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一)语文试题
(150分钟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代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虽然处处相反,却能够相辅相成,给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着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能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产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也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认为只要大家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蹈、留恋山水等,道家思想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后,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种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失之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建构。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在社会和人生的理想上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两者能互相竞争,互相吸收。
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它们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殷周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此认知是失之偏颇的。
D.材料三用设问的方式提出论点,指出实现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有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有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以李白,杜甫为例加以证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岩(节选)
罗广斌 杨益言
在这暗无天日的集中营里,竟有个图书馆,真是想不到的事。
“成岗,你知道吗,这里有图书馆!”说完,刘思扬才看见成岗手里也拿着一本书。原来,成岗是从另一个人手中得到的。
成岗微笑着,没有讲话。
坐在旁边的一个人,这时低声插进来说:“这里的图书馆,书很多。”
……牢狱里一片静寂,鸦雀无声,刘思扬缓步走到牢门边,他发现,几乎每个牢房,每个人,都在静静地看书。他立刻醒悟了:这里不仅有复杂的斗争,而且有顽强的学习。在渣滓洞的时候,他就曾经想过,如果在集中营里能够读书,他一定要好好地把自己武装起来。失去自由,但不能失去思想,他深深地觉察到,战友们专注的学习,正是一种顽强的战斗。
为什么阴森恐怖的白公馆里,会有图书馆呢?刘思扬不解。但他也初步想到,这一定是战友们多年来斗争的收获。
上午的放风时间终于到了,刘思扬和成岗一先一后地跟着胡浩,用最平静而缓慢的脚步,向图书馆走去。刘思扬发觉自己的心扑通通地直跳,如同去参加一项冒险活动似的,情绪紧张起来。
图书馆设在一间普通的牢房里。光线微弱,仅有一个很小的窗户,这房间在楼房的背面,很不引人注目,门是锁着的,管理图书的人还没有来。
“图书管理员是老袁。”胡浩介绍说,“他马上会来。”
刘思扬记得,老袁是从上饶集中营辗转押来的,但是连他的真实姓名,敌人也还不知道。在楼上,成岗就给他介绍过,但是不知道他是图书管理员。
一会儿,老袁来了,开了门,先走进去,坐在借书登记的桌边,没有说话。一踏进房间,成岗和刘思扬都嗅到一股霉臭的味道。到处是灰尘、蜘蛛网,仿佛他们不是进入一间图书馆,而是进入一座荒废已久的古堡。满目破旧的书刊废纸,胡乱堆积在摇摇欲坠的书架上。书架大而且多,塞满了房间,叫人连气都喘不过来。书架之间,只留着勉强能过人的通道。通道的地板上,也堆满发黄的陈旧杂志。借书的人,只能置身在书架的挤压之下,站在废纸丛中,勉强寻找自己需要的书。偏偏这些书籍都没有编号和分类,堆在一起,被尘埃盖着,一取书,那厚厚的灰尘就飞扬起来,变得满屋烟尘,灰雾蒙蒙。
刘思扬一进屋,就连连打了几个喷嚏,站在门口不知所措。为什么大家让灰尘盖满书架,而不打扫一下?图书管理员为什么不把书籍整理出来?至少也该把乱堆在地下的破书废纸收拾干净呀。
胡浩和成岗,已经挤进书架丛中去了。他们一走动,屋子里便灰尘四起。刘思扬迟疑了一下,但是多时未读书而产生的强烈欲望支持、怂恿着他,使他不顾一切地钻进尘埃中去……
刘思扬还想再找一找,可是灰尘使他呛咳得厉害,再也待不下去,只好退到图书馆门口。他把书交给老袁,对方没有接,只把借书登记册推到他面前,让他自己签名登记,一句话也没有说。
刘思扬翻开《哲学辞典》①,愉快地读着那些许久未曾读到的东西,他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之感,就像和多年不见的朋友,在患难中重逢似的。他匆匆地翻阅着,心里很自然地想到,要是渣滓洞的战友们也有这样的书读,那才好咧!刘思扬放下了书,端坐着。牢房里很安静,大家都在读书。
过了一阵,刘思扬又拿起那本《罗亭》②。这本书是土纸印的,灰褐色的封面已经破旧,被补过的。扉页上,有一行楷书的毛笔字:
文优纸劣,特请珍惜
过了一会儿,刘思扬又从成岗手里得到了一本书,他飞快地翻阅起来,看见这本生活书店战前发行的书籍里有着好些插图,其中有一幅精美的马克思的画像。忽然,一个念头涌上心来,刘思扬回头低声说道:“胡浩,可以找到笔和纸吗?”
胡浩点了点头。
下午放风以后,刘思扬偷偷接过胡浩递给他的一支切去了大半截笔杆的毛笔,和一小块墨,还有一张折小了的白纸。
刘思扬躲在房角里,用背掩蔽着自己的动作,牙齿轻轻咬湿笔尖,唾液拌和着墨,在白纸上临摹着那张马克思的像。
他慢慢画着,画得相当像。然后,用留下的饭粒,把画像贴在已经破旧的书的封面上。刘思扬十分愉快、兴奋,一种使人陶醉的火热的激情,不断在他心头冲动。因为他几乎从每一件事都得到启示,这里多年斗争的传统,成了给予他无穷力量的泉源。夜里,刘思扬失眠了。兴奋使他久久地不能睡去,他静静地躺着,合上眼,心里却翻开了无穷的回忆、联想、希望……快到半夜,同牢房的人打着鼾,深深地睡熟了,刘思扬的脑子还十分清醒。下楼来不到两天,他已经看见了、知道了那么多新的事情,真的,就像个才上战场的新战士,他被周围的事物吸引得眼花缭乱,心潮激荡,不能控制自己了。
(节选自《红岩》第二十三章)
【注】①《哲学辞典》:伏尔泰著。该书旁征博引,论述范围极其广泛,从宗教、历史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均有涉及。②《罗亭》:居格涅夫著。他在创作此书时正值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俄国在此次战争中惨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下的俄国在军事和经济上的落后,也迫使人们去思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寻求能够改造社会的力量并探索强国富民之路。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牢房中几乎所有人“都在静静地看书”,这情景让刘思扬“立刻醒悟”,表明在风l:此之前,他完全没想到这里会有如此“顽强的学习”。
B.在敌人的集中营中坚持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战斗,大家认为失去自由并不可怕,但不能失去思想,所以都抓紧时间认真学习。
C.刘思扬踩着“最平静而缓慢的脚步”,心却“扑通通地直跳”,生动地写出了他第一次到监狱图书馆时紧张、期待、兴奋的心情。
D.图书馆内的环境十分恶劣,一方面是因为图书管理员无暇顾及,另一方面是因为恶劣的环境能够保护图书馆不被敌人发现。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用词精准;第一段中的“竟”字写出图书馆的存在令人惊讶,第二段中的“才”字写出刘思扬急于告诉成岗图书馆的事情的心情。
B.小说插入一段对图书管理员老袁的介绍,说敌人连他的真实姓名都不知道,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老袁的斗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
C.小说善用细节描写,如描写刘思扬临摹马克思像时用“躲在房角里,用背掩蔽着自己的动作”,这都暗示了当时斗争形势的严峻。
D.当刘思扬失眠时,其他战友都已经睡熟了,这一对比既肯定了刘思扬的革命斗争热情,也委婉地指出其在新的斗争中仍需成长。
8.当成岗和刘思扬进入图书馆以后,作者是如何描写图书馆的恶劣环境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刘思扬丰富的内心世界中,可以看出他具有坚定的革命信仰,请结合文本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掖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发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注】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等。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论曰: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节选自《宋史·李迪传》)
【注】周怀政:北宋宦官。真宗病重,他密召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等,策划谋杀丁谓拥立仁宗,奉真宗为太上皇。因二杨告发,被杀。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方A仁宗B初立C章献D临朝E颇挟F其才G将有H专制Ⅰ之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奇之曰”与“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两句中的“奇”意思不同。
B.“亡卒群剽城邑”与“亡走赵”(《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亡”意思不同。
C.“阴听察知贼区处”与“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苏武传》)两句中的“阴”意思相同。
D.“乃至于此”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两句中的“乃”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赏识他的文章,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任职亳州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将其斩首示众。
C.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反对册立章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随即遭到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被贬官衡州。
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频发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社稷臣”,关系国家安危之重臣。文末李迪为什么被称为“社稷臣”?请简要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夜坐
元镇
雨滞更愁南瘴毒,月明兼喜北风凉。
古城楼影横空馆,湿地虫声绕暗廊。
萤火乱飞秋已近,星辰早没夜初长。
孩提万里何时见,狼藉家书满卧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雨水滞塞,南方瘴气狠毒令人发愁,但明月升空、北风清凉让人欣喜。
B.诗人看见萤火虫四处飞动,由此推断,夏天快要过去,秋天即将到来。
C.星辰早就隐没在夜空之中,夜晚开始变长,巧妙交代了诗人夜坐之久。
D.与亲人相隔万里,诗人用读书来排遣愁绪,书摆放在卧床上一片狼藉。
16.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儒家倡导的处世之道:不把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强加于人。
(2)《大学之道》中,写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衣”是用铁甲编成的战衣,也借指战士。在古诗词中,透过“铁衣”,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边塞将士不畏严寒、刻苦训练、奋勇杀敌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文化强国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红色文化虽然形成于革命时期,但也要与时俱进。红色文化资源内容丰富,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要让青年学生认同进而理解红色文化,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不断流入新的时代特色,使红色文化资源“可敬、可亲、可学、可用”。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B.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C.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重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D.把中华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9.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有一种说法:故宫的屋顶,看上去特别光洁,鸟儿不会在上面排泄,是因为①。琉璃瓦反光且特别光滑,加之屋顶是斜的,鸟在上面站不住,无法在上面排泄。但是,包括故宫在内的古建筑在设计屋顶时,真的有防止鸟类停留排泄的考量吗?对此,有人进行了一番求证。故宫古建筑包括屋顶的设计,其根本目的是突出皇权。黄色是皇权的象征,采用琉璃瓦屋顶,主要是为了防止瓦的胎体因受日照风吹雨淋而开裂。紫禁城自修建以来,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养护。瓦顶拔草、墙体抹灰和地面修复,是中国古建筑维修保养每年都要做的工作。因此,②。一段展示了鸟儿们在故宫太和殿屋顶停留的视频,更是直接否定了“琉璃瓦反光限制了鸟类停留”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③,因此古人不可能在前期设计时考虑到防范鸟类等动物在屋顶停留。故宫的屋顶肯定是可以落鸟的,不只是鸟,一些猫科动物也会在屋顶活动。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①□□□□□□□□□□□□□□□15字
②□□□□□□□□□□□□□□□15字
③□□□□□□□□□□□□□□□15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鸟和一些猫科动物都是可以在故宫的屋顶活动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几个大学生结伴登山,天气突然变坏,又找不到路出山,所幸警察、驻军联合搜救,才免于山难。
“我们知道方向!”其中一个大学生躺在担架上对搜救者说,似乎很不服气。
“只知道方向有什么用?”搜救者不客气地说,“方向固然可以帮你找路,但并不等于路。方向告诉你该往西走,偏偏西边遇到了山谷,你下不去;方向又指示你往北走,偏偏遇到一条河,你又无法渡过。到头来,方向没有错,路错了,唯有活活饿死冻死在山里。”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靖远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一)语文试题
1.A(B“它们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代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C“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D“殷周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错误,概念间并列不当。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由神本向人本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
2.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二“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失之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3.B(“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
4.①引证法,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②例证法,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③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每点2分)
5.杜甫的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这便是道家出世思想的印证。(每例2分)
6.D(根据第六段中“这一定是战友们多年来斗争的收获”可知,图书馆内环境恶劣是为了尽量不引起他人注意,即为了保护图书馆中的某些书不被敌人发现,而不是为了“保护图书馆不被敌人发现”,且文章中并未论及图书管理员忙碌而无暇顾及的内容)
7.D(曲解文意。刘思扬失眠是因为“兴奋”和“被周围的事物吸引得眼花缭乱,心潮激荡,不能控制自己了”,歌颂的是他的革命斗争热情,文中未提及“新的斗争”)
8.①从嗅觉、视觉的角度来描写图书馆的恶劣环境,如一踏进图书馆,成岗和刘思扬便闻到“一股霉臭的味道”,看到图书馆里“到处是灰尘、蜘蛛网”。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图书馆比作“一座荒废已久的古堡”,突出图书馆环境的恶劣。③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图书馆中的书“胡乱堆积在摇摇欲坠的书架上”,书架“塞满了房间”,书籍上堆着“厚厚的灰尘”,表现出图书馆环境的恶劣。④侧面描写,通过刘思扬进入图书馆后“连连打了几个喷嚏”“不知所措”等反应和感受来衬托图书馆环境的恶劣。(每点1分)
9.①刘思扬得知有图书馆后,内心充满了喜悦和好奇,这表现出革命者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也是他拥有坚定的革命信仰的体现。②《罗亭》是屠格涅夫对当时俄国存在的社会问题的回答,刘思扬借阅了这本书,体现了他对中国的命运和前途的思考,体现了他坚定的革命信仰。③刘思扬看到书中有马克思像,便借来纸、墨、笔,认真地将其临摹下来,并将画像贴在书的封面上,自觉的革命意识体现了他坚定的革命信仰。(每点2分)
10.C、E、G(原文标点: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
11.B(B逃亡。A以……为奇/奇异的。C暗中。D竟)
12.C(不是“随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
13.(1)当时频繁发生蝗灾旱灾,皇帝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资助国家的支出费用。(得分点:“何以”“济”“发”各1分,句意1分)
(2)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护并培养天子到今天这地步,你认为怎么样?(得分点:“向”“殆”“保养”各1分,句意1分)
14.①震慑宦官。②保全章献太后美名。③树立帝德。(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为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李迪厚道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认为他有奇才,说:“先生是辅臣之才啊。”(后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州,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州知州。一群逃兵洗劫城邑,官府调派士兵抓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任之后,全部撤走了调派的士兵,暗中察访流贼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示众。李迪曾经回家休假,皇帝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应对,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的年度支出收入财物使用数目给李迪看。当时频繁发生蝗灾旱灾,皇帝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资助国家的支出费用。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了,会拿出数百万的金帛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册立章献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皇后出身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皇后很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出任给事中。周怀政被诛之时,皇帝非常生气,想追究太子的罪责,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等人。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以李迪与之结党附会为由,将李迪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李迪任河南府知府。李迪进京朝见皇上,当时章献太后垂帘摄政,对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护并培养天子到今天这地步,你认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的恩惠,现在见到天子圣明,我不知皇太后美好的德行,竟然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巡视境内各地,通过祭祀名山为皇上祈求丰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不要让他前往。”元昊攻打延州,州中的军事长久废弛,守关将领中有人借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很赞许他的志向。
评论说: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刚即位,章献太后临朝听政,很倚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臣,不敢窥伺觊觎;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太后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之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15.D(“书”错误,应是“家书”,即书信)
16.①颔联通过馆舍上的古城楼影、湿地虫声、阴暗长廊等景象,②营造了冷寂、凄清的意境,③烘托出诗人的孤独和忧伤。(每点2分)
17.(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3)示例一: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高适《燕歌行并序》)
示例二: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示例三: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8.A(B“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做主语,与前句衔接不紧密。C“红色文化”未放在句首位置。D逻辑错误,“中华文化”内涵范围大,“红色文化”内涵范围小,故不能让“中华文化软实力”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
19.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革命遗迹”“珍贵文物”比喻成“教材”,表现了红色文化资源对青年学生的教育意义。
20.示例:要让青年学生理解进而认同红色文化,就必须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方式,不断注入新的时代特色,使红色文化资源“可敬、可亲、可学、可用”。(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认同进而理解”语序不当,应改为“理解进而认同”;第二处是“流入新的时代特色”搭配不当,应把“流入”改为“注入”)
21.示例:①建筑设计时就有相关的考量 ②故宫屋顶的光洁得益于长年的养护 ③建筑设计也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每处2分)
22.①从句式上看,原句是递进复句,表达上有变化,更能突出语意;改句是单句,缺少变化。
②从语气上,原句先做出判断——“故宫的屋顶肯定是可以落鸟的”,对前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不只是鸟”更强调了其他动物也可以在故宫屋顶上活动。(答出2点给满分)
23.[写作提示]在人生的旅途上,以为设定方向、设定目标就能达到目标,却不衡量自己的实力,或者不付出相应的努力,极可能遭到失败。
参考立意:努力与成功、人生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