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的运用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修辞手法的运用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5-22 14:5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L常用修辞手法制作人:小小的星一、比喻       六、反复
二、比拟 七、排比
三、夸张 八、设问
四、对偶 九、反问

五、借代一、比喻(即“打比方”):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一般比喻句都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比
喻暗喻 本体+系词+喻体借喻 喻体明喻  本体+比喻词+喻体 (一)明喻
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比喻。比喻词有: “像”、“如同”、“好比”、“仿佛”、“宛如”、“一 样”等。例如:
★共产党像太阳。
★网吧如同雨后的春笋,突然间密密麻麻地出现在校园周围。
★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二)暗喻
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用“成”“变成”“是”“就是”“成为”“等于”等比喻词连接的比喻。如:
1.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2.尾巴是道地的舵;脚就是宽阔的浆;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 。
3.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三、借喻
指的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由
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出现的比喻。如: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天上的银盘皎洁明亮。不能再让害群之馬为非作歹。 作用:用于描写人物或景物时,能生动形象地写出其特点(特征);用于说理时,能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具体。
注意:含有以上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如:
1.他好像刚刚还在这里。(表示猜测)
2.小赵长得就像高仓健。(表示比较)
3.无数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作用:把人的思想感情、动作行为、语言心理赋予景物,能化静为动,活灵活现地写出景物的特点。二、拟人例:1.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 三、夸张: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有意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能更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夸张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扩大夸张:
就是指故意把事物往大、高、多、重、强
等处说,实际就是有意的言过其实。1.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
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安徒生《皇帝的新装》)2.泰山小啊天山低,顶天立地的向秀丽!(贺敬之
《向秀丽》) 缩小夸张:
是指故意把事物往小、低、少、轻、弱等处说,实际就是往小里的言过其实。1.可是当兵一当三四年,打仗总打了百十回吧,身上一根汗毛也没碰断。(刘白羽《无敌三勇士》) 2.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鲁迅《药》) 2.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
面包的香味来了。 1.他酒没沾唇,脸就红了。 超前夸张:
指的是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或同时出现的。例如: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
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a同志们,你们看,我们的力量大如天。
b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2.运用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
像事实。 3.运用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
说理文就很少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四、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句(或短语)组成一对句子,把两方面的意思突现出来。
作用:能使语言音节匀称、音律和谐, 给人以美感。对偶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 式) ???????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描述。
例:有的人 ??? 骑在人民的头上:“呵,我多伟大!” ??? 有的人 ???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注意:正确区分对偶和对比
对偶与对比的比较 ??????? ??????? ???????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3、对偶里的“反对” 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
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五、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作用:运用事物的某一特点来代指相关事物,能增强文采,克服平淡,使所写事物更加行象。例1: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 例3:上面尘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例2: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 1.看本体和客体(喻体、借体)具有相关性还是相似形。具有相关性的是借代,具有相似形的是借喻。
2.运用还原法,如果可以还原,那么就是借喻;不能,就是借代的修辞方法了。 例1: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 例2:天上的银盘皎洁明亮。 大耳朵來了!我每次见到他的大耳朵,都忍俊不禁。    借代长着大耳朵的人来了,我每次见到他的大耳朵,
都忍俊不禁。1.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去。2.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和色情的漫画毒害我們的幼苗。他摇曳着一头像蓬草般凌乱的头发,冲出门外去
上学去。六、反复:
为了强调某事物或感情,使同一词语或句子再次出现.作用:能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例:1.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
生的光荣。 2. 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 七、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起来用。
作用:能加强语言气势和感情的表达。2.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例1. 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3.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八、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自问自答)。作用:能提醒读者注意,引导读者思考,并能使文章波澜起伏,富有变化。例:1.是谁创造了世界?是我们的劳动群众。2.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九、反问 例如: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
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反问 即反诘。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明知故问、问而不答 )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的句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句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只问不答,因为答案就在问话中)。
作用:能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比喻反问排比排比夸张完