机 滥发纸币 导致恶性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社会危机 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政治危机 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 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P149,概括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经济危机:滥发纸币,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飞涨;
社会危机:巧取豪夺,剥削压迫,民不聊生;
政治危机:两条战线相互配合、共同反蒋;
召开伪“国大”,暴露独裁内战的真面目。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面值一万元的纸币(1947年)
面值一百万元的纸币(1949年)
国民党:滥发纸币 通货膨胀 货币贬值 物价飞涨
100元法币在不同年份的购买力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3年
1945年
1948年
0.000 000 001.85两
100元法币,1937年能买一头牛,1947年只能买1/3盒火柴。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社会危机:巧取豪夺,剥削压迫,民不聊生;
1860 1870 1895 1912 1919 1927 1937 1945 1949 1952 1956
年代
资本总额
短暂的春天
迅速萧条
夹缝产生
初步发展
获得新生
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
显著发展
陷入绝境
日益萎缩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1.时间:1937--1945(全面抗战时期)
2.原因:(1)沦陷区日本的经济掠夺
(2)国民政府战时体制(统制经济)
(3)国统区官僚资本的压制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1.时间: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
2.原因:
①国民党发动内战
②美国经济侵略1946年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③官僚资本压迫
④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及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3.表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纷纷倒闭破产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北平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广场
政治危机:两条战线相互配合、共同反蒋;
1946年11月国民党召开伪“国民大会”(国民党代表占75%,其余是依附于国民党的所谓社会贤达。),制定伪宪法(不是民主选举后国会后制定出来的),确立国民党专制统治,继续坚持独裁和内战。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三、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政治危机:召开伪“国大”,暴露独裁内战的真面目。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土地改革
(1)依据:1947年夏,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中共中央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及半封建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2)意义: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积极参军参战。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2.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东北、华北、胶东、西北等其他战场也展开了反攻。
1947年年底,毛泽东高兴地宣布:“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毛泽东选集》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战略反攻
南京


武汉


豫皖苏
延安
豫陕鄂




鄂豫皖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东北、华北、胶东、西北等其他战场也展开了反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战略反攻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2.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30万人
430万人
373万人
195万人
365万人
280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1948年秋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人数
时间
0
国共双方兵力增减对比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中共中央认为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东北:卫立煌集团,48万人,
华北:傅作义集团,60万人,
华东:刘峙集团,60万人,
中原:白崇禧集团,75万人,
西北:胡宗南集团,30万人,
国民党军共360万军队,但能用于前线的只有170万。
三大战役前国民党五个战略集团态势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东北:卫立煌集团,48万人,
华北:傅作义集团,60万人,
华东:刘峙集团,60万人,
中原:白崇禧集团,75万人,
西北:胡宗南集团,30万人,
国民党军共360万军队,但能用于前线的只有170万。
三大战役前国民党五个战略集团态势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1948年9月-11月):由东北野战军发动;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指挥员:林彪、罗荣桓
作战部队:东北野战军
战术:关门打狗、重点进攻
战果:歼敌47万,东北解放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指挥员: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作战部队: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
战术: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战果:歼敌55万,长江中下游以北解放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由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黄百韬
黄维
杜聿明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指挥员: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作战部队:东北野战军,华北解放军
战术: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战果:歼敌52万,华北全境解放
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由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联合发动;基本解放华北全境(傅作义接受改编,和平解放北平)
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
辽沈战役
由东北野战军发动,歼敌47万,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1948年9月-11月
平津战役
由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联合发动,歼敌52余人,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淮海战役
由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歼敌55万余人,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作用(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人,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49年春,中共在西柏坡召开
七届二中全会
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指明方向) 1949.3
背景 为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
时间 地点 1949年春,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内容 ①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
②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
③提出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④毛泽东提醒全党务必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七届二中全会
为迎接人民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新中国的建立,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工作重心转移:由乡村转向城市,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
制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及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两个务必: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49年春,中共在西柏坡召开
七届二中全会
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指明方向) 1949.3
意义: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它在革命的转变关头,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划江而治 东山再起
国 民 党
共 产 党
目的
共 产 党
国 民 党
背景
结果:
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
中共发表对时局的声明,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
蒋介石被迫下野,以退为进;
李宗仁出任代总统同意和谈。
迅速结束战争 实现国内和平减少人民痛苦 
战争形势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5.北平和谈破裂(1949.4)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引退,由李宗仁代理其总统职务。李宗仁表示愿以中共提出的条件为基础进行和平谈判,希望能够“划江而治”。
1949年4月,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
5.北平和谈破裂(1949.4)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5.北平和谈破裂(1949.4)
1945年4月20日
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北平和谈破裂
1945年4月21日
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向全国进军
1945年4月23日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攻占南京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6.最终胜利——渡江作战(1949.4)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五四运动
1919年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国民大革命
1924—1927
国共十年对峙
1927—1937
抗日战争
1937—1945
解放战争
1946—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7.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7.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
共产党
中国
国民党
始终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人民
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
支持
对抗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原因及意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原因及意义
(1)原因:
国民党方面:
①因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②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
③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
①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②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原因及意义
(2)意义:
①对中国: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历史的结束,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②国际(对世界):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思想(理论上):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历史的小结——总结延展

知识框架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和平与战争 民主与专制
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政治斗争
1、重庆谈判(1945、8 重庆)
2、政治协商会议(1946、1 重庆)
意义:否定了国民党内战独裁方针。
战争原因:
1、防御阶段
(1)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2)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2、战略进攻
3、战略决战
(1)北平谈判: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2)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和意义
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1947年夏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三大战役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4、解放战争的胜利
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 工作重心转移
课堂总结
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课堂总结
人民解放战争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全面内战的爆发
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重庆谈判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全面内战爆发
从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
国统区经济陷入崩溃
包办“国民大会”——制宪国大
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
战略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内容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原因、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